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简答题专题复习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819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简答题专题复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简答题专题复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简答题专题复习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简答题专题复习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简答题专题复习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简答题专题复习学案.docx

《高考文言文简答题专题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简答题专题复习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简答题专题复习学案.docx

高考文言文简答题专题复习学案

文言文简答题专题复习(学案)

第一部分、高考文言文简答题回顾

考查内容:

1、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

2、对文章行文脉络的清晰梳理

3、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

4、对文章事理情景的关系分析

5、对艺术手法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

典型题例:

1、07年湖南卷

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

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3分)

答:

指墨子“若辩其辞”

2、08年湖南卷

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意,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答:

(1)欧阳颍品行正,持身谨严。

(2)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颍有意同他保持距离。

(3)欧阳颍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升迁,不是靠晋公提拔。

3、2003-2005年上海卷:

①乙文“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一句中的“猿挂蛇行”用现代汉语怎

么翻译?

作者是否用它直接描绘洞穴恐怖的景象?

为什么?

(03年上海卷)

②乙文中最能概括徐霞客探险精神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03年上海卷)

③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04年上海卷)

④根据文意,“笔奇”(“笔翻空则奇”)、“词畅”(“词旁搜曲引则畅”)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05年上海卷)

2006年上海卷:

①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

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

(3分)

②作者规劝陈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③这是一篇讽喻文章,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2分)

④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

”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

(3分)

2007年上海卷:

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

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

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

命题展望:

1、考查点

I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II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命题的规律和类型:

1)把握文意题,如2003年上海卷第28题和2006年上海卷第24题等;

2)归纳概括题,如2004年上海卷第28题等;

3)鉴赏评价题,如2006年上海卷第21题和第26题等。

3、答题的方式:

1)摘抄式即要求考生用文中的原话进行回答,如2000年上海卷第21题(文中划线部分共有3个分句,请依次把它们写出来)、2007年湖南卷第14题(“此”指什么?

2)概括式即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回答,如2004年上海卷第28题、2006年上海卷第24题、2008年湖南卷第14题等。

命题方向:

过去是“言多文少”,现在是“言文并重”。

这里的“言”是指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常见句式的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和评价。

从今年试卷结构调整看来,“文”的分数比重越来越大。

第二部分文言文简答题的考查内容:

1)把握文意;

把握文意是指在文言文阅读中,通过文言常用词语的理解和句意认知,把握整个文段的文意。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读懂原文,联系语境,并简要作答。

如:

《触龙说赵大后》一文的习题“在触龙看来应该怎样爱子女?

解题步骤:

一找到文章回答该问题的句子“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二翻译成现代汉语“父母疼爱他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

答题模式:

第一步在文章中找到文章主旨句。

往往是表议论的句子。

第二步翻译成现代汉语。

必要的时候可以作适当的补充说明,以突出其现实意义。

如上题可以加上“而不应该溺爱孩子”。

变式题:

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理解

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一文习题“孔子对四个人的谈话作了什么评价”。

2)归纳概括:

①原则:

(1)概括要完整、全面;

(2)概括要准确、恰当。

②步骤和方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2)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习题“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

收到了这样的效果?

答题模式

第一步 确定答题区间。

是“听了邹忌的分析”后。

第二步 审清核心要求。

是“采取了什么措施?

收到了这样的效果?

第三步 筛选出相关的句子,将相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概括。

变式1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

例1《触龙为什么说赵大后》一文的习题“触龙为什么说赵大后更爱燕后?

变式2分析事理情景关系

《游褒禅山记》设题:

本文通过写游览过程所见之景,写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鉴赏评价: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

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要以全面深入的阅读分析为基础,要全面辨证地评价文章,评价要有理有据,要具体充分,有深度。

对待古代作品的评价,要辨证地分析,历史地看待,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评价,也不能用今人的要求来苛求古人。

如:

2006年上海卷第26题:

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

”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

参考答案:

应有辩证认识:

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

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

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

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

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谨;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⑥从论证方法角度:

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或正反对比论证等等,运用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手法(技巧)。

第二步具体分析该手法(技巧)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该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4)开放型

在许多课改地区文言简答题已经由常规试题发展到开放型。

总结起来有几种考查方式:

1.类举型

①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②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2.赏析型

例:

作者认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请联系自身的学习实际,从学习条件与学有所成的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3.评议型

①请对“公孙龙”(或“善呼者”)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

②乐羊子与何岳都有拾金不昧的美行,但他们的做法不同。

请你对这两个人的行为作简要评价。

4.启悟型

①甲、乙两篇短文说的都是有关读书求学方面的事,你读了以后有什么启示?

请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②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③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5.补充型

例:

(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怎样的观点?

要想学有所成,除此之外,你认为还需要哪些条件?

6.建言献策型

①××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②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第三部分文言简答题常见类型

一、阐释型

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

例如:

(见“练习一”)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

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

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

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

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

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

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

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

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

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

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

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

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1.作者以兵家术语口口口口来阐述为文之道。

  2.根据文意,“笔奇”(“笔翻空则奇”)、“词畅”(“词旁搜曲引则畅”)的含义是

笔奇:

词畅:

  3.对“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对于其中所含意蕴就可以一览无余。

  B.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可以充分开掘其中的意蕴。

  C.反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就可以发现原先的题目缺乏深刻的意蕴。

  D.反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会发现原先的题目不够含蓄。

  4.本文阐述了有关写作的与两个方面。

(2分)

  5.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

二、归纳型

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

如(见“练习二”)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不识曰:

“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曰:

《易》曰:

“师出以律,否臧凶。

”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

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

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

何则?

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

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

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

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1.上文选自《资治通鉴》,它是—部________体史书,文中的“臣光”是________人名。

2.对“就善水草舍止”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就近修缮好水边的草房住下B.靠近有好水的草地住下

C.就近好好地在水草边扎营休息D.靠近好水好草扎营休息

3.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后者□□。

用文中词语回答

4.作者引《易》中的话,是为了说明治军应该________。

5.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评析型

这类题要求考生能够对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