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近代史板块综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540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近代史板块综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近代史板块综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近代史板块综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近代史板块综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近代史板块综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近代史板块综合.docx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近代史板块综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近代史板块综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近代史板块综合.docx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近代史板块综合

近代史板块综合

(二)

一、世界近代史

阶段

特征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5世纪末—18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英美等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随后进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近代科技的出现,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西方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人类历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继续在欧洲大陆扩展,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影视等都出现了新的风格

二、中国近代史

阶段

特征

政治

经济

思想和生活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1840—1895年)

列强侵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清政府开始由“敌对”到采取对外“和好”的政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早期近代化开始起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推行“商战”;鸦片战争后,社会习俗受到冲击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5—1919年)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辛亥革命实现了由帝制到共和制的历史性巨变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中国的交通通讯事业有了一定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19—1949年)

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国民革命、十年内战、十四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抗战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五四运动后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农民阶级的重要性;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服饰更加西化;饮食中西结合;婚礼仪式进一步改革

 

一、中西方近代化历程的比较

1.背景不同

(1)西方近代化是在本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下开始的。

(2)中国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逐步加紧侵略的情况下逐步开始的。

2.过程不同

(1)西方:

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神学思想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世纪上半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2)中国: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并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领导阶级和目的不同

(1)西方的近代化无论是思想革命、政治革命还是工业革命,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其目的都是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2)中国的近代化中出现的新思潮以及洋务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其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维新变法运动及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领导,其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4.阻力不同

(1)西方近代化的阻力主要是本国的封建制度以及封建经济方式。

所以近代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神学以实现民主政治。

(2)中国近代化的阻力不仅有本国的封建势力,还有外国侵略势力,所以中国实现民主化、工业化的前提是反抗外国的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

5.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看中西方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化历程

西方近代化历程

器物变革:

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

制度变革: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文化变革:

新文化运动

文化变革: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制度变革: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

器物变革:

工业革命

针对练1 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据此可知(  )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解析 进入19世纪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之前“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模式被打破,家庭手工业逐渐没落,但是这种制造业的衰落也不是中国所占份额被欧洲超越的主要原因,故A、B均错误;从图表中无法体现出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故C项错误;解读图表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欧洲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欧洲所占份额逐渐超越中国,并且差距越来越大,故D项正确。

二、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比较

1.历史背景相似:

都是因为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

2.性质相似:

都是资产阶级为了打破思想束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3.内容相似:

打倒专制主义,倡导民主政治;铲除维护专制的精神支柱,弘扬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愚昧;造就了一大批时代英才。

4.作用相似:

都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后来的民主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都主张以人权取代封建王权、以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以科学知识取代愚昧和迷信,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因而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针对练2 1791年,法国人民大规模纪念伏尔泰,将其灵柩请入先贤祠;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

两者说明了(  )

A.社会变革促进先进思想的传播

B.民主共和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C.专制统治扼杀启蒙思想的萌发

D.革命是思想解放的必要前提

答案 A

解析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促进法国人民对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主张的认同,推进先进思想传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推进国人思想进一步解放,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综上,二者共同说明社会变革有利于促进先进思想的传播,故A正确。

针对练3 下面是民国初年一学者笔下描述的“中国”与“西方”的一些特征的对比。

这些特征(  )

中国

西方

专制独裁、野蛮

民主、文明

非理性的、愚昧的

理性的、开明的

迷信的、死气沉沉的

科学的、活跃的

虚弱的、黑暗的

强壮的、光明的

以家族为本位、以感情为本位

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本位

A.是民族危机出现后的最初反思

B.推动了中国由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

C.与新文化运动主流认识相一致

D.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专制独裁、野蛮、民主、文明、迷信的、死气沉沉的、科学的、活跃的……以家族为本位、以感情为本位、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本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中西方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与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不同,这种不同在新文化运动中有集中体现,故C正确。

依据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是民族危机出现后的最初反思”的结论,故A错误。

B项所述材料无从体现。

D项所述夸大化,且材料无从体现。

三、综合认识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对生产力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2)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产工具更新自动化、智能化,劳动对象发生深刻的变革,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提高。

2.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

使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从根本上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

(2)第二次工业革命: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第三次科技革命:

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的调整,以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

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

(2)第二次工业革命: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日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3)第三次科技革命:

各国抓住这次发展机遇,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4.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1)影响

①第一次:

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统治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中国没有抓住这次机遇,从而落后于西方国家,最终成为列强的猎物,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

中国仍然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结果失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希望中国强大,因而没有将先进技术设备引入中国,反而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

中国错失了第二次机遇。

③第三次:

中国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中国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也缺乏正常的交流;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影响,“左”倾思潮泛滥,没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教育发展受到冲击,科学技术失去了发展的好机会。

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正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主动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终于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2)启示:

纵观三次科技革命,由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速发展和社会的狂飙式进步可知,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强大。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其中科技是关键。

所以,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去建设创新型国家。

针对练4 下图呈现了人类工业革命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时间进度和复杂程度。

这反映了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  )

A.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B.经济思想转变推动了各国工业化发展

C.工业革命引发生产方式革新

D.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