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些考察与思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779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知识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些考察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知识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些考察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知识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些考察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知识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些考察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知识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些考察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知识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些考察与思考.docx

《关于知识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些考察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知识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些考察与思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知识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些考察与思考.docx

关于知识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些考察与思考

关于知识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些考察与思考

夏昊翔*

(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大连116023)

摘要知识管理当前引起了学界与商界的广泛关注。

从开展研究的基本视角看,知识管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研究与源于管理与社会科学的学科背景的研究;从关注的对象看,则大致包括针对知识资源的管理与针对知识相关过程的管理。

本文从上述这几个角度对知识管理学科领域的部分工作作一简单回顾,并对这一学科领域的下一步发展进行初步的思考,提出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研究知识管理。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系统工程

1引言

知识管理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专门的研究机构不断出现,相关的学术著作成倍地增长,许多主要的管理类及信息技术类学术刊物都大幅度增加了相关的论文,专门的“知识管理”学术期刊也开始出现,此外,在国际互联网上也出现了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众多文献。

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的着眼点各不相同,对知识管理的实质的理解也有较大差异。

这些研究的不一致性是由于知识管理领域的尚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同时也在于其所涵盖的领域的广泛性和不完全明确性。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的探讨对于在学科发展的早期是必然也是有益的;然而,当前人们对于知识管理的学科内涵、范围等问题的认识停留于这一歧义性与争议性的阶段在另一方面却也阻碍了这一学科领域的规范及进一步发展。

在最近二三年中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不少讨论,例如[1-3],然而,就知识管理的学科现状而言,更进一步的讨论仍是必要的。

本文尝试对知识管理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些工作进行一些简单的回顾,并就这一领域的相关问题提出作者的一点初步思考。

特别地,本文作者希望强调应从系统工程的思想出发研究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的几个相关研究视角

知识管理是一个涉及面较宽的研究领域,不同学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管理,例如: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专家常常从信息技术/信息管理(InformationTechnology/InformationManagement,IT/IM)的角度考察知识管理,着眼于使用技术手段帮助人们获取/创造、存储/组织、传播及应用知识;

♦许多组织与管理领域的学者从通过对知识的有效利用来增进企业的竞争力这一角度研究知识管理;

♦另外一些学者主要把知识资产(KnowledgeAssets)看作企业的核心资源,甚至是企业最关键的资源,从而提出要对这些知识资产或“知识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IC)进行有效的管理;等等。

这些研究,从研究方法看,大体可分为侧重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手段的研究与侧重于从人文、社会与经济管理等角度进行的研究。

从研究的对象看,也大致包含了两种类型——部分工作倾向于把知识看作相对稳定的实体,知识的管理则更多的涉及这些知识内容的管理、维护与应用;另一类研究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动态特性,因而知识管理更多涉及对与知识相关的过程(知识的创造、共享、传播与应用等过程)的管理。

人们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由此大致可(不严格地)进行如下分类(表1):

表1“知识管理”研究的一种分类

着重于知识“内容”(实体)

着重于知识相关“过程”

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角度

搜索引擎、数据挖掘技术等

群体支持系统、工作流系统等

从人文、社会与经济管理角度

“知识资本”管理,基于知识的组织理论等

学习型组织、“第五代管理”、“知识创造企业”等

本文依据这一框架对知识管理的学科发展作一简单回顾。

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分类并不严格也不是十分完整,事实上,当前知识管理发展的一个趋势是这些不同的研究视角与观点正日益整合;而这种整合也正是本文试图强调的。

2.1关于“知识资本”管理的若干工作

“知识资本”管理是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开始于八十年代初中期。

日本学者伊丹(HiroyukiItami)在1980年前后研究了“不可见资产”(InvisibleAssets)对于企业的价值。

他的工作可能是关于无形资产(IntangibleAssets)或知识资本管理的最早的系统性的工作,然而由于他的著作是用日文出版的,其工作在国际学术界一直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5]。

知识资本管理的另一早期工作是瑞典学者Sveiby(现为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Macquarie管理学院的教授)关于知识资产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Sveiby在八十年代中期研究了生产知识产品的企业(TheKnow-HowCompany)的管理的问题,进而系统研究了企业的知识资本及其计量的问题。

他把企业的知识资本分为:

顾客资本(CustomerCapital),个人资本(IndividualCapital)与结构资本(StructuralCapital),并据此提出核算知识资本的“不可见平衡表”(TheInvisibleBalanceSheet),开创了知识资本会计的研究与实践(他在他自己的公司进行了实践)工作。

他1990年出版的《知识管理》可能是国际上系统讨论知识管理的最早的学术专著。

Sveiby在1997年用英文出版的著作[6]对他在知识管理领域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归纳。

ThomasStewart是关于“知识资本”管理的另一位很有影响的作者。

作为《财富》(Fortune)杂志的专栏作者,Stewart1991年在《财富》上撰文强调企业中智力能源(Brainpower)的重要性;在之后的几年中,他对知识资本的管理问题进行了许多论述[7]。

与“知识资本管理”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方面是关于“基于资源的组织”(Resource-basedViewofOrganizations)理论的探讨[8-9]。

基于资源的组织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分布式的(Distributed),有价值的资源通常是无形的(Intangible),有时候是不可言传的(Tacit)”[9]。

与传统与“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为基础的组织理论相比较,基于资源的组织理论更重视通过这些无形的资源所体现的企业的竞争优势。

进而,有人开始提出“基于知识的组织”(例如Grant[10]),认为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不可模仿的”资源,是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基础。

与理论的探讨相对应,人们对于知识资产的管理进行了许多实践尝试。

例如,受Sveiby的工作的影响,LeifEdvinsson在瑞典的Skandia保险公司进行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在Skandia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中增加了六个知识资产报告附件。

在加拿大国际商业银行(CanadianInternationalBankofCommerce),HubertOnge致力于研究客户资本(CustomerCapital),寻求通过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与客户资本的融合来获取企业的长期利益。

GordonPetrash在Dow化学公司的工作是知识资产管理的另一著名案例。

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Petrash为Dow化学公司建立“知识资产构想”(intellectualassetvision),通过对知识资产(这里,主要是公司的专利、商标等)的管理增进公司的价值。

2.2关于知识“过程”管理的若干工作

另一类研究着重于探讨对与知识相关的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知识相关过程的管理提升企业价值,形成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这方面的工作与八九十年代管理学界的“管理变革”思潮密切相关。

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一项工作是人们关于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探讨。

关于组织学习的论述最早出现于1965年[11],但这一概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Argyris等人的工作。

Argyris[12]把组织学习区分为单循环学习(Single-LoopLearning)与双循环学习(Double-LoopLearning),其中,双循环学习是所谓的“学中学”(Learningtolearn),主要涉及组织中新的知识的形成、保存与应用的过程。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由麻省理工学院的PeterSenge[13]系统阐述。

Senge借助于系统动力学的思想和方法考察组织,提出组织通过五项修炼构建学习型组织——自我把握(PersonalMastery)、改善心智模型(MentalModels)、团队学习(TeamLearning)、建立共同构想(SharedVision)以及系统思考(SystemThinking)。

Senge的工作在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引发了90年代关于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研究热潮。

Senge等人关于学习型组织的探讨通常被视为1980-90年代管理学界关于管理变革的思潮的一部分。

其他的产生广泛影响的工作包括Hammer与Champy[14]、Davenport与Short[15]等关于企业业务过程重组,Prahalad[16]等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及Davidow与Malone[17]等关于虚拟企业的探讨,等等。

这些工作的一个共同的观念出发点在于: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与业务环境下,传统的基于劳动分工与严格的等级制的管理模式受到了质疑,人们开始寻求更灵活、更具适应性的管理模式。

在这些探讨中,企业自觉不自觉地被视为能够在变动的环境中生存与进化的有机体,而不是被视为一台功能单一固定的机器;企业的适应性、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创造、组织与运用日益引起重视。

其他的许多学者的探讨也都包含了相似的思想,如Bell“后工业化社会”[18]与Drucker“后资本主义社会”[19]中的组织都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组织,Nolan等人倡导的“21世纪的组织”也正是强调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依赖团队的学习与各类知识的支持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

此外,许多学者关于“分形结构的公司”(FractalCompany)[20]及自组织与“智能企业”(IntelligentCorporation)[21-23]等概念与理论框架的探讨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企业中知识过程管理的许多方面的认识:

适应性与自组织现象、组织学习与企业智能的形成,等等。

美国学者Savage对上述的许多工作进行了综合思考,在其《第五代管理》一书的修订版[24]中,他在分析传统的基于劳动分工与多层控制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第五代管理”应从严格的等级制度转向动态的知识联网(KnowledgeNetworking),从管理的命令与控制模式转向团队之间的协调模式,从职位权威转向知识权威,进而通过动态团队与虚拟企业实现组织的价值。

与上述工作密切相关的另一项产生广泛影响的研究是日本学者野中与竹内关于“创造知识的企业”(Knowledge-CreatingOrganizations)[25]的研究。

他们的工作基于Polanyi对知识的划分——知识按可传递性分为意会性知识(TacitKnowledge)与言传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26]。

野中与竹内认为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其知识共享与创新能力,尤其是其意会性知识的共享、创新与运用。

进而,他们提出企业中意会性知识与言传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SECI过程模型——S指的是社会化(Socialization),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过程;E指的是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把意会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言传性知识的过程;C指的是组合(Combination),即言传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言传性知识体系的过程;I指的是内化(Internalization),即把言传性知识转变为意会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

野中与竹内用下面的图形表示这一SECI过程(图1)。

这一SECI模型描述了组织中意会性-言传性知识的转化与创造的一个螺旋模型,图1中间的螺旋线表示在SECI过程中知识的增长过程。

在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