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析
眼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户,眼睛怎么看到世界,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本节内容涉及到物理科学知识,还涉及到生物学科的知识,在学生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及探究凸透镜成相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他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保护视力的意识,体现了"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的概念,同时也是"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这一科学发展理念的体现。
学习者特征
(1)学生已经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以及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学生虽然对眼睛和眼镜的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仍然缺少从物理光学的角度对眼睛和眼镜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习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是:
了解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及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是如何矫正的。
解决措施是:
在眼睛如何看见物体方面用了类比法,还用了实验及多媒体演示方法来进行归纳总结。
在近视眼和远视眼方面则用了实物演示,及推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人眼是如何看清远近物体的实验是本节课的一个创新,他本身也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纠正做了知识铺垫,所以这个实验本身不容易操作,因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首先利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来做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原来当光屏与透镜保持相同距离时,透镜越薄,则物体离透镜越远;
然后再用多媒体演示对实验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从而引出,单晶状体变薄时看清的是远处的物体,变厚时看清的是近处的物体。
方法来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设计
思路
“眼睛和眼镜”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4节内容。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上,不仅关注学生获得的有关眼睛和眼镜的知识,而且更加注重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不仅着力于关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对待社会对待生活的健康全面发展;
我在在教材处理上,能“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在引入上,我安排了让学生先欣赏校园各种美丽景色,欣赏到一半之后,视屏突然进入黑屏状态,背景漆黑一片,学生开始惊慌,然后老师介入,告诉学生,这相当于眼睛失明的情景,如果眼睛看不见物体,那么再美的景色也将是漆黑的,然后引出了眼睛的相关知识点,也以此做为本课内容的线索,激发学生去了解眼睛构造病成像规律的欲望。
从学生自身角度开始本节课,让学生上课情绪更加浓烈积极。
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讲授新课
利用PPT课件展示学校美丽的景色,欣赏到一半,视屏突然一片漆黑。
(之前所有的景色消失了,仅仅听到优美的音乐还在继续播放)
提问:
刚才大家用眼睛看到的是我们学校美丽的景色,可是,如果我们失明了,那么大家讲看到的就是现在这种状态,漆黑一片,再美的景色都是没有色彩的,那么我们的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4节眼睛和眼镜吧!
第4节眼睛和眼镜
一、眼睛
1、眼睛的结构
投影课本P100图5.4—1
2、眼睛的成像原理
在课本P100中把对眼睛看到物体的过程的描述画出来。
并总结人眼和照相机的成相的相同之处。
了解了这些知识之后,请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
人眼是利用什么原理来看清远近物体呢?
收看并观察多媒体上的画面。
根据多媒体课件的图片,总结出眼睛的结构。
通过多媒体,了解人眼看到物体的过程,把课本相关知识点画出来,并总结如下:
①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好象一架照相机。
②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③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了解实验目的,实验操作步骤及实验要求。
借助学校的美丽景色作为引入的,是从学生身边找素材,让学生倍感亲切,并且起到了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用电脑黑屏来让学生体会失明的状态,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失明的痛苦,激发同学们保护好眼睛的热切愿望。
让知识点更直观更系统,学生更容易去接受。
启发式教育,让学通过多媒体了解人眼成像原理,然后再通过课本的总结,可以将知识点连贯化,再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起到双重巩固知识点的作用。
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3、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做一做:
现在让我们先来动手来做一做实验,(使用实物投影)
实验步骤:
1、取焦距为5cm、7.5cm、10cm的三个凸透镜,然后准备蜡烛、光屏、光具座。
2、将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把光屏放在距离凸透镜10cm的地方,移动蜡烛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象为止,记录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3、将凸透镜依次换成焦距是7.5cm和10cm的透镜,保持透镜与光屏距离不变,移动蜡烛得到清晰的像,并记录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重现实验过程,并展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结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完成改实验过程中发现凸透镜焦距越大(薄),物体离透镜越远,那么如果是眼睛可以调节厚度,那么看远处和近处物体时应该如何调节?
阅读课本100页相关内容并画出来。
4、人眼的近点和远点:
总结归纳
常见的眼疾—近视眼和远视眼
1.在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定型后患远视眼)
2.在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看清楚近处的物体;
(定型后患近视眼)
视力缺陷:
近视眼和远视眼典型症状是:
[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近视眼镜镜片和远视眼镜镜片]
观察生活中用于纠正视力的眼镜种类及特点:
哪个是近视眼镜,哪个是远视眼镜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近视眼镜的成因和纠正: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配戴什么透镜能纠正视力呢?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划书P100)
以小组形式完成对应实验。
总结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
凸透镜焦距越大时,凸透镜中间相对边缘越薄,折光能力越弱;
当保持透镜与光屏距离不变,移动蜡烛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时,凸透镜中间越薄(焦距越大),蜡烛离透镜越远;
反之凸透镜中间越厚(焦距越小),蜡烛离凸透镜越近。
思考问题
在课本找出内容:
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学生划书;
远点:
能看清的最远的极限点
近点:
能看清的最近的极限点
思考并回答:
近视眼的典型症状:
看远处的物体模糊
远视眼的典型症状:
看近处的物体模糊
学生观察,并说出结构特点;
回答:
凸透镜:
能使会聚光线提前会聚;
凹透镜:
能使会聚官衔延缓会聚;
做出猜测。
回答问题:
佩戴能使光线延缓会聚的凹透镜矫正。
佩戴能使光线提前会聚的凸透镜矫正。
利用凸透镜知识,结合课件的动画效果,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将眼睛的调节作用讲透彻,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展示学生实验成果,正确引导学生归纳出实验结论。
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下面的知识点做铺垫。
将物理现象回归生活。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再利用所学过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懂得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
结合课件的动画效果,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的将知识点展示给学生看,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科学世界
小结
课内练习
P101-102
眼镜的度数
布置学生阅读p101科学世界,
用PPT总结重点内容
利用多媒体展示
完成P102”动手动脑学物理”
学生阅读,并通过多媒体找出重点内容:
1、焦度:
2、度数=100φ
3、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
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回顾知识点
完成课内作业
利用问答式展现,加深记忆。
强化与巩固
课后拓展
根据P102”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内容,让学生讨论:
为了保护我们的视力,应该注意那些用眼卫生,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概括出保护视力的具体做法:
1、不要在阳光强烈的地方看书,不要边走边看书,不要卧躺着看书。
2、看电视\电脑\手机的时间不能太长,要适当让眼睛休息一下
3、书写姿势要正确保持眼睛和书本的距离为25厘米左右
4、定时检查视力;
认真做眼保健操
教育学生要关心视力健康,做到卫生用眼。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探究成像规律,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总结成像的特征,同时根据课堂的情况适时增加三种凸透镜的动态调节来观察像的大小变化,深化了凸透镜成像的内涵,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高效的参与物理课堂。
因此物理老师应当利用生活中及课本中的实验,来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用一组平行光线经过透镜会发生不同情况的偏折,将光的折射和透镜的基本知识串联起来。
大致模式为:
创设情境—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反馈练习。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色。
在课堂中分小组体验式教学,学生经过体验自制投影仪模型,照相机模型,生活的中放大镜等环节,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
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分享,自己找到实验结论,并进行探究形成对影响成像的因素的感性认识。
课堂采用了体验式,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模式,而不是讲解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看似简单但实际很难,要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又不能说明,因此任务的设置,活动的安排尤为重要。
学生的行动力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力。
在本节课中,大量器材的使用,任务逐级设置,教师巧妙引导,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在“做中学,玩中学”,看似轻松的课堂环境,学生一直在观察,操作,对比,思考。
体验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内在主动学习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收获达到最大化,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