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力和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2406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力和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七章力和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七章力和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七章力和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七章力和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力和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七章力和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力和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力和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图中的几号小孩运动了?

  (3)、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

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

“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教师以行驶的小汽车为例讨论:

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1)、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2)、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

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

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①:

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相对静止

(1)、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2)、在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另一物体是静止的。

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

像受油机和加油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3)、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第二节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2、能够对速度的单位进行简单的运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呵呵变速直线的特征。

通过阅读、观察和讨论,感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通过例题的学习,掌握应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的方法。

乐于从多种渠道搜集、估测一些物体的速度。

1、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理解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理念:

通过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的分析逐步建立速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教学中速度的换算以及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等有关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及规则。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资料片.。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

放一段《动物世界》中猎豹追捕小动物的场景。

再放一段蜗牛爬行的情景。

让学生比较两种动物的运动快慢,引入课题。

新课教学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教师提问:

①你在上学的路上看到哪个物体运动的快?

②你知道我们班上哪个同学跑的快?

③你是怎样比较他们运动快慢的?

④只用时间或路程能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吗?

(通过具体的事例)

在以上的基础上引入课题: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2、学生活动:

看书96页“有关游泳比赛”并分组讨论:

观众和裁判各是怎样比较运动快慢的。

让学生分别代表观众和裁判来叙述各是如何比较的。

教师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有两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②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多少

教师直接可告诉学生:

物理学中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及其计算公式

1、利用以上方法来比较火车和汽车的快慢

学生分析具体的事例:

火车第六次大提速后可在5min内行驶15000m,汽车在高速公路上40s可行驶1400m

先由学生说出分析过程,教师板书分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给出速度的定义: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强调单位时间是指:

1分钟或1秒或1小时(类似单位体积)

2、 

速度的公式

引导学生分析上面速度大小的得出速度的公式:

速度=路程/时间

介绍各物理量的符号给出:

v=s/t 

v----速度 

s----路程 

t----时间

教师强调公式的意义:

s和t相对应,必须是同一段路程中的路程和时间

3、 

速度的单位

仍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分析过程,由学生说出速度的单位:

m/s

提问学生:

①15m/s的物理意义:

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5米。

②你还知道速度的哪些单位?

(km/h是速度的常用单位)

③15m/s和15km/h哪个速度大?

④教师讲解速度的单位换算

⑤学生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

磁悬浮列车450km/h=________m/s

猎豹的速度30m/s=________km/h

10m/s=______=_____=______.36km/h=______=______=_____.

指导学生看书98页“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

速度的计算

例题1:

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解:

由公式v=可知运动员的速度为:

v1===9.1m/s

摩托车的速度:

v2=40km/h=40×

=40×

=11.1m/s

因为v2>

v1,所以摩托车的速度较快.

例题2:

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6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利用书中例题2作为速度变形公式的应用练习.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14h.

强调:

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例题3:

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km,求火车的速度.

①学生读题,提问学生如何获取信息。

②由学生上台板演解题过程,其他学生预以评价。

③教师强调解题的规范格式:

a、写出所依据的原理公式

b、把上述公式进行变换

c、代入数据(统一单位)

d、进行运算

e、得出结果(要有单位)

5、匀速直线运动

由学生说出其定义: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速度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突出①匀速、②直线运动

学生分析题目:

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t可知物体的: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对

学生举例:

生活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多举、再让其他学生分析)

6、探讨安全问题——关爱生命

人快步行走时的速度大约是2m/s,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速度大约是45m/s,人要安全横穿12m宽的道路,至少要离行驶过来的汽车多远,才能保证安全。

第三节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解释简单的力和运动的现象。

(3)初步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乐于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与过程

(2)、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观察实验中的现象,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分析、猜想、推理总结。

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活实践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解释简单的力和运动的现象。

牛顿第一定律及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推理

教学器材:

斜面、小车、木板、毛巾、棉布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通过对物理学史上的几位著名人士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描述介绍,让学生自己发表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

认识到力和运动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而引入到活动探究上来。

二、新课教学:

(一)、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

在桌面上推动物体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立即停止.

在桌面上再推动物体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

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产生运动或继续保持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动或就要停下来.”即:

物体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

运动和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活动: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提出问题:

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只受到阻力的作用,当阻力变小时,物体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设计验证实验:

介绍与观察教材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其目的是什么?

(获得相同的水平初速度,要通过实验来说明)

②让同一小车在三种不同材料的表面上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③几次实验中是否需用同一辆小车?

收集证据与实验探究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并比较每次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将实验探究结果记录在书本的表格内。

分析与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①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②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⑧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④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⑤根据上面的实验进行推理,若没有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认识到,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其运动的路程越长,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时间越长,当物体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小时,物体运动的时间将越来越长,如果受到的阻力为0,物体将永远沿直线运动下去。

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伽利略根据实验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做匀速运动.笛卡尔补充“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的事实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应突出以下关键字、词:

“一切”表示宇宙间万事万物,即三维空间所有物体都应遵循这一规律.

“总”表示过去遵守、现在遵守、将来也遵守.即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第一定律总是成立的.

“或”表示“二者居其一”.即原来运动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不可能转变为静止.

2、观察与思考:

(a)、课本图中最下面的棋子受到力的作用后飞了出去,而上面的棋子在水平方向仍保持静止;

(b)中弓弦恢复原状后运动的箭仍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飞出去;

(c)汽车启动时,车中的人由于要保持静止状态而向后仰;

(d)紧急刹车时汽车不会立即停止,而要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这四个问题说明了什么?

惯性:

原来静止的物体仍要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其实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性质。

这种性质在物理上称为惯性。

活动:

观察惯性现象

学生活动1:

把一张纸条压在竖直放的钢笔帽下,迅速抽掉纸条,而钢笔帽静止不动

学生活动2:

竖直叠放五枚棋子,用长塑料尺迅速打下面的棋子,上面的四枚棋子并没有倒下,而是落在原来位置的正下方。

学生活动3:

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

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学生活动4:

走路者遇到障碍物时会跌到

学生活动5:

把杯中的水倒掉

总结归纳: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具有的这种性质就要表现出来。

生活中的惯性:

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有许多与惯性有关的现象,举例加以说明并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1.请同学们列举在学习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且作出合理的分析

2.生活·

物理·

社会

提问:

“在高速公路上行车时的安全防护”

交流:

高速公路上行车时,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有哪些与惯性有关的交通安全规定?

………配带安全带、车与车之间要保持车距、禁止超载

…………

第四节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

(1)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知道最简单的平衡是二力平衡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2)通过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设计思路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二力平衡时的规律,首先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建立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

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然后通过科学探究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因此设计教学过程要把做好探究实验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在规律的基础上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小车、木板

一、引入新课:

活动:

观察与思考

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受到各种各样力的作用而处于某种运动状态,请同学们想一想,书本中展现的几幅图景中,物体分别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它们又分别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认真地观察教材图,通过比较四幅图中航天测量船、潜水艇、天花板上悬挂的电灯以及降落的“神州”返回舱的运动状态的异同,体会各图中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并分别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结合自己生活中遇到或看到的类似的运动事例,讨论各种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交流与讨论:

每小组选出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

总结与归纳:

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处于平衡状态。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在物理上把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几个力称做平衡力。

(一)、二力平衡的概念

生活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很多,如静止在讲台上的书本、匀速行驶的电动自行车、匀速下降的降落伞等,引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中现象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找到他们共同的性质,建立二力平衡的概念。

归纳: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就称做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是平衡现象中最简单的现象。

在你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你还观察或知道哪些二力平衡的现象?

不妨给大家介绍介绍。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活动2: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的现象这么多,那么二力平衡时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呢?

猜想与假设:

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可能相等

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方向可能相反

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可能……..

设计计划制定方案:

围绕学生提出的猜想进行设计,摒弃不合理的猜想,选取合理的猜想进行设计

同学们提出的猜想很好,那么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实验提示:

为了实验方便,本活动主要探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所满足的条件。

由于本活动应注意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要控制哪些物理量不变?

要改变哪个物理量?

要能通过实验的探究,分析得出某一物理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探究与验证:

按照教材图所示,进行器材安装,注意控制硬纸板两个对角上细线拉力的大小,选择适当数量的钩码,来改变细线对硬纸板两个对角拉力的大小.

实验一:

两个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直线上,研究两个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实验二:

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研究两个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实验三:

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研究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不在同一

条直线上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收集证据:

根据实验条件的改变,及时记录下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归纳:

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验证同学们提出的猜想。

物体处于二力平衡时,满足的条件是:

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处于二力平衡的物体一般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保持静止状态、

判定一个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定.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时,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就一定是平衡力,处于二力平衡.

二是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定.首先,看物体受到的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再分析两个力是否符合“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若这些条件都满足,则物体就处于二力平衡.其中有任一个条件不满足,物体就不能处于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主要有两点:

一是根据已知力的大小和方向,来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是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当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满足二力平衡时,则可以判定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