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蒙古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重点内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6005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内蒙古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重点内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内蒙古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重点内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内蒙古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重点内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内蒙古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重点内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内蒙古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重点内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内蒙古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重点内容Word格式.docx

《最新内蒙古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重点内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内蒙古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重点内容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内蒙古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重点内容Word格式.docx

考点520世纪后的教育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

  考点6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他的最高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

“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

  

(2)《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

《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同样重视启发性教学。

  考点7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

提出了著名的问答法。

  柏拉图:

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

一是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主张和谐教育(德智体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三是他倡导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

  夸美纽斯:

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中。

(1)强调要遵循自然,所以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2)提出“泛智思想”。

  英国教育家洛克: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2)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

  法国教育家卢梭:

其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爱弥儿》中。

倡导自然教育,让儿童任其天性,自由的发展。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1)主张教育要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2)教育的过程、方法要遵循自然。

  赫尔巴特:

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杜威:

代表作是《民主主义教育与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考点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考点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

  考点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考点4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1.学校文化构成

  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的。

  2.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3.学校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

  (3)规范功能。

教育与个人的身心发展

  考点1人的本质

  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

  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

  3.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考点2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及一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

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

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考点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1.遗传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2.环境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3.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的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目的

  考点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考点2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考点3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三个要点)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五个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2.掌握其中的三个基本概念:

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3.掌握五育之间的总体关系: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而且在活动中相互渗透。

  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指的就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

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

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美育的根本任务:

一是要发现美,二是要鉴赏美,三是要创造美。

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考点4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5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它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

  

(1)创新教育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学生与教师

  考点1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考点2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考点3教师的角色

  

(1)教师的一般角色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管理者角色。

  ④示范者角色。

  ⑤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⑥研究者角色。

  

(2)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

  ①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考点4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

  

(2)示范性。

  (3)系统性。

  考点5教师的职业素养

  1.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U市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j和行为规范。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专业素养

  

(1)专业知识素养

  ①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②精深的学科知识;

③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2)专业能力素养

  ①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

②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③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⑤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⑥较高的教育机智。

⑦教育科研能。

  3.个性素养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诸如热情乐观、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幽默风趣、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团结合作、公平客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考点6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考点7学生的合法权利

  

(1)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2)人身权(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考点8学生的义务

  中小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在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考点9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考点10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

  

(1)教学上——授受关系。

  

(2)人格上一平等关系。

  (3)社会道德上一相互促进的关系。

课程

  考点1课程的含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进程的安有^。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考点2课程类型

  1.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3.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除了上述的划分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划分。

如,按课程的呈现状态,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按课程的综合程度,将课程划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将课程划分为知识课程和经验课程;

等等。

  考点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的基础。

  考点4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

  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亦称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结构(五部分组成):

(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附录。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3.教科书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文本、习题、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1)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基础性。

(3)注意适用性。

(4)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表达确切。

(6)强化联系性。

  考点5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2)交流与合作。

(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4)教师的培训。

(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考点6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课程评价的内涵有四个方面:

(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

(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

(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CIPP评价模式;

(4)CSE评价模式。

教学(上)

  考点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它是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考点2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考点3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考点4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考点5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间接性与简捷性;

交往性与实践性;

教育性与发展性;

引导性与指导性。

  考点6教学过程的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考点7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我国目前中学教学原则主要有: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考点8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核心)。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演示法。

(6)参观法。

(7)练习法。

(8)实验法。

(9)实习法。

教学(下)

  考点1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重点)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缺点:

难以因材施教;

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缺乏灵活性。

  考点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设计教法);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应注意:

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方法得当;

组织有效;

体验积极)

  3.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4.课外辅导和答疑;

  5.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德育

  考点1德育概述

  广泛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的构成: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希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的特点:

社会性;

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

  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⑵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考点2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考点3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

  考点4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考点5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贝疏导原则;

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

  考点6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教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式。

  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语言说服法、事实说服法)情感陶冶法;

实际锻炼法;

榜样示范法+评比竞赛法;

奖励与惩罚法。

  考点7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式。

  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班级管理

  考点1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班级管理的功能:

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锻炼学生能力,提尚自治水平。

  考点2班主任的含义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考点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

  

(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

  (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考点4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2003年,上海市总人口达到1464万人,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地区。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附件

(二):

  考点5班级管理过程与原则

  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为此,装潢美观,亮丽,富有个性化的店面环境,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从而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

这些问题在今后经营中我们将慎重考虑的。

  考点6班级管理的内容

  1.建设班集体

  班集体的特征: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的作用:

(1)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K2)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

(3)形成良好班风K4)健全班级规章制度;

(5)加强班级常规管理;

(6)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

(7)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3)优惠多  2.其他活动

  

(1)个别教育;

(2)学习与生活指导;

(3)组织班会;

(4)协调好多方面的关系。

手工艺制品是我国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它品种多样,方式新颖,制作简单,深受广大学生朋友的喜欢。

当今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