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101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0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庐山实习报告.docx

《庐山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山实习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庐山实习报告.docx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学院: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姓名:

唐佩

学号:

0910030231

日期:

2011-10-22

 

前言

庐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的国家级地质公园。

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其险内秀,风景优美,是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山体平面形态呈肾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倾斜延伸,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主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8m,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

内部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峡谷、断层等多种地貌,且其位于亚热带地区,山地气候显著,因而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分带具有明显的特点,并且有很多名家大作曾留驻于此,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因而是一个很值得学生探索发现自然的地方.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1.通过本次实习,掌握地质罗盘的实际操作和应用的方法

2.加强教学与实际的结合,使学生认识普通的地貌,岩石类型以及地质的演变过程

3.熟悉庐山上面生长的植物,认识一些珍贵树种,以及植物的地域分布规律,及所生成的土壤及土壤的变化

4.了解庐山地区的宗教文化以及人文环境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

2011年10月14日——2011年10月17日

庐山国家地质公园

三.实习安排及路线

时间

地点

10月14日

(第一天)

庐山会议旧址美庐含鄱口犁头尖植物园

10月15日

(第二天)

庐山抗战英雄纪念碑诺那塔院小天池望江亭 如琴湖天桥 仙人洞 大天池龙首崖石门涧

10月16日

(第三天)

三叠泉五老峰  庐山松待晴亭

10月17日

(第四天)

黄龙寺黄龙潭 乌龙潭  芦林湖庐山博物馆

四.实习详细内容

1.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115°52′E—116°08′E,19°26′N—29°41′N,面积约302平方公里,与长江和鄱阳湖相望,主要山峰有99座,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高度为1473.8m。

庐山的地貌特征发育较为明显,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评判庐山为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并于1947年发表《冰期之庐山》,总体的讲述庐山的形成,使庐山的地质历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第四纪的典型地区。

以伸展运动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1],组成庐山地学景观的一大特征。

庐山沟梁相间,且沟谷相对开阔,山脊陡峭如刃,其可以为冰川地貌的研究提供真实的证据。

山谷有大量碎石沉积,且石块大小有明显不同,也可以说明此地区有流水的搬运作用。

庐山山体四周多陡崖、瀑布,从总体上来看,庐山属断块山构造、冰蚀地貌和流水地貌综合的结果。

庐山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由于地形原因,虽然位于我国的长江热炉一带,但庐山却是热浪中的一处清凉之地,因而很适宜作为避暑之所,我们所见有解放军疗养院,南京军区疗养院,美庐,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都建立在此处,山水相依,文人佚事多于此,因而使庐山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2.庐山地貌

庐山地貌总体可以分为构造地貌、冰川地貌、流水地貌。

.构造地貌

庐山为地垒式断块山,据庐山博物馆介绍,庐山地区在几百万年前为浅海环境,或经火山爆发隆起,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大规模的陆壳重熔型花岗岩侵入,庐山地区在这种水平与垂直力的作用下,庐山呈现不断上升的状态,从而形成今日之庐山。

与其他名山大川相比较,庐山不算很高,但是由于它位于长江和鄱阳湖旁边,由于周边地势平坦,因而将其衬托的海拔较高,站在庐山上给人一种登高望远的感觉。

 庐山多背斜、向斜、断层和单面山

含鄱口为庐山看日出最妙之处,山高谷阔,站在此处可以远眺鄱阳湖,日出于湖,并且可以远眺庐山主峰—五老峰,五老峰原是连在一起的五座山,远看像五位老人静坐沉思,因而得名。

而经人指点,仔细一看又像领袖仰面的神态,甚是逼真。

而五老峰在地貌形态上属于单面山:

它是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平均高1358米。

庐山山系褶皱发育也很完整,我们站在含鄱口可以清晰地看到岩层的基本走向。

 在走锦绣谷沿路的地方,也可以随处可见大的断层,以及断块山,整个山系像是被神斧整齐的劈开一样,还有去三叠泉的沿路可以看到很开阔的山谷,山谷的对面是大片的断块山系。

图中是实际拍摄到的铁壁峰顺层剪切带,根据介绍我们可以知道,这种现象是铁壁峰岩层在下滑过程中,形成密集的剪切破裂面,岩层因受到剪切旋转而形成杆状构造。

使人惊叹天工造物的神奇。

在锦绣谷需途径一个“仙人洞”,毛泽东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就是描述的这处景点。

仙人洞相传是吕洞宾得道成仙的地方,洞宽约4米、深12米。

洞内岩层层面平缓,据导游介绍,“仙人洞”形状像右手手掌倒扣下来,五个手指都很明显。

它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庐山大多为长石、石英类岩石,石英质地坚硬,不易风化,因而被保留下来,形成这样的景观。

而长石类容易受风化或是流水侵蚀,所以就不复存在了,这可从洞穴上面的泉水下渗可以推测到。

这是第四纪冰川遗迹—“冰桌”。

碑石记录,“冰桌”为震旦纪长石石英砂岩构成的长条状桌形独立巨石,石身滑润,上下巨石沉积放埋极不协调,为冰川漂砾,老师介绍说,这个“飞来石”,据说其形成有不同的说法:

①冰川学说,认为此石为冰川漂砾,因为西谷是U型谷,而这么大的石块也只有冰川才能搬动,而周边地势平坦,不可能有这样的产物,所以才有此推测,冰川的外力作用使得上面的巨石旋转,形成桌面。

②外力作用,因为沿西谷两岸都是高山,地势较高,受外力作用,石块从高山跌落,刚好掉到此处,而上部的石块也是跌落而形成的“冰桌”。

③流水作用,这是一条河谷,而巨石巨石明显的层理构造,经过了多少万年的沉积,使得岩石在重压之下逐渐形成,而上部巨石也因为外部原因而旋转。

其中的间隙,是后来形成的砾石填充物,而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还需我们继续探索。

b.冰川地貌

庐山是第四纪冰川遗迹,因而其大多地貌,被一些专家学者定义为冰川作用的结果。

犁头尖都第四纪的典型地貌,在冰川刃脊处有大量的巨石,其与周边的岩层走向都不相同,且其岩石外部都是有棱有角,因为在高山山脊处易形成冰川,冰川受重力作用,向下滑落,形成中部错乱的岩石排列。

这是芦林冰碛泥砾剖面,是40—20万年前冰川消融的堆碛物,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一起,其中埋藏的冰川条痕石、熨斗石,均是研究冰川成因的有力证据。

主要物质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坚硬,因而被保留下来,而长石经过外力风化,流水侵蚀,逐渐变质,成为碎沫。

而两边未被流水侵蚀的地方,其内部的岩石应该是一些大的岩性相同的碎石。

老师说,若是刨开外部土壤,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壤里面含有大量的由冰川下滑所携带的碎石。

在青莲涧U型谷与九叠谷交汇处有一个高达120米的阶地,因为九叠谷也曾是一个冰川U型谷,这个阶地有三期冰川阶地叠加而成,后经过流水侵蚀加大了阶地高度,所以形成庐山最壮观的三叠泉。

而在流水的向源侵蚀下,瀑布的高度会越来越高。

而水量也分为丰水期和枯水期,因此形成的瀑布也会有不同的壮观的景象。

这一现象在庐山国家地质公园属于普遍现象,例如石门涧,锦绣谷,天桥都是由于冰川侵蚀而形成的,河谷地区堆积大量的石块,长年累月,石块虽已被郁郁葱葱的树丛所代替,但是冰川遗迹仍可以清晰地在我们眼前呈现。

c.流水地貌

庐山位于亚热带地区,因而雨量充沛,降水以及河流对于地区的侵蚀不容忽视,终年因流水的侵蚀、溶蚀,对于早期形成的构造地貌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乌龙潭是一个小型瀑布,河流上游近距离内较为开阔平坦,而不远处就有高山耸立,河内的岩石大多平滑,可以推测其已有很长时间,流水在这里经过,而黄龙潭的形成也是如此,沿黄龙潭的阶石路直走,沿途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河流流经的痕迹,河内流水的痕迹很明显,是丰水期的流水痕迹,可以知道乌龙潭和黄龙潭水流大多最后都汇集于此条河中。

在石门涧,已建起一座悬索大桥,站在上面可以看到深达数十米的深谷,而上游的流水也日日不断,夜夜不停。

河流的向源侵蚀,使得宽谷和窄谷之间会出现裂点,小的河流也有此现象,它是受岩性和构造的影响,与地壳上升无关。

2.植被、土壤

庐山的亚热带气候,以及山地的垂直递变性使得庐山的植被和土壤都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我们在植物园看到很多树种,有的见过,而有的也是第一次见到,庐山大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因而植物也与平原不同,其中大多数为松柏科和杜鹃花科植物为主。

在黄龙寺前有三棵宝树,一棵1600年的银杏和两棵600年的柳杉,我酷爱银杏,因为它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且叶子小而精致,甚是可爱。

柳杉虽只有600年,却长得比银杏树干还要粗,可见柳杉是一种比较容易成活,而且成长速度极快。

在我们自山下上山的途中就可以观察到植被的变化,海拔较低处以毛竹为主,且有向上蔓延之势,而且在我们住的附近也可以看到毛竹。

而愈往上杉柏树木较多,其树干笔直挺立,大片的生长,而其生长的地面上几乎没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由此可以看出,这类树种是一种强势树种,阳光透过丛林,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而沿路的土壤由于植被覆盖,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但是由于土壤和植被具有指示作用,并且与当地气候,成土条件等密切相关,所以在一些土壤裸露的地方,我们可以看见土壤的明显分层,并且土壤的颜色也有明显的变化。

说明一个地区的土质会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在山中行走时,我们也发现了,沿路杉柏的树根盘根错节的显露出地表,而在路的边沿,土壤却看起来比较松散,这说明,庐山地区的降水较多,而高大的乔木,灌木不适合作为保持水土的植被,因此工作人员应该寻找一些矮小的丛木来进行水土保持。

五.文化圣地

庐山的外险内秀,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神话故事到名家大作无不体现这这座名山的秀丽与内涵。

“匡庐奇秀甲天下”是多少游览过得人的真实体会,吕洞宾选择在此修行,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的烂漫,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豪迈,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哲理,而毛泽东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更是引来的多少人的顶礼膜拜。

庐山是古代战事决战的地方,天桥据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短兵相交之地,而小天池也是朱元璋驻扎此地饮马的地方。

一个名山必定有传说流传,这样才会衬托出山的灵气。

庐山也是近代中国最厉害的两个政治家决战的地方,蒋介石和毛泽东,他们都是我国的有功之臣,只是时代造就了不同的思想和胆识,最终毛泽东战胜了蒋介石,赢得了这座名山,也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敬仰。

庐山保留了很多抗战时期的建筑,例如“美庐”,“庐山会议会址”,“抗战英雄纪念碑”,他们是见证人,见证着那个时代的烽烟战火,虽历经磨难,但屹立不倒。

而庐山也被成为“宗教圣地”,在我们行走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看到一些宗教建筑。

“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由此就明白了,庐山在宗教名山的地位。

在这座云雾缭绕的灵山中,有基督教、佛教、道教、天主教、释教,有洞、有神、有仙,也有神话、有故事、有传说、有诗、、、

每天晨钟暮鼓,诵经礼佛,祈祷拜谒也不失为一种恬静的生活。

而在庐山最著名的寺院是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而一山的文化又怎少得了书院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在庐山的五老峰上有一个待晴亭,在它旁边有一个碑文记下了它的建造原因,是说美国的一位学者和朋友曾一起游览庐山,而中途遇到下雨,这边没有躲雨的地方,致使他的朋友感染风寒而死,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所以他就出资建了这个“待晴亭”,以纪念他的朋友。

看到这个我觉得,这个世界有什么景色能比得上朋友之间的感情,这个亭子不仅是一个躲雨的亭子,更是对朋友的思念之亭,之前我觉得庐山风景秀美,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庐山更美了。

景美,情更美。

因此庐山的文化内涵没有那一座山能与之媲美,美在心中,而不彰显。

六.实习总结

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国家地质公园,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庐山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成为我们认识庐山最好的名片。

庐山在地质时期的演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