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单元全单元》人教部编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3746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单元全单元》人教部编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单元全单元》人教部编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单元全单元》人教部编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单元全单元》人教部编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单元全单元》人教部编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单元全单元》人教部编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单元全单元》人教部编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单元全单元》人教部编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单元全单元》人教部编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这里有没有特务?

你站出来!

是好汉的站出来!

你出来讲!

”运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特务的憎恨。

“……又……还……”的句子,揭露了贼喊捉贼,嫁祸于人的无耻行径。

“无耻”“光荣”,贬得痛快,褒得正确,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

两个“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讴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两代爱国者,讴歌昆明的无限光荣。

第二部分讲演者从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进入到剖析他们色厉内荏的心理状态。

“怎么想法”“什么状态”“怎样长的”,不仅揭露深刻,而且启发听众展开想象,认识这班丑类的蛇蝎心肠。

“慌”“害怕”“恐怖”,一步一步揭穿敌人的阴暗心理,“完了,快完了”,把他们必然灭亡的本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部分阐述了李公朴殉难的意义,用斩钉截铁的语句说明人民必胜,真理永存。

充满激越的感情,充满胜利的信念。

请学生齐声朗读: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第三部分着重阐述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集中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三个部分贯串了强烈的爱憎,讨伐敌人,似钢刀利剑直指敌人心窝;

伸张正义,如催征的战鼓,进军的号角,激励革命者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

感情的浪涛在褒贬扬抑中向前推进,由悲痛而愤怒而充满必胜信心。

表达时运用了短促有力的句式,时而感叹,时而责问,时而反诘,形成了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其畅达地表达了极其愤慨的感情,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加强了表达的气势。

目标导学二:

梳理文章,体会讲演情感

1.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动派的末日来临的?

揭露虚弱本质:

自己在慌、害怕、恐怖。

指出末日来临:

完了,快完了。

2.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

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

在害怕啊!

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鲁迅先生说过:

“倘在诗人,则因为情不可遏而愤怒,而笑骂,自然也无不可。

但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众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

”闻一多先生这篇怒斥敌人的讲演,就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佳作。

备课笔记

【学法指导】

感情色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

词语的感情色彩有褒义、贬义和中性。

褒义词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表扬、喜爱、肯定、尊敬等感情的词语,贬义词是指带有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的词语。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它们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这种词称为中性词,如“发动”“保护”“结果”“害怕”等。

深层探究,感知语言特点

1.探讨本文的感情色彩。

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2.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1)语言通俗,明白易懂。

(2)语言感情色彩浓烈,爱憎分明。

语气上:

歌颂先烈,充满崇敬,语气热情;

斥责反动,不留余地。

用语上:

一系列褒义词和贬义词的运用更突出了情感。

(3)语句简短,句式多样。

语句简短,更加有力度,明快利落。

清晰明确地表达出要说的内容,一句话一口气讲完,讲起来省力,听起来也省力,而且深入人心。

本文除陈述句之外,还交替使用设问句、反问句与感叹句。

设问:

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共鸣。

反问:

揭露敌人的卑劣无耻,语势凌厉,如匕首直刺敌人心脏。

感叹:

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英烈对人民的无限的爱,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憎恨。

再读课文,分析文章主旨

1.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学们,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

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我们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这样才能无愧于无数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革命先烈。

2.请说说本文主旨。

本文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揭露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弱本质,赞颂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

可取之处

  本篇课文语言明白如话,学生在文字方面没有明显的难以理解的地方。

主要在于通过朗读来体验讲演者的感情,并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全篇或者某部分的讲演练习。

通过朗读、演讲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情感,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演讲词中,创造一种近似于现场的氛围,能使学生通过这种参与,来直接体验,并能从中感悟讲演者的情感,学习讲演者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

这是本堂课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没有进行课堂预习的检查,部分学生的预习准备不够充分,朗读稍显不熟,情感体验不足。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有这样一则消息:

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说得十分在理,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样的人。

那么该怎么做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

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

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论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

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3—11段):

针对论题进行回答分析,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3—5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6—10段):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11段):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第12段):

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精读课文,理解观点

探究1:

“格物致知”是丁教授点出论题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课文,说说它的意义是什么。

①丁教授认为在传统教育意义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②丁教授认为其真正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意义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探究2:

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探究3:

结合课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有三点:

①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②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③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目标导学三:

分析课文,掌握论证方法

1.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从传统教育里引出“格物致知”,阐述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

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2.解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1)引用论证:

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2)举例论证: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借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3)道理论证:

第12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4)对比论证:

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目标导学四:

学以致用,升华拓展

1.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自己亲身的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极其重要。

同学们,你们已经开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你们在这些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

比如做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同学们人人动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从漏斗颈向下吹气。

而有一位同学做完此实验后,继续联想到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颈上从漏斗体向上吹气,这时乒乓球就悬浮于空中,使实验现象更加具有挑战性。

这位同学正是通过动手实验,发挥“格物致知”精神,才发现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物理现象,获取到真正的自然学科知识。

2.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

果真如此吗?

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

不是。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出的诗歌。

苏东坡“格”山而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学习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识。

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教学重点明确,从举例论证让学生明确格物致知在文本中的含义,并通过跨学科的思维引导进行强化,让学生深入理解此概念。

有利于学生形成这种实事求是的实践思维。

  “格物致知”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历来解释繁多,因此详细解释此概念,很容易让学生糊涂。

不得已只能忽略其诸多意义,而求取文本意义。

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1.抓住关键句,理解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

2.体会这篇演讲稿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

3.学习王选先生抉择的智慧,专注于科研、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么?

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于1986年投资创办。

三十多年来,方正集团坚持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你们知道北大方正的创建者王选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做出了怎样智慧的抉择吗?

从今天的学习中你会找出答案的。

介绍背景知识及作者

1.背景知识介绍。

本文是1998年10月王选在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每一次重大的抉择都预示着一个人未来要走的路,面对抉择时,要有智慧和勇气。

本文作者王选的每次抉择,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2.作者介绍。

王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他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又被誉为“当代的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先驱”。

2002年,王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理解内容,概括重要抉择

1.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

引出演讲的话题:

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一生中的重要的抉择。

第二部分(第2-7段):

分析论述第六个重要抉择,花大力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自己的作用,早出成果。

第三部分(第8段):

总结全文,将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公式送给青年学生,希望青年学生把自己溶在大集体里,体现自我价值。

2.细读第1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讲述《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一电视节目。

由李素丽对自己的形容引出作者对自己的形容:

“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表现了作者的谦虚。

3.作者用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太阳来比喻不同的人群,好在哪里?

比喻贴切形象,语言幽默,引出演讲的中心话题——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作者即景设喻,拉近了作者与听众的距离,又给青年人以极大的鼓舞。

4.细读第2-7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论“第六个重要抉择”的。

花大力气扶植年轻人;

如何看待权威;

倡导老师不要剥夺学生的劳动成果,为学生创造成长的平台;

分析名人和凡人的特点。

5.第2段作者列举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多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充分论证了花大力气扶植年轻人是历史规律,强调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意义。

6.作者在结尾为什么称自己的演讲为“狗皮膏药”式的?

作者认为自己已经脱离第一线,创造的高峰已过去,并非站在行业的最前沿。

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的体会,而不是科技含量最高的,对大家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

当然这是作者自谦而诙谐的说法,显得幽默风趣。

7.这篇演讲是围绕什么中心来展开的?

为什么这样安排?

大力扶植年轻人。

因为本文是作者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作者面对的是北大的学生们。

演讲的目的是鼓励最富创造力的年轻人努力奋斗,早出成果。

品味写作特点

1.这篇演讲稿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合第2-6段分析逻辑严密性是如何体现的。

第2段提出观点——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

第3、4段阐明自己对“权威”的认识,这是扶植年轻人的理由;

第5、6段举例分析创业的都是年轻人,要为年轻人创业创造条件,即怎样扶植。

这几段是按层层深入的顺序安排的,逻辑严密。

2.这篇演讲口语与科学术语相结合,语言通俗易懂,真挚感人,结合下列句子分析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微软的董事长比尔·

盖茨曾经讲过:

“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

(2)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假如人家说我是权威,也许还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

(3)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1)“不可设想”意思是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这里指发展迅速的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需要不断创新,需要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

(2)“马马虎虎”意思是勉强,凑合。

表现作者的谦虚,幽默。

(3)“风口浪尖”比喻重要的岗位或市场的前沿。

运用比喻,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提升认识谈启示

作者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取得了成功。

读完本文后,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年轻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力,所以要抓住现在,勤奋努力;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要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要跟上时代步伐。

课堂小结:

这篇演讲稿的特点:

①主题鲜明,逻辑严密;

②层次清楚,详略得当;

③诙谐幽默,真挚感人。

我一生中的

重要抉择引出话题:

谈奋斗体会,重要抉择

大力扶植年轻人

总结全文:

把自己融入集体鼓励年轻人

勤奋创造

体现自我价值

  问题导学、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抓住了主要问题,由主要问题再延伸出相关问题。

这样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到以学定教。

  作者是IT界的专家,演讲面对的又是高等学府的学生,有些内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再次授课时应加强对计算机发展的介绍,以方便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这篇演讲稿很生动,却没能留出时间让学生分段上台演讲。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1.朗读课文,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2.抓住关键句,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演讲的语言特点。

3.热爱体育,用体育精神来激发自己生活、学习的激情。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

“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

”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振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

倾听他对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的阐述。

了解作者,熟悉背景知识

顾拜旦在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立与发展的奋斗生涯中,发表了1200多篇著作和演说,内容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和美学等方面,其中闪烁着他的体育思想。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顾拜旦,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少年时代酷爱体育,对古希腊灿烂文化饶有兴趣。

1896年创办现代奥运会,开始了体育活动家的生涯。

他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职长达28年之久,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5年前”具体是哪一年?

这一年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发生?

具体指1914年,这一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第1自然段中提到了“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体现在第5自然段中。

一是:

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人类渴望进步,但又常常误入歧途。

二是:

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

3.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有什么区别?

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

一是运动员非常享受努力拼搏的乐趣,二是体育带给人的是美感,三是体育能振奋人心。

4.“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实现”具体指什么而言?

必须要面向大众,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达到强身健体的乐趣。

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5.请你用一句话,结合全文概括一下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又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它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带来美感和荣誉感,它可以让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推动社会的进步。

理清思路,体会语言特色

1.这篇演讲稿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请你梳理文章的思路。

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指出奥林匹克主义在经历战争后即将扮演崭新的角色。

第2—3自然段,指出平和与自信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有力支撑;

第4—5自然段,说明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体育运动的不同之处及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原因;

第6—7自然段指出如何将奥林匹克精神变成现实——大众参与;

第8—10自然段,畅想美好前景,确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如阳光普照大地,必将拥有沉甸甸的收获。

2.演讲稿的语言特点有哪些?

①准确性。

演讲使用的语言一定要确切、清晰地表现出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

②简洁性。

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③通俗性。

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

演讲的语言要个性化;

要说自己的话。

④语言要生动感人。

好的演讲稿,语言应该是生动感人的。

要使语言生动感人,必须做到用形象化的语言。

⑤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打动听众,富有感召力。

3.请学生再朗读课文,说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试举例说明。

①用词准确。

如第1自然段,“这凸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