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AB卷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AB卷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AB卷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诸侯国数量的增加B.郡县制的逐渐推行
C.各国对统一的渴望D.科技发展武器改进
6.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
A.门阀士族政治的形成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
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
7.(2018·
滨州模拟)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
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
这说明( )
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
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8.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
这一要求( )
A.凸显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B.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C.说明唐代科举资格审查严格D.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
9.(2018·
石家庄模拟)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平江府
(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1
绍兴二
十六年
2000
13
153∶1
福州
3400
62
56∶1
淳熙十年
15000
242∶1
开禧间
18000
54
333∶1
A.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B.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
C.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
10.钱穆曾评价:
“行省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
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他强调这种制度( )
A.使地方权力不再受中央的节制B.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
C.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D.易于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
11.(2018·
孝感模拟)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
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 )
A.皇权被严重削弱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
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D.内阁制名存实亡
12.清朝前期的君主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但同时也明确规定:
这些王公须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满洲贵族参政议政B.消除君主制的潜在威胁
C.尊重少数民族原有传统D.减少清政府的财政开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
赣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
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月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110人,职纠内外官员。
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
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还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与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
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
明初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按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
洪武十年隶承敕监,十二年改隶通政司,十三年置谏院,成为独立机构。
凡大臣奏章发下,分类抄出,其有违误,则予驳正。
对御史、给事中违法失职行为的处罚也是极为严格的,“若知善不举,见恶不拿,杖一百,发烟瘴地面安置”。
同时也对忠于职守的御史、给事中给予奖励。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近代)美国的建国者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
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
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实施监察的重要举措并归纳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监察制度与近代美国监察制度的本质不同;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监察制度的影响。
(11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
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
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
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
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
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
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
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12分)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
B卷
四川黄金大联考)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厥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噬(杀死)”为词进行征伐;
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
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
A.以不行宪法作为开战说辞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D.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2.东周时期的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
齐桓公为保住郑的太子地位。
便以诸侯欲拜见太子为由,联络了八国诸侯支持太子郑,并成功地保住了郑的太子地位。
这反映了战国时( )
A.宗法观念彻底崩溃 B.嫡长子继承制遭破坏
C.分封制在不断衰落D.齐国是最强大的国家
遂宁模拟)某学者指出,限定宗法制内涵的前提是肯定宗法制源于原始时代后期的父系家长制,这自然就会将氏族与宗族混同一致来看待。
其实,宗法就是宗族之法。
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宗法制的产生时间相对较晚B.宗族和氏族内涵具有一致性
C.宗族的形成是宗法制产生的前提D.氏族是宗法制产生的基础
4.(2018·
济宁模拟)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
“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 )
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
C.“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
5.有学者认为:
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
“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6.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
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打击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
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 )
A.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威B.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
C.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D.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
7.隋朝时期,除了创立科举制度,还建立起中央政事堂议事制度、对官员进行监察的制度、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
隋朝以上制度建立的主要作用是( )
A.有利于政府统治机制完善B.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直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标志着封建皇权的强化
8.(2018·
梅州模拟)唐初设置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设置( )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导致三省扯皮推诿降低效率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9.鉴于唐末五代的乱象,北宋统治者“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由此完成了制度设计。
北宋制度设计( )
A.分化兵权铲除了割据基础B.分化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C.政策与措施的针对性较强D.利于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10.(2018·
扬州模拟)《大明一统志》中提到元朝“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
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
当时人们认为都省与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往来文书也用对等的“咨文”。
据此能够看出( )
A.行省是中书省派出机构B.行省制强化了地方权力
C.行省机构设置和运行的方法D.行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广州模拟)明代君臣冲突激烈,官员经常尖锐地批评皇帝所为,敢于自请辞官,还多次群体性的直接上朝抗争;
皇帝好用廷杖,许多官员因谏言而死于杖下。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B.丞相制度被废除
C.三纲五常受到了批判D.商品经济的发展
12.(2018·
江西重点中学联考)《清史稿》:
“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
”这表明( )
A.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内阁学士的地位尊崇
C.军机处控制了内阁D.军机与内阁相互牵制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书·
文帝纪》写道:
“二千石(指郡太守)遣都吏(即督邮)循行,不称者督之。
”《后汉书·
卓茂传》写道:
“平帝时,天下大蝗……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
太守不信,出自案行,见乃服焉。
”李贤注:
“《汉书》曰:
‘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诸县也。
’”《晋书·
隐逸传·
陶潜》写道: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
材料二 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职掌纠察,它可以“纠察内外百司之官”,对全国所有官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纠劾,另外还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特的监察组织,负责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
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摘编自马举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述汉晋的督邮制。
(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监察制度的发展,并说明古代加强监察制度建设的历史作用。
(16分)
材料 中国古都成为首都的次数(部分)
今名
古都名称
定都次数
西安
镐京、长安
9
洛阳
洛邑、洛
8
北京
蓟、中都、大都、京师、北京
5
南京
建业、建康、江宁府、应天府
开封
大梁、开封府、东京
7
安阳
殷、邺城
成都
4
杭州
杭州、临安
2
解读材料,围绕“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迁”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A卷答案解析
解析:
选C。
从西周分封制,可知西周初年的“中国”是指周王室所在的王畿地区,西周的都城有两个,一个是位于今陕西的西京镐京,一个是位于今河南的东都洛邑,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选D。
根据材料“东部……均自称为侯”“王畿地区……常常是被称为伯,有时为仲、叔、季”,可知东西部地区因地制宜,故D项正确;
结合所学,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伯爵低于侯爵,故A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故B项错误;
周代实行世官制,故C项错误。
选A。
材料中“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和“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说明西周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故A项正确;
材料中涉及的仅仅是铭文,不是书法艺术,故B项错误;
材料中反映的是侧重于宗法礼仪的传承,不是宗法礼仪渐趋瓦解,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重点是青铜铭文的内容,不是说明青铜工艺水平,故D项错误。
根据“行在所”“乘舆”“御批”“不豫”“驾崩”“陵”“玺”可知,这些为皇帝所专门设置的种种称谓都是为了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性,故A项正确;
“皇帝制度顺应了当时历史潮流”,这种说法虽然本身没有问题,但材料中所提及的仅仅是有关皇帝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特殊称谓而并未有“顺应当时历史潮流”的相关表述,故B项错误;
皇帝各方面的特殊称谓并不代表着封建皇权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步强化,故C项错误;
皇帝专称与对皇帝的制约之间没有任何的因果联系,故D项错误。
选B。
由所学可知春秋时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是兼并战争,大的诸侯吞并小的诸侯后就在那里设县,所以使有的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强,所以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故B项正确;
春秋到战国诸侯间的战争只能使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故A项错误;
材料未反映出各国对统一的渴望,故C项错误;
战国时期未使用科技武器,故D项错误。
门阀士族政治的形成是在东汉,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教育,故B项错误;
材料说明,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历代君王为了强化皇权,任用寒人,在内朝寒人典掌机要,在外朝,寒人通过担任典签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此外,南朝时的将帅,大多出身寒门,根据以上分析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故C项正确;
“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据材料“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
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可知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故B项正确;
帝王将相害怕史官不是以史为鉴,而是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故A项错误;
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儒家伦理,故C项错误;
“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唐朝科举资格审查的严格,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题目中牵涉的是唐朝的科举制,故A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可以得出“扩大唐朝统治基础”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
题目材料并未提到控制科举的比例,故D项错误。
根据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表,可以看出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录取比例缩小,可以得出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故B项正确;
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表上录取比例的变化,与“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无关,故A项错误;
表中赴试人数越来越多说明越来越多的人热心科举功名,故C项错误;
根据前面分析可知表中的数据只是说明竞争加剧,与人口增长无关,故D项错误。
从材料“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可知钱穆认为行省制易导致地方割据,故D项正确。
行省是元代中书省派出机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A项错误;
材料中强调的是行省制对中央集权的不利影响,故B项错误;
行省制在保障中央集权的同时,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但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结合明代宦官制度的相关内容可知,明代宦官的权力是来自皇帝的宠信,因而宦官专权体现出了皇权的专制,故B项正确;
结合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特点可知,这一时期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并未削弱,故A项错误;
由于宦官的权力是来自皇帝的宠信,因而其不可能凌驾于皇帝之上,故C项错误;
内阁本就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表现,题干所示现象并未体现内阁权力有何变化,故D项错误。
材料意思是对于开国功臣表面上给予优厚待遇,实则是怕他们威胁到君主地位,所以由国家统一管理,故B项正确。
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