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6051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翻译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诗歌翻译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诗歌翻译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诗歌翻译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诗歌翻译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翻译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诗歌翻译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翻译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翻译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

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1]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①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由《雁儿落》与《得胜令》两个曲牌组成的带过曲。

②趱(zǎn):

赶快。

③苫(shà

n):

用草覆盖。

[2]

翻译:

春暖花开的时候听到了杜鹃的叫声,秋天有月亮的晚上看到了南飞的大雁。

人与人之间的交情像云一样稀薄,风景逝去就像箭一样快。

留下买花的钱,好好的弄好桑园。

用茅草盖好几间房子,秧苗长好了种几块地。

床头放一本冰凉的陶渊明传;

窗前抄几联清新的杜甫诗篇。

作品鉴赏

这首散曲为作者归隐前后所作。

此曲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

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

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能够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

前四句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缘由。

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

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

这个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

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

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

这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

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后八句主要写向往中的田园隐居生活。

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

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

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

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此调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

“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后人评价此曲“如空谷流泉”一样,带着天籁似的天然纯真之美。

全曲使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流畅自然。

无一典故,无一华艳文词,纯用白话口语,读之纯乎天籁,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

[

作品原文苏轼《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作品译文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

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编辑本段中心思想

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

更哪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

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

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

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

搂带宽三寸。

这首曲是用两支小令组成的,即《十二月》与《尧民歌》。

它描写了闺中女子思念远离家乡的心上人的情形。

曲子借景抒情,山,水,桃,柳,内阁,重门无不紧系思念之情,最后描写伤心的泪痕重重,以至身躯瘦损,衣带宽松。

一种哀婉动人,不容易捉摸的感情,经过作者以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形象的描述,将它表露无遗。

在小令《十二月》中,起句中的“自别后”能够说是点明了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

接着作者使用了对仗的手法,体现出一副凄清冷落的景色。

山是遥山,水是远水,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

其对仗之工稳更为该曲增色很多。

同时,在对仗句中用了“隐隐,粼粼,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绵,香风,暮雨”,起了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

“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作品的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二是增强了寥廓冷落的感觉,加倍地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可谓情景交融。

而在《尧民歌》中,作者便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连环与夸张的手法写少妇相思之苦。

其中的语言虽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

如“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表达的是少妇闺怨情绪,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又怎么能不忧伤呢?

作者用散文句法,使得意思显豁,明白如话,再加上“忽地”,“怎地”等口语的使用,读起来使人感觉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

少妇等待归人,每天以泪洗脸,“新啼痕压旧啼痕”,实在悲苦。

日子就在相思中过去了,瞧,少妇身体又瘦损了,连腰带都宽了三寸。

结局塑造了一怨妇的体态,增强了形象感。

在韵律上,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是对仗中的两句对,使曲子在优美音韵中结束。

译文:

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蒙,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

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

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匆匆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伤心?

旧的泪痕没干又添了新的泪痕,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

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体瘦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夜发分宁①寄杜润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

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人醉,

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

此诗乃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

杜涧叟是他的友人。

⑴提起送别诗,不能不想起著名的阳关曲。

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是唐代出西域的门户,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动人的送别诗,写成后广泛流传,被谱成歌曲演唱,称作“渭城曲”;

唱时还要把结尾一句反复重复三遍,所以又称“阳关三叠”。

本篇以“阳关一曲水东流”发端,可见是在依依惜别的神情中乘船离开了乡土。

故人有心,流水无情,不可解脱的矛盾,一上来就给全诗笼罩上伤感沉重的氛围。

⑵次句写舟中回望之景。

旌阳是山名,在分宁县东一里,舟中远去之际,旌阳山下的灯火仍依稀可辨,而自己已单独置身于一叶小舟之中,随流飘荡于江面上。

此情此景,又何以堪?

⑶以上写离别,尚未进入直接抒情。

三四句的意思是:

我只不过象平时那样喝醉罢了,倒是满川风月在替人悲愁啊!

前一句语气极平淡,仿佛将满怀愁思都解除了;

后一句出人意表,却又将悲愁加于江上的清风明月。

难道真是将愁思转移了吗?

⑷非也。

物本无情,人自有情以有情观无情,才会使无情之物染上人的主观情绪色彩。

这个江风月的悲愁,不就是诗人离情的外射吗?

诗人不但自己悲愁,还要让天地万物来替他悲愁,这样的愁思可真无边无际、难以排遣了。

由此能够体会前句的“醉”字,那不是一般的酒醉,而是:

“借酒消愁愁更愁”呵!

愁思浸满了心田,加上一点朦胧的酒意,放眼望去,满川风月,一片愁情。

诗人确实感到自己醉了,但并非醉于酒,而是醉于那勃发浓郁的愁情。

所以这句语气极平淡的话,其实包含着极深沉的苦味。

⑸本诗的后一联,将无情之物说成有情,而把有情的人,偏说成是无情,就形成了更为曲折也更耐人寻思的情景关系,在艺术表现上是颇为新奇的。

本诗的最后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借月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愁、忧伤。

西塞山怀古①刘禹锡

王濬②楼船下益州③,金陵④王气⑤黯然⑥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⑦。

人世几回伤往事⑧,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一作: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漠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头。

荒苑至今生茂草,山形依旧枕江流。

而今四海归皇化,两岸萧萧芦荻秋。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解】

⑴西塞山:

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一名道士洑矶。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

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⑵王濬(读jù

n),晋益州刺史。

益州:

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

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

帝王之气。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

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

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⑸石头:

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四海为家两句:

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韵译】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为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

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

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

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

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诗人把这场历时五个多月纷纭复杂的历史过程全部删去,只截取了王濬发兵和吴国灭亡这两个开始与结束的场面,便集中概括了历史的全部过程。

“下”与“收”二字,连贯而成,相互呼应。

前者表明王濬兵来之迅猛;

后者写出东吴政权覆灭之命运,冠以“黯然”,更见惨凄。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

“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

它包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即使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实行拚死抵抗的;

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伐,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

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

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

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

吴书·

孙皓传》),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

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

不过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

“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

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具有政治家头脑的刘禹锡,对这个点自然理解得很深,所以他积极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奋起改革时弊,力求挽救衰败的唐王朝。

不过残酷的现实,使自己的愿望不但不能实现,反而使自己与集团其他诸人都屡遭迫害与打击。

所以这里的“几回伤往事”,不但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

一个“伤”字,充分表现了悲痛之情。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

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当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当世是主。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

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

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

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

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人日:

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

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2.人归落雁后:

诗人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

3.思发在花前:

自己在花开之前就萌发了回乡的想法。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据刘餗《隋唐嘉话》记载,此诗是诗人出使陈时在江南创作的。

笔调平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不过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

开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一个事实: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不过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满腹心事,仿佛他在屈指计日,也许在他的主观感受中新年已过了许久,但仔细一算,原来入春才七天呀,时间过得真慢!

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样熬过去的呀:

诗人以平淡质朴的诗句道出度日如年的心情。

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归乡了;

不过现在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诗人却无法回去。

在后二句中,诗人先说“人归落雁后”,再说“思发在花前”,以将来迟归的结局来对照念念在心的思归愿望,更见出诗人身不由己,思归不得归的苦衷。

【名称】蜀道后期

【年代】唐朝

【作者】张说

【体裁】诗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一个接受任务到远地办事的人,总是怀着对亲人的眷恋,一到目的地,就掐指盘算着回归的日期,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

但张说能把这种幽隐的心情“发而为诗”,而且压缩在两句话里,却不简单。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争日月”,象同时间实行一场争夺战。

这“争”字实在下得好,把处在这种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

“来往预期程”,是申说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缘故。

公府的事都有个时间规定,那就要事先实行准备,作出计划,所以说是“预”。

十个字把诗人当时面临的客观情况,心里的筹划、掂量,都写进去了,简炼明白,手法很高明。

这十个字又是下文的伏笔。

本来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不过诗人回归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时回洛阳。

他是洛阳人,在洛阳有家,预期回归,与家人团聚。

下文忽然来个大转折: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

游子之心,当然怅惘。

不过诗人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

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

这个笔,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

这秋风先至,自然要引起很多烦恼。

能够试想,秋风一至洛阳,亲人们必然要翘首企盼;

而自己未能如约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

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

在这里,诗人到底是埋怨秋风,还是抒发心中的烦恼?

诗中没有明说,颇费人寻绎,正是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不过能够想见,诗人对于这次情况的突然变化,确实感到意外,或有点不满,不过他用的是“含蓄”的语言罢了。

张说早些时就写过一首《被使在蜀》诗:

“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

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

”归期定在秋月,即此诗所谓“预期程”。

不料时届秋令,秋风已起,比诗人“先至洛阳城”,他却落后了,即诗题所谓“后期”。

秋风本是按时而起,无所谓“先”;

只因诗人归期“后”了,便显出秋风的“先”来。

两首合看,于诗中的情味当有更深的体会

《春近》赏析

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1,第一联两句中的“晓”和“春”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请对这首诗景和情的关系实行简析。

此诗是借景抒怀之作。

前四句写春近之景,后四句抒怀。

首联展示一幅春日将临的画面。

包裹着积雪的山峦,起伏绵延,像一道银色屏风。

妙在一“晓”字,不只使人感受到银装素裹的洁白,还强烈感受到那晨曦透射下晶莹的闪光。

静踞的山峦,眠伏的积雪,顿时都带上活气。

山雪,自然还显示着严冬的余威,不过就在这冰环雪绕的环境中,那涧谷中溪边的寒梅,已经迎寒张开笑脸,对水弄姿,报告着春天的消息,这就把春近之意写足了。

这句妙在一“春”字,不必细描寒梅的情景而其花满枝头的倩影自在人们想像之中。

以“银屏”状积雪的山峦,以“玉镜”状清澄的溪水,笔墨都算不得上洒脱,甚至不免有板滞之感,不过有了“晓”字,“春”字,便一似血通脉畅,死者都随着转活。

“溪梅玉镜春”已经包涵了“东风露消息”之意,次联首句偏再一语道破,并非画蛇添足,它是为了带出下句:

“万物有精神”。

这后一句,使诗境陡然得到展拓和升华。

抉发出春给万物带来的那种生机蓬勃的内质。

索莫,是枯寂无生气的样子。

龙钟,是步履维艰的老态。

贫穷落拓,而又老境将临,心情自然是抑郁的。

作者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得到常贩荐举,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后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斥。

在腐败的政局中,他有卖难伸,自不免潦倒落寞之感。

也许是春是的生机太刺激了诗人的索莫身世之感吧,强烈的对照,酿出了浓郁的气氛。

前一句暗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语意,虽说是显示出他的从宦海中引退避世的人生态度,但那持道不移、守志不阿的精神仍然激扬其中。

不过风横浪险,恶波无涯,还没有找到安全的渡口,前途还是渺茫难料的。

用“晓”字形象地写出了晨曦透射下山峦积雪的洁白与闪光之状。

用“春”字巧妙、生动地传达出梅开春近的欣喜。

画面灵动,尽显生机。

(4分)

(2)以乐景衬哀情。

前四句写乐景,山峦积雪,寒梅俏立,东风轻拂,万物复苏,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近景象;

后四句写哀情,心境枯寂,老态龙钟,想要退隐却前途难料。

以乐景衬哀情,更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抑郁。

刘时中的《雁儿落过得胜令》?

风和日丽莺歌燕舞,桃花杏花争相开放。

长江潮水与岸齐平,黄昏时分,微雨中千山一片寂静。

以酒送君远行,折下一根柳枝,愿它寄托你我的离愁别绪。

以后我在梦中也会思念这华丽的宫城,花开时节告别了渭城。

长亭仍在,你我已由咫尺的俄距离变成了天涯相隔,孤单一人。

人被愁绪困扰,最怕听《阳关三叠》的第四句,因为它总是勾起我对你的思念。

插秧歌

【创作年代】南宋

【作者姓名】杨万里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1]

作品原文

田夫抛秧田妇接⑴,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⑵,雨从头上湿到胛⑶。

唤渠朝餐歇半霎⑷,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⑸,照管鹅儿与雏鸭。

[2]

作品注释

⑴抛秧:

插秧前,须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做抛秧。

⑵插秧:

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

⑶兜鍪:

古代打仗所用的头盔。

蓑:

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甲:

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

⑷胛:

肩胛骨。

这里指肩膀。

⑸渠:

他,代词。

朝餐:

吃早饭。

半霎:

很短的时间。

⑹莳:

移栽植物。

这里指插秧。

匝:

满。

未匝:

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作品赏析

这是一幅描绘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

因为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

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

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

“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

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

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

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

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

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

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

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水准。

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

“您瞧这稻苗还不宰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

这首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冬夜听雨戏作》之二“遶檐点滴如琴筑,支枕幽斋听始奇。

忆在锦城歌吹海,七年夜雨不曾知。

回遶屋檐点点滴滴作响的雨声如琴与筑的乐音(筑,也是一种乐器);

如今在幽静的书斋里,放好枕头躺着听听,才觉得这雨声奇特、不一般。

想起以前在繁华的城市(锦城,即锦官城,今四川成都,陆游在那儿生活过)里,歌声、器乐声到处有,简直响如大海;

可在那里住了七年,听过无数次夜雨声,从不知雨声有如此奇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