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315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2.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3.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有一篇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人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魅力。

2.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

—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4.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思量(sīliang)捂耳朵(wǔ)诧异(chà)

郝叟(hǎosǒu)钥匙(yàoshi)哽住(gěng)

祈祷(qídǎo)踱步(duó)

二、快速浏览,感知课文

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明确:

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

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

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从故事情节来看:

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三、理清思路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

共分为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

(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

(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

(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四、合作探究

1.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

平 日 上 课

最 后 一 课

气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后排板凳

一向空着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2.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

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课文第1-6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3.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明确:

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

①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

②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

③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

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4.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捂诧异哽祈祷喧闹郝叟踱

(2)解释下列词语。

祈祷:

——

征发:

——

第2课时

一、合作探究

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

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语言: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新老师明天就到。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

大家天天都这么想:

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

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

“怎么?

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

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

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明确:

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

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二、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

1.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

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三、品味语言

读24-29节,思考:

1.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2.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该怎样读?

3.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1.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2.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

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

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3.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

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四、总结课文

1.归纳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①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③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五、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法)

环境:

(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爱国志士

情感:

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