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2讲 新闻阅读采访与写作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9004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2讲 新闻阅读采访与写作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2讲 新闻阅读采访与写作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2讲 新闻阅读采访与写作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2讲 新闻阅读采访与写作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2讲 新闻阅读采访与写作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2讲 新闻阅读采访与写作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2讲 新闻阅读采访与写作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2讲 新闻阅读采访与写作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2讲 新闻阅读采访与写作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地点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起因

横渡长江

经过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结果

大部已渡过,余部23日可渡完

2.新闻结构:

新闻在结构上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补充)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塔斯社(俄罗斯)

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结构:

(1)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2)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3)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4)主体: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5)结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的内容。

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很多新闻都具备这些要素。

阅读课文时,要梳理其中各新闻要素的具体内容。

可以分条列举,也可以画图表。

2.在比较中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

可以结合旁批与补白,从篇幅、时效性、表达方式等角度,在比较中归纳消息、新闻特写、通讯各自的特点。

重点把握消息在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为后面的写作任务做准备。

3.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考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

阅读时要注意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也可以试着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新闻的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除了学习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同学们还要养成经常浏览新闻类报刊、网站的习惯,并试着用比较“专业”的视角去阅读它们。

比如,通读一份报纸,看看它着重报道哪些新闻,初步了解它的特点和定位。

又如,搜集多个媒体的“独家新闻”,与同学讨论该怎样捕捉新闻线索,发现新闻事件。

再如,对比阅读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想一想它们选取的角度、所持的立场各有什么不同。

随着社会生活、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受众需求的日趋多元,新闻的写法与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关注这些变化,不断更新自己对新闻的认识。

1.以小组为单位召开新闻采访选题会,确定报道题材,制订小组采访方案。

报道的题材最好与你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学校的热点事件、家乡的大型活动等。

制订小组采访方案,明确组内分工,各有侧重,如了解事件的总体情况,采访事件亲历者,搜集相关资料,拍摄新闻照片等。

2.草拟新闻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没有固定的形式,一般包含采访的时间、地点、对象、目的、方式等。

另外,还要注明采访需要的器材用具。

采访提纲的主要内容是预先拟好的采访问题。

所提问题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示例:

时间、地点

9月14日下午放学后,本校田径队休息室

采访对象

市中学生运动会初中组男子100米比赛冠军、本校学生刘文

采访目的

了解刘文的成长经历、夺冠心得以及他对训练与学业关系的看法

采访方式

深度访谈、照片拍摄

采访问题

(1)先跟大家说说你夺冠后的心情。

(2)你什么时候开始练习短跑的?

平时每天大概训练多长时间?

(3)你觉得训练中最艰难的是什么?

如何兼顾训练与学业?

(4)在男子百米项目中,哪位运动员对你的影响最大?

(询问原因,请对方具体讲述)

(5)你认为体育训练对你的成长有什么价值?

……

3.采访过程中,要尊重采访对象,注意言行得体。

例如:

不强求采访对象回答不想回答的问题;

拍摄人物照片时,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栽,极为常见,运用广泛。

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消息必须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要用事实说话。

一般的消息,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1日闻”,而在发表的当时,报道的都是刚刚发生的事,有很强的时效性。

写作消息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标题要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如《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此外,标题还要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

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胜利”“南渡”这些字眼,突出了消息中最具新闻价值的要素,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其次,要合理安排正文的结构。

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导语是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消息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

它承接导语,具体叙述新闻事实,提供更详尽的信息;

有时还要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三路大军勇往直前、敌军纷纷溃退的战况,还精要地分析了敌军惨败的原因,内容相当丰富。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其中导语部分集中讲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此后随文章的展开,事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如果有相关的背景材料,一般放在新闻事实的后面。

※倒金字塔结构:

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

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第一,写标题

1.三道式:

引题+主题+副题,如:

特大好消息从岳阳传来

——荆岳铁路确定走南线途经石首

铁道部、湖北省、湖南省荆岳铁路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在岳阳市南湖宾馆举行

2.二道式:

引题+主题或者主题+副题,如:

(1)引标题:

我市诞生7名“亿万富豪”

主标题:

国家有关部门对我市给予特别关注

(2)主标题:

江右军指挥部旧址惊现青竹沟

副标题:

是目前石首范围内保存最好的革命旧址之一

(3)主标题:

开着厢式货车来湖北盗杀耕牛

南口警民勇擒湖南“牛魔王”

3.一道式:

主题

石首“提灯老人”感动羊城

第二,写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

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结构,原因就在于此。

导语的写法:

叙述式、提问式、描写式、评论式、引用式

第三,写主体(背景)

它承接导语,阐释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者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要求:

主干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了充实新闻的内容。

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

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政治背景、历史地理、物质条件等)、诠释性材料(人物生平、历史典故等)

第四,写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和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消息的结尾方式:

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

有的消息,事实说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

※新闻消息写作例文展示:

金秋丹桂飘香校园笑声融融

玉华中学2017年9月5日讯玉华中学在9月5日伴着丹桂的飘香,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活动,让人倍感欣慰。

在今年的金秋时节,瓮安县玉华中学于2017年9月5日,伴着溢满校园的丹桂花香,于当日下午2点30分举行了别开生面的17至18学年度的开学典礼。

随着七年级新生在军训教官指挥下的队列集训表演,玉华中学拉开了本次开学典礼的序幕。

紧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和冉冉上升的五星红旗,推动了开学典礼的进程。

在此次开学典礼上,教师代表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学生代表对全体同学发出了学习共勉的祝福。

再随着颁奖仪程的展开,把本次开学典礼活动推向了高潮。

本次共颁发了十六名全科成绩前五名奖;

四十六名年级单科成绩前五名奖;

七名优秀学生干部奖;

七名“三好生”奖;

两名优秀学生会干部奖;

两名优秀团干奖;

两名优秀团员奖。

看着领奖同学领到的烫金奖状,多数同学在心里都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也想在来年中尝尝领奖的滋味。

本次开学典礼活动最后在同学们的恋恋不舍中落下帷幕。

知识拓展: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中国古代驿传制度

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经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借助于呼叫、打手势,或采取以物示意的办法来相互传递一些简单的信息了。

远古传说中说,尧帝为了鼓励人民提意见,曾设置了木鼓。

谁有建议或不满,可以击鼓示意。

这种方式与至今尚在非洲大陆流行的“鼓邮”颇为相似,那里鼓手能在两面或多面鼓上敲击出不同的声音和节奏,表达不同的语言,以传递信息。

可以推断,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

到了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后,我国中原地区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人们的通信活动比以前大大复杂化了。

国家组织人们治理洪水,需要完善的通信组织系统。

政府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管理,也需要较为严密的通信联络网。

夏朝设立了“牧正”、“庖正”和“车正”等与交通有关的官吏,交通道路及其设施也增多了,通信自然比以前大大方便了。

据甲骨文记载,到商朝纣王在位时,已经普遍利用了音传通信的手段。

至于“声光”通信,古代传说中有一段关于商纣王使用烽火的记载,把我国早期的“声光”通信,提前到大约3000年以前,这个时间比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还要早400多年。

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各种不同的传递方式有了不同的名称。

比如:

以车传递称作“传”,这是一种轻车快传;

还有一种车传称为“驲”。

主要在边境上传书的机构,人们叫它为“邮”。

另有一种叫做“徒”的,则为急行步传,让善于快跑的人传递公函或信息,有点类似古希腊马拉松的菲迪皮茨。

大体上,西周时单骑传书还不多,一般为车传。

在西周的邮传驿道上,沿途设置了休息站,叫做“委”、“馆”或“市”,并有一整套管理制度。

从史料上看,西周的通信邮驿,效率是很高的。

当时周公被封于鲁,姜尚封于齐。

姜尚到齐后不讲政策,滥杀了当地两个贤士。

周公闻听此事后,立刻乘“急传”赶到齐都临淄,制止了姜尚的专断行为。

“急传”能如此迅速地赶到,说明当时驿路的畅通。

西周时军事上的烽火通信,已经成为正式制度。

当时在边境和通往边境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筑有一座烽火台。

烽火台派戍卒守卫,遇到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烽火报警。

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率军前来御敌。

相传昏庸的周幽王为了逗他的宠妃褒姒发笑,竟无缘无故地下令燃起烽火欺骗各路诸侯。

后来果真有敌兵入侵,诸侯看到烽火不再相信,也就没有出兵。

结果周幽王被外敌杀死,西周王朝也灭亡了。

这个故事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有组织的通信活动已具相当规模了。

西周以后,历代王朝都沿袭了这种烽火报警的方法。

在两汉时期,从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一直到盐泽(今新疆东部罗布泊),都有烽火台设置,而且规模很大,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

举放烽火的方法昼夜也不相同,白天举烟,夜晚点火。

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来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例如敌人在500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500人以上的放两道烽火,等等。

这种有组织的通信方法,对防守边疆,抵御敌人,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利用烽火进行通信的方法,直到明、清时期,许多地方还在使用。

但是,烽火报警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

用烽火传递军情,固然很快,但它不能把详细的敌情从边疆报送上来,更不能把上面的命令传达下去。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传递官府文书的更严密的邮驿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

春秋时期邮驿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单骑通信和接力传递的出现。

这是我国邮驿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单骑快马通信最早见于《左传》记载的郑国相国子产的故事。

接力传递最初记载也见于《左传》。

接力运输和传递信件方式,自然要比单程车传递要快得多。

不过上述两种先进的邮传方法,春秋中期以前还仅仅在少数情况下使用,到了春秋晚期才逐渐普及。

当时大部分场合,还用传统的通信手段——“传车”和“驲”。

“传车”即前面已说过的车传通信。

“驲”是一种高级急行车,一般高级人物办急事时使用。

比如,齐国大臣晏子出奔,使齐国国君十分震惊,立即乘上“驲”去追赶,终于在边境上把这位贤臣请回。

当时的邮传是很快的,孔子曾说: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虽说是指德行广泛传播快于邮传,但还是把邮传作为速度快的参照物。

战国时期,邮驿通信事业繁忙的标志之一是简书与符信的风行。

那时候,纸张尚未发明,而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已被淘汰,逐渐兴起的是竹木制作的简书。

简书是把书信或文章刻写在竹木简上,西周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大凡日常公文、官吏奏报、官方通信、说客上书,全用简牍。

短信一般字面向内,捆上加封;

长信则把简片用皮条连系成册,卷成一卷,外面加封。

符信是通信的信物,即通行的凭证,有符有节。

节是身份证明,供使者在路途中使用。

持有此节者,沿途住宿伙食一律由传舍供给。

符与节略有不同,大半是军事凭信,也可作为国家治安所规定的通行证件。

战国有一个“窃符救赵”的故事。

说的是战国末年,秦国重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平原君写信给魏国信陵君求救,信陵君几次请求他的胞兄魏安釐〔xi西〕王出兵,都未得到允许。

信陵君依靠魏王宠妃如姬的合作,盗出虎符,率领八万精兵救了邯郸之围。

这一虎符便是当时调兵的凭证。

这是战国时期调兵遣将的信物,必须由通信使者持虎符的一半去和军事将领手中的另一半合符,命令才能生效。

秦王朝是我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时代的开始。

秦始皇所制定的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道路等制度,对我国后代有深远影响。

在开创统一的邮驿制度方面,秦朝也有不世之功。

秦朝的邮驿统一了称呼,把“遽”、“驲”、“置”等等不同名目一概统一规定为“邮”。

从此,“邮”便成为通信系统的专有名词。

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递文书的办法,由政府规定固定的路线,由负责邮递的人员一站一站接力传递下去。

为了保证公文和书信的及时、迅速而准确地到达,秦王朝规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

秦朝的《行书律》规定:

文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急行文书,另一类是普通文书。

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

普通文书也规定当日送出,不许积压。

律文中说: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

不急者,日毕,不敢留。

留者以律论之。

”意为:

诏书和注明为急文书者,要立刻送出;

不急的文书,也要当日事当日毕,不许耽搁。

有耽误的以法律处置。

秦朝的通信干线贯通东西南北,邮驿制度也比较规范。

这种有效的通信系统,起着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中央政府可以源源不断接到各地方的情况通报。

由于政府规定了地方向上汇报请示必须以书面形式,秦始皇每天要批阅的奏章所使用的竹木简片竟重达120斤。

秦政府还通过这些通信系统,及时了解边防和民间的动态,采取果断的对策和措施。

汉朝的一切制度都在秦时奠定了基础。

在邮驿制度方面也是一样,但汉时又比秦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两汉政府同秦朝政府一样,十分重视邮传的建设。

在中央部一级的九卿官职中,有许多是和邮驿制度直接相关的。

比如,少府中的尚书令和符节令,便是专管政府公文收发和符节的分发管理。

大鸿胪,兼管邮使的接待。

御史大夫也兼管邮传,对邮传使者的凭证进行监察。

和邮传关系最直接的是九卿中的卫尉,他的属下有一官员叫“公车司马令”,负责接待由传车征召来上书的民间贤士,所以又叫“公车上书”。

后来近代史上著名的康有为等人的“公车上书”,即得名于此。

汉朝地方上的邮驿管理,也比前代更为正规化。

邮驿系统由州、郡、县三级管理。

郡太守府里最受重视的一个官吏便是“督邮”。

“三国志”中记载了张飞愤怒鞭打督邮就是打的这种官。

同秦朝相比,汉代邮传制度的最大进步就是驿和邮的分流。

以骑马为主的信递方式,便以“驿”正式命名。

那些短途的以步行为主“递送文书”者,便以“邮”正式命名。

管理长途传递信件文书的设施,叫“驿置”,即后来的“驿站”。

管理短途步行投递书信的机构,叫“邮亭”。

那个时期,在由京城通往边境的千里驿道上,每隔30里设一个“驿站”,每隔10里设一个“邮亭”。

驿站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官方住宿设施。

当驿站初创之际,接待对象只是信吏和邮卒。

秦汉以后,驿站的任务扩大,不仅是信吏的馆舍,而且也是兼管过往官员吃住的处所了。

当时,驿道上尘土飞扬,驿站中人欢马叫。

1972年,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一块汉代画像砖上,画着一个驿使,骑在飞奔的红鬃马上,一手持缰,一手举着文书,生动地再现了古代邮驿的实况。

汉朝的官邮制度很严格。

邮亭或驿站的来往文书要登记造册,称为“邮书簿”。

来往邮路上的驿使或邮差有一定的服色,他们要头戴红头巾,臂着红色套袖,身背赤白囊,在驿路上奔驰起来十分醒目,有利于对专职邮使的认识。

那时邮驿通信的速度是比较快的,马传一天可行三四百里,车传则可行70里左右,步行较慢,一天约可走四五十里。

据史载,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测示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当有一天地动仪西边的一个龙头的含珠掉落到蛤蟆嘴中时,洛阳城许多人还不相信会发生地震。

过了几天,陇西就有驿传飞马来报,证实他们那里发生了地震。

这一事例,足以证明当时邮驿制度的完善,传达信息迅速而且准确。

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

这是在魏文帝(公元220年—226年在位)时由大臣陈群等人制订的。

内容包括军事布阵中的声光通信,“遣使于四方”的传舍规定,以及禁止与五侯交通的政治禁令等。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邮驿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蜀汉的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在开辟发展四川邮驿事业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吴邮驿,创造了水驿的独特形式,开辟了水上邮路。

三国时期,除继承春秋战国以来的铜符和竹符之外,曹魏统治的地区还创造了一种新的通信符号:

信幡。

信幡是一种用各种不同图案和颜色制成的旗帜。

这时期由于纸已经发明,纸使用起来既轻便又价廉,还便于书写,于是纸诏逐渐代替简书,这是邮传发展史上的新生事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自东晋十六国到北朝止,北方有许多少数民族建立过政权。

他们或偏居边陲一方,或几至统一整个北方。

这些民族政权也很重视邮驿事业,它们对北方的邮驿事业的发展,都起到过重要作用。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

那时的邮驿盛极一时,空前繁荣。

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

隋唐继续执行南北朝时的驿传合一的制度,“驿”代替了以往所有的“邮”、“亭”、“传”。

驿的任务包罗万象,既负责国家公文书信的传递,又传达紧急军事情报,还兼管迎送官员,怀柔少数民族,平息叛乱,追捕罪犯,灾区慰抚和押送犯人等。

有时还管理贡品运输和其他小件物品的运输。

唐朝的驿站遍布全国。

据《大唐六典》记载,驿站包括水驿、陆驿和水陆兼办三种,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有两万多人,其中驿夫17000人。

这是一支很庞大的邮政队伍。

唐朝的驿,拥有马匹也很多,一般大一点的都亭驿,配备马75匹;

诸道的驿,配马少则八匹,多的达到60匹。

每驿除一般工作人员外,还驻有驿兵。

驿兵也是一支不小的军事力量。

著名诗人韩愈写道:

“府西三百里,候馆同鱼鳞。

”可见驿站之多。

驿站中不仅建有样式和规格不同的驿舍,而且还配备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如陆驿规定马每天走70里,驴50里,车30里。

各级官吏使用车马多少,也有一定的限制。

当时的官邮线路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是30里一站,全国共有驿站1600多处。

唐朝驿传相当准确、迅速。

遇有紧急事情,骑马一天能跑300里以上。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一带)起兵反唐。

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今陕西临潼县境),离范阳约有3000里路程。

六天之后唐玄宗就接到了这个消息。

可见,当时邮驿的组织和速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唐朝还建立了“明驼使”的组织。

据明人杨慎考证:

这是一种以骆驼为邮驿工具的组织,专门负担传递公文书信。

这种骆驼,“腹不贴地,屈足漏明”,能日行千里(《丹铅总录》卷十三)。

又一说此驼“腹下有毛,夜能明,日驰五百里”,所以叫做“明驼”(《杨太真外传》卷下)。

据说唐玄宗时著名番将哥舒翰就使用过这种“明驼使”,经常派使者乘这种骆驼进京奏事,往往日行500里。

杨贵妃也曾私自用“明驼使”将交趾上贡的宝物寄给安禄山。

还有,“进奏院”的情报机构也是唐朝中期开始新建立的。

这是一种地方驻守在中央的了解情况的联络机构,颇类似现在各省、市、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

这一机构主要负责传递各地与中央的公文,还要通报朝廷内外的动态。

到唐朝后期,这种进奏院在长安多达50多个。

进奏院的出现,促进了我国最早的一份新闻报纸的问世,这就是《开元杂报》。

新闻史家们认为这是我国第一份中国式的早期报纸。

《开元杂报》是一份雕版印刷的文书,是由进奏院人员编写的,内容包括从各进奏院收集来的军事、政治等情报。

隋唐时期还出现了“邮筒”,但这不是今天我们所常见的街道或邮局门前的那种邮筒,它实际上是指一种水上邮件运输工具,用竹筒装信,浮江而下,传递情报。

后人称其为“水电报”。

此外,当时还有一种“空中通信”,当然也不是现在的飞机航空通信,而是指使用风筝、信鸽等方式。

上述这些通信方式的出现,说明隋唐时期通信已为人们广泛重视。

一般的通信工具不够了,便想出了这些特别的通信方式。

隋唐时期驿站(也称驿馆、候馆等)的讲究也是有名的。

当时天下最有名的要数褒城驿。

这是在今陕西境内的一座馆驿,唐代文人孙樵描写道: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崇侈其驿,以示雄大”,一岁来此作客者“不下数百辈”(《孙樵集》卷三《书褒城驿壁》)。

这座驿的厅堂庭廊极其宏丽,厅外有池沼,可以泛舟,也可以垂钓,闲来还可凭栏赏月,景色迷人。

褒城驿如此,其他的驿也不逊色,几乎座座驿馆都是建筑华丽、风景优美的园林。

盛唐诗人杜甫曾咏赞过四川的一个驿馆: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诗人李远也有诗曰:

“碧藏云外树,红露驿边楼。

从这些驿馆的华丽,可以看出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但也反映出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

唐朝统治者利用驿传,恣行享乐和作威作福的事是屡见不鲜的。

据说杨贵妃爱吃鲜荔枝,每年结实时唐玄宗总要派专人给她从四川涪州运送这种果品。

从涪州到长安有几千里之遥,经驿道快马的长途传送,到达京师时要求荔枝鲜味不变,的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