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政策选择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论会计政策选择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会计政策选择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目标是多层次的,既包括一般的会计报表目标,还包括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即提供什么具体的会计信息。
(2)会计目标的基本内容。
说会计目标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会计目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它也像其他社会发展规律一样,需要去探索、去发现,并且会计目标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目前,代表性观点有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及将二者融合的观点,我们称之为综合观,即认为会计目标既要反映受托责任,又要有决策有用性。
葛家澍教授认为:
当我们说明财务会计的目标时,实际上就是回答:
人们为什么需要财务会计?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很容易。
由于处在主体外部的利益关系集团需要了解有关该主体的许多重要经济信息,以便用于进行投资、信贷和其他类似的经济决策,并用于评估主体的管理当局对受托资源的经管责任,从而进行经营决策和人事管理与监督,这就是会计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造一个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理由,也是该系统的目标。
IAS将会计目标确定为:
“通用财务报表的目的是提供有助于广大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业绩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财务报表还反映企业管理层对受托资源保管责任的成果。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一条规定:
“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
以上,关于会计目标的各种解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了会计目标的基本内容,其核心都是围绕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寻求会计目标。
因此,吴联生将其上升为“会计信息需求论”。
而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也在逐渐走向统一,葛家澍称此为“双目标”,并认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不相互排斥,委托人通过财务报告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目的在于做出是否继续维持和终止委托关系的决策,所以,可以将受托责任观看作是从属于决策有用观。
本文接受将受托责任观看作从属于决策有用观的观点,但要准确把握会计目标的具体内容,还需要对会计目标进行层次分解。
(3)会计目标的层次结构分析——会计目标三分法的完善。
无论是说会计的目标是决策有用性还是反映受托责任,这其实只是会计的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如何得出,又如何实现,必须有一个层次结构。
林钟高教授提出了会计目标的“三分法”。
将会计目标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终极目标、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三分法相对于其他观点,比较全面的概括了会计目标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终极目标的加入,使会计目标体系得以完善,也只有这一目标,才能找到在会计实务中,特别是会计制度中选择了某些程序和方法,而没有选择另一程序和方法的根本原因。
但是作者对三分法的会计目标的具体构建并没有深入研究。
本文分这三个目标,构建起会计目标的层次结构。
①构建目标的认识基础——会计信息不对称。
人们之所以人造一个会计信息系统,其根本原因之一是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会计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会计信息不对称为前提。
信息不对称,或称非对称信息,是不完全信息的一种,“指的是某些参与者拥有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并最终导致市场失灵。
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某些参与者拥有另一些参与者所不拥有的会计信息。
从不对称的主体看,会计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者与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不对称,企业内部不同部门或人员之间的不对称。
会计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是由不对称主体所处的地位不同决定的,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企业管理当局永远比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更多的信息。
会计信息不对称同样包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导致资本市场失灵的主要不对称信息。
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内部人有可能比外部人掌握更多的会计信息,并借助这种信息优势获取超额利润,而投资者也会意识到这种可能,就降低预期每股价格,以反映由于内部人的存在而可能发生的损失。
为了减少这种逆向选择,公司会发布会计报告以减少会计信息的不对称。
此时公司发布的会计报告的内容及其真实性就成了核心问题。
为了使公司分布的会计报告真正起到减少会计信息不对称性的作用,就必须人造一个公认的会计信息信息系统。
而这个系统不可能提供所有的信息,必须根据一定的目标加以取舍。
②会计目标的层次结构。
本文认为上市公司会计目标应划分为调节资源配置的终极目标,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基本目标和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计具体目标。
第一层,会计的终极目标——资源有效配置。
人类会计行为的起源已经告诉我们:
社会生产是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根本前提,没有人类生产行为的发生,便不可能有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的产生。
现代财务会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股份公司的出现,反过来,现代财务会计应当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资本市场上各类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表面需求上。
也就是说,还应当从更高的层次来满足会计信息需求,即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需求。
刘峰博士曾经提出:
“会计目标应该是能提供有助于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信息。
”当低层次的目标间产生相互矛盾,或难以确定时,应当以终极目标为取舍标准。
同时最终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以下各层次目标的实现。
虽然在经济学家眼中,会计学的这种终极目标并不是什么新鲜观点。
但在会计学领域,这一目标并没有得以贯彻,正如前面所述的各种目标理论,都是以直接满足各类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为目标,来构建会计政策的。
这样做可能的缺陷是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或者说只抓住了现象而忽略了本质。
资本市场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最终运作目标,有效的资源配置,又以资金的合理流动为先决条件,会计信息在引导资金流动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机制是:
会计信息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资源配置。
所以上市公司会计的终极目标是:
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第二层,会计的基本目标——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由于从有效配置资源这一终极目标无法直接得出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或会计信息的内容是什么的答案,所以必须找到一个连接二者的桥梁,使终极目标具体化。
人们寻求这一具体目标的过程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或者说是从会计信息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中的表面作用,即人们看得见的具体作用来设计其目标。
从配比观念,到真收益观念再到受托责任观及决策有性观念,都留有从现象入手来设计目标的痕迹,这种认识过程本身无可厚非,但由于现象中隐藏着许多假象,就给准确界定目标带来了难度。
但是,如果以终极目标为指导,让具体目标为终极目标服务为指导思想,再联系到会计信息的表面作用,就可以更加准确地界定会计的基本目标了。
也就是按照如下的逻辑确定基本目标:
会计终极目标
A↓
基本目标
B↑
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的具体用途
无论是从A的角度还是从B的角度分析会计的基本目标,首先要明确的都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因为从逻辑A看:
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来实现→依赖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息对基本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
从逻辑B看,要看会计信息对哪些人有什么作用。
因此,逻辑A和逻辑B在信息使用者这里实现会师。
但逻辑B看到的信息使用者是平行站位的。
而从逻辑A推导出信息使用者是有层次的,可以更清晰的发现基本目标与终极目标的关系。
因此,这里主要从逻辑A来分析会计信息使用者。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投资者(含潜在投资者)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监管部门、税务部门、职工、债权人等各方面也使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或以会计信息为基数进行管理活动的群体,他们的决策或其他管理活动又反过来影响会计信息或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行为。
这一作用过程如图1所示。
图1资源配置与会计信息使用者
企业管理当局
会计信息投资者决策资源配置
税务部门
政府监管
债权人
职工
……
所以,会计信息只有能够被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最大限度的吸收使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决策需要,并且这种决策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达到会计的终极目标,否则,如果会计信息不能被会计信息使用者充分利用,则会计的终极目标绝对无法实现。
因此会计的基本目标应当为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即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第三层,具体目标——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基本目标比终极目标对于会计信息系统来说更具有了方向性,但是仍然不够具体,不够明确,还不足以使会计信息系统实现这个目标。
还要知道什么是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就是会计的具体目标。
会计具体目标的内容就是平时所说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例如相关性、可比性、谨慎性……。
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
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是会计政策选择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与会计信息系统不同的是,会计政策选择是由特定的主体来完成的,是某一主体的行为,因此,不同的主体,可能会有不同的目标。
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有两个层次,一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他们制订准则的过程,实际上是从众多原则、方法中选择适合的会计原则、方法的过程。
这个过程本文称为宏观会计政策选择。
经过宏观选择后,给企业留下了一定的选择剩余权,企业要在宏观选择的结果中,进行微观会计政策选择。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会计概念结构第2号中也指出,人们所做的各种会计政策抉择至少有两个层次。
(1)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
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是会计准则或制度的制订者,既会计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者。
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者在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定以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为选择的目标,或者说,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宏观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的。
所以,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与会计目标是一致的。
由于会计的目标分为终极目标、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因此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也可以分为终极目标、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但考虑到会计政策选择是一项具体的工作,其目标也是具体的,所以本文只将会计的具体目标定义为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或者说将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等同于会计的具体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会计信息系统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也是会计规范制定着必须明确的问题。
(2)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
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是上市公司在会计法规、准则、制度的约束下,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
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与宏观会计政策选择不同,因此选择的目标就必然有所区别。
2.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上市公司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目标
上市公司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目标,是回答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的问题,是股份公司出现以来,会计研究的核心问题。
会计目标的研究一直沿着两条不同的思路在进行着,这就是规范性目标和实证性目标。
规范性目标主要是在基本目标,即决策有用性或受托责任观的指导下寻求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而实证性目标主要是从现有会计信息实际使用情况出发,运用大量的经验数据来预测和解释会计实务,并从中发现不同会计信息的作用,反过来再来指导人们应当提供什么会计信息。
从现有的这两种思路看都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的角度来分析会计具体目标,即需求论会计具体目标。
需求论会计具体目标观点的局限性
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确定,即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确定,目前有影响的观点,一是决策有用性之代表的“特鲁布罗德报告”,二是信息观,三是计价观(奥尔森模型)。
此三种具体会计目标及其研究过程,是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但会计准则制订者并没有明确的采用哪一种观点,因为他们并不都是无懈可击。
比弗认为,FASB实际上是计量观与信息观的杂合体。
哪种观点可以作为我国上市公司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应首先对他们的合理内核与缺陷有清晰的认识。
(1)单纯靠需求决定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局限性
上述三种确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方法,无不是以投资者决策有用性为基本目的。
决策有用性是财务会计在股份公司企业组织形式下的必然选择。
因为在收益与风险并存的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必须对各种备选的各种投资机会,分别估算其成本,预期收益和风险,并在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只有在可望取得相应的高收益时,才会将资金投向风险大的机会,只有在期望风险相对小时,才愿意接受低的收益。
此时,决策者就必须利用会计信息,以做出正确的抉择,只有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才可以提高资本市场在分配资源的效果。
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具体会计程序和方法,即会计政策选择的具体目标,必须以决策有用性为前提。
但是,以决策有用性为前提,不能理解为唯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为前提。
比弗的研究确定性环境下的真实收益之后,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信息观,走向了以纯粹需求确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道路,能够通过投资者的需求,被股价吸收的会计信息,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追求。
而许多实证会计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不影响现金流量的会计政策变更对股价没有影响。
也有会计学者证明了会计政策选择经济后果的存在。
比弗在其《财务呈报——会计革命》一书中,也认可了经济后果的存在。
这说明市场是复杂的,投资者的投资动机是复杂的,单纯从投资者的需求,并通过投资者需求将会计信息反映到股价中的会计信息,也不一定是会计政策选择追求的目标,甚至它本身无法明确告诉人们,应当选择什么会计政策。
再看我国近年来的会计政策变更,债务重组政策,资产减值政策等等对现金流量不一定产生影响,那是否说明这些变更是无所谓的呢?
单从市场反映看,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要理清这个问题,有必要对股价——投资者信息需求——会计信息三者间的关系做一分析。
会计信息,股价与投资者决策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如图2所示:
图2会计信息,股价与投资者决策之间的关系
①需求
会计信息投资者决策
②影响
③
④反映形
成
股价
图2的含义是:
①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需求会计信息;
②会计信息影响了投资者决策行为;
③受会计信息影响的决策行为形成股价(买卖决策的均衡点)。
④①~③决定了股价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以,股价之所以能够反映出会计信息,是通过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来实现。
那么投资者需要什么会计信息呢?
需要能被股价吸收的信息,为什么能被股价吸收呢?
因为投资者需要。
显然这样就进入一个相互牵制的循环,这样的循环可能会造成下列后果:
首先,在短期内,虚假的会计信息同样维持这样的循环,即虚假的会计信息也可以解释为投资者需求的会计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同样到了股价中,例如华尔街会计造假事件及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实践,虚假的会计信息都反映到了股价上。
其次,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如果永远以股价是否吸收了会计信息为标准来提供会计信息,可能会导致如下的情况:
虚假会计信息被吸收→真实会计信息被吸收→虚假会计信息被吸收……
在一段时期内,市场接受了虚假的会计信息,当这种虚假被市场发现后(包括被监管部门发现,被其他信息证实等)使股价回到反映真实信息上来。
所以这个循环关系并不是一种良性循环,就算在有效市场上,这种循环可能维持部分时段的良性状况的话,也是以恶性状态为代价的。
在这个循环中,①②③都是不可更改的市场机制,不存在理解错误,问题只能是出在会计信息的提供标准上,就是以满足需求,反映股价的标准上。
因为:
合理的会计信息被股价反映
不一定是好的信息
所以,什么是好的会计信息,还应从其他方面寻找。
满足投资者(不是投机者)做出正确决策的需求的决策有用性,不能简单的以满足表面需求为标准。
以投资者需求为唯一标准,确定提供什么的信息,就容易将“投机性需求”包括进来,将投资者被动接受的会计信息包括进来。
如果说通过实证研究,投机性需求全被过滤掉,只有投资性需求,这个循环也并不一定是良性循环,因为实证研究只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实证,不能激发出新的信息,所以会计信息有时也需生产引导需求。
因此,不能将“决策有用性”简单的理解为唯需求决定目标,要将投资者需求与其他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会计政策目标。
(2)信息观以投资者需求为标准,离不开市场有效性。
只有在有效的市场上,会计信息才能被股价及时吸收。
但是,如果市场有效性前提不存在,则以股价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作为会计具体目标就受到怀疑。
正如司克脱所说,信息观反映了早期会计人员对有效市场的痴迷。
实际上,市场不是有效的,计量观(指计价模型观)是会计人员从早期痴迷意识到的一点错误。
在中国这样一个目前尚不具备次强式有效的市场上,能被股价吸收的会计信息作为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其可行性就更低了。
在我国,正因为会计信息不见得被股价吸收,才更应当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但提高的目标是什么?
从股价反映的角度难以找出全部答案。
(3)比弗关于不确定性的研究,彻底否定了真实收益的现实计量可能性是过于武断的。
比弗认为经济学收益不能计量出来,因此而被否定。
是绝对不可能计量吗?
比弗说:
“市场价格”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不具有原有属性。
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
马克思认为: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市场价格最终还是反映价值,也就是与确定性下的价格具有相同的本质。
因此,单凭“市场价格”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不具有原有属性,不足以否认经济收益的可计量性。
另一个否认的原因是有些项目没有市场价格,但“合理估计比没有更真实”,也就是若不能绝对准确的计量出真实收益,那就想法尽可能的接近真实收益,将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实现目标的一种形式。
彻底否定了真实收益的现实计量可能性是过于武断的。
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以决策有用的真实收益为核心的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目标体系
近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日益受到重视。
1990年12月,FASB发布了一份讨论备忘录《现值会计计量》。
到1999年12月,FASB共发布了32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其中15份涉及现值技术的应用,2000年2月,FASB正式发表第七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其结论适用于那些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初始确认时的计量、新起点计量和后续的摊配技术。
显然,对于那些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或其他资产的可观察市价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应以现金、资产或市场观察值为基础,而不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
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积极地考虑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问题。
1997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UKASB)发表了一个工作稿——《财务报告中的折现》;
1AS37《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中,现值技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1998年,1ASC把现值计量纳入工作计划。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实证研究表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净收益只能解释当期利润公布日的非正常回报率变动的2%-5%。
而F——O模型昭示了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
而会计的核心是收益,现值计量属性的优点最集中的体现在真实收益上,也就是真实收益是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同时,直实收益也是会计终极目标的要求。
(1)会计终极目标要求选择反映真实收益的会计政策
比弗的确定性环境的企业净收益分析和F—O模型的权益资本计价,都是从资本资产计价的角度,分析出符合经济收益的真实收益的决策有用性,而信息观以前的真实收益观过于偏重反映物价变动对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的影响,似乎真实收益观主要为物价变动会计服务。
实际上,真实收益也是决策有用性的会计信息,也是符合会计终极目标的会计政策选择目标。
即使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达到信息观足以完全成立的地步,即会计人员可以保持历史成本属性作为主要计量基础,同时提供反映公允价值、财务预测及其他会计信息,所有这些信息都将迅速不偏不倚地反映到股票价格上,这个反映的过程也离不开投资者或分析师对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矫正。
当然,这里强调真实收益的决策有用性,决不是否定其他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
第一,收益是会计政策选择目标体系的核心。
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是由一系列的目标组成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应是提供什么样的收益,其它目标都应当是围绕收益目标而确定。
这是因为:
①收益是会计方法体系的中心,一切方法都围绕收益而展开,一切方法体系都落脚到收益上,收益的中心地位可在的财务会计核算中表现的一清二楚。
在财务会计业务流程中,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是围绕着本年利润即收益展开的,核算过程的一切确认、计量,最终都会在收益上反映出来。
所以仅从会计工作技术的角度,会计具体目标的确定,就应当以收益为中心,只有收益才能集中体现其他选择的结果。
②收益具有其他会计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利特尔顿博士曾经指出:
收益的基本重要性被强调为高于其他要素,公司收益的重要性原自于与之相联系的各种利益关系。
例如投资者为了股利,政府为了税收,工人为了工资,顾客为了价格,债权人为本利安全,管理者为了解释委托责任等。
葛家澍教授将收益的重要性概括为:
①收益及其计量可反映企业的主要经营成果;
②收益是纳税申报的基础;
③收益可作为投资与信贷决策的指南;
④收益是进行财务预测重要工具;
⑤收益是经营效率的衡量。
在这些作用中,收益可作为投资决策的指南这一重要作用,是其他信息所无法替代的。
无论是信息观还是F—O模型都是利用收益信息进行权益资本价格预测的。
因此收益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资者决策有用性需求的满足,影响着社会资本的合理走向,影响着资源的最佳配置,仅从这一作用,就足可以得出结论,提供什么样的收益应当是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核心目标。
图3收益信息与资源配置
会计信息投资者资源
(收益)决策配置
其他会计信息
使用者的决策
第二,会计的终极目标和基本目标,要求以真实收益为会计的核心具体目标。
会计信息特别是收益信息通过如图3的关系作用于市场,最终影响资源的配置。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是资源配置,但在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一直特别强调直接融资功能,常被人称人敛钱的地方,甚至有人说“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到今天,其资源配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