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华侨中学1819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257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华侨中学1819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华侨中学1819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华侨中学1819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华侨中学1819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华侨中学1819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华侨中学1819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三华侨中学1819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华侨中学1819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华侨中学1819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三华侨中学1819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8~2019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第一次阶段考试

语文科试卷

说明:

1、全卷共6页,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2、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一、基础(24分)

1.古诗文默写。

(10分)

(1)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约客》赵师秀)(1分)

(2)_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竹里馆》王维)(1分)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2分)

(4)《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5)默写杜牧的《泊秦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

(1)在那gèngǔ()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

(2)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bǔyù()下,发扬滋长!

(3)已经是fùrújiēzhī()的人物了。

(4)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shēnwùtòngjué()之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日的午后,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青,享受大自然的天伦之乐。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数学老师幽默风趣的话语让同学们忍俊不禁地笑了。

D.每一个革命先烈的背后都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州市政府推行就近诊疗服务模式,患者就诊时间可节省大约20%以上。

(删除“大约”,或者删掉“以上”)

B.为了防止贫困生辍学,教育部门做出了免除贫困生学杂费、书本费,并补助生活费。

(在“辍学”前加上“不”)

C.一个国家对孩子的态度,也是对这个国家未来的态度,只有政府重视,就能有可靠校车行进。

(将“只有”换成“只要”,或者将“就”改为“才”)

D.广州大学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可以在发展文化和传承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素质。

(将“发展”和“传承”调换位置)

5.请仿照例句,在横线上续写句子,使之与前面句子构成排比。

(4分)

知识是财富,它能增长智慧,也能美化心灵;  ,  ,  ;

  ,  ,  ;

拥有这些财富,人生就会多姿多彩。

(4分)

二、阅读(46分)

(一)阅读《孙权劝学》,完成6~8题.(10分)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3分)

(1)卿今当涂掌事()

(2)及鲁肃过寻阳()(3)卿今者才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8.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

B.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C.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骄傲自满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D.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1题.(9分)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而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9、下列各项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衡乃穿壁引其光/以钱覆其口B.以书映光而读之/以我酌油知之

C.愿得主人书/愿驰千里足D.遂成大学/肃遂拜蒙母

10.用三条“/”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3分)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而遍读之

11.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全文故事,并谈谈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选段,完成12~14题(10分)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我是做了再说”,句子中“说”的含义是“告诉别人自己做什么”。

B.“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句子中“说”的含义是“吹嘘,自诩”。

C.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的作用是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

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D.“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其中的“这”指“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13.对“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子的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采用拟人的手法。

B.“它”指“深宵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孤单寂寞,但闻一多先生则不然,他在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C.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D.“漂白了的四壁”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是一脉相承的。

14.分析“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的表达效果。

(4分)

(四)阅读文章《父亲的高度》,完成第15—18题。

(17分)

⑴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⑵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视、碟机这类玩意在乡下压根儿就没见过,更别说是享用了。

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

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

  ⑶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

每遇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带着我摸黑去赶热闹。

  ⑷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地站在人群后边。

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每每把我驾在他的脖子上,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

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我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股,笑着说:

“嗨!

嗨!

醒醒,都‘水漫金山’了!

  ⑸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

  ⑹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闹。

我对父亲说:

“爸,我去看电影了!

  ⑺父亲说:

“去就去嘛,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⑻“你不去?

  ⑼“你自个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⑽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置站定。

过了不大一会,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

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

“这里谁也没有你的位置好”,一边托着孩子骑在了自己脖子上,孩子在高处格格的笑着。

  ⑾我不知怎么搞的,眼一下子就湿润了。

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找寻的结果吗?

  ⑿想起了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

独自回家。

  ⒀敲门。

父母已睡了,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

“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电影不好?

  ⒁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的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

  ⒂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腰,老了。

  ⒃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

15.选文⑴—⑷自然段叙述了一件事情,请概括出来。

(12字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第⑷自然段中“父亲”所说的“水漫金山”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情意?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第⒁段中,“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通过这个简单的动作,你能看到作者怎样的心思?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写了“我”两次流泪,试比较两次流泪的不同原因。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