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683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38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docx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docx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

  能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掌握物质的一般分类方法和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反应规律,为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打好基础。

知识点

《高考考试大纲》

对应教科书内容

分子、原子、离子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

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义务教育教材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酸、碱、盐、氧化物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化学1第二章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选修5第一章第一节

一、知识整理

  知识网络:

  1.物质的组成

  2.物质的分类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反应规律

注:

此规律指一般情况下的反应,还有许多物质间的反应不符合此规律。

二、重点知识解析

  1.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2.元素与同位素的区别

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有种类之分,无数量概念。

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元素种类仅由质子数决定,而同位素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

  3.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组成,它没有固定的组成,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由同种元素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同素异形体。

如由O2和O3组成的混合物,由白磷、红磷组成的混合物。

具有相同组成的物质(如最简式、分子式相同)也不一定是纯净物。

因此,不能仅由化学式来判断是否是纯净物,要充分考虑其结构,要考虑同素异形体或同分异构体。

  4.氧化物分类的依据

  氧化物有不同的分类。

按氧化物的性质,通常分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凡是只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即酸酐。

多数非金属氧化物、金属高价态氧化物(如Mn2O7、CrO3)都属于酸性氧化物。

凡是只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两性氧化物,如Al2O3等。

  氧化物还有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等。

  要注意有机酸酐不一定是氧化物,如醋酸酐(CH3CO)2O。

还要注意NO2不是酸性氧化物。

  5.酸的分类与酸式盐

  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根据酸的结构、组成、性质,酸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如强酸、弱酸、氧化性酸、非氧化性酸、含氧酸、无氧酸、一元酸、多元酸等。

  含氧酸的分子结构决定了酸的元数,通常是由羟基(-OH)的数目决定。

  如H3PO4的结构式为,为三元酸;而亚磷酸H3PO3的结构为,为二元酸,因此Na2HPO3是正盐而非酸式盐。

  6.盐的分类

  盐有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酸式盐分为强酸的酸式盐和弱酸的酸式盐。

强酸的酸式盐只能电离不能水解(例:

NaHSO4Na++H++),弱酸的酸式盐既能电离又能水解(例如NaHCO3,H++;+H2OH2+OH-)

  通常弱酸的酸式盐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而强酸的酸式盐只能与碱反应。

  复盐 如明矾KAl(SO4)2·12H2O,莫尔盐(NH4)2Fe(SO4)2。

  络盐 如Fe(SCN)3,Ag(NH3)2Cl,Na3AlF6。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1】物质经分析知道它仅含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可能是

A.混合物B.化合物C.纯净物D.单质

  【知识点】物质的组成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B

  【思路解析】仅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单质,是单质必为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比如金刚石、石墨等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单质混合在一起。

对于同素异形体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例2】下列各组物质均由分子组成的是

A.金刚石、氨气、氧气B.二氧化碳、二氧化硅、二氧化硫

C.空气、冰、碘蒸气D.液氯、液氨、熔化的食盐

  【知识点】物质的组成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C

  【思路解析】离子化合物以及由共价键构成的原子晶体中不存在分子,像A中的金刚石、B中的二氧化硅以及D中的食盐;构成物质的间接微粒有质子、中子和电子,这些基本微粒又可形成不同的分子、原子和离子,要会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酸酐不一定是氧化物

B.酸性氧化物一定不和酸反应

C.能和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必为酸性氧化物

D.不能和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能和碱反应

  【知识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A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氧化物概念的深刻理解,注意解题时采用反证法以及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乙酸酐不是氧化物,所以A正确。

酸性氧化物SiO2可以和HF反应,所以B错。

NO2和水反应生成HNO3,但NO2不是酸性氧化物,所以C错。

CO、NO等不成盐氧化物与酸、与碱均不反应,所以D错。

  【例4】下列物质中,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________。

①二氧化硅 ②二氧化碳 ③钠 ④金刚石 ⑤单晶硅 ⑥白磷 ⑦硫 ⑧氨气 ⑨溴化氢 ⑩碘蒸气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①、④、⑤

  【思路解析】本题应由晶体结构思考:

②、⑥、⑦、⑧、⑨、⑩能形成分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③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①、④、⑤都是原子晶体,构成的基本微粒是原子,原子间靠共价键形成原子晶体。

  【例5】BGO是我国研制的一种闪烁晶体材料,曾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它是锗酸铋的简称。

若知:

①在BGO中,锗处于其最高价态;②在BGO中,铋的价态与铋跟氯形成某种共价氯化物时所呈的价态相同,在此氯化物中铋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③BGO可看成由锗和铋两种元素的氧化物所形成的复杂氧化物,且在BGO晶体的化学式中,这两种氧化物所含氧的总质量相同。

请填空:

  

(1)锗和铋的元素符号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BGO晶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_。

  (3)BGO晶体中所含铋氧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

  【知识点】物质的组成

  【能力层次】综合应用

  【答案】

(1)Ge、Bi

(2)2Bi2O3·3GeO2或Bi4(GeO4)3(3)Bi2O3

  【思路解析】本题为考查物质结构的综合试题。

从化学键的高度认识化合价实质至关重要。

(1)必须熟练掌握主族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越是不常见的元素,越要格外重视。

(2)BGO晶体化学式的确定要从两个方面突破。

一是Bi的价态,因为铋为变价金属元素;二是氧化锗与氧化铋物质的量之比。

由已知①确定Ge为+4价;由已知②确定铋的氯化物为BiCl3,铋才满足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氧化物与氯化物中铋的化合价相同,则晶体BGO中铋为+3价;由条件③中可知两种氧化物中含氧元素质量相同,应迅速转化为氧化物中氧原子数相同,由此可确定两种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之比,化学式可知。

注意:

含氧酸盐从组成上可看成是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所形成,注意只是从化合价上可以这样看,与其结构真实性无关,不要误解,更不能由此将含氧酸盐看成混合物。

  【例6】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变成臭氧B.加热胆矾变成白色的无水硫酸铜

C.SO2使品红液褪色D.氢氧化镁胶体加入MgSO4后产生沉淀

  【知识点】物质的变化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D

  【思路解析】同素异形体之间的变化是结构发生变化,为化学反应;加热胆矾使结晶水合物失去水,同样是结构的变化;SO2的漂白是因为SO2与色素结合成无色物质,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而氢氧化镁胶体遇到电解质发生凝聚,虽然由胶体转化为浊液,但前后都是Mg(OH)2,并无新物质生成,因此答案为D。

  【例7】某溶液中有银离子、镁离子、亚铁离子和铝离子四种离子,若向其中加入过量的氨水,水浴加热并搅拌后过滤出沉淀,再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则所得溶液中大量减少的阳离子是

A.银离子B.镁离子C.亚铁离子D.铝离子

  【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AC

  【思路解析】加入过量氨水,水浴加热,得到的沉淀成分为氢氧化镁、氢氧化铁、氢氧化铝。

银离子变为银氨络离子,留在滤液中。

再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盐酸,溶液中有大量Mg2+、Al3+、Fe3+。

  【例8】已知工业上真空炼铷的反应方程式为:

2RbCl+MgMgCl2+2Rb(g),对于此反应,能够进行正确解释的是

A.铷比镁金属性强

B.氯化镁比氯化铷难溶

C.高温下,镁离子得电子能力比铷离子弱

D.铷的沸点比镁低,当把铷蒸气抽走时,平衡向右反应方向移动

  【知识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能力层次】综合应用

  【答案】D

  【思路解析】A.铷比镁金属性强,所以镁应该不能置换出铷,无法解释题中反应。

B.提到溶解度,该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不适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衡量此反应能否发生。

C.镁离子得电子能力比铷离子应该强,此反应不发生。

D.控制条件,镁为液体,铷为气体,抽走铷蒸气,平衡右移,生成更多的铷。

  【例9】已知:

Cu2O固态稳定,在溶液中不稳定,发生歧化反应。

  

(1)完成反应:

Cu2O+H2SO4________

  

(2)H2还原CuO时,固体由黑色变红,CuO全被还原,还原产物可能有铜或氧化亚铜,如何证明红色物质中有氧化亚铜?

  【知识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能力层次】综合应用

  【答案】Cu2O+H2SO4CuSO4+Cu+H2O;加稀硫酸,有蓝色溶液生成,证明是Cu2O生成了CuSO4。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歧化反应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运用基础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

取少量固体粉末于试管中,加稀硫酸,若有Cu2O即会发生Cu2O+H2SO4CuSO4+Cu+H2O反应,溶液变蓝,证明有Cu2O生成。

  【例10】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①导电②爆炸③缓慢氧化④品红褪色⑤无水硫酸铜变蓝⑥工业制氧气⑦白磷转化为红磷⑧久置浓硝酸变黄⑨煤干馏⑩从煤焦油中提取苯和苯的同系物⑾溴水中滴入CCl4,振荡后褪色⑿制肥皂后期加入氯化钠得肥皂⒀加热氯化铵固体,在试管上部又出现白色晶体⒁纯碱晶体风化⒂渗析⒃明矾净水⒄硬水软化⒅生物固氮⒆电镀

  【知识点】物质的化学变化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③⑤⑦⑧⑨⒀⒁⒃⒄⒅⒆

  【思路解析】导电分为自由电子导电和自由离子导电,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爆炸有轮胎爆炸、氢弹爆炸、黑火药爆炸等类型,前两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因瞬间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属于化学变化;缓慢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无水硫酸铜吸水变蓝,生成新的纯净物CuSO4·5H2O,是化学变化;工业制氧是分离液态空气法;白磷转化为红磷,有结构改变的同素异形体的转化,是化学变化;久置硝酸变黄是因为硝酸分解出NO2所致;煤干馏,是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是化学变化;提取苯及其同系物是利用沸点不同分馏,是物理变化;溴水中滴入CCl4,振荡后褪色原理为萃取;制肥皂后期加入氯化钠得肥皂是盐析,是溶解度降低所致,是物理变化;加热氯化铵固体,在试管上部又出现白色晶体,是氯化铵固体受热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在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