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
《庆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庆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6月20日开始,由县区卫生局组织,抽调免疫规划专业技术人员,对辖区县乡村级免疫规划工作进行了自查和整改,并上报了免疫规划自查报告。
7月1—15日,我中心组织15名市级免疫规划骨干,由市卫生局和疾控中心领导带队,分3组对全市八县区免疫规划工作进行了考核检查,做到了自查工作有安排有落实,达到了免疫规划工作自查的目的,掌握了我市免疫规划工作进展情况,为制定全市免疫规划工作措施提供了依据。
二、具体工作措施落实情况
1、免疫规划工作保障。
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能够认真落实国家免疫规划政策,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能够将免疫规划纳入当地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保证了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市县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将免疫规划纳入卫生目标管理的内容之一,逐级签订了目标考核责任书,落实奖罚措施。
各级财政部门和卫生部门能够将2008年以来的中央转移支付经费和预防接种补助经费及时全额下拨到各项目使用单位和接种医生手中。
村医报酬按照省级补助50元、市级补助30元、县级补助20元的标准,除宁县县级补助20元未落实外,其他县区均及时足额下拨了每名村医每月100元的劳务报酬。
2010年6月,市卫生局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免疫规划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级疾控中心要设立专门的免疫规划科,并落实3-5名工作人员,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要有2-3名专职免疫规划工作人员。
目前,市县疾控中心均成立了免疫规划科,或在传染病防制科中固定2-3名工作人员负责免疫规划工作。
各乡镇政府均成立了公共卫生办公室,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至少有1名专职防疫专干从事免疫规划工作。
2、预防接种证查验。
为了认真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06年市卫生局和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新入学入托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卫生和教育部门的工作职责,并将查验接种证做为新生入学入托的必查内容之一。
庆城县和宁县由县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对新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的通知。
各县(区)每年9月份安排对辖区所有小学和幼儿园新入学入托儿童开展了预防接种证查验和查漏补种工作,卫生和教育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安排部署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由疾控中心对学校具体负责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查验过程中疾控中心派出专业人员进入学校进行技术指导。
查验结束后,根据查验结果,卫生部门及时组织查漏补种,并按时上报了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总结。
3、冷链运转及疫苗管理。
市县乡各级按照《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要求,切实加强了冷链设备管理,做到了专物专用,并落实了冷链温度监测,保证了各种疫苗贮运符合规范要求。
省卫生厅配发给村卫生所的冰箱也陆续投入使用。
2009年9月,全市组织开展了免疫规划冷链设备现状调查,并对全市冷链设备使用及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制订了冷链设备补充计划。
各级疾控及医疗机构均加强了一类疫苗使用管理,按照使用计划逐级下发,减少了疫苗浪费,落实了冷链运转制度,市级对各县(区)每年冷链运转四次以上,各县(区)及乡卫生院实行每月一次冷链运转,保证了每个接种点都能及时得到疫苗供应。
各级疫苗管理有专人负责,定期核查库存疫苗和注射器,及时进行数据录入,做到了帐苗相符。
每年市县级定期组织对各级疫苗管理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纠改。
镇原县卫生局下发了《镇原县疫苗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并开展了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了疫苗的使用管理。
4、预防接种资质认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07年各县区按照市卫生局安排,对接种人员及接种单位进行了预防接种资质认证,并按年度对预防接种资质进行了复核。
据统计,全市共有接种单位1469个,完成资质认证数1308个,覆盖率89.04%;
接种人员2155人,完成资质认证1900人,覆盖率88.17%,需复核1878人,实际复核1612人,复核率85.84%(见附件1)。
5、免疫接种率调查结果。
本次共调查2007年7月1日-2009年6月30日出生儿童1686名,建卡率99.58%,建证率99.53%,卡介苗接种率99.35%,卡痕阳性率92.65%,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接种率98.40%,百白破疫苗全程接种率98.28%,百白破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80.69%,麻风(麻疹)疫苗接种率94.76%,麻腮(麻腮风)疫苗接种率75.97%,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88.55%,12月龄内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7.81%,乙脑疫苗第一针接种率80.36%,乙脑疫苗第二针接种40.33%,甲肝疫苗接种率80.26%,A群流脑疫苗第一针接种率89.25%,A群流脑疫苗第二针接种率76.31%(见附件2)。
多年来,全市逐级坚持了常规免疫报告制度,2009年以前实行双月报告制度,每年报告常规免疫报表6次以上,市疾控中心每次对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情况进行了分析,及时发现了各县区常规免疫接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09年6月,针对扩免新增疫苗接种率普遍偏低的问题,安排各县区对漏种儿童进行了摸底调查,并组织开展了查漏补种。
6、苗控传染病监测。
按照免疫规划相关监测方案要求,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了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监测工作。
每年完成了36次主动监测,并按时上报了主动监测报表。
市县疾控中心每年对各级医疗机构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AEFI报告情况进行了2次主动搜索,未发现漏报病例。
2009年全市报告AFP21例,15岁以下儿童AFP报告发病率为2.94/10万,48小时调查率为100%,双份便采集合格率为85.7%,7天内便标本送检及时率90.5%,75天随访表送达率90.5%。
报告疑似麻疹病例43例,全部进行了个案调查和采样监测,确诊5例,发病率为0.19/10万,麻疹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46/10万,采样后3天内送达率100%,48小时调查率100%。
所有报告麻疹病例均为散发,并100%纳入麻疹专病报告系统管理。
2009年开始,全市将流脑、乙脑、流行性腮腺炎、甲肝、乙肝、风疹等苗控传染病纳入疾病监测范围,定期进行分析,以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
7、宣传督导培训。
我市多年以来坚持了市、县(区)设立大型广告宣传牌、乡镇设立固定宣传牌、村级设立宣传板面、主要公路沿线刷写墙体标语的宣传模式,目前这种宣传模式已经初现成效,在促使疾控知识进村进社区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宣传免疫规划工作,使公众了解预防接种知识,每年4月25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预防接种宣传活动。
市县卫生局逐级下发了开展预防接种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在县城城区主要街道设立了宣传资询点,为前来咨询的群众解答疑问,宣传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政策。
各县(区)采取在县城城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主要街道及各医疗卫生单位门前、集贸市场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制做宣传栏、设立宣传咨询点、散发宣传单等宣传手段向群众提供资料和咨询服务。
在市、县电视台、陇东报等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免疫规划知识,在村卫生所办黑板报、张贴标语、宣传画等形式进行宣传。
每次宣传活动结束后,逐级都上报了宣传活动总结。
2008年,市上统一印制下发了《致儿童家长的一封信》,向广大儿童家长宣传免疫规划政策及国家免疫程序,并在各接种点张贴了预防接种信息告示。
2010年,各接种点将省上下发的预防接种公示画进行了张贴。
按照市卫生局要求,各县区制定了乡村公共卫生工作考核办法和公共卫生人员考核办法,逐级实行督导报告制度,即市级每季度1次、县级每2月1次、乡级每月1次的督导制度。
每次督导都制定了督导计划,督导结束后,以书面形式反馈督导意见,并进行通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意见,对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各级加强了对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及基层预防接种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了免疫规划知识,提高了服务技能。
每年市县级均要举办2期以上免疫规划知识培训班,培训对象覆盖所有承担免疫规划及预防接种任务的卫生人员。
2009年利用全市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的时机,对全市1486名村医进行了免疫规划知识培训。
各乡镇卫生院坚持了乡村医生月例会制度,每次对免疫规划重点知识都进行了强化培训,提高了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了工作人员责任心,增强了服务意识,规范了预防接种行为,确保了接种安全。
8、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按照《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和事故的处理试行办法》及《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全市加强了异常反应监测工作,对各级预防接种人员进行了强化培训,使其掌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的内容、程序及时限要求。
市县疾控中心加强了主动监测,及时了解各接种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情况,并将异常反应报告纳入疾控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
2006年市县各级分别成立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2010年重新调整充实了市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2009年全市报告AEFI17例,及时调查率100%,个案完整率100%,及时报告率76.47%。
2010年5月报告1例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病例,市县按照相关要求及时进行了调查诊断,结合司法鉴定结论,最后诊断为预防接种偶合症,心脏病猝死。
9、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
为了加快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进程,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创造条件,自行筹备用于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的电脑及打印机等设备,市县疾控中心负责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各医疗单位安装了预防接种信息化客户端软件。
目前,全市应建立儿童信息化系统的接种单位136个,实际建立129个,覆盖率94.85%。
已建立信息化系统的接种单位全部完成了2006年以来出生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录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免疫规划工作进展不平衡。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免疫规划工作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乡村医生报酬及接种补助的兑现,使免疫规划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市免疫规划工作质量也在稳步提高。
但是,部分县仍然存在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不能正确处理免疫规划与其他卫生工作的关系,仍然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
部分卫生行政部门不能积极协调落实免疫规划保障经费,影响了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一些乡镇卫生院防疫专干身兼数职,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免疫规划工作上,对村级预防接种点指导不力。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60岁以上的村医仍然从事着预防接种工作,难以胜任当前的免疫规划工作。
撤乡并镇后的卫生院缺乏项目支持,免疫规划工作质量明显落后于其他卫生院。
至今还有个别村没有卫生所,甚至无人承担预防接种工作。
个别村卫生所由于村医长期患病或外出,导致该村预防接种工作时断时续。
2、免疫规划工作经费不足。
各级财政没有将免疫规划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导致各级疾控机构工作经费严重短缺,仅靠有限的业务收入难以推动免疫规划工作快速发展。
与免疫规划有关的项目配套经费普遍没有得到落实,项目执行单位由于经费制约,影响了项目工作质量。
3、免疫规划工作资料不完善。
通过核对预防接种卡、证及儿童信息化系统接种信息,多数接种点录入相符率比较低,突出表现为接种日期“卡证机”不一致。
部分接种点卡证机信息记录不全,没有登记疫苗批号及接种部位。
部分县没有明确乡村级免疫规划资料收集的内容,导致乡村级免疫规划资料收集不全。
4、扩免新增疫苗及加强免疫接种率普遍偏低。
从接种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原基础“五苗”接种率都达到了95%以上,扩免新增疫苗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均在90%以下,乙脑疫苗第二针、A群流脑疫苗第二针、麻疹疫苗和百白破疫苗的加强免疫接种率均在80%以下。
5、冷链管理质量亟待提高。
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没有制定冷链管理制度,县乡村疫苗使用缺乏计划性,一方面导致部分疫苗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认真开展应种对象调查摸底,使适龄对象不能按时接种疫苗。
一些接种单位冷链温度监测流于形式,甚至储存疫苗的冰箱没有配置温度计。
部分疫苗管理员不熟悉疫苗存放的温度条件和出入库要求,致使有些疫苗由于储存不规范而失效。
6、预防接种告知制度尚待规范。
目前,预防接种告知制度没有统一的标准,接种人员多进行口头告知,无据可查。
尤其村级接种点对如何进行接种前告知,尚不十分明确,接种前告知流于形式。
7、免疫规划培训效果不明显。
部分预防接种人员对扩大免疫规划程序、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内容、疫苗管理、接种率常规报告等知识掌握不够清楚,以至于出现了提前接种、扩免新增疫苗接种对象不清、疫苗使用与常规报告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部分接种人员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后心存顾虑,报告处理不及时。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针对督导检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市将逐一进行梳理,制定整改计划,集中精力抓好整改落实,以推动全市免疫规划工作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我市将以全省免疫规划大检查为契机,对自查、互查、抽查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整理分析,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提出整改措施,积极向政府领导汇报,争取免疫规划工作保障措施的落实。
同时,将召开计划免疫协调领导小组会议,认真学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以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免疫规划工作职责,提高对免疫规划工作的认识。
二是各级将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进一步完善免疫规划工作制度和流程。
对目前免疫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阶段、有计划的予以整改落实。
三是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尝试建立规范化接种门诊,由入户接种向集中定点接种的模式转变,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是逐级加大督导宣传培训力度,不仅要加大督导宣传培训的频次,而且要从提高工作质量上下功夫,要向技术性、规范化、制度化转变,以进一步提高全市免疫规划水平。
二0一0年七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
免疫规划自查报告
抄送:
省疾控中心
庆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7月23日印发
共印8份存档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