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5672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这段历史也被宋人称之为“靖康之耻”。

公元1210年,已是85岁高龄的诗人陆游,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不瞑目,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

现在,就让我们先走进《古诗三首》中的《示儿》,看看他的遗言。

(板书课题和诗题)

设计意图:

“诗言志,歌咏怀”,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深沉情感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

因此,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及创作诗歌的背景。

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深入了解《示儿》和《题临安邸》的写作背景。

二、学习《示儿》

(一)解读课题,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读这首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停顿。

(2)指名读古诗,指导读好停顿。

(3)指导写好“祭”“乃”。

①祭:

左上有两点,右上是横撇,不是两小撇。

书写时上面部件要盖住下面的“示”。

②乃:

笔顺为横折折折钩、撇。

2.再次读文,读出味道。

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3.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

(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注释)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

(1)独立读古诗,采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字词及古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

(2)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

①看注释。

②查工具书。

③联系上下文。

④联系生活经验。

(3)全班交流,解决不懂的问题,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补充。

2.按照自学提示展开学习。

(三)集体交流,明晰诗意。

1.组织交流,体会句意。

(1)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

这句诗是说: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这句的意思是:

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定”指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4)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祭”指祭祀祖宗;

“无”同“勿”,不要的意思;

“乃翁”指你们的父亲。

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2.引导学生把每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四)咬文嚼字,体会情感。

1.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是哪个字?

(板书:

悲)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

是自己吗?

2.小结:

是啊!

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怀啊!

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

(配乐朗读)

先安排自主学习,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建立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让小组合作发挥实效。

通过小组检查、交流,可以起到优秀者帮助落后者的作用。

意在发挥群体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交流诗意,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而且通过集体交流,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抓住“悲”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透过文本和诗人进行对话。

通过朗读,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感情抒发出来,从而在情感上和诗人共鸣。

三、学习《题临安邸》

(一)启发质疑,交流过渡。

1.质疑:

读罢《示儿》,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陆游的愿望实现了吗?

2.过渡:

是啊,陆游这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他的愿望能实现吗?

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写在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二)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课前只要求收集资料,用于课上交流,不用积累。

1.交流《题临安邸》的写作背景: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占领。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志士;

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愤怒、责问)

3.学生自由练读古诗后,指名读古诗。

4.指导书写“熏、杭”。

(1)熏:

笔顺是先写撇、横,再按书写“黑”字的笔顺来写,一竖要贯穿到最上面的撇。

总体要紧凑,不要拉长。

(2)杭:

右上的一横要短一点,要比左边“木”的横略高。

(三)走进诗文,品悟交流。

1.按照学习上首古诗的方法,先独立品悟诗句含义,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

2.解读“游人”。

(1)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都看成了什么人?

(游人)

(2)什么是“游人”?

(游山玩水的人)

(3)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

(不一样,我们平时说的“游人”是出去旅游的人,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天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3.品析“醉”。

(1)他们玩得怎么样?

(醉了)

(2)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是不是一样?

(不一样。

“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

(3)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听着歌女们演奏,看着舞女们跳舞的画面。

(4)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

4.剖析“直把杭州作汴州”。

(1)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

(不是,是汴州)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2)谁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的?

(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3)小结:

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5.理解“山外青山楼外楼”。

(1)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

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

(2)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3)这些楼是谁建的?

(皇帝、大臣们)他们建了这些楼做什么?

(供自己享乐用)

6.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1)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人,你们着急不着急?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相机指导朗读,读出怒其不争的悲愤之情。

(2)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忧国忧民的心)

(3)表达练习:

面对终日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

启发学生进行深刻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过渡到《题临安邸》的教学。

学习古诗最大的困难就是难进入古诗中的情境,所以教师要注意开发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背景材料。

通过现在的“游人”与诗中的“游人”作对比,通过“喝醉酒”的“醉”与诗中的“醉”作对比,通过“汴州”与“杭州”作对比,把学生带入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学生就好像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南宋统治者的歌舞升平,看到了金兵占领地区老百姓的孤苦无助,看到了汴州曾经的繁华,看到了杭州又败在了这些醉生梦死的人的手中。

四、激发情感,诵读古诗

1.组织学生讨论:

陆游的愿望能实现吗?

(不能)

(1)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

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齐读古诗《示儿》)

(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

南宋权贵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我们担忧不担忧?

(齐读古诗《题临安邸》)

重点又放到对学生朗读的引导上,启发学生读出心中的那份感触。

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即用朗读促理解,用朗读促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投入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引入新课

1.激发情感:

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

2.背诵古诗。

(1)首先,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遗言吧。

指名背诵《示儿》。

(2)接着,我们再来听听,林升对昏昏度日的权贵们,愤恨与不满的质问。

指名背诵《题临安邸》。

3.导入新课:

“但悲不见九州同”,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陆游,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道出国家衰败的根源。

那么,如何才能强国富民呢?

让我们到《己亥杂诗》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通过背诵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复习上节所学内容,同时创设情境,引入本课所学内容。

二、交流资料,解释诗题

1.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资料:

“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诗题中的“己亥”指的是1839年。

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中的一首。

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

2.指导书写“亥、哀、拘”,重点指导“亥”:

撇折上没有点,书写时要注意保持字的平衡。

3.教师小结: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其中的第125首。

(PPT出示)

4.教师配乐范读。

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平时缺少积累。

所以采用以学生课前搜集和预习汇报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通过示范朗读,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三、自学探究,把握大意

1.出示自读提示,指导学生自读古诗。

(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查找的资料,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3)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

2.指名读,评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1)“恃”读shì

,不读cì

,是依靠的意思。

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忄”后写中间的竖画。

“喑”是沉默的意思。

(2)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不是指“发脾气”,是指活力和生命力,在这里用“朝气蓬勃的局面”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万马齐喑究可哀:

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去理解和感悟。

C.我劝天公重抖擞:

“重抖擞”是再次振作精神的意思。

D.不拘一格降人材:

“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

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

(清朝用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只读“四书五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这“不拘一格降人材”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一步。

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理解诗意,品悟诗情

1.引导学生独立细读,想象画面:

初读时,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现在我们再读全诗,透过文字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2.小组汇报交流,讨论想象到的画面。

3.细品第一、二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一提到“万马”你能想到什么词语?

(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的景象!

而这“万马齐喑”呢?

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2)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吗?

他指的又是什么?

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3)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

(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4)正因为“哀”和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作者盼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

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

(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5)“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荡涤什么?

炸醒什么?

(6)过渡:

他满心期盼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

(齐读第一行诗)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

(齐读第一行诗)让这场变革来得更猛烈些吧!

(齐读第一行诗)

4.细读第三、四句: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引导学生读读后两句,合作交流:

他劝谁?

劝什么?

怎样劝?

(2)过渡:

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本已千疮百孔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齐读三、四行诗)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清政府与各国陆续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齐读三、四行诗)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

(齐读三、四行诗)

引读要充满激情,带动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中的“万马齐喑”既是全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

是上文“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原因,也是下文“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基础,抓住这个词,就是抓住了教学的重点。

突破这个难点采用了多种方法,使得文本的内涵丰富起来。

同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与激发情感。

学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充分地读体会感情。

教学环节简明,符合情境、情感的发展需要。

五、激情诵读,感悟写法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带着这样的期盼,来诵读这首诗。

(全班诵读)

2.总结写作方法。

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

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地感受他的情。

回到全诗的整体,带领学生整理和内化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陆游和林升同是南宋爱国诗人,《示儿》和《题临安邸》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是“悲”,一个是“愤”,凝结了诗魂。

“悲”的是国家不能统一,“愤”的是为了国家能够统一,所以将这两首古诗安排一课时来讲,《己亥杂诗》单独安排一课时来讲。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学生对学习古诗不感兴趣,古诗教学收效甚微。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通过认真解读新课标,从中悟出了一些方法并把它们应用于这课教学上,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遵循以阅读记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

在具体方法上包括:

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

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

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

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结合了起来;

从作品意象入手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

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

PPT演示、图片、范读、读一读等方式,渲染意境。

本课教学也存在着缺陷,那就是对学生课外诵读的培养不够。

因为课外阅读记诵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课外诵读的不断积累,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亦可以使其心灵得到陶冶净化。

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

其次是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默读的训练不够,本课教学默读时间有点少了,因为默读是体验作品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改善,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