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十八世纪启蒙文学pptConvertor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1301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十八世纪启蒙文学pptConvertor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7十八世纪启蒙文学pptConvertor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7十八世纪启蒙文学pptConvertor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7十八世纪启蒙文学pptConvertor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7十八世纪启蒙文学pptConvertor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十八世纪启蒙文学pptConvertorWord文件下载.docx

《7十八世纪启蒙文学pptConvertor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十八世纪启蒙文学pptConvertor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十八世纪启蒙文学pptConvertorWord文件下载.docx

1.理性观

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思想武器。

用理性检验旧制度、传统风习和道德观念,批判旧世界,争取建立新世界。

18世纪理性与17世纪理性的区别:

17世纪理性强调事物必须合情合理,以证明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18世纪理性成为人们揭发一切不合理现象的武器,用来攻击、批判和清算旧时代的一切信仰,它成为一种摧枯拉朽的物质力量。

2、自然观

自然是指与文明对立的原始状态。

卢梭提出“返回自然”的口号,历数近代文明的罪恶,认为社会的罪恶和不幸源于人类违背了自然。

改革社会的途径就是返回自然。

由此产生了《民约论》思想。

启蒙思想家在批判旧文化时,常常利用卢梭的思想,把野蛮人描写成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物,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自然成为新宗教

古代对自然的理解:

自然界本身是一种难以对付的、神秘的、危险的和人类不相和谐的力量。

因此,人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希望有某种权威的保证,使得无须担惊受怕。

现在自然取代了神的位置,成为和谐本身,为人类立法。

启蒙家认为根本没有原罪,人类天生不是堕落的。

如果人能够自由地遵循理性和本能的指导,无限完美的人性和社会就容易实现。

啊,辉煌的自然!

无比美妙,无限仁慈!

极其惠爱,极其可爱,极其神圣!

看上去何等谐和融洽,何等优雅绝伦;

默想你-—今人多么聪慧,注视你—-今人多么快乐。

·

呵,伟大的自然!

上帝的化身!

全能的女神!

你的存在无边无际,不可探究,不可察晓。

在你的无限中,思想全部失落,梦幻不再飞翔,疲惫的想像徒自空忙,找不到海岸,寻不见海疆,而且——在它飞经的极其广阔的路途中——也觅不到一个比它当初的起飞处更接近中央的地方。

——(英)夏夫兹博里《自然赞美诗》

启蒙的局限

宣称自然是一切的法则的时候,启蒙家遇到了新的两难:

假如自然界是和谐本身,而人是自然的产物,那么人的一切作为和思想也就必定是自然的,是与自然法相一致的。

而启蒙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反对现存的一切黑暗、不和谐,反对现有的习俗,那么,假如一切都是自然的,那么人和他的习俗又怎么可能居然和自然并不谐调一致呢?

启蒙家使用两面手法,对人类的社会采用道德评价体系,对自然界则讳莫如深,避而不谈。

另一种是生硬地宣称:

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如蒲柏写道:

一切不谐调,包括和谐也在内,//一切局部罪恶,全都是普遍的善,//在错误理性的恶意之中,尽管也有傲慢,//这一真理是明显的:

凡是存在的,都是对的。

浅薄的乐观。

3、政治观

启蒙思想家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宣传“理性王国”。

绝大多数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孟德斯鸠、伏尔泰向往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激进派的卢梭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元首与国家权力机关定期由选举产生的政治制度,有内阁制和总统制两种)。

这种政治观是对专制王权的无情批判。

4、宗教观

启蒙思想家大多是自然神论者,认为上帝创造世界和自然规律后就不再干涉世界的事了,任其自然规律支配一切。

他们提倡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宗教”,反对以神的启示为基础的基督教。

如伏尔泰、卢梭。

有的思想家还达到无神论的高度,如霍尔巴赫、狄德罗。

启蒙思想家用自然神论、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

伏尔泰:

“迷信产生成千成万的罪恶,凡是反对迷信的人都是人类的恩人。

5、社会观

启蒙思想家不满意政治上的无权,提出“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主张人民参与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卢梭“天赋人权”思想,认为人人生来平等,享有充分的自由,自由平等合乎人的天性,是天赋予人的权利,即“自然权利”。

维护自由的权利,就是维护做人的资格,这是衡量人的道德价值的标准。

6、伦理观

启蒙思想家从资产阶级感性主义人性论出发,把唯物主义感觉论应用于伦理学,形成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伦理观。

他们认为感觉提供人快与不快,使人避苦趋乐。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以功利为归宿。

爱尔维修从霍布斯的功利主义引出个人主义的理论,认为人类是利己的为我的动物,压抑欲望和个性,就是违背自然的原则。

转向

启蒙哲学家凭着理性走到了一个两难之境,他们只能承认理性的软弱,并且转到了有用的(事实性的)题材的研究上面来,开始致力于人类社会制度的改进,于是史学、自然科学、法学以及人类风俗研究成为学术界的显学。

1、法国2、英国(略)3、德国

总目标:

是要打垮法国封建统治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因此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

基本思想:

相信永恒的进步,崇拜理性与科学,批判宗教和专制王权,要求个人自由。

1、法国启蒙文学

法国启蒙主义文学分期

启蒙运动前期(1701—1750):

代表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

启蒙运动后期(1751—1800):

代表作家狄德罗、卢梭、博马舍

百科全书派

启蒙运动在法国形成声势浩大的百科全书派活动。

百科全书派是法国一部分启蒙思想家形成的派别,在编纂《百科全书》(35卷1751-1780出版)过程中团结在一起。

主编狄德罗,副主编达兰贝尔,撰稿人有伏尔泰、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卢梭等。

影响巨大,以《百科全书》为工具,宣传自己的理论,并把它运用到一切知识对象上去,使得唯物主义和自然神论成了法国青年的信条。

当时,法国人不直接称启蒙运动,而以百科全书派来代替启蒙思想。

孟德斯鸠(1689-1755)

贵族派代表。

《论法的精神》(1748年)提出政体分类论(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君主政体)和三权分立说(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形式)。

书信体哲理小说《波斯人信札》是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

《波斯人信札》

郁斯贝克是一位在法国旅游的波斯贵族。

小说通过郁斯贝克在巴黎的所见所闻,辛辣无情地批判了法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现实。

“写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大胆”,是启蒙运动时期第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开了理性批判的先河。

伏尔泰(1694-1778)

来自中产阶级。

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个人自由的拥护者。

“我的头衔,我开始在造就,而您的头衔,则行将结束。

“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这句话的权力”。

人生布满了荆棘,惟一的办法就是迅速通过。

我们对自己的不幸想得越多,它对我们的伤害就越大。

著作

哲学:

《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牛顿哲学原理》等

历史:

《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等

文学:

史诗《亨利亚特》、《奥尔良少女》悲剧《欧弟伯》喜剧《放荡的儿子》

哲理小说《老实人》理想世界:

“黄金国”。

《老实人》(1759)

老实人在德国男爵的家庭长大,相信老师邦葛罗斯世界上一切都趋于至善的观点。

老实人与男爵的女儿居内贡相爱,被赶出家门。

从此历经一系列无妄之灾:

在里斯本遇到地震。

为防止全城毁灭,教会与大学博士认为用文火烧死几个人能阻止地震。

教会抓了5个人。

一人因娶了自己的教母,另外两个葡萄牙人因吃鸡时把锅里的火腿扔掉。

老实人因赞同他们的吃法,被送上火刑场,后奇迹般脱险。

此后被卖为奴。

终于认识到世界就像一个屠宰场,盲目的乐观只会蒙蔽自己的眼睛。

惟有“工作可以使我们免除烦闷、纵欲和饥寒三大害处”,因此“种我们的园地要紧”。

最后找到黄金国,国内遍地都是黄金、碧玉和宝石,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

批判了盲目乐观主义哲学,无情地嘲笑了为神权和王权辩护的哲学,并以高度的讽刺艺术,对腐朽的社会力量——贵族、教士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狄德罗(1713-1784)

出生于香槟地区的朗格尔,父亲是富有的手艺人。

1743年到巴黎,与卢梭成为好友。

1745-1765年担任《百科全书》主编,发表数部哲学著作,宣扬唯物主义思想。

同时写作市民剧,提出“严肃的戏剧”的概念。

是启蒙家中少数无神论者中的一个(多数为自然神论者)。

主要著作

1769-1775年发表三部哲理小说:

《修女》(揭露教会罪行的书信体哲理小说,少女苏珊·

西蒙南独白的方式)。

《拉摩的侄儿》(对话体哲理小说)

《宿命论者雅克》以一对骑马旅行的主仆在对话中讲述自己的爱情经历为主要线索,中间插入旅店老板娘的叙述。

在主仆对话外,又有作者的评论。

雅克认为一切都是“在天上的大卷轴上写好了的”,主人的马要丢失,而雅克的头要撞在大门横梁上,都是命中注定。

《拉摩的侄儿》

拉摩的侄儿是个流浪汉,统治阶级的帮闲,低三下四,任人作践;

但又坦率耿直,无情地唾骂、鄙视醉生梦死的上层社会。

在他身上,才智与愚蠢,高雅与庸俗,疯狂与沉静,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卑鄙低劣与光明磊落奇怪地融为一体。

作者对当时法国社会众生的刻画和辛辣的评论,不仅反映了封建制度下人与人的真实关系,而且揭示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心理特征。

“他把三十个曲子,意大利的、法兰西的,悲剧的、喜剧的,各种各样的,杂乱地混在一起,一忽儿唱着深沉的低音,他好象一直降落到地狱底下,一忽儿又高唱起来,用了假嗓,他好象把高空撕裂一样,一面还用步伐、姿态和手势来模仿着歌中的各种人物,依次地露出愤怒,温和,高傲,冷笑的表情;

一忽儿是一个哭哭啼啼的年轻姑娘,他扮演出她的一切媚态;

一忽儿成了一个教士,一个国王,一个暴君,他威胁着,命令着,发着雷霆;

一忽儿他又是一个奴仆,百依百顺。

他沉静,他悲恸,他叹息,他笑”。

《拉摩的侄儿》的辩证法

黑格尔撰写《精神现象学》时,为拉摩的侄儿“辩证谈吐”,为其对法国社会所作的“讥讽嘲笑”所倾倒。

认为狄德罗描绘的法国资产阶级的性格和19世纪初的德国相类似,拉摩的侄儿就是“分裂的意识”的艺术体现,由此展开了对“分裂的意识”的描述和分析,使这部著作光辉照人。

 

1869年,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赞之“无与伦比的作品”,并摘引了黑格尔的分析。

恩格斯复信表示“它定会给我很大的享受”,“享受”当指书中的辩证言词。

恩格斯《反杜林论》又提到此书,把它和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并列为法国的两部“辩证法的杰作”。

卢梭

我是流浪汉,无家可归地漂游,

是漫无目标又不稍停的怪兽,

像巨大的飞瀑,直冲下岩石峡谷,

跳跃,狂怒,坠入深渊的底部!

——《浮士德》

卢梭

1712-1778

理论著作

《论科学与艺术》:

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返归自然”的理论。

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详述了自然状态以及在自然状态中发展起来的、导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因素;

第二部分论述了社会状态中人类的不平等、政治奴役和道德堕落的发展。

《社会契约论》:

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领袖们所“共同钦崇的圣经”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放弃人的权利,甚至于放弃自己的义务。

一个人放弃了一切,是不可能有任何东西作补偿的。

这样一种放弃与人的本性不相容,使自己的意志失去全部自由,就等于使自己的行为失去全部道德价值。

——《社会契约论》

文学著作

书信体小说:

《新爱洛伊丝》

哲理小说《爱弥儿》:

法国第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小说。

从自然人性观出发的。

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散文代表作: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晚年自传体小说:

《忏悔录》

《新爱洛依斯》

书信体爱情小说。

第一次把爱情当作人类高尚情操来歌颂,第一次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

表现了否定贵族阶级文明、歌颂人类“自然状况”的一贯思想。

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克拉朗,平民圣普乐作了贵族小姐朱丽和表妹克莱尔的家庭教师。

朱丽和圣普乐相爱,遭父亲反对,因为被许给了俄国贵族沃尔玛。

圣普乐甘愿自动消失。

朱丽在父亲的恳求下结婚,成为贤妻良母。

把自己与圣普乐得关系坦诚地告诉了沃尔玛,得到理解,他邀请圣普乐回到克拉朗。

圣普乐周游了世界,6年后重见到朱丽,虽想鸳梦重温,但朱丽没越雷池一步。

朱丽因救落水的儿子,染病不起,死前希望圣普乐照顾她的一家,能与克莱尔结婚。

但圣普乐答应照顾她的家人,却拒绝和克莱尔结婚。

《新爱洛依斯》沃尔玛朱丽圣普乐感伤

圣•普乐来到华莱山林,大自然景物虽然使他流连忘返,但心里仍没有忘记朱丽,眼睛所见同内心所想,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如胶似漆的感情,把他们紧紧相系:

“我所走过的路没有一步不是我们一块走的,我所看见的景色没有一处不是和你一块儿欣赏的。

我所经过的树没有一棵不为你遮过荫,我所坐过的草地没有一处不供你歇过脚。

艺术成就

用五个朋友相互间的通信,这一单纯的手法构成,紧紧围绕朱丽、圣普乐、沃尔玛三人的友谊和婚恋的中心主题来展开情节,竟将全部内容有机的糅进主人公们的故事中去,故能多侧面多层次的刻画人物,又让读者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的感情、心理和命运上,悬念迭出,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题材的简单和中心思想的连贯。

思想特点

①人性的自然爱情与封建等级偏见之间的冲突;

②通过圣普乐的几次旅行(阿尔卑斯山、英国、法国、瑞士)以及对朱丽婚后治家规划的描写,探讨了关于社会、习俗、美、戏剧、美德、自然等人类生活方面的问题,系统展示了卢梭的哲学思想;

③浓重的抒情气息和浪漫主义情调。

《忏悔录》(1765-1770)

自传体小说。

从出生到1766年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的五十多年生活经历。

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无遗。

这种大胆地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公诸于世的做法,在当时还不多见。

核心是对自我的赞美。

博马舍(1732-1799)

18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喜剧作家

主要剧作《费加罗三部曲》:

《塞维勒的理发师》(又名《防不胜防》)、《有罪的母亲》、《费加罗的婚姻》(又名《狂欢的一天》)

3、德国

德国启蒙运动在法国影响下展开。

18世纪政治上陷于封建割据,全国分裂为300个左右的封建小邦。

运动的目的:

是为了反对封建割据,争取民族统一,而不是像法国那样直接为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制造舆论。

文艺思想的革新

启蒙运动局限在文艺和文化思想领域内进行革新,偏重于理论的斗争和理论的建树。

文艺思想领域,有两个特点:

一是文艺思想表现出抽象思考和抽象讨论的倾向,鲍姆嘉通《美学》;

二是复古倾向,主张回复到古代的古典主义,即古希腊罗马或德国中世纪,文克尔曼、赫尔德尔和莱辛都有这种倾向。

18世纪70年代中期,是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

主要精神是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

它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

纲领制订者是赫尔德尔。

代表作家:

歌德、席勒。

狂飙突进运动

莱辛(1729-1781)

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

主要贡献:

1、美学理论:

《拉奥孔》探讨诗与画的界限。

2、戏剧理论:

《汉堡剧评》。

 

3、戏剧贡献:

《明娜·

封·

巴尔赫姆》(喜剧代表作)《萨拉·

萨姆逊》(第一部市民悲剧代表作)《爱米莉娅·

迦洛蒂》

席勒(1759-1809)

18世纪德国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

青年席勒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力之一。

主要作品:

《强盗》(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恩格斯)

《阴谋与爱情》(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

——恩格斯);

《堂·

卡洛斯》(狂飙突进向古典主义过渡时期的作品)、

《强盗》

处女作。

伯爵的两个儿子,长子卡尔在莱比锡学习,性格正直豪放。

弟弟阴险凶狠,为继承父亲的爵位和财产,霸占哥哥的未婚妻,挑拨父亲和哥哥断绝父子关系,后把父亲囚在林中的古塔里。

卡尔绝望中投奔绿林,成了强盗首领。

回到家乡救出父亲,弟弟因阴谋暴露自杀,但父亲很快去世。

未婚妻希望卡尔重新开始生活,卡尔为了遵守永不离开强盗团体的诺言杀死了未婚妻,最后去自首。

狂飙突进精神,反暴政倾向,“歌颂了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

《阴谋与爱情》

宰相瓦尔特的儿子费尔迪南爱上了平民乐师米勒的女儿露伊斯。

既遭到米勒、宰相反对破坏。

米勒认为门第不当,贵族公子不可能真爱平民姑娘。

宰相除了门第观念外,要儿子取大公的一位情妇为妻,博得大公欢心,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

威胁与利诱都失败后,宰相同秘书乌尔姆定下毒计:

宰相下令将米勒夫妇投入监狱,乌尔姆利用露伊斯救父母心切,劝说放弃费尔迪南。

压力之下,露伊斯在乌尔姆口授下违心地给宫廷总管卡尔普写了假情书,并发誓不道出真情。

乌尔姆拿到后,利用一次集会假装丢失,让费尔迪南“偶然地”拾到它。

费尔迪南中计,认为露骗了他,而露又道破真情。

费在绝望下往果汁中下了毒药。

露伊斯喝下毒药,临死前告诉真相。

费尔迪南悔恨不已、服毒身亡。

一对年轻人为了纯洁的爱情双双殉情,成为阴谋的牺牲品。

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种种阴谋与恶行,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社会宫廷贵族阶级和小市民阶级的尖锐冲突。

“上帝杰作的喜悦”

晚年与歌德合作,迎来德国文学的古典时期。

剧本:

《奥尔良姑娘》:

贞德的故事,爱国精神。

德国解放战争的前奏。

“浪漫的悲剧”。

将史实做了修改,贞德在战场上对英军将领的爱情。

《威廉·

退尔》取材于14世纪瑞士反抗奥地利统治的历史。

原本独来独往的威廉,冒犯总督,箭射儿子头上的苹果,最后忍无可忍,射死总督,人民起义,瑞士成为自由之邦。

美学著作:

《美育书简》、《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

《美育书简》

既不满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又不满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暴力,设想了一条通过审美教育来达到“自由王国”的途径。

主张:

“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假道于美学问题”。

美是“活的形象”,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只有通过审美教育,人才能获得“完整人格”和“优美心灵”,才可以走向自由。

——与德国古典主义相契合。

《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

席勒最早使用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名词。

古代的诗是素朴的诗,近代的诗是感伤的诗。

素朴的诗尽可能完善地模仿现实,感伤的诗则要把现实提高到理想的高度。

素朴的诗是客观的,感伤的诗是主观的。

素朴的诗容易蜕化为自然主义,感伤的诗容易流于夸张和空想。

理想的诗是把二者相结合。

其实谈的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征和关系问题。

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哲理性和社会分析性

通过文学作品宣传启蒙思想,作品具有哲理性、政治性和分析性的特点,少文学性。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三分之二是抨击时政,揭露宗教。

三、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2、塑造新人物,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作品的主人公

过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王公贵族,18世纪以第三等级为正面主人公,王公贵族成了批评对象。

如鲁滨逊、苏珊(《修女》)、费加罗、露伊斯(《阴谋与爱情》)。

3、创造新体裁,文学形式多样化

哲理小说、游记体小说、家庭世态小说、正剧等,都是启蒙文学的新创造。

哲理小说

18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借小说形式表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具有鲜明的议论性、分析性和批判性。

人物形象缺少鲜明的个性,具有纯理性的特点,成为作家哲学思想的代言人。

哲理小说包括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

书信体:

《波斯人信札》、《老实人》

对话体:

教育小说:

《爱弥儿》

亦称严肃剧、市民剧,它是现代话剧的祖宗。

是一种介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体裁。

狄德罗首创。

它以描写市民生活为主,用日常生活题材反对古典主义戏剧。

严肃剧有两个特征:

一是严肃性,二是现实性。

19世纪的易卜生、果戈理、肖伯纳等人的“问题剧”脱胎于严肃剧。

正剧

18世纪的英国是中产阶级新立宪政体巩固、商业社会初步定型和工业革命发端的时代。

最大成就是现实主义小说。

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生活。

描写第三等级的故事。

小说结构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流浪汉小说风格,描写人在路上的冒险传奇。

 

1、感伤主义文学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思潮和流派:

感伤主义派。

感伤主义是对理性的反拨。

认为人性的核心是感情(sentiment),人类的天性是慈善,即与人为善。

怜悯、同情心和情感是社会道德的内核。

从崇尚感情出发,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思潮。

感伤主义的特点

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

强调表现善良人的不幸,在充满伤感情愫的描写中,唤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同情与怜悯,在涩泪涟涟中表现美和崇高,以激起读者的强烈反响。

得名于英国作家斯泰恩的游记《感伤旅行》(ASentimentalJourney1768)。

英国感伤文学主要有感伤诗、感伤喜剧和感伤小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感伤小说。

理查逊(1689--1761)

感伤小说的第一个代表。

保守派作家。

木匠之子,并未受到多少教育,青年时代常受乡下姑娘之托代写书信。

后来他去伦敦学习印刷,开办了印刷所,1739年50岁时,有位书商请他写一本指导读者、尤其是妇女读者如何写书信的书。

理查逊受到启发,萌生了写作书信体小说的念头。

于是便有了《帕美勒》(1740-1741)和后来的《克莱丽莎》。

理查逊

《帕米拉》

书信体爱情小说,赞美清教徒道德,在文学史上被称为第一部现代英国小说。

《帕》写贵族家庭的女仆受到男主人无理纠缠,逃跑出门,后来感动了对方,正式结为夫妻,婚后丈夫用情不专,非常痛苦。

以帕美拉给父母的信来表现的,情真意切,凄惋动人,把心酸的处境及愁苦心情描写得细致入微,带有浓厚的感伤主义情调,“感伤的鸿雁”,把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相结合,把感伤主义引进了西欧文学,开创了感伤主义文学的先河,导致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

《克莱丽莎》

《克莱丽莎》(1748)少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