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1119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Word下载.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Word下载.docx

”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B.肯定了秦国改革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消除旧宗制”的具体内涵

D.“中华帝国”意指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6.“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7.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

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8.《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

“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

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

……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

”材料反映杨绾(  )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

9.据《吕氏春秋通诠》载:

“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

”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  )

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

10.《唐会要》卷78载:

“有大狱即命中丞、刑部侍郎、大理卿鞫之,谓之大三司使。

又以刑部员外郎、御史、大理寺官为之,以诀疑狱,谓之三司使。

”由此可知,唐代大三司使和三司使的主要职责是()

A.司法审判B.中央监察C.宗庙祭祀D.选拔官员官吏

11.据《资治通鉴·

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

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

这主要是因为(  )

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12.有历史学家这样总结古代的选官制度:

“(当)子弟孱弱(时),(君)擢才卒伍;

道德沦丧,取诸孝廉;

帝权危卵,联姻门阀;

士族虚弊,科举大彰。

”这说明古代创新选官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基础    B.完善政府职能  C.提升官员素质   D.维护统治

13.宋神宗欲改革职官制度,曾讨论枢密院机构是否继续存在,有人建议将其权力合并于兵部。

但神宗说:

“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

”因而改制时唯独把枢密院保留了下来,枢密使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

这主要体现了宋朝政制的特点是

A.文武分权B.守内虚外C.重文轻武D.分化事权

14.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

“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尚未统一稳定 B.官员队伍的冗杂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中央集权的强化

15.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16.下图信息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A.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D.实为皇帝的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

17.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A.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B.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D.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18.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

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

材料说明(  )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19,《国家成功学》中写道:

“为什么小国寡民的雅典城邦对人类文明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让人最为赞叹的是对权力的自我克制以及为此创设的‘自我净化’的政治体制,从而将雅典政治推向更加民主。

”材料讨论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

A.组建陪审法庭B.实行陶片放逐法C.废除债务奴隶D.对参政公民发放津贴

20.伯利克里(约公元前495年一公元前429年)说:

“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

但是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

……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

”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

A.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B.法律只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

C.受罗马帝国万民法的影响D.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

21《先秦与古希腊:

中西文化之源》一文中写道:

“古希腊人创造的这一粗糙体制,比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粗糙体制”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体制

B.“粗糙体制”“精致体制”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

C.“粗糙体制”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D.“粗糙体制”和“精致体制”没有本质的区别

22.“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材料反映的雅典民主制特点不包括(  )

A.轮番执政B.人民主权C.民主集中决策D.直接民主

23,雅典民主“这种专政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材料认为雅典民主

A.公民真正享有自由和平等的制度B.是一种原始直接民主

C.易形成集体暴政误用国家权力D.是少数统治者享有的民主

24,《论民主》一书指出,“希腊人的政治体制是……一种乡镇会议式的民主”。

其依据是

A.希腊的民主面向全体居民

B.古希腊小国寡民基础上的民主制

C.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

D.城邦公民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25.罗马法中的许多原则和制度被近代以来的法制所采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遗嘱自由原则、一审终审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权利主体中的法人制度、物权制度、契约制度、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

其中今天最需加以改进的是()

A.契约自由原则B.遗嘱自由原则C.一审终审原则D.“不告不理”原则

26.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

“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

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

”在此,孟德斯鸠认为 

 

A.法律有阶级性 

B.法律地位至上 

C.司法必须公正 

D.法律并非万能

27.“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

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

”古罗马为解决这一问题

A.将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B.将公民法发展成为万民法

C.制定《民法大全》D.坚持公民法的理念

28、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

A.重视维护平民的利益B.司法审判程序严格完备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理性、公平、证据的精神

29、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

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

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

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A.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受法律规范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

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D.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30.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构造起在人口众多、疆域广大的殖民条件下的合法而有效的“国际”法治秩序。

上述观点主要说明了(  )

A.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宪政的源头

B.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C.希腊法律适用于其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D.雅典直接民主的根本弱点在于“大众的无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材料分析题。

共4小题,总计55分。

其中31题和32题为必做题。

33题和34题为选做题(只能选择一个题来回答)。

31.(23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

因子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

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

百官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顾炎武的思想主张(2分),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他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影响。

(5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

(4分)

32.(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自西汉始,便将礼教纲常奉为立法、司法的指导思想,“明礼以导民”、“德主刑辅”、“明刑弼教”是古代中国法制的基本原则,并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出发,将孝移作忠,将父权延伸为君权,从而将维系血缘家庭的伦理道德同维护君主政权和社会秩序的国家法律彼此相通,家庭伦理与法律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我国古代社会是典型的宗法家族和君主专制社会,这种传统社会不断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法律自我发展的张力匮乏,法律成为伦理道德体系和行政命令的附庸。

——摘编自张历凭《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材料二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法即是刑,是镇压手段,是用以维护封建国家的工具,而忽略对个体权利的追求。

君主始终掌握最高立法权,皇帝诏敕往往直接成为法律,皇帝可修改或废止法律,形成了以维护皇权为核心的统一适用的法律体系,这在西方封建时代是不曾有过的。

在西方,以古希腊、罗马法为代表,在起源时就被看作社会关系的调节者,是一种确立权利义务的准则和保障权利义务的手段。

尤其在古罗马法中已包括了大量的私法规定和私法学说,而古雅典法律,则根据民主原则,规定凡是多数公民要求做的,政府必须去做,多数公民反对的,政府就不能去做。

——摘编自杨明霞:

《古代中国与西欧法起源的法律价值观之比较研究》

材料三古代中国和西方都强调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但是,不同的是,中国的道德后来发展成了君臣分离、自上而下的“民本”;

而西方的道德后来则发展成了君权源自臣民、自下而上的“民主”。

正是由于“道德”不同的内核,中国“亲亲尊尊”的道德观,使法律一直是政治统治的一种工具,而且还是次要的工具,而西方后世学者将“道德”与平等自由和民主等“价值”联系了起来;

当法治与个人主义“价值理想”联系起来之后,西方近现代“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才得以产生。

——摘编自徐爱国:

《古代中西方法律工具论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征,(3分)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不同,(4分)说明这种差异对后世造成了怎样不同的历史影响。

(6分)。

3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在英国历史上,19世纪是一个改革的时代.这场改革从20年代末持续到80年代,颁布了近20个重要改革法案或法令,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改革成为英国19世纪的时代特征。

通过这场改革,英国确立起民主政治制度与自由市场制度,并在民生领域做出了有利于新社会阶层的调整,英国近代制度的主要框架基本建成。

19世纪英国改革进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次解决与资产阶级之息相关的政活民主和经济自由问题;

第二阶段主要解决与劳工大众休戚相关的权利保障和民生问题。

——摘编自邓云清《改革的时代―19世纪英国改革综论》

材料二从1871年12月23日至1873年9月,岩仓使团先后访问了美、英、德等12个国家。

岩仓使团通过对欧美各国的对比考察,认为日本应效仿西方国家。

重点考察欧美各国宪法的木户孝允认为,日本人知识水平低,制订宪法要靠“君主英断”;

德国靠军国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不失为效仿的最佳对象,遂决心仿效普鲁士德国,在日本建立集权主义专制统治,这成为使团成员的一致认识。

请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改革的特点,并分析19世纪英国这一系列改革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岩仓使团访欧美后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岩仓使团回国后策动政府采取了哪些新措施?

(7分)

34.(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西洋立国,有本有末。

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

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

……彼之所长,循而习之;

我之所短,改而修之。

……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

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

即吾所谓自治也。

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1875年)

材料二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

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夷狄也。

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三代以前,皆以中国之有道制夷狄之无道。

秦汉而后,专以强弱相制,中国强则兼并夷狄,夷狄强则侵陵中国,相与为无道而已。

自西洋通商三十余年,乃似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故可危矣。

————郭嵩焘《使西纪程》(1876年)

材料三光绪二年(1876年),有位出使英国的大臣郭高赢,做了一部游记。

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两千年的文明。

唆哟!

可了不得。

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版,才算完事。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郭嵩焘关于中西关系的基本认识。

(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郭嵩焘的观点。

(9分)

期中考试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5DCBBB6—10BCDBA11—15ADCCD

16—20BBBBD21—25DACBC26—30CBDAB

31,

(1)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2分)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大和国家分裂;

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建设(或容易产生君主专制和独裁);

应该在郡县制中加入地方分权的因素。

(2)汉初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

唐朝中后期,统治腐败;

军事举措失当,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威胁中央集权。

(4分)

(3)性质:

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2分)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3分)

(4)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

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以中央集权和适当的地方分权相结合;

制度一定要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4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2,

(1)特征:

①礼法结合;

②忽视个体,家国一体;

③以刑法为主,强调“人治”。

(或统治者的意志)(3分)

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形成了较发达的宗法制和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

②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③西汉以来,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4分)(任答两点4分)

(2)不同:

①重视公民个体,突出私法;

②体现民主原则,注重“法治”。

①中国古代法制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护和推动当时社会文明的法律保障,但其迷信道德、崇尚刑罚、维护等级制度、法有等级差别等理念,与现代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4分)②古代西欧法律尤其是罗马法为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当代诸多法律原则与做法的源头。

(2分)

33,

(1)特点:

①关注民生;

②持续时间长,呈现渐进性;

③采用立法的形式,反映了法制化的趋向。

(共2分,答对2点即可)

原因:

①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缓和矛盾;

③启蒙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进步思潮影响扩大。

(共6分,每点2分)

(2)认识:

①应效仿西方国家;

②应仿效德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在日本建立集权主义专制统治。

措施:

①殖产兴业;

②富国强兵;

③文明开化;

④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共3分,每点1分,答对3点即可)

34

(1)认识:

西方治国之本在于政治制度,发展工商业是末;

中国不仅在器物制度上不如西洋,而且伦理教化也远远落后于西洋;

过去是中国人把四方看作蛮夷,现在是西方人把中国看作蛮夷。

要使中国富强,不能只学习西方的造船制器,关键是要先从政治教化上进行改革,不能舍本逐末。

(6分)

(2)评价:

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以其独特和前瞻的眼光看待中外关系,不仅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也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出现。

(6分)遭到朝野上下的口诛笔伐,也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人尚未冲破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天朝上国)的藩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