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61模式教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61模式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61模式教案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置性作业:
1、将古诗词读五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诗词请查字典或结合注释,并在书上作批注。
教学目标:
教学《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诗圣、诗仙)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3、释题,简介背景
4、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5、过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三、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四、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
“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五、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
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
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六、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你最欣赏哪一句?
七、作业设计:
会说诗意,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知诗人
孤云独去闲。
解诗题
想看两不厌,明诗意
只有敬亭山。
悟诗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望洞庭》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
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 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 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⑶ 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 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六、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3、针对课文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忆江南》
一、
创设情境,欣赏乐曲
1、
播放春晚获奖节目《雨巷》片段,让学生说一说节目表现的背景是什么地方的?
通过音乐就能感受到吗?
2、
启发学生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劳资描绘江南的景色,把学生带到一个美丽的大自然情境之中。
3、
教师简介音乐作品,欣赏乐曲《江南好》,同时播放江南风景图,让学生边听边看,感受江南音乐的秀美清新。
4、讨论:
钢琴四重奏是由哪四种乐器演奏的。
学生发言后,教师再介绍钢琴四重奏以及它的表现特点。
5、再听音乐,随音乐轻哼唱旋律。
二、激趣导入,学唱歌曲
1、多媒体出示诗歌,教师配乐吟诵《忆江南》。
2、师生共同赏析这首诗歌丰富的内涵及思想感情。
3、听录音范唱,说一说与朗诵诗歌有什么不同?
(更加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
4、随老师琴声轻声唱谱,熟悉旋律。
5、由学生提出困难处,大家共同解决。
6、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学生无声模唱,注意一字多音的填唱。
7、学生有感情的齐唱歌曲。
8、学生讨论用多种演唱形式处理歌曲,分组展示。
(男声领唱、齐唱;
男生唱词女生哼鸣;
一名学生朗诵诗,其他同学轻声伴唱~~~)
9、选择适合歌曲风格的打击乐器,创编合适的旋律给歌曲伴奏。
(音色要柔和,节奏要明快简单)
三、积极参与,拓展延伸
10、分组讨论搜集:
江南好风景,春水绿如蓝。
你还知道哪些与江南有关的器乐作品、声乐作品、戏曲作品?
四、互相交流,共同分享,体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并予以评价。
五、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日出
江花
红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
江水
绿如蓝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
知识目标:
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句子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2、制作课件
1、将课文读五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请查字典,并在书上作批注。
给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注音,各组两个词。
初读感知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正确、流利。
一、导入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祖国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那独特的地貌和秀美的漓江使这里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是无数中外游客向往的天堂。
你们想去吗?
1、让我们一起畅游桂林。
(播放多媒体画面)
2、欣赏画面后,你觉得桂林的景色怎么样?
难怪去过桂林的人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
就是说:
桂林的山水是天下最美的。
【板书
甲天下】
让我们乘上作者的木船,荡漾在流经桂林的秀水----漓江上。
二、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
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
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
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瑕:
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对比、排比、比喻)
4.教师设计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
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7.体会最后一句
8.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9、背诵第二自然段。
三、课文除了写桂林的水,还写了什么?
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桂林水,齐背第二自然段。
二、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
课文从两方面描写。
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罗列:
排列。
形态万千:
各有各的样子。
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屏障:
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危峰兀立:
即高峰耸立。
怪石嶙峋:
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三、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
2.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四、全班背诵课文。
五、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漓江的水:
静、清、绿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
齐、秀、险局部
山水合:
画卷整体
教学反思:
4、记金华的双龙洞
认知目标:
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情感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课时安排:
2课时
初读感知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设置提纲,学生自学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
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⒊老师小结:
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
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自学反馈,精讲点拨
随机点3个小组分别汇报交流以上内容,教师适时指导点拨。
五、练习、检测
做《长江作业本》中的“基础练习窗”。
六、拓展提高
(一)、师生总结,畅谈收获。
(二)、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进行片段练习。
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听写生字词语,再读课文。
二、设置提纲、引导自学
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双龙洞的神奇。
1、作者依次写了沿途所见的各种景物,不知道同学们留意了没有,究竟有哪些景物呢?
2、你来到了双龙洞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
你有怎样的感受?
3、我们是怎样进入内洞的?
内洞的景象怎样?
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小学结合学习提高,组织生带笔讨论探究。
四、自学反馈、精讲点拨
学生代表发言汇报讨论所得,提出疑难问题,教师点拨
如:
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
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2、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要学生产生想象。
3、进一步的指导朗读,在读中感受内洞的神奇。
五、巧设练习、检测目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
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六、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片段练习:
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映山红、油桐花
洞口 突兀、森郁
外洞 宽、大
内洞 漆黑
出洞
4、七月的天山
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掌握文中的描写手法,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3、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针对课文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1、同学们,看,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大川。
著名作家——碧野,他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天山景物记》。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一同走进天山去看一看、游一游《七月的天山》吧!
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A、熟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B、1、在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2、请学生根据课外所了解到的谈谈对天山的印象。
二、设置提纲,学生自学。
(一)、出示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将不明白的语句划出来做上记号。
2、读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3、说说七月的天山给你是什么样的感觉。
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由小组长组织,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以上内容。
四、自学反馈,精讲点拨。
五、练习、检测。
六、拓展提高。
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写一写校园的早晨,要求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
语言园地一
一、教学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收集有关祖国壮丽河山的图片或资料。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看窗外,春光多美好。
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去年我们去了哪里?
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
比如:
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
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
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四、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
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实地观察一处景物,并抓住景物的特点,理清顺序。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
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
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
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
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
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收集有关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并朗读成诵。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
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交流后进行摘抄。
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
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教师点评释疑。
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四、宽带网
自读:
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小组交流:
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拓展知识:
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集体交流:
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