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56 儿童教育概论考试经验及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9656 儿童教育概论考试经验及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9656 儿童教育概论考试经验及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辨析题:
儿童是成人之父,对吗?
对,儿童的发展是人类祖先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儿童创造了成人。
13.辨析题:
儿童是成人之师,对吗?
对,儿童的生活不受规律束缚,不追求名利,听任自然,符合规律。
14.现代儿童教育理论重要来源:
园丁说。
15.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是
.地域性
.实用性
.综合性
.双向性
16.托幼机构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
17.托幼机构中物质环境的重要性哪五个方面
.儿童生活的保障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激发智力潜能
.锻炼对环境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萌发爱护创造周围环境的意识。
18.幼儿园每班应有不小于60平方米的游戏场地。
19.任何一种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是借助它们所特有的物质的、制度的、人际的三种环境因素来表示它们存在的基础与形态。
20.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的性质可以划分为言语型的行为与非言语型的行为两种。
21.幼儿指向教师的行为中所伴随的情感特征分三种:
进取、畏惧、平和
22.师幼相互行为的内隐要素有哪些?
.场景界定
.角色认知
.行为期待
23.儿童的身体发育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参与
24.神经中枢控制能力的发展同身体的发展一样遵守着“由首及尾”的原则以及“由近及远”的定律,
25.动作练习主要包括四方面:
.基本动作练习
.基本体操练习
.体育游戏
.运动器械的活动
26.语言三大因素:
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处理过程。
27.完整语言:
真实、自然,完整,有真实意义,有趣,听者积极参与等
非完整语言:
机械、生硬,零碎、分割,无意义,听者不能接受等(了解会选择)
28.个人的社会性分两类:
.先赋社会性
.后成社会性。
29.社会性客体与非社会性客体三方面区别:
.稳定性与变动性
.明显的外在特点与神秘的内在活动
.自我中心的态度。
30.辨析:
对儿童进行社会规范、规则的认知和教育是否应统一教材?
答,否,儿童可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认识,习得
31.在进行社会规范和规则教育时,内化的过程中应主义什么?
.认真研究制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本园实际的行为规则体系。
.规则的数量不宜过多
.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要及时讲评,指明效果与范例,经常表扬、鼓励符合规则的言行,肯定儿童的进步和规则对集体生活的益处。
.儿童来自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对规则认知的心理准备有较大差距。
32.依恋发展过程分四个阶段:
无分化期
低分化期
依恋关系明确期
伙伴关系发展期
33.安全依恋的特点:
使儿童愉快儿满足,有利于心理健康,有助于培养婴幼儿对己、对父母、对世界的信任感,可促进今后的社会性发展。
不安全依恋的特点:
说明儿童早期可能生活环境不稳定,社会刺激不足,与成人之间缺乏丰富的应答性的情感交流或因为成人的忽视,冷漠,刻板,但儿童年龄小,加以重视,也能学会与他人相处。
34.依恋感、同情感、羞耻感和罪错感是最早的社会情感。
35.哈韦斯社会游戏哪5个层次:
1.不相关的平行游戏2.有共同关系焦点的平行游戏3简单的社会性游戏4.有共同目的的互补、互惠性游戏。
5.实质性的互补、互惠性游戏。
36.个性发展的核心是自我调适。
37.个体的智慧发展水平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前提条件。
38.社会刺激条件与智慧发展条件一起促使儿童道德发展的具体实现。
39.提供交往机会,利用游戏、童话,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40.学前儿童审美创作心理的三个阶段:
1.审美知觉阶段2.审美反思阶段3审美表达阶段
41..审美教育是一种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
42.审美教育特性:
1.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审美活动的熏陶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健全心理结构,完善人格;
2.审美教育是人体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3.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
(1)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3)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
(4)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44.辨析游戏是学习的放松,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的工作、学习方式。
45.儿童游戏的年龄发展阶段按认知发展划分的三个阶段:
1、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2、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3、规则游戏阶段(7-11岁);
46.顺利开展幼儿园游戏活动,几点建议?
1、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儿童游戏的伙伴和支持者;
2、根据儿童游戏的需要,与儿童一起准备游戏所需的物品、材料;
3、观察儿童游戏,与儿童一起来讲讲玩过的游戏。
47.幼儿园教育的途径三方面:
教学、游戏、生活。
二、名词解释
1.《母育学校》
夸美纽斯著有《母育学校》,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认为,学前教育应当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就是母育学校,母亲就是母育学校的老师。
母育学校是为儿童以后所要学习的一切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的儿童所接受的应当是简易的实物课程。
2.儿童的发现
卢梭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的独特生活;
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教育应当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
3.恩物
福禄贝尔认为自然界是上帝的恩此物,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界的神奇奥秘,人们可以认识上帝的全知全能;
为了适合儿童教育的特殊要求,应当仿照大自然的性质、形状和法则,制作简易的物件,作为儿童认识万物、理解自然的初步手段。
恩物是幼儿园里玩的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
4.儿童中心论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病就是把学科作为教育的中心,从外部把外在的教材强加给儿童。
取出这一弊病的方法,就是把教育的中心从科学上转移到儿童那里。
杜威并不一味地鼓吹儿童中心论而漠视社会的现实需要。
5.精神胚胎期
蒙台梭利认为“精神胚胎”具有一种生长的本能,它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与鉴别能力。
儿童不自觉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各种经验与文化印象。
也就是说,儿童有一种自动成长的冲动。
6.敏感期
蒙台梭利借鉴生物学的概念,各类生物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生长阶段相适应。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与此类似,也有各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种也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
7.儿童的“大纲”
维果茨基提出了儿童的“大纲”,认为3岁前儿童的教学的特点是,儿童“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
儿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次序,其所延续时间的长短,不是由母亲的教学大纲所决定的,而是基本上由儿童从其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的东西所决定。
8.家长委员会
由全体家长会推选的委员或由园、所提名经全体家长会通过产生的委员组成。
家长委员会应和园、所领导共同研究家长工作规划,检查、推动园、所工作。
家长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
帮助家长了解园、所的教育计划和要求,协助园所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及时反映家长对园所的意见、建议;
根据家长需求进行专题讨论会;
组织优秀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等。
9.结构玩具
各种积木塑件,各种组装玩具、彩色套叠玩具、镶嵌玩具、拼图、配对玩具、接龙、串珠、智力积塑片。
10.物质环境
包括机构的园舍与活动空间,教学、游戏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设备等能为人们亲眼所见到的实物
11.制度环境
是指那些保证教育机构得以正常运作的相对稳定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与管理方式等等。
12.人际环境
是学前教育机构中所有成员,涉及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与儿童三种群体,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叉进行的各种行为往来所构成的关系状况的总称。
13.师幼互动
它是专门指发生在幼儿园、托儿所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与孩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师幼互动是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因素,教育过程中任何涉及完美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案、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无不是经过教师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才转变为现实的。
14.施动者,受动者(解释任何一个)
任何一次师幼互动行为的发生都要先由一方主体启动。
对于开启互动的一方我们称之为施动者,另一方则称为受动者。
15.主体的建构
师幼的相互作用,不仅受到制度的制约,还与主体与环境中的个人建构有关联,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直接会影响他们互动的过程。
16.平视
是指教师需要站在和幼儿水平的位置上去看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儿童最为真实、自然的想法,去体会儿童经历的是什么,这些经历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什么意义,而不是想当然地从成人角度、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去判断儿童行为的合理性。
17.支架教学
是指教师在与幼儿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应该使自己以给儿童搭架者的身份出现,帮助儿童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
支架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除了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把握他们的学习进程,还要准确地分析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最核心部分,而后根据孩子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步骤提供他们最为适当的帮助。
18.非对称性相倚型互动模式
是由教师根据制订的明确计划,掌握互动行为方向与速度的一种互动形态,正是借助这种互动行为的开启与进行,幼儿园机构所担负的职能才得以由设想变为现实。
19.生长
是指构成身体的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以及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在整体体型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
20.发育
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21.学前儿童体育
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其一为学前儿童保育保健,其二为学前儿童身体锻炼。
两者比较起来,前者是学前儿童体育中更基本的内容,后者是学前儿童体育中更积极的内容。
22.语言功能
语言具有三大功能:
描述、表达、召唤。
23.整合模式
整合模式强调儿童的语言是以整合方式获得,包括语言代码范畴、语言表达范畴、交际环境范畴;
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语言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强调进行语言教育要多种方法结合。
24.完整语言
完整语言是针对过去那种机械孤立、条块分割、支离破碎的语言学习而提出了一种新的语言教育观,该观点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语义、语法等因素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语言是与语境相依存而存在的,提倡自然、完整的语言学习,认为应重视语言能力而非孤立的语言技巧,强调语言的交际意义。
25.多元智力理论
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过去的智力理论都是以逻辑能力作为智力的核心,而忽视了另外一些能力,如艺术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因而是一种不完整的智力观。
他认为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具有七种智力:
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格智力等等。
26.皮亚杰效应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费希尔提出,儿童的发展是若干个领域的整合,这些领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保持着平衡的状态。
如果对其中某个领域施加刺激,尽管在短期内能够引起儿童在领域的进步,但是破坏了整体的平衡,使整体的发展脱离平衡状态,产生某种弥散性效应。
原先受到刺激的领域,最终也达不到更高的水平。
27.亲社会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威斯伯格用来表示所有与攻击、侵犯等消极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又译为亲善行为或利社会行为。
28.角色承担
由科尔伯格提出的,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意识到他人的思想、情感,设身处地地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
对于道德的判断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9.审美教育
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其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形态、结构等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30.访谈法
是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通过调查者向被调查者口头提出来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简答
1.夸美纽斯的理想学制分为哪四级?
夸美纽斯提出理想的学制,涉及从出生的儿童到24岁的青年,共分为4级,每级6年。
第一级为母育学校,包括儿童生活的头6年;
第二级为小学,6~12岁;
第三级为拉丁学习,12~18岁;
第四级为大学,18~24岁。
2.卢梭根据儿童的发展将教育分为哪四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5岁,以身体养护为主;
第二阶段,从5到12岁,注意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
第三阶段,从12岁到15岁;
注重知识的教育;
第四阶段,从15岁到20岁,着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3.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基础和起点。
2)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进入社会的通道和桥梁。
3)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
4)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雏形形成的关键。
4.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任务?
1)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本班幼儿的教育任务,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父母的职责,介绍一些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的科学知识和育儿经验,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工作中与托儿所、幼儿园配合一致。
2)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及其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有针对性地按照各个儿童的特点来进行教育。
3)动员广大家长群策群力,共同办好托儿所、幼儿园。
5.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是个别方式1.家庭访问2.个别交谈3.家教咨询4.家庭联系本5.电话或书信往来
二是集体方式1.家长会和家长会委员会2.家长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3.家长学校和科学育儿报告会、专题辨析会等4.家长开放日、活动日制度。
5.宣传栏、展览台、黑板报和陈列室。
6.幼托机构在社区工作方面,一般采取哪些措施?
1.确定幼托机构与社区间的定期联系制度。
2.动员社区理论共同办好幼托事业。
充分利用时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与教育资源,建立联合教育活动网络。
4.因地制宜,设置和指导非正规幼托组织活动。
5.以社区家长学习为阵地
7.玩具和运动器具的安全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1.无毒2.不宜过小3.粗糙、锋利、易燃、易爆之物不宜4.大型运动器具应放置在四面都能通行的地方5.玩沙、玩水的用具应有安全性6.应经常检查和维修,以免器具破损而伤害孩子。
8.如何判断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与孩子是否在进行互动?
1.客观上,教师与孩子必须同时在场2.主观上,教师与孩子的行为中,至少有一个是相互指向性行为。
9.师幼相互作用行为中外显要素有哪些?
1.施动者与受动者:
师幼互动行为参与主题的称谓2.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
具体互动行为的初级归类。
3.互动行为的性质:
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的概括性特征。
4.师幼互动行为的主题与结果。
10.教师在自己指向幼儿的施动行为或是反馈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可以分哪几种?
1.正向的情感,如和蔼,亲切、友好、喜爱等。
2.负向情感。
如不满、厌恶、恼怒、愤恨等。
3.中性性质的情感。
没有明显的正向或负向特征。
11.为什么说非对称性相倚型人际互动模式有其必然性一面?
幼儿园的制度安排决定了教师在介入与幼儿的互动之前,总是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准备,教师与幼儿真实的互动行为就只能是由教师根据既定的、明确的计划掌握互动行为方向与速度的一种非对称性相倚型的人际互动。
12.学前儿童体育的功能?
1.体育是儿童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条件。
2.学前体育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可以促进大脑的生长和发育。
3.学前体育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
13.为什么学前体育会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
1.学前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发展时期。
2.早期经验会影响人格的成长,从而会影响人的一生。
3.身体运动都伴随着意志、情绪、认知等心理因素。
14.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1.生长通常伴随着发育进行,发育的进行又促进生长。
前者突出的是量的发展,后者常体现质的变化。
2.身体的发育还具有以下一些规律。
由头至尾原则:
生长发育师由上及下进行的。
由近及远定律:
生长发育的方向由近处至远处进行。
15.学前儿童如何生活护理?
1.优美、自然、丰富的环境2.符合卫生要求的生活设施3.丰富的营养4.充足的睡眠5合适的衣着6.防病治病7.安全
16.如何保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1.学前儿童应当有营养丰富的食物,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睡眠等。
2.学前儿童应当有一个安全的家庭生活,父母关系和睦,能合理地关照孩子的健康和学习。
3.学前儿童应当有漂亮御寒的衣服,珍爱的玩具,游戏伙伴。
4.应当有适当的表现自我的机会。
5.成人应当使学前儿童避免高度情绪紧张或情感危机。
6.学前儿童在教育机构中生活的时间甚至会超过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
7.保证学前儿童适当的社会交往机会。
17.幼儿健康教育终极目标有哪三条?
1.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同时培养幼儿活泼、开朗、勇敢、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
3.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常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自我保护的初步意识和能力。
18.儿童语言发展四阶段?
1.前结构阶段;
2.简单结构阶段;
3.合成结构阶段;
4.嵌置结构阶段
19.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
1.语言教育整合观2.完整语言教育观3.重视交往能力的培养4.叙事性智能理论与语言教学文学化倾向5.语言教育寓于活动和游戏之中
20.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包括哪三个方面?
1.他人和群体的认知2.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3.对社会规范、规则的认知
21.在进行社会环境和社会现象的教育时,要注意哪几点?
1.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应有不同的选材。
2.教育重点不在于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认知过程中给予幼儿的社会情感体验的深度,要着力培养幼儿正确的社会态度。
3.选择社会谢谢应以正面为主。
4.要充分运用故事、儿童、诗歌、情景表演、游戏或艺术手段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幼儿介绍社会现象,或让幼儿表达感受。
5.紧密结合社会重大事件和全民性的节日活动,增强社会环境教育的力度。
22.社会规范的内容几种类型?
1.基本道德规则2.习俗规则3.谨慎规则4.带情景性、临时性的规则
23.社会性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1.根据教育目标,设定主题明确的集体活动2.针对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精神需要,集中组织一个时期的专门向情感训练活动。
3.在教学、游戏、劳动、散步、娱乐各项活动中,针对所发生的情境、实例,自然而然地进行分散的、渗透性的情感教育。
4.日常生活中,随机的、因人而异的社会性情感教育。
24.儿童的道德发展哪几种规律性的运动线索?
1.从把规则看做是客观的不可更改的,到意识到规则是契约。
2.从单方面尊重到多方面尊重。
3.从约束的道德到合作的道德品质。
4.从他律到自律。
25.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包括阶段一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阶段二以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易为定向;
2.习俗水平。
包括阶段三以人际关系的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
阶段四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3.后习俗水平。
包括阶段五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阶段六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26.在对儿童进行道德传授的正确观念、做法?
1.向儿童传授的规则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和检查。
2.道德传授要建立在教育者与儿童之间良好的感情关系上。
3.道德传授旨在使儿童掌握处理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
4.进行道德传授时不要忘记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
27.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具有的两个特征?
1.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是其内在生命力的表现,也是他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2.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是其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它侧重于情感的感受和表达。
28.学前儿童的审美欣赏心理经历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实现阶段3.效应阶段
29.如何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1、用美包围儿童;
2、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3、帮助儿童进行审美情感的积累;
4、引导儿童利用多种形式感知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
5、启发儿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30.游戏的特征有哪些?
1、游戏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它具有主动性;
2、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它具有虚构性;
3、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它具有有序性。
31.在儿童自由游戏中,儿童社会性发展分哪六种水平?
1.偶然行为2.旁观行为3.独自游戏阶段4.平行游戏阶段5.联合游戏阶段6.合作游戏阶段
32.学前课程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
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3.课程实施4.课程评价
33.幼儿园课程领域包括内容?
1.健康领域2.语言领域3.科学领域4.艺术领域5.社会领域
34.观察法的优缺点?
一、优点:
1.观察法一般是在自然情境中实施的,它对研究对象的扰动较小,从而使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2.可以感知和记录下当时当地的行为或事件,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且能够了解到行为或事件发生的情境,有时还能获取其他方法难以获得的隐蔽性资料。
3.观察法可以部分克服由于研究对象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而造成的研究上的困难,因而对低龄幼儿的研究常使用。
二、缺点:
1.观察结果往往容易受到观察者的价值观与情感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观察者参与程度比较高的时候。
2.相对来说,观察所获的资料不容易整理分析,更难以进行数量分析和统计推断。
3.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