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知识点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1737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知识点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知识点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知识点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知识点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知识点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知识点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知识点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知识点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知识点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2)周期: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

24小时(人们的基本时间单位)

3)速度:

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外,各处都相等,均为15度每小时。

线速度: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赤道上线速度最大。

2.地球公转运动:

1)方向:

自西向东

2)周期:

恒星年,时间长度365日6时9分10秒。

―(公转的真正周期)

回归年,时间长度365日5时48分46秒。

-(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

3)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4)速度:

一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速度大;

七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速度小;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1.产生昼夜交替

昼和夜的形成;

晨昏线;

昼夜交替

2.地方时

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不同经线地方时一定不同。

地方时:

东早西晚。

3.时区和区时

1)时区:

每隔15度划分一个时区,共24个时区。

2)区时:

每个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4.日界线

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界线。

(东十二区区时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

5.计算:

东正,西负;

东加,西减

三、地球公转与季节

1.黄赤交角:

目前大小为23度26分。

2.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的描述某地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随纬度变化1)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1)夏至日: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2)冬至日: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3)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直射时可达最大值(90度)

夏至日;

南回归线与赤道间达最小值

冬至日:

北回归线与赤道间达最小值

4)南北回归线上:

直射时最大(90度)

春、秋分时最小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直射点在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一年的最大值。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则相反。

3.季节划分:

3、4、5月为春季;

6、7、8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2.地震波的特点: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3.地震波的划分依据: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下平均33km处,叫莫霍界面,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另一个在地下2900km处,叫古登堡界面,这里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4.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5.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6.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7.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1.“太阳暖大地,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大气多地面的保温作用降低了昼夜温差。

3.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4.热力环流原理:

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5.海陆风的形成:

白天大陆增温快,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

夜晚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陆风)

6.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7.高空大气中的风: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8.近地面的风: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个夹角。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1.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包括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三圈环流。

2.全球近地面共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并在一年内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就北半球而言)

7个气压带:

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6个风带:

南北半球的信风带(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风带方向规律:

风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3.在地球上的气压带中,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有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

4.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北半球夏季陆地上形成低气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则形成高气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5.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同纬度太平洋上存在着阿留申低压;

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同纬度海洋上存在夏威夷高压。

6.东亚位于最大的大陆和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所以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季风气候比较明显。

7.热带雨林气候成因:

全年在赤道低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分布:

赤道及南北两侧

特征:

全年高温多雨,

8.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分布:

南北纬40-60度的大陆西岸。

全年温暖湿润

9.地中海气候成因:

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分布:

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10.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1.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气旋与反气旋等。

2.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占主次地位不同,可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

3.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叫冷锋,过境时:

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

过境后: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4.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叫暖锋,过境时:

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

过境后: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5.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叫准静止锋,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梅雨天气就是由它造成的。

6.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叫气旋,在北半球呈逆时针(北气逆)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

气旋的气流是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因此多阴雨天气。

7.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叫反气旋,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

反气旋的气流是低空辐散、高空辐合,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因此多晴朗天气。

8.在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台风,而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等海域上形成的则叫飓风。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根据时间跨度的长短可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波动上升)。

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作物产量、影响水循环过程。

4.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

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

5.温度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外部条件致意。

全球变暖后,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降低,而高纬度国家则可能增产。

6.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增加的原因,一是:

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二是:

由于毁林。

7.针对全球变暖,应采取的措施,如一、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量,二、植树造林,三、加强国际合作等等。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体按照空间分布划: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2.陆地水体类型:

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土壤水等,其中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3.河流的补给类型:

大气降水补给、冰雪融水、地下水补给、湖泊水

4.河流与湖泊的关系:

洪水期:

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河流水补给湖泊

枯水期:

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湖泊水补给河流

5.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按照发生的领域可分为三种类型:

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6.水循环的五个环节包括:

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

7.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

2)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4)塑造地表形态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洋流是海水沿着一定方向常年比较稳定的做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2.按性质可以将洋流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海区的洋流。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寒流。

3.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地形的影响。

4.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3)南纬40度附近海区,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形成自西向东流动的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5.全球大洋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

暖流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起到降温、降湿的作用。

2)影响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世界著名的三大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都分布在;

而秘鲁渔场的形成则是由于上升补偿流的作用。

3)影响航运:

顺流航运速度快,逆流速度慢;

寒暖流交汇处常形成海雾,对航运不利。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但也使污染范围扩大了。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目前人们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3.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

4.就大洲而言,亚洲水资源最丰富,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

就国家而言,巴西水资源最多,俄罗斯次之,中国居世界第六位。

5.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从地区分布上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从时间分配上看,夏秋多,冬春少。

6.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都会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7.人类要实现对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必须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采取措施。

开源措施包括: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

开渠引水,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调节;

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

节流措施包括: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重视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两者都属于地质作用。

2.内力作用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后果: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3.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常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和垂直运动(常常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4.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趋于平缓

5.岩石圈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大类。

6.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风吹、日晒、雨打和生物作用,形成沉积岩;

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这个过程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1.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2.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

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背斜中间老两侧新,向斜中间新两侧老。

3.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也可能会出现地形倒置现象,原因是: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为谷地,向斜底部受压力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4.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断裂,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5.按照岩浆喷出地面的方式不同,可以将岩浆活动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前者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

后者往往形成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主峰。

火山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6.山岳与平原相比,具有地势崎岖、相对高度大的特点,因此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干线,成本高,难度大。

通常优先建设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7.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其他地区密度比较低。

第二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地貌按成因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2.河流侵蚀地貌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而成。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叫溯源侵蚀,它是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下蚀是指垂直于河流的侵蚀,它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侧蚀是指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3.沟谷流水流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常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加长。

4.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河谷。

发育初期的河谷横剖面呈V形。

形成河谷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

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的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5.河流的堆积地貌的典型类型是冲积平原,它是由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洪积-冲积平原:

1)发育于山前,由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而成;

2)形成:

地势变缓――水面开阔――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

泥沙堆积――(多个洪积扇、冲积扇相连)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1)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泥沙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露出水面,形成河

漫滩――河道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而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1)发育于河流入海口处;

水下坡度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堆积――

形成三角洲――连接形成三角洲平原。

6.在河流地貌中,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有明显的影响。

7.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呈条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8.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由于洪积扇、冲积扇分布在山前,河漫滩平原沿河流两岸发育,所以,山区的聚落形成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在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环境由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会产生一些系统性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4.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各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5.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元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岩石,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是生物和水。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上的不同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共同形成了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有以下三种:

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地表景观和自然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

4.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比较明显

5.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陆地上有许多高大的山脉,随着海拔的变化,这些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的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

6.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山地所在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