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作业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2561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作业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作业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作业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作业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作业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作业Word格式.docx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作业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作业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作业Word格式.docx

贵族世袭特权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故B项错误;

“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表明汉朝重用外戚,削弱了汉宗室的力量,故C项正确;

汉代皇权受到外朝控制与材料的内容“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重用外戚不符,故D项错误。

4.[2019·

重庆调研]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南北方(  )

A.分裂对立势难消除B.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C.经济发展趋于平衡D.对社会安定的愿望

B

“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不能体现分裂势力的对立,故A项错误;

“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体现了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故B项正确;

“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差异很大,江南经济还处于开发状态,故C项错误;

“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不能体现对社会安定的追求,故D项错误。

5.[2018·

全国卷Ⅱ,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C对:

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使得低品级官员也取得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使“宰相数量大增”,再通过缩短宰相任职时间,来分散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从而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A错:

实际上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分化。

B错:

统治者的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

D错:

由材料中“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可知,宰相权力被削弱。

6.[2018·

全国卷Ⅰ,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D对:

表格内容反映出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中原型、边疆型与东南型的藩镇中的官员都由朝廷任命,上供或少上供,说明这些藩镇承认唐朝中央政府的统治;

从这些藩镇的功能“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及题干信息“‘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看,它们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表格内容反映了藩镇赋税是否上供,但不能说明藩镇控制朝廷财政。

表格内容无法反映出藩镇间的战争(攻伐)情况。

C错:

从表格中的藩镇情况来看,大部分藩镇有财权,而且河朔型藩镇拥重兵,有兵权,并有官吏任免权,说明“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并不都维护中央的权威。

7.[2019·

郑州模拟]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得出三省分权造成一定程度隔阂和过分牵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根据材料“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得出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和执行,避免互相扯皮,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

8.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到政事堂裁决,甚至出现了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谍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

这反映了(  )

A.三省六部制度已遭破坏

B.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C.唐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唐玄宗重视三省的分权制衡

政事堂的出现,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到政事堂裁决”,权力的转移说明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

政事堂共同议事,使皇权成为中央决策的一部分,受到相权的约束牵制,故C项错误;

政事堂共同议事提高了决策的协调性,故D项错误。

9.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秉公执法

B.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C.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中书省和门下省不是执法部门,故A项错误;

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皇权有所加强,故B项错误;

从材料的表述可知,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装置诏敕的封袋、用笔的颜色都不敢用惯用常例,说明了三省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故C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体现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方式或程序,无从体现民主性质,故D项错误。

10.[2018·

全国卷Ⅲ,25]

表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B对:

从材料图表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宰相中祖辈无官职的占据三分之一以上,南宋时期,这一比重增加到一半以上,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为没有贵族身份的人跻身社会上层创造了条件,从而导致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材料反映了宋代宰相中世家大族的比重降低,说明其影响减弱。

材料强调的是宰相的出身,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大小问题。

科举制的功能主要是选拔有利于统治阶级统治的人才,这一功能没有弱化。

11.[2019·

南昌模拟]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

据此可知(  )

A.宋代最高行政机关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B.宋代的专制皇权受到严格的制约

C.政事堂为宋代前期全国最高的决策机构

D.政事堂的设置成为宋代冗官现象的根源

分权制衡是指权力分立互相制约,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政事堂限制皇权的内容,故B项错误;

从材料“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可知政事堂主持中央政府的日常工作,故C项正确;

材料中体现不出政事堂导致机构臃肿,官员冗多,故D项错误。

12.[2019·

临汾模拟]在北宋,关于监察官员的遴选,司马光说:

“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这表明司马光主张(  )

A.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养B.扩大官员的遴选范围

C.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D.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

本题考查宋代对监察制度的完善。

从司马光选拔监察官员的三个标准可知他主张监察官员要有良好的素养,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选拔监察官员的标准,并没有涉及B、C、D三项所述内容,均排除。

13.[2019·

山东滨州模拟]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这说明元代(  )

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

元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

元朝行省制下,赋予了地方一定权力,故B项错误;

行省制是元代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一种制度,中央赋予行省一定权力,同时又使行省内部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行省制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故D项错误。

14.[2019·

安徽宿州模拟]学者李治安认为,元朝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这说明该制度(  )

A.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C.行省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符合历史趋势,适合国家治理的需要

据材料“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得出元朝的行省制度符合历史趋势,适合国家治理的需要,故D项正确。

15.[2019·

厦门质检]洪武年间,朱元璋罢御史台,在中央设都察院,与六部同级;

罢谏官,设置独立的机构六科给事中,长官为正七品,分别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

这些举措(  )

A.表明当时官员贪腐严重B.有利于分割六部的行政权

C.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D.有助于全面监察官僚机构

材料没有反映官员的贪腐情况,且朱元璋时期厉行重拳治贪,官吏不敢贪而清廉,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非分割六部权力,故B项错误;

材料只是涉及了两个机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的设立,故C项错误;

材料中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故D项正确。

16.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

这些做法(  )

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B.客观上有利社会公平公正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故A项错误;

据材料“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可以得出这些做法客观上有利社会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

监察制度主要是用来监察官员的,有利于整顿吏治,故C项错误;

材料中的这些做法并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故D项错误。

17.[2019·

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

“不知自何年起,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

”材料所指现象(  )

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

C.说明内阁首相取得决策权

D.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

本题考查明代内阁首辅权力膨胀的主要原因。

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错误;

内阁大臣的权力依附于皇权,因此材料现象实际上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故B项正确;

内阁首辅参与决策,但决策权仍然由皇帝掌握,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权力制衡关系,也不能说明被打破,故D项错误。

18.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

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

这反映(  )

A.君主专制强化B.皇权逐渐衰弱

C.内阁取代六部D.宦官权力失控

由材料“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说明宦官代行皇权,君主专制强化,故A项正确;

材料中首辅对宦官态度谦卑,实际是对宦官背后的皇帝谦卑,因而不能体现皇权衰弱,故B项错误;

明朝设立的内阁仅作为咨询内侍机构存在,不可能取代六部的职能,故C项错误;

材料仅体现内阁首辅对宦官的态度,未体现宦官的权力情况,故D项错误。

19.[2019·

安徽皖江名校联盟]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

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

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

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20.[2019·

山东滨州模拟]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

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至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

不再设立巡按御史。

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

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材料中讲述的清朝把原来的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变为固定的督抚制度,实际上把行政权力归三为一把权力进一步集中了,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故A项正确;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行政制度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

材料中讲到把原来的三司合为巡抚,总督实际上是把权力集中了,能够有效地增加地方行政效率,并非降低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了对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由多长官制变为一长官制实际上能够加强中央集权并未违背中央集权原则,故D项错误。

21.[2019·

衡水金卷模拟]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

……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权限逐渐削弱。

由此可知(  )

A.清朝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较大制约

B.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的权力

C.议政王大臣会议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D.康熙帝的做法削弱了满洲贵族权力

根据材料中“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说明皇权受到制约,故A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六部权力,故B项错误;

材料仅仅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皇权的关系,且并不能避免决策失误,故C项错误;

康熙帝是为了加强皇权,并不是削弱满洲贵族的权力,故D项错误。

22.[2019·

安徽亳州质检]“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

该机构是(  )

A.唐代尚书省B.宋代三司使

C.元代中书省D.清代军机处

唐朝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尚书省官员有编制,是正式机构,故A项错误;

宋代的中央官制是二府三司制,三司使是正式编制,三司是正式机构,故B项错误;

元朝的中书省是正式机构,故C项错误;

清朝军机处的官员无正式编制,是为皇权服务的非正式机构,故D项正确。

23.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

这一改变(  )

A.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

材料并未反映官僚的腐败现象,故A项错误;

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央对地方官吏的管理,不能体现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皇帝对地方的管理由总督、巡抚到地方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说明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表明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故D项错误。

24.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

“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

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

”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

材料反映清朝(  )

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

根据材料“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体现了超越体制制度,增强主观性的一面,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表明孔毓璞与军机处的关系,故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议政王大臣会议,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员获得密奏之权,不能体现地方实力的加强,故D项错误。

 

课时测评②综合提能力 课时练 赢高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

河北沧州联考]在秦代,尚书属于少府,最初只是皇帝身边任事的文书小吏而已。

汉武帝时,尚书权力与日俱增。

汉元帝时,尚书已经号称“百官之本,国家枢机”。

这一演变表明(  )

A.尚书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行政管理水平有显著提高

C.官员评价制度发生了变化

D.中朝逐渐成为权力中心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权力的转移,而不是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故B项错误;

这一演变不涉及官员评价制度,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尚书由皇帝身边的文书小吏发展到号称“国家枢机”可知,中枢权力由外朝逐渐向中朝转移,故D项正确。

2.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

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异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

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A项思想活跃是文化现象,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

魏晋时期江南开发,经济发展,但商业受时代的影响,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故B项错误;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并发展,儒家思想融合了道家思想,“援老入儒”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于社会时代的变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造成了上述文化现象,故D项正确。

呼和浩特调研]隋朝皇帝杨广开创科举制度,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

他频繁的发动战争,滥用民力,又造成天下大乱。

在他被部将缢杀后,隋恭帝谥世祖明皇帝,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谥闵皇帝,唐朝谥炀皇帝。

这反映出(  )

A.谥号要由后代朝廷定立B.唐谥号对杨广持批评态度

C.隋恭帝的议谥有意同情D.对农民军的评价全面客观

A项表述与题目中“隋恭帝谥世祖明皇帝”不相符,故A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隋恭帝谥世祖明皇帝,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谥闵皇帝,唐朝谥炀皇帝”得出唐谥号对杨广持批评态度,故B项正确;

根据题目中“隋恭帝谥世祖明皇帝”体现的是对杨广政绩的肯定,并非同情,故C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谥闵皇帝”得出农民军对杨广是同情,故D项错误。

4.唐代进士科考的录取侧重文学,唐玄宗以后,诗赋创作的优劣成为录取进士的主要依据。

宋代科举取士,朝着重经义、重策论的方向发展,考试中诗赋等内容逐渐退居次席,甚至被抛弃。

这一变化有利于(  )

A.求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

B.破除世家大族的官场垄断

C.提高官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

D.推动读书重学风气的形成

根据题目中“唐朝诗赋创作”到“宋代朝着重经义、重策论的方向”得出宋代重视录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故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的确立就破除了世家大族的官场垄断、提高官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推动了读书重学风气的形成,但与题意无关,故B、C、D三项错误。

5.[2019·

江苏南通模拟]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

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

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

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

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官僚机构,与材料中“唐初三省制”不符,故A项错误;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与材料中“尚书省执行”不符,故B项错误;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可减少政令失误,有利于决策合理化,故D项正确。

6.《宋史·

职官志》载:

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这表明宋代(  )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根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重视监察体系,故A项正确;

通判负责监督,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

在地方设通判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

藩镇割据是由于地方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材料仅从行政上削弱地方权力,无法达到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作用,故D项错误。

江西五市八校联考]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由此可见(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