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课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课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课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国内外研究现状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古已有之,如《礼记.学记》中的“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强调亲身学习的重要。
《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强调自身的感悟。
这些理论散见于古籍之中,未成体系。
由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主持的主体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有十多年的历程,全国众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从不同角度参与了这项工作。
但他们的研究还未形成定论,并且理论性强,一线教师难以掌握。
我们研究,可以互相借鉴,以促进中国本土化教育理论的形成。
菏泽市教研室“十二五”期间做的“创设良好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实验研究,贴近实践,操作性强。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而自主学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我国实施新课程的形势下,对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有代表性的如:
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的“异步教育学”和“异步教学法”、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等。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走向深入,很多教育专家、学者、教师也都致力于语文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
可以说,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但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的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作为初中,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能力,以研究课堂教学来探索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的方式,符合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双重需要。
以前,我区乃至我市一些老师对这个问题也有所探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
因此,我们此次参加的“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课题的研究,不仅应时,而且非常必要。
如果课题实验成功,将对提高我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宝贵的经验。
2.本研究课题与以上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主体教育”、“先学后教”、“自主教育”与本课题有联系,但不等同。
本课题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着眼点在实践操作上,以人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为支点,做一些实证性的研究。
首先,课题研究立足校本,着眼于“自主参与”,着重解决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动力问题。
从不同的年级段入手,探讨不同年龄的学生自主参与的不同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
其次.把多元智力理论、新课改理念纳入本课题研究视野,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
全面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位学生的长处与短处,为他们设计在各自潜质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的培育方案,实现“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要求。
因此,本课题研究涉及个别化教育问题、课程设计问题及评价问题。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我们认为,在学校里,最好的管理是学生的自我管理,最有效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最高效的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实现学在课堂内掌握语文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养成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尝到语文自主学习的甜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自学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在生活中、工作中自如地使用语言文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为重要。
2.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在“自学”中求知,在“自学”中发展,在“自学”中创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通过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3.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解放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语文素养在学生终身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而学生在校期间的语文自学能力的有效培养,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意义重大。
也就是说,学校里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让每个学生尽力去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具有“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使他们能够自己去不断地获取知识,以便能够及时地掌握最新的知识,成为真正的有用的新型人才。
《课程标准》还强调: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语文学科是学生掌握必要知识和进行有效实践的工具性学科,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以改变,然而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更不可以忽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为:
一是缺乏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自学任务的自觉性不高;
语文课堂上参与教学的意识不强,依赖性很明显;
学生课堂听课注意力不够集中;
多数学生不太愿意主动地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这些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尤其是哪些课外的、必要的拓展性或巩固性的作业;
完成作业时有明显的抄袭现象;
对教师及时评价之后的作业,学生不能主动及时地订正作业中的错误;
学习中自我探索的意识比较淡薄,更难以做到主动发问;
习惯性地超前预习下一阶段学习内容的学生更是少而又少。
三是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去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现象不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这也就使得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等都得不到相对程度的提高。
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十分迫切。
二、理论的依据
一个现代人的语文素质应该是:
具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它是语文素质的生长点;
具有熟练的语言交际能力,它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化,它是语文素质的灵魂;
三位一体,合而为一,形成语文素质的基本内容。
一个现代人具有这样的语文素质,就能在现代社会中“学会生存”了,并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了。
而一个人的语文综合素质,不是仅仅依靠课堂上教师的传授所能够获得的。
《课程标准》提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语文学科的自学能力,就是这些基本能力中的极为重要的能力。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三年语文学习实践,在课堂上、在老师单方面的教授下,无论怎样的努力与付出,学生是不可能学会所有的语文基础知识,培养所有的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
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在教师正确的引导、科学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有效的训练逐步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语文学习能力,并能够逐步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培养语文学习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科学认识,我国教育家早有预见,已经提出过这种主张。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
“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为:
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
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叶圣陶 先生的此番高论,启示我们: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由此可见,在初中学生学习这个关键性的三年时间段里,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意义重大而且长远。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如今乃至今后的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了,教师已经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
但是,在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教师的作用则显得更加重要。
我们强调培养学生语文的自学能力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重要性;
相反,在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过程当中,教师的观念更新、素养提升、方法科学、指导恰当、训练有效等方面,正是我们课题实践研究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保障。
三、实施原则
民主、和谐、平等原则;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耐心辅导热情关心、支持、尊重人格,不歧视,不偏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主动参与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正确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在情感方面先自主起来,其次,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励和督促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尝试自我学习的方法,节奏和进程。
自主学习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氛围、体现自主、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读、自己感受、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从中明白事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尽可能地摆脱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
评价原则:
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以激励的方式评价学习,我认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应采用多样的方式:
(1)学生自己评价;
(2)学生自己和老师的评价;
(3)学生自己、同学和老师的评价;
(4)学生自己和同学的评价。
四、当前自主学习语文存在的不足及应对措施
(一)存在不足
1、教职人员自身观念较为落后
因为受到以往教学模式的作用,很多初中语文老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依旧严重落后的教学方法,以内容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进行背诵、记忆,并且教师在评估学生期间也仅依据成绩来判断,忽视了教学的内涵。
例如: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知识点期间,采用的流程为:
先为学生讲解文言文字词,然后带领学生逐句分析内容。
此种教学形式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长此以往,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当遇到问题时,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就感觉无从下手。
2、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动机较弱
主动希望获取知识的心态被成为求知动机,如果学生们具备较强的学习动机,则会更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
然而当前,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期间,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较弱,仍停滞在“要我学”的阶段,无法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性,将学习行为单纯的是为听课--完成作业的过程,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应对措施
1、转变教学思想
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讲,其自身的教学观念对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有着重要作用。
想要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职人员就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活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初中语文老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同时将此观念同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期间,问题需要由学生找寻,规律需要由学生总结。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应结合课程标准及教学情况,合理设定教学任务,同时多采用鼓励、表扬的语言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在讲解“送东阳马生序”课程时,因为其篇幅较长,文言词较多,如果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
所以,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们的自主能力。
教师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画出不懂的词句,理清文章的大致内容;
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最终,老师将剩余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们的记忆。
2、增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动机对推动自主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以饱满的热情与精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所以,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动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期间,老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观念,提高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独立性,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进而更好的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3、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规划
想要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制定明确的规划,唯有有了方向与目标,学生采能够向着这一目标进行学习。
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规划的重要性,然后帮助学生找寻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规划,教师从旁给予建议,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发展。
教师可以让学生制定每一周、每一个月、每一个学期的规划,并监督学生完成,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创建的学习规划应具备伸缩性与灵活性,进而为学生留存一定的发展空间,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伴随着现今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了良好的效果。
常言道: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更好的发挥学生们的自主观念。
教师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程时,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网上找寻一些鲁迅先生三味书屋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引入语文知识讲解,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例如:
教师在讲解“皇帝的新装”课程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同名的动画片,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之后在课程讲解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课文内容改变成同名话剧,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更主动的进行知识探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㈠调查法。
通过书面的调查和座谈的形式,分析所获取的有效数据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作为研究的实际依据,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并能够根据学情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目标地实施教学与研究,及时总结每一个阶段的研究成果。
㈡观察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积累和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多种情况反应,积累相应的原始研究资料,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纵向观察与分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微调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使每个阶段的研究进展真正取得相应的实际效果。
㈢案例分析法。
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实际过程中,以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来分阶段逐步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
对于每个教学的实际案例,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进行及时的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直到达成相应的研究目标。
㈣对比分析法。
主要采取纵向的宏观对比的研究方法。
其根本目的是要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成效,来证明实施新课改理念、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收益的真实反馈。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也可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语文自学能力实践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巩固。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和阶段成果形式
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2016年1月—3月。
在准备阶段:
侧重进行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理论学习(教师的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课题开题,上课尝试,学生访谈等。
⒉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2016年4月—2016年9月。
在课题实施阶段:
⑴筛选、整理收集的各项资料;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尝试和学生座谈的分析,制定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具体计划和方案。
⑵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学情,进行研究的专项选题,并以书面的形式汇报到课题组。
⑶理论学习,开设讲座,专家报告,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⑷进行课题研究教学的听课和研讨、反思、小结;
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反思课题研究的方案。
⑸做好研究过程中的各项原始资料的搜集和积累工作,研究过程的记录要力求客观和相对完善,有恰当的分析与相应的提升。
⑹开展各项语文教学不同层次的公开性交流与展示活动,检验阶段性研究成果。
⒊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2016年10月—12月。
在课题总结阶段:
⑴整理研究过程中所搜集与积累的原始资料,侧重是课题研究的典型案例与实证材料。
⑵撰写课题研究的行动研究报告、教学叙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等。
⑶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汇编课题研究论文集、案例集。
(4)在课题结题仪式上:
课题正式结题。
呈现形式有:
课题研究的终结性报告,典型案例集或论文集、专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等。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学的实际当中,语文教育教学观念里仍然有许多应当摒弃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在制约着我们语文教学的实践。
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往往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实际矛盾。
教学实践中,仍有许多老师还是采取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被忽视。
其实,一个人有了自学的能力,不管知识更新的周期如何缩短,也不管时代发展如何的迅速,他都会通过自学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而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科学的、循序渐进地培养的。
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发展角度来看,还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很强的研究课题。
”由此可见,语文素养在学生终身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而学生在校期间的语文自学能力的有效培养,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学生语文的终身学习意义重大。
这就是说,学校里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让每个学生尽力去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具有“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使他们能够自己去不断地获取知识,以便能够及时地掌握最新的知识,成为真正的有用的时代新型人才。
《课程标准》还强调:
”语文学科的学习必须注重必要的知识性和有效的实践性的有效结合。
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以改变,然而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更不可以忽视。
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地引导、科学地指导和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语文学习能力,并能够逐步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和基本能力,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必然性
对于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科学认识,中外教育家早有预见,已经提出过科学主张。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指出:
“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
”由此可见,在初中这个关键性的三年时间段里,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意义重大而且长远。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如今乃至今后的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浅表层意义上的、一般形式意识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了,教师已经不再以单纯地传授学科基本知识为主要任务。
但是,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教师的作用则显得更加重要。
相反,在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过程当中,教师的观念更新、素养提升、方法科学、指导恰当、训练有效等方面,正是我们课题实践研究的重点之所在。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叶圣陶先生的此番高论,启示我们:
这是为学生在校期间的语文学习和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打基础。
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