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9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3042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9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9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9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9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9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9文档格式.docx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9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9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9文档格式.docx

其实不管《红楼梦》中存在多少真实的历史信息,它一旦被天才的作家所整合,就自然形成了新的意义单位,与原来的所谓“本事”已无甚关联;

而当时能与蔡元培为代表的旧红学索隐派形成对垒的最重要民国时期著述,除胡适外,自然非俞平伯《红楼梦辨》莫属了。

这部著作属于新红学产生之初最重要的奠基代表作,于1923年在亚东图书馆出版,写这本书的起因是俞平伯与顾颉刚通信讨论《红楼梦》,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出版的《红楼梦研究》则是《红楼梦辨》的修订本。

修订的原因是作者认为原书存在一些错误,即本来的错误和发现新材料而证明出来的错误。

尽管原著修订后更名再版时增加了些新篇目,但《红楼梦辨》还是一本不可回避的著作。

《红楼梦辨》初版肯定与上世纪50年代特殊时代环境下又增订再版的《红楼梦研究》思路不同,这种不同还不仅仅是删除了了胡适的序言。

通过对原著初版、增订再版前后变化的细致深入考查,可以见出作者红学观念移步换形的轨迹走向。

(节选自赵建忠《影印红学要籍的学术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蔡元培《石头记索隐》为红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就等于说是民国学术经典之作。

B.在运用《红楼梦》宣传民族主义思想的做法上,景梅九相对于蔡元培更加功不可没。

C.因受“今文经学”治学路数的影响,索隐派易于在解释作品时以意逆志,牵强附会。

D.民国时期红学研究至少有两大派别,他们都重视对作品情节的考证,且倡导“回归文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景梅九自序中的话,意在证明《石头记真谛》融人了作者沉痛的民族情绪。

B.开头讲蔡、景红学研究成就,是为探讨“令人深思的学术命题”提供前提支撑。

C.讲“索隐”方法在史学领域里的运用,是为了与后文其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运用相类比。

D.作品一旦形成,与“本事”便无关联,这样的理论足以证明俞平伯研究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头记真谛》是景梅九受《石头记索隐》的启发而著述的,自然与它一脉相承。

B.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新红学”考证派,竞未能阻止索隐派取代它而成为主流学派。

C.以意逆志,是被写进教科书的鉴赏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易生牵强附会。

D.《红楼梦研究》删除了胡适的序言,调整了研究思路,修正了所谓的“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驮水的日子

温亚军

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

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免强驮回两半桶水。

连长决定让上等兵去接驮水工作。

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

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

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

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

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路程,8公里在新疆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

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

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

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

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

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驴驮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

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驮水。

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

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

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是满的。

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

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慍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水草。

上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

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

上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

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

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

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

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

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说你自己回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

“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跟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

这惟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

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

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给它。

“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高兴。

上等兵买回一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

“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

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

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

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

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

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

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挑子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

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突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

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铃铛声大片大片地拌落在地。

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惟一的动点。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标题意味深长,“驮水的日子”既是上等兵与驴相处的美好时光,也是与战友戍边的岁月,寄寓了他对这一段军旅生活的深深眷恋。

B.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铃铛声,驴行走在山道上,清脆的铃铛声打破了山道的寂静,反映了边关军旅生活的单调与孤独。

C.上等兵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名字,驮水的驴却被上等兵取了一个名字,表达了上等兵对驴的喜爱,也表现上等兵待驴平等,视驴如战友。

D.小说叙事自然平实,情感真挚动人,虽然没有运用任何情节技巧,却给人余味悠长的阅读感受。

5、本文的构思极具特色,试从选材的角度赏析本文的构思特点。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驴在本篇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朱光潜先生

张金言

朱光潜先生学贯中西,写作认真严谨。

他非常重视文字的洗练,认为行文中一字之差,往往产生不同的效果。

他在《咬文嚼字》中说: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又说: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朱先生这种在写作上不放过一个字的认真态度,也反映在他的教学上。

他开翻译课之前,每一篇指定学生翻译的英文散文,都自己先译出来。

他常对学生讲,在将原文译成中文后,首先要问自己:

“中国人有没有这样说的?

朱先生是位严师,上课时不苟言笑,有些严肃,但更是一位敦厚长者,对青年学生饱含热情。

他总是抱着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态度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一位同学对翻译课不够重视,作业做得不好,因而受到批评。

事后这位同学到朱先生家当面请教。

朱先生对他非常客气,主动将自己的多篇译文交给他看。

朱先生告诉学生,听他的课一定要有准备,随便来听是不会有真正收获的。

一谈到朱先生的学问,大家自然不约而同地想到他的美学。

在其美学著作中,有最早留学欧洲时期用英文写的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回国后写成出版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谈文学》《克罗齐美学述评》,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版的大学教材《西方美学史》。

正是这些著作,奠定了朱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美学家的地位和声誉。

与此同时,朱先生还译出了大量西方美学经典著作。

美学对朱先生来说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他观察人生的重要视角,同他的道德修养密不可分。

他在《论美感教育》中说:

“儒家认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

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

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

”在朱先生看来,美学与伦理学始终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供完美的人生理想。

朱先生认为,人们要以艺术家的眼光观察人生,做到超功利的观赏。

这样人生才有情趣,才能从狭隘的功利束缚下解脱出来。

他在《谈美》一书中说:

“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朱先生平时每天打一趟太极拳,晚上喝一点酒,过着一种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生活。

他之所以能够保持平淡宁静的心态,自然得力于平素的道德修养功夫。

朱先生一生都在追求“艺术的人生”,也就是“有情趣的人生”,所以他一直以求真务实、豁达开朗的精神去看世界,不管遇到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坦然处之。

在20世纪50年代初,大学教师刚刚开始改造,朱先生一时间成了被批判的“典型”“重点”。

但是他却处变不惊,事后也不为此耿耿于怀,而是表现出心胸开阔、豁达大度,照常上课。

此后朱先生虽在历次运动中经受打击,多次受到批判,但他仍以其特有的睿智,走完了他卓有成果的一生,成为20世纪中国少有的道德、学问都值得后世景仰的大师。

古人说人生有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说朱先生做到了三不朽,绝非溢美之词。

说句实话,人们似乎更应该静下心来,多读一些朱先生的书。

他的书能向你提示人生的真谛,不让各种引诱将你带入迷途。

(摘编自《人物》)

7、下列对朱光潜先生提倡的“无所为而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光潜先生学贯中西,主张“无所为而为”,表明朱先生信奉的是老庄哲学。

B.“无所为而为”是指人生应摆脱狭隘的功利束缚,活得“艺术”而有“情趣”。

C.以求真、豁达的精神看世界,顺境逆境都能坦然处之,这便是“无所为而为”。

D.一个人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事业才能有一番成就。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朱先生非常重视文字的洗练,认为一字之差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更改了文字,便更改了思想感情,所以,不能更改文字。

B.朱先生教学非常认真,严于律己,在上翻译课之前,他会把要求学生翻译的文章自己先翻译一遍,并按照中国人的说话习惯来翻译。

C.朱先生认为,美是一种善,善也是一种美,美学与道德修养密不可分;

美学与伦理学相辅相成,将两者结合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

D.在20世纪50年代,朱先生成为重点批判对象,此后也多次受到批判与打击,但他却能逆来顺受,这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格修养。

E.朱先生睿智、豁达、淡泊,人们应该多读读他的书。

读他的书,有助于培养人高尚的情操、艺术的情趣,提高人的道德、品格。

9、本文作者为什么认为“说朱先生做到了三不朽,绝非溢美之词”?

请简要分析。

(5分)

二、古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进学解

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

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

“先生欺余哉!

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易》奇而法,《诗》正而葩;

下逮《庄》、《骚》,太史所录;

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

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

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子不知耕,妇不知织;

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

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

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一艺者无不庸庸:

通“用”,任用。

B、跋前踬后踬:

绊、绊倒

C、绝类离伦伦:

伦理

D、岁靡廪粟廪:

粮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唐代主管教育的国家机关是国子监,太学和国子学、广文馆、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共七学,同归国子监管理。

B、“晷”,也称日规,是测日影以定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季节和时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

C、“太史”,官名。

史官之长。

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汉为太常之属官。

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一职,这里特指司马迁。

D、“博士”,学官名。

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韩愈此时任国子博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先生认为当下主圣相贤,法令具备,有一些小小优点的都已经录用,有一技之长的无不任用。

学子应该勤勉善思,精进学业,不必担忧主管长官态度不公平。

B、文中用孟轲、荀卿两个例子,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指出并非有能力、才干就一定能出人头地,施展抱负。

C、国子先生指出自己言论不能切中要旨、文章无益于实用,德行不够明显出众,被安置在闲散地位,乃是分所应当。

不宜再讨论钱财利禄的有无,计较班列资格的高低。

D、韩愈写《进学解》意在说明进德修业的道理,同时指明人需要谦虚地认清自己的实际才学,从仕不应好高骛远。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2)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兴八首(其五)

杜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來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蓬菜宫阙”是指大明宫,“南山”特指终南山,“对”字显示以“南山为参照,突出了宫殿的宏伟高耸的气势。

B.“承露金茎”一说是指武则天修造的“天枢”铜柱,与“霄汉间”直接组合,暗示铜柱高可入云,气势非凡,令人景仰。

C.“西望”句是说在官殿上西望可见王母瑶池;

瑶池在昆仑山侧,距离长安本很遥远,这里主要是为了暗写昆仑之高。

D.古人认为紫色与当官有关,“东来”句是写欲官者纷纷从东边赶来,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具有讽刺意味。

E.“云移雉尾开宫扇”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阿房宫赋》)所用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出人意料的情趣美。

15、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5分)

16、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5分)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神话传说表现蜀道开辟之难和神奇来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描述杜甫一生失意,漂泊异乡,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描写琵琶女当年在京城演奏后大家争相打赏的情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5)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过秦论》中描述秦军出击匈奴胜利,使匈奴长期不敢南下进击中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师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陶渊明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了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生活。

②近日国际空间站的一名宇航员拍下了一张美轮美奂的日落图片,将南大西洋的这个日落场景形容为“一股巨大的火焰”。

③冯祖荀为中国大学数学系的创立和发展呕心沥血,冯先生潜心治学,高山景行,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④季羡林先生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⑤寒冬里,万物在混沌和阴暗中沉睡,但在这混沌和阴暗中,却正蓄势待发着一种不可言喻的觉醒。

⑥研究阐述中华传统文化,要从基础研究扎实做起,跳出模糊不清、大而化之的老调,理性探寻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

A①④⑥B②③④C③④⑥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为271.6万人。

B、《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海上的故事,读者不免会问,书中的老人、海洋、马林鱼又是代表什么呢?

C、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D、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无非是在告诉人们,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实比严刑峻法更严酷,被杀害的人数和范围也要更广泛、更多。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