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背内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1369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背内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背内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背内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背内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背内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背内容Word格式.docx

《高中语文必背内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背内容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背内容Word格式.docx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俳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僇,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5.《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秦者以赂秦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馋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

以赂秦之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阿房宫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文学家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暧响,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0.《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陈情表》

臣密言:

臣以险衅(xì

n),夙(sù

)遭闵(mǐn)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xí

ng)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shà

o)多疾病,九岁不行(xí

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

门衰祚(zuò

)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ó

ng)。

茕茕(qió

ng)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yīng)疾病,常在床蓐(rù

);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dǎi)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kuí

)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

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à

n)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zhuó

),宠命优渥(wò

),岂敢盘桓(huá

n),有所希冀(jì

)!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yò

u)四,祖母今年九十有(yò

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jīn)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shēng)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2.《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

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

)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tiá

o)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xuè

)起而飞,抢(qiāng)榆枋(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shuò

),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13.《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4.《五人墓碑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延,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5.《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6.《谏太宗十思书》

臣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7.《廉蔺列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送)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白白地)见(被)欺(欺负);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定后,寻找能够出使的人),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

“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凭什么知道这个呢)?

”对曰: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逃)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语曰: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被动,被赵王宠幸),故燕王欲结於君。

今君乃(竟然,却)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情况、形势)必(必定)不敢留君,而束君归(送回)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锧”)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否”)?

”相如曰: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秦以城求璧而(如果)赵不许,曲(理屈)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权衡)之(这)二策,宁许以负(使……负担)秦曲。

“谁可使者?

“王必(假如)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请求)完(使……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向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进,进献)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给……看)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请指示(请允许我指给你看)王。

”王授璧,相如因(趁机)持璧却(后退)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全)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互相欺骗),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违背)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廷”朝堂)。

何者?

严(尊重)大国之威以修敬(表达敬意)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章台),礼节甚倨(傲慢);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使……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婉言道歉)固(坚决)请,召有司案(按照)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只是)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臣乃(才)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动词,安置)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违背)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穿)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後,乃设九宾礼於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坚决明确)约束(古今异义,信约)者也。

臣诚(真的)恐见欺于王(被动,被秦王欺骗)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抄小路)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靠近)汤镬,唯(希望)大王与群臣孰(“熟”仔细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拉)相如去,秦王因曰: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趁机)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终于)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单音词,认为……是)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状后,被诸侯羞辱),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攻占)石城。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计曰: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赵王遂行,相如从。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不超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以绝秦望。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向前献上)缻,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缻。

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名作动,杀)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

于是秦王不怿(愉快),为一击缻。

相如顾(回头看)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秦之群臣曰: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仅只凭借)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古今异义,微贱的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古今异义,扬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调转)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一起)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父母兄弟)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意动,以……为羞)之,况於将相乎!

臣等不肖(没有才干,没出息),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怎么样)秦王?

”曰:

“不若也。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难道)畏廉将军哉(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顾(但是,只是)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只)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意动,以……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通过)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鄙贱(浅陋)之人,不知将军宽之(我)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8.《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

ng)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sì

)出于柙(xiá

),龟玉毁于椟(dú

)中,是谁之过与?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9.《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