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297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0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全册说课稿

目录

第一组2

1山中访友2

2*山雨(无)6

3草虫的村落7

4*索溪峪的“野”(无)11

第二组11

5詹天佑11

6怀念母亲16

7*彩色的翅膀(无)21

8*中华少年(无)21

第三组21

9穷人21

10别饿坏了那匹马23

11唯一的听众27

12*用心灵去倾听(无)31

第四组31

13、只有一个地球31

14*大瀑布的葬礼(无)32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33

16*青山不老(无)34

第五组34

17少年闰土34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39

19*一面(无)42

20*有的人(无)42

第六组42

诗海拾贝42

诗经•采薇(节选)(无)42

春夜喜雨(无)4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无)42

天净沙•秋43

天上的街市(无)44

白桦(无)44

与诗同行(无)44

我们去看海(无)44

致老鼠(无)44

爸爸的鼾声44

给诗加“腰”(无)44

诗中的“秋”(无)44

第七组44

21老人与海鸥44

22*跑进家来的松鼠(无)48

23最后一头战象48

24*金色的脚印词语盘点(无)50

第八组51

25伯牙绝弦51

26月光曲55

27*蒙娜丽莎之约()59

28*我的舞台无(无)59

六年级上册

第一组

1山中访友

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充满童心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不骑车,不邀游伴”、“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儿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并且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热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相对于前面两个单元的哲理性文章和后面的诗歌、科学说明文、记叙文来说,本文是比较简单、浅显的,所以设计时目标就放在让学生品味和运用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

在自我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情感熏陶,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本文讲课的最大难点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逐一分析就会显得凌乱,还会导致学生思路支离破碎。

所以我认为在处理本教材时应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与课文文字和画面充分接触,在细致地体味课文的同时产生个性化理解,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和一气呵成的美。

学生分析:

 经过小学六年及初一一个多月的学习,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语言的赏析、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散文知识的把握等,都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象联想等能力,还比较欠缺。

在上课前,我了解到班级学生与大自然接触少,而且由于生活经验与视野所限,对写景类的文章,学生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体验。

再者由于现在的学生去春游、秋游的机会少得可怜,所以要初一学生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学生想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想与大自然对话的愿望却相当迫切。

我觉得得找到一个教学的切入口,使学生对自然之美有较深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能说出山中之友。

2、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美感悟情感美。

教学理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故采用“感知──交流──引导──领悟”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用小学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导入,让学生想象进山情景,激发情趣。

(师)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

就请我们师生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找朋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

1、圈出疑难字词,通过看注解,查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

2、划出作者所看望的朋友。

(学生回答)

三、品读课文,读出自己(多媒体展示:

读出自己:

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

(师)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

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让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朋友,带着自己的体会,仔细品读描写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并做好相应的批注,结合相应的词语或句子陈述理由。

可以用“我喜欢自己成为——-----因为——————”的句式作答。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

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

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

(无私奉献、自我牺牲、充满智慧……)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刚才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老师和大家有同感,可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带着好心情,到山里“观景”,为什么却说成是“访友”。

从内容到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法(重点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比喻、拟人之美)

1、放人称改写后的课件,学生将改写后的第3段与课文作比较,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

2、分角色朗读第5段,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之美。

五、联想创作(作业)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

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

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为她写几句赠言。

要求:

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六、结束语

走进大自然,我们认识了许多美丽的朋友;走进大自然,我们品味了许多美的情感;走进大自然,我们抒发了最美的心声。

最后,让我们高声对大自然说一声:

大自然,我的朋友,我爱你。

课后反思:

这堂课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

教学的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不仅保证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又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个性养料,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山中访友》这堂课中学生“选择品读描述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理由”,“讲讲自己最想倾诉的心声”。

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讨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

让学生觉得学习没有强迫意识,没有厌倦感,更不会有逆反、抵触心理,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同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这种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个性。

其次,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山中访友》时,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

这完全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结果。

教师并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缚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

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闪现。

再次,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美好个性的展示。

《山中访友》中表现出作者健康的个性,作者心中充满友爱、真诚、感激。

学生在品读,研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许多高尚的品质─或默默的奉献,或纯洁正直,或坚韧热情,并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慢慢地他们会学会正直、热情、奉献、赞赏,特别是在“用我的心抒发自己对朋友的美好心声”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有人在赞美白云、瀑布,收获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人在赞美雪花,富有诗情画意;有人在赞古桥,学到了敬重和坚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参与的人生态度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熏陶、感染、形成。

然而,这次学习活动如果不在课堂里上,而是真正带着学生走进多姿多彩大自然,让学生目睹到真实的自然景物,放飞想像的翅膀,与大自然促膝长谈,我相信,这次学习活动会更精彩,学生对美的品味会更深刻。

说课稿二:

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中访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及教学程序这五个方面,对这一课的设计安排加以说明。

一、首先,给大家分析一下教材,这一点我将分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点:

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山中访友》是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

鉴于本单元的要求,学生要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作适当的摘录;另外,这篇文章描写景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并且作者抒发感情也很特别,将山中的景物当成朋友来写,将进山看景比作进山看朋友,因此,显得真挚自然。

综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和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点:

教学目的

这一点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

①理解,积累课后词语;如:

“湛蓝,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学生:

①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②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方面要求学生: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第三点: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内容很多,比如课文重点词语,课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

而教学难点则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二、接着,介绍一下教学方法:

1、确定五法合一的教学方法

新《大纲》中指出: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