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7938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⑷与周期有关的结论

①或 

的周期为;

②的图象关于点中心对称周期为2;

③的图象关于直线轴对称周期为2;

④的图象关于点中心对称,直线轴对称周期为4;

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⑴幂函数:

(;

⑵指数函数:

⑶对数函数:

⑷正弦函数:

⑸余弦函数:

(6)正切函数:

⑺一元二次函数:

⑻其它常用函数:

1正比例函数:

②反比例函数:

特别的

2函数;

9.二次函数:

⑴解析式:

①一般式:

②顶点式:

,为顶点;

③零点式:

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

①开口方向;

②对称轴;

③端点值;

④与坐标轴交点;

⑤判别式;

⑥两根符号。

⑶二次函数问题解决方法:

①数形结合;

②分类讨论。

10.函数图象:

⑴图象作法:

①描点法(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③导数法

⑵图象变换:

1平移变换:

ⅰ,2———“正左负右”

ⅱ———“正上负下”;

3伸缩变换:

ⅰ,(———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倍;

ⅱ,(———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倍;

4对称变换:

ⅰ 

ⅱ 

ⅲ 

ⅳ 

5翻转变换:

ⅰ———右不动,右向左翻(在左侧图象去掉);

ⅱ———上不动,下向上翻(||在下面无图象);

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函数与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的图象上,反之亦然;

①曲线C1:

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

f(2a-x,2b-y)=0;

②曲线C1:

f(x,y)=0关于直线x=a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

f(2a-x,y)=0;

③曲线C1:

f(x,y)=0,关于y=x+a(或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④f(a+x)=f(b-x)(x∈R)y=f(x)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特别地:

f(a+x)=f(a-x)(x∈R)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⑤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12.函数零点的求法:

⑴直接法(求的根);

⑵图象法;

⑶二分法.

13.导数

⑴导数定义:

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

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

⑥;

⑦;

⑧。

⑶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⑷(理科)复合函数的导数:

⑸导数的应用:

①利用导数求切线:

ⅰ所给点是切点吗?

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

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ⅰ是增函数;

ⅱ为减函数;

ⅲ为常数;

③利用导数求极值:

ⅰ求导数;

ⅱ求方程的根;

ⅲ列表得极值。

④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

ⅰ求的极值;

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

ⅲ得最值。

14.(理科)定积分

⑴定积分的定义:

⑵定积分的性质:

①(常数);

③(其中。

⑶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⑷定积分的应用:

①求曲边梯形的面积:

3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

③求变力做功:

第三部分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1.⑴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

弧度,弧度,弧度

⑵弧长公式:

扇形面积公式:

2.三角函数定义:

角中边上任意一点为,设则:

3.三角函数符号规律:

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

4.诱导公式记忆规律:

“函数名不(改)变,符号看象限”;

5.⑴对称轴:

对称中心:

⑵对称轴:

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②③。

8.二倍角公式:

③。

9.正、余弦定理:

⑴正弦定理:

(是外接圆直径)

⑵余弦定理:

等三个;

等三个。

10。

几个公式:

⑴三角形面积公式:

⑵内切圆半径r=;

外接圆直径2R=

11.已知时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定:

第四部分 

立体几何

1.三视图与直观图:

原图形与直观图面积之比为。

2.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

①表面积:

S=S侧+2S底;

②侧面积:

S侧=;

③体积:

V=S底h

⑵锥体:

S=S侧+S底;

V=S底h:

⑶台体:

S=S侧+S上底S下底;

V=(S+)h;

⑷球体:

S=;

②体积:

V= 

3.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

⑴直线与直线平行:

①公理4;

②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⑵直线与平面平行:

①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②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⑶平面与平面平行:

①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⑷直线与平面垂直:

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⑸平面与平面垂直:

①定义---两平面所成二面角为直角;

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理科还可用向量法。

4.求角:

(步骤-------Ⅰ。

找或作角;

Ⅱ。

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1平移法:

平移直线,2构造三角形;

3②补形法:

补成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4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

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两直线方向向量的夹角。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①直接法(利用线面角定义);

②先求斜线上的点到平面距离h,与斜线段长度作比,得sin。

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的夹角。

⑶二面角的求法:

①定义法:

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特殊点),作出平面角,再求解;

②三垂线法:

由一个半面内一点作(或找)到另一个半平面的垂线,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求解;

③射影法:

利用面积射影公式:

其中为平面角的大小;

对于没有给出棱的二面角,应先作出棱,然后再选用上述方法;

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两个班平面法向量的夹角。

5.求距离:

找或作垂线段;

求距离)

⑴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一般先作出公垂线段,再进行计算;

⑵点到直线的距离:

一般用三垂线定理作出垂线段,再求解;

⑶点到平面的距离:

①垂面法:

借助面面垂直的性质作垂线段(确定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再求解;

5等体积法;

理科还可用向量法:

⑷球面距离:

(步骤)

(Ⅰ)求线段AB的长;

(Ⅱ)求球心角∠AOB的弧度数;

(Ⅲ)求劣弧AB的长。

6.结论:

⑴从一点O出发的三条射线OA、OB、OC,若∠AOB=∠AOC,则点A在平面∠BOC上的射影在∠BOC的平分线上;

⑵立平斜公式(最小角定理公式):

⑶正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记为,则S侧cos=S底;

⑷长方体的性质

①长方体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则:

cos2+cos2+cos2=1;

sin2+sin2+sin2=2。

②长方体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侧面所成的角分别为则有cos2+cos2+cos2=2;

sin2+sin2+sin2=1。

⑸正四面体的性质:

设棱长为,则正四面体的:

1高:

②对棱间距离:

③相邻两面所成角余弦值:

④内切2球半径:

外接球半径:

第五部分 

直线与圆

1.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

⑵斜截式:

⑶截距式:

⑷两点式:

⑸一般式:

,(A,B不全为0)。

(直线的方向向量:

(,法向量(

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

(1)列约束条件;

(2)作可行域,写目标函数;

(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4.直线系

5.几个公式

⑴设A(x1,y1)、B(x2,y2)、C(x3,y3),⊿ABC的重心G:

();

⑵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

⑶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Ax+By+C2=0的距离是;

6.圆的方程:

⑴标准方程:

②。

⑵一般方程:

Ax2+Bxy+Cy2+Dx+Ey+F=0表示圆A=C≠0且B=0且D2+E2-4AF>

0;

7.圆的方程的求法:

⑴待定系数法;

⑵几何法;

⑶圆系法。

8.圆系:

⑴;

注:

当时表示两圆交线。

⑵。

9.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主要掌握几何法)

⑴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

①点在圆上;

②点在圆内;

③点在圆外。

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①相切;

②相交;

③相离。

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圆心距,表示两圆半径,且)

①相离;

②外切;

③相交;

④内切;

⑤内含。

10.与圆有关的结论:

⑴过圆x2+y2=r2上的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

x0x+y0y=r2;

过圆(x-a)2+(y-b)2=r2上的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

(x0-a)(x-a)+(y0-b)(y-b)=r2;

⑵以A(x1,y2)、B(x2,y2)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x-x1)(x-x2)+(y-y1)(y-y2)=0。

第六部分 

圆锥曲线

1.定义:

⑴椭圆:

⑵双曲线:

⑶抛物线:

2.结论

⑴焦半径:

①椭圆:

(e为离心率);

(左“+”右“-”);

②抛物线:

⑵弦长公式:

(Ⅰ)焦点弦长:

=x1+x2+p=;

(Ⅱ)通径(最短弦):

①椭圆、双曲线:

2p。

⑶过两点的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可设为:

(同时大于0时表示椭圆,时表示双曲线);

⑷椭圆中的结论:

①内接矩形最大面积:

2ab;

②P,Q为椭圆上任意两点,且OP0Q,则;

③椭圆焦点三角形:

<

Ⅰ>

.,();

Ⅱ>

.点是内心,交于点,则 

④当点与椭圆短轴顶点重合时最大;

⑸双曲线中的结论:

①双曲线(a>

0,b>

0)的渐近线:

②共渐进线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为参数,≠0);

③双曲线焦点三角形:

.P是双曲线-=1(a>0,b>0)的左(右)支上一点,F1、F2分别为左、右焦点,则△PF1F2的内切圆的圆心横坐标为;

④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渐近线为渐近线互相垂直;

(6)抛物线中的结论:

①抛物线y2=2px(p>

0)的焦点弦AB性质:

.x1x2=;

y1y2=-p2;

.;

Ⅲ>

.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

Ⅳ>

.以AF(或BF)为直径的圆与轴相切;

Ⅴ>

.。

②抛物线y2=2px(p>

0)内结直角三角形OAB的性质:

<

.恒过定点;

.中点轨迹方程:

.,则轨迹方程为:

③抛物线y2=2px(p>

0),对称轴上一定点,则:

.当时,顶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

.当时,抛物线上有关于轴对称的两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

3.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解法:

⑴直接法(通法):

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注意以下问题:

①联立的关于“”还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考虑了吗?

③判别式验证了吗?

⑵设而不求(代点相减法):

--------处理弦中点问题

步骤如下:

①设点A(x1,y1)、B(x2,y2);

②作差得;

③解决问题。

4.求轨迹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

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

(2)直接法(列等式);

(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

⑷待定系数法;

(5)参数法;

(6)交轨法。

第七部分 

平面向量

⑴设a=(x1,y1),b=(x2,y2),则:

①a‖b(b≠0)a=b(x1y2-x2y1=0;

②a⊥b(a、b≠0)a•b=0x1x2+y1y2=0 

.

⑵a•b=|a||b|cos<

a,b>

=x2+y1y2;

①|a|cos<

叫做a在b方向上的投影;

|b|cos<

叫做b在a方向上的投影;

6a•b的几何意义:

a•b等于|a|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

的乘积。

⑶cos<

=;

⑷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

P,A,B三点共线;

附:

(理科)P,A,B,C四点共面。

第八部分 

数列

⑴等差数列 

⑵等比数列;

2.等差、等比数列性质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前n项和 

性质 

①an=am+(n-m)d, 

①an=amqn-m;

②m+n=p+q时am+an=ap+aq 

②m+n=p+q时aman=apaq

③成AP 

③成GP

④成AP, 

④成GP,

等差数列特有性质:

1项数为2n时:

S2n=n(an+an+1)=n(a1+a2n);

2项数为2n-1时:

S2n-1=(2n-1);

3若;

若;

若。

3.数列通项的求法:

⑴分析法;

⑵定义法(利用AP,GP的定义);

⑶公式法:

累加法(;

⑷叠乘法(型);

⑸构造法(型);

(6)迭代法;

⑺间接法(例如:

);

⑻作商法(型);

⑼待定系数法;

⑽(理科)数学归纳法。

当遇到时,要分奇数项偶数项讨论,结果是分段形式。

4.前项和的求法:

⑴拆、并、裂项法;

⑵倒序相加法;

⑶错位相减法。

5.等差数列前n项和最值的求法:

⑴ 

⑵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九部分不等式

1.均值不等式:

①一正二定三相等;

②变形,。

2.绝对值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4.不等式等证明(主要)方法:

⑴比较法:

作差或作比;

⑵综合法;

⑶分析法。

第十部分 

复数

1.概念:

⑴z=a+bi∈Rb=0(a,b∈R)z= 

z2≥0;

⑵z=a+bi是虚数b≠0(a,b∈R);

⑶z=a+bi是纯虚数a=0且b≠0(a,b∈R)z+=0(z≠0)z2<

⑷a+bi=c+dia=c且c=d(a,b,c,d∈R);

2.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

设z1=a+bi,z2=c+di(a,b,c,d∈R),则:

(1)z1±

z2=(a+b)±

(c+d)i;

⑵z1.z2=(a+bi)•(c+di)=(ac-bd)+(ad+bc)i;

⑶z1÷

z2= 

(z2≠0);

3.几个重要的结论:

⑸性质:

T=4;

(6)以3为周期,且;

=0;

4.运算律:

(1)

5.共轭的性质:

⑵;

⑶;

⑷。

6.模的性质:

⑷;

第十一部分 

概率

1.事件的关系:

⑴事件B包含事件A:

事件A发生,事件B一定发生,记作;

⑵事件A与事件B相等:

若,则事件A与B相等,记作A=B;

⑶并(和)事件:

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B发生,记作(或);

⑷并(积)事件:

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B发生,记作(或);

⑸事件A与事件B互斥:

若为不可能事件(),则事件A与互斥;

(6)对立事件:

为不可能事件,为必然事件,则A与B互为对立事件。

2.概率公式:

⑴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概率公式:

P(A+B)=P(A)+P(B);

⑵古典概型:

⑶几何概型:

第十二部分统计与统计案例

1.抽样方法

⑴简单随机抽样: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数为N,通过逐个不放回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且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就称这种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

①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②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

抽签法;

随机数法。

⑵系统抽样:

当总体个数较多时,可将总体均衡的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制定的

规则,从每一个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系统抽样。

步骤:

①编号;

②分段;

③在第一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其时个体编号;

④按预先制定的规则抽取样本。

⑶分层抽样:

当已知总体有差异比较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使样本更充分的反映总体的情况,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分层抽样。

每个部分所抽取的样本个体数=该部分个体数

2.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⑴样本平均数;

⑵样本方差 

⑶样本标准差=;

3.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

⑴>

0时,变量正相关;

0时,变量负相关;

⑵①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

②接近于0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4.回归分析中回归效果的判定:

⑴总偏差平方和:

⑵残差:

⑶残差平方和:

⑷回归平方和:

-;

⑸相关指数。

①得知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则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②越接近于1,,则回归效果越好。

5.独立性检验(分类变量关系):

随机变量越大,说明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强,反之,越弱。

第十四部分常用逻辑用语与推理证明

1.四种命题:

⑴原命题:

若p则q;

⑵逆命题:

若q则p;

⑶否命题:

若p则q;

⑷逆否命题:

若q则p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

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

2.充要条件的判断:

(1)定义法----正、反方向推理;

(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例如:

若,则A是B的充分条件或B是A的必要条件;

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

3.逻辑连接词:

⑴且(and):

命题形式pq;

pq 

p

⑵或(or):

真 

⑶非(not):

命题形式p. 

假 

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表示;

全称命题p:

全称命题p的否定p: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表示;

特称命题p:

特称命题p的否定p:

第十五部分推理与证明

1.推理:

⑴合情推理: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在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称为合情推理。

①归纳推理:

由某类食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有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②类比推理:

由两类对象具有类似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类比推理是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⑵演绎推理:

从一般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叫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

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结论;

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⑶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得出的判断。

二.证明

⒈直接证明

⑴综合法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综合法又叫顺推法或由因导果法。

⑵分析法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分析法。

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

2.间接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