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积极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9634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积极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积极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积极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积极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积极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积极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

《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积极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积极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积极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

Theeffectofmonetarypolicyinourcountryisalwaysnotsatisfied,theinterestrateasthetoolofmonetarypolicyiscloselylinkedwiththeeffect.WiththedevelopmentofChina'

smarket-orientedinterestratereform,theimplementationofmonetarypolicyeffectsareimprovedobviously.Inordertostudytheinterestratemarketizationofpositiveimpactontheeffectofmonetarypolicy,thefulltextusesliteratureresearchanddescriptivestudymethod.firstlyitanalyzesthepresentsituationandthefutureofinterestratemarketizationinChina;

andthenthroughdescripingtheinterestratemarketizationofinterestratetransmissionchannels,intermediarytargetcontrollabilityandexpoundingtheinfluenceofmarketenvironment,thispaperdiscussesthemarketizationofinterestrateforpositiveimpactontheeffectofthemonetarypolicy;

secondly,inviewoftheanalysisoftheeffectofmonetarypolicysince2007demonstratesthepositiveroleofmarket-orientedinterestrate;

finallyputtingforwardtofurtherpromotethereformofinterestratemarketizationcanimprovetheeffectofmonetarypolicy.

Keywords:

interestratemarket,monetarypolicy,positiveeffect,negativeeffect

目录

0导论

0.1选题背景及意义·

·

1

0.2文献综述·

1

0.3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2

0.4研究重点及难点·

1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及前景·

3

1.1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1.2我国利率市场化前景·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利率传导途径概述·

4

2.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含义·

2.2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

3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

6

3.1利率市场化使利率传导渠道更通畅·

3.2利率市场化提高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控性·

7

3.3利率市场化为货币政策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

3.4利率市场化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实例分析·

8

4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的消极作用·

11

4.1利率市场化降低了居民消费需求·

4.2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风险上升·

4.3利率市场化增加了企业利息负担·

12

5政策建议及结论·

13

5.1政策建议·

5.2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0导论

0.1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改革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但是不够发达和稳定的市场以及不够健全的体制机制仍然约束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打不到想要的目标,各经济主体之间不能够紧密的、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使得货币政策传导偏离了原本的方向。

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利率水平低下,利率结构不合理是货币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如何强化利率的传导作用,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加强货币政策的效果成为研究新方向。

全世界范围内,利率市场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而在2003年的2月20日,我国公布的《2002年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中,第一次清楚明确的指出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目标,中央银行数次颁布相关金融法规、条例,在前前后后有过多次尝试中,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

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利率,在从中央银行—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社会经济行为主体的传导机制中,一方面影响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影响着大众的储蓄、投资的选择,使整个社会个方面有序而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一环扣着一环,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对提高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0.2文献综述

0.2.1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目前的研究中,大部分的学者主要是研究分析利率市场化引起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变以及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在利率市场化后的变动情况。

学者李姝炜表明利率市场化能够帮助货币市场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使资金在各个市场更好的流动,优化资源在各个部门的配置,有效的传递货币政策信息[];

然而学者许伟拉明确指出我国还处于利率市场化的初级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仍然不够成熟,造成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不显著或者存在滞后性,应该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学者孙小丽指出利率市场化要强化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也要提高货币政策调节对象对利率的敏感性,并且加强监管和调控的力度,使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得以降低[];

学者许柏君强调利率市场化要在经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推进,避免金融危机的产生[];

学者戴晓兵指出我国利率市场化并没有完成,在此期间,中介目标仍然要选择货币供应量,利率可以作为检测目标,同时要加快基准利率的树立[]。

0.2.2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金融领先于中国较长时间,因此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早,也更完善。

学者BenS.Bernanke和AlanS.Blinder指出在市场需要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对信用机制、利率机制的调节的效果远远高于直接对货币政策调节的效果,利率在其中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

学者Che-choengPoon和学者Fuk-KinWang认为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仍旧缓慢,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将不利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应该加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并且提高执行的透明度与效率;

另有学者表明,货币政策通过对资金借贷的调节,影响银行资产的构成,其中市场中各主体率变化的敏感性导致借贷资金的变化,从而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0.3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阅读,认真阅读,筛选有助于本文的文献,了解国外在利率市场化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先进经验总结,并且看到中国目前的状况、问题和相关建议方法。

其次,通过采用描述性研究法,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积极影响,通过实例论证得出结论,同时发现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0.4论文结构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理论概述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以及前景,第二章阐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以及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第三章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在利率传导渠道、中介目标可控性以及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三个方面对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的积极影响,第四章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这些导致了利率市场化对于货币政策的消极影响,第四章给出政策建议与总结。

0.5研究重点及难点

本文着重于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的影响,在有效性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可供参考的文献不多或者内容大多相似,对研究造成了一定困扰。

另一方面,国外利率市场化实行较早,相关课题的研究也比较早,因此借鉴的论文、研究难以寻找,中国经济环境复杂,货币政策有多种传递途径,不能排除其他途径对于利率的影响,使得结论包含其他因素的影响。

1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及前景

1.1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放开对利率的管制,由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直接决定利率,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

从1996年开始,中国开放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这一举措意味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迈出了第一步;

2013年7月19号央行宣布放开了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下限,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另一个里程碑。

目前,中国的债券市场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和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下一步就是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

1.2我国利率市场化前景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环境相对稳定,金融市场基本形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目前,市场化的基准利率仍然没有形成,以及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并不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风险都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循序渐进,国外经验表明过于快速的放开利率的管制会导致银行体系变得更加脆弱,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了银行倒闭的几率;

利率市场化为金融产品多样化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反过来使各商业银行间竞争更加的激烈,同时金融产品的创新又会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另外,我国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过快的放开存款利率会使银行不断提高存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必须以渐进的方式稳步前进。

利率市场化能够提高资金在各部门的配置效率,真实的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帮助货币政策的有效操作,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是必然的趋势。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利率传导途径概述

2.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含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

中央银行借助政策工具,经过“政策手段-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传导途径,将货币政策信息传达给社会经济行为主体,影响社会上经济状况,最后实现最终的政策目标的作用机制。

货币政策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充分就业,而要想实现这些目标,货币政策要采取多种方法并行以求达到最终的效果。

我国的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类:

利率传递途径、信贷传递途径、资产价格传递途径、汇率传递途径,分别通过货币供应量、外在融资溢价、资本市场上其他资产价格以及汇率来实现最终目标。

中央银行施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市场是在货币市场,通过影响利率来传达货币政策的信息,进而对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进行间接调控[]。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三个基本环节: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中央银行通过行使货币政策的手段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数量以及融资成本的高低,而银行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存贷款利差,这使得银行会根据融资成本的多少相应调节自己的利率;

从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到非金融机构各经济行为主体(企业、居民等),银行通过调节存贷款利率的高低来刺激或者冷却消费者的储蓄与投资欲望,保证了资金在市场上合理的流动;

从非金融机构各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主要是指在货币政策下经济主体的行为作用于社会总支出、总产量和物价等,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图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个阶段

2.2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

最早的货币政策理论是利率传导理论,但是早期的理论中对利率的关注度却不高,直到IS-LM模型的建立,利率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研究。

凯恩斯指出货币直接影响的是社会经济总量和就业的数量,但是并没有直接对社会商品的供给和就业总体水平,而是通过利率这一途径来实现的,同时他表示有效需求,是指当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到达平衡时的需求,有效需求又决定了社会经济总量和就业数量。

随着消费的增长,边际消费增长速度小于收入增长速度的时候,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缺口就靠投资需求来弥补,利率又是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利息是人们放弃其他投资活动的机会成本,因此,利率的高低主要是决定于居民对货币的需求程度,当货币供给小于需求时,供不应求的情况会使得利率提高。

这样,需求、投资、利率、货币相互联系在一起,而利率在其间具有重要的中介传递作用。

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人们手中拥有多余的货币,希望购买债券等金融资产,那么债券的需求随之增加,当债券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的时候,债券的价格上升,使得利率下降,当利率一直下降到小于边际效率的时候,会刺激居民投资欲望,最终投资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的作用使得需求量和产出量也增加。

根据以上分析得知,在利率传导机制中,利率发挥了链接各环节的重要作用。

货币量的变化最开始是引起利率的变化,然后引起投资方向、数量的变化,最后影响了总收入与总支出,这样的传导过程繁琐而缓慢。

并且,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否能够及时的引起利率的变动,以及利率对这种变动敏不敏感,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这一传导机制经常被两种因素所阻碍:

一是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虽然利率下降,但是引起投资的变动却很微弱,从而对社会总体经济的影响也不大;

其次是流动性陷阱,利率如果降到很低的程度,不论货币供应量增加多少都会被经济行为主体转化为现金的形式,因此对社会总需求或者物价都不会造成任何影响,这两种因素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利率市场化要求加大各调控对象对于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这样能够更好的发挥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同时完善金融市场的建设也必不可少。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好的运行,并且能够有效的弥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其他机制的不足[]。

3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

3.1利率市场化使利率传导渠道更通畅

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是由国家直接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只能按照这个利率进行资金的融通,而央行所制定的利率要么高于均衡利率,要么低于均衡利率,当中央银行观测到市场动态而调整现行利率的时候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严重影响了利率传导作用的发挥。

相比而言,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是由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它一直围绕均衡利率上下波动,这个时候的利率不会长时间的偏离均衡的利率水平,并且它能够及时的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来调整,使资金的流向更加的合理,有效的减缓了货币政策传导中所存在的时滞现象。

另外,利率市场化改善了我国商业银行再贷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等利率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使得利率传导渠道更加通畅,提高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

如以下两图所示[],图二表示的是最新的央行贷款基准利率,而图三表示的是建设银行的贷款利率,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再贷款利率是比建设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贷款利率低,减小了银行盈利的压力,让银行的更加健康的运作。

图二2015年3月央行贷款基准利率表

图三2015年3月建设银行贷款利率表

为了加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保持经济健康的发展,我国作出了相关的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步骤:

首先扩大贷款利率浮动的范围,其次逐渐放宽对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控制,最后实现商业银行的利率随着市场供求状况和央行的基准利率的变化而波动[]。

只有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效果才能显示出来,由市场决定的利率是最好的真实的经济情况的反映,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得到增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3.2利率市场化提高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控性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三个:

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将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其中,货币供应量等于货币基数乘以货币乘数,其中货币基数主要由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数量和居民所持有的货币数量决定,而中央银行对居民所持有的货币数量是很难加以控制的,因此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并不强。

与之相比而言,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中介目标慢慢的由货币供应量转为了基准利率,即中央银行对于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凭借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的直接调整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来实现对基准利率的调整,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对于各经济主体的存、贷款利率,在调节过程中没有难以控制的变量或者其他影响因素,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是中国人民银行能够直接控制的手段。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中介目标的变化,使得在调控中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增强,同时也增强了对货币流通的控制。

长期观察可以发现,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结果的反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且很多时候信息的传递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而导致货币政策的失灵,结果往往不如人意。

中介目标运用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各经济行为主体对于货币政策信息的反映,提高货币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因此中介目标的选择很重要。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把基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增强了中介目标的可控性,能够加快货币政策的传递速度,准确、快速的传递了政策信息,同时也提高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3.3利率市场化为货币政策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

当一国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的时候,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是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达到最终目标的前提条件,而中国的金融市场起步晚,相对于国外而言并不完善。

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场的状况,使得市场更加公平、合理,提供了一个更加健康的市场。

利率管制条件下,各银行利率水平一样,面对相同的利率与不同的风险,为了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大多数的银行宁愿将钱贷给规模大、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得不到发展,与之不同的是,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各商业银行不再采取统一的利率标准,银行之间竞争更为激烈,银行不断推出各种产品来吸引客户,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更是不断的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快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脚步,营造了一个有活力的市场;

其次,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更有利于中小企业、新兴企业融资,拓宽了中小企业、新兴企业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与新兴企业获得资金后扩大其生产规模,投资于技术的研发,有利于满足市场的需求,也有利于经济的稳步发展,这种情况打破了国有企业独大的局面,使得资金在各部门能够快速的流通,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最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率市场化迫使当局加快金融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各项制度准则,规范市场的经济运行。

利率市场化一方面使得市场自身加以完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经济结构向更好的方向调整,另一方面也要求相关的制度体系的建设,让“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配合起来,为货币政策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利率市场化为货币政策实施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资源在市场上充分的流动,非国有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即为经济发展、物价稳定、就业充分与国际收支平衡,很明显利率市场化为货币政策实现其最终目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帮助抑制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或者过冷的产生,提高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3.4我国利率市场化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例分析

从1996年开始,央行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放开,实现由商业银行两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的情况自主确定拆借利率,拉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帷幕,随后各类利率相继放开。

其中突出的一点是2007年我国推出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2013年7月完全放开了贷款利率。

Shibor的推出加快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因此,本文选取2007-2012年经济变量为对象进行分析。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四2007年-2012年GDP指数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年度数据)

图五2007年-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幅度

2003年-2007年,为了防止经济增长过热,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GDP增速从14.2%下降到9.6%。

一直到2008年9月份,鉴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调整,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全球化的金融危机下,为了保证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维持物价的稳定,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伴随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下降,资金加快了在市场上流动速度,银行成本降低,最终使得降低了贷款利率,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刺激居民的消费与投资,GDP增长速度基本稳定。

到了2011年,全球基本上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但是在国内物价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