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3课 大众传媒的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4530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3课 大众传媒的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3课 大众传媒的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3课 大众传媒的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3课 大众传媒的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3课 大众传媒的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3课 大众传媒的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3课 大众传媒的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3课 大众传媒的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3课 大众传媒的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3)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

弘扬主旋律的《西安事变》《大决战》《抉择》等受到好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是中国电视事业的开端,后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全国各地大发展;

电视由黑白到彩色,从小屏幕到高清晰度大屏幕。

(2)特点及意义

集普及性与通俗化、娱乐性与游戏化、复制性与程式化、消费性与商业化于一体,是当代家庭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中以新闻节目收视率最高。

 互联网的崛起

1.在中国的普及: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迅速遍及全国。

2.特点:

集报刊、广播、电视三者优势于一体,可以高度互动,获取各种信息,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

 

【名师点拨】 《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图示记忆】 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图示记忆】 大众传媒的变迁

【易错提醒】 有关大众传媒认识的几个易错点

(1)各种媒介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

(2)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

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3)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

(4)报刊的特点和局限性

①特点:

报刊具有书面化的特点。

②局限性:

报刊缺乏直观感染力,而且阅读报刊要有一定的知识文化,传播范围有限。

(5)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性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消磨闲暇时光。

(6)《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7)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互联网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巨大挑战。

(8)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

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

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辨析比较】 辨析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异同

(1)异:

现代媒介具有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通过现代媒介,可以及时迅速地掌握第一手资讯,可以就某一问题在现代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2)同:

两者都可以使人们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生活上的、工作上的、学习上的。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1.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史料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①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

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

遂致力于办报,②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①表明创办报纸的时代背景是内忧外患。

②强调报刊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据史料,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提示原因:

列强入侵,民族危亡;

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加重)。

主要目的:

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报刊的功能

史料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史料说明报刊具有哪些功能?

提示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和启迪民智的功能。

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

(1)原因

①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②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这一媒介。

④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

(2)特点

①新闻事业功能。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②强烈的政治性。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

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

③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1.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

史料 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

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

——英国学者尼尔·

巴雷特

据史料反映的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现象,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提示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成本低廉;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互联网的影响

史料 

漫画形象地说明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具有负面影响。

结合史料中的漫画分析网络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提示网上信息量大,各种信息良莠并存,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淫秽色情、诈骗等负面信息便会乘机而入,影响社会,特别是对好奇心强而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具有更大的影响。

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1)影响

①积极方面:

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②消极方面:

网络不良信息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使不少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等。

(2)应对之策

①顺应世界潮流。

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应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除负面影响。

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同时,社会、教师等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使用互联网。

一、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四大媒介的功能

1.从媒介的本质功能看,可以使民众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从娱乐功能看,可以给民众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

3.从联系功能看,可以加强民众间的交流与沟通。

4.从教育功能看,可以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

【对点演练】

1.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解析:

选B。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报刊的社会功能较多,可以传播时事新闻,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也可以通达民情,而材料中“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正是传播时事新闻功能的体现,B符合题意;

A错在“声像俱备”,C、D中的社会功能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二、大众传媒的变迁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业的主要任务,它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维新派、革命派曾以报刊为阵地,大造变法或革命的舆论。

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报道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2.影视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修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

总之,影视对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3.互联网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完成工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乐趣。

2.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这一现象表明(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表明报纸宣传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其他几个选项均是对材料的误解、曲解。

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

“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

A.传单B.信件

C.报纸D.电报

选C。

从材料中“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是报纸。

2.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

“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

”其创办的目的是(  )

A.报道重大时事B.宣传政治主张

C.评价社会风气D.传播商业信息

选D。

从材料中的“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分析,《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

3.

右图是2005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的纪念邮票。

该邮票纪念的影片是(  )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杨门女将》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的京剧短片《定军山》,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电影,故选B。

4.电视节目《奔跑吧,兄弟》吸引了众多观众。

这体现的电视功能是(  )

A.娱乐大众B.播报时政

C.普及法治D.再现历史

选A。

《奔跑吧,兄弟》是一个娱乐节目,体现了电视的娱乐功能,故选A。

5.王大妈要组织一个广场舞团队参加比赛。

为了尽快购齐比赛服装,她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通过手机从淘宝网上订购好了服装。

这得益于(  )

A.电视的普及B.报纸的宣传

C.互联网的发展D.电台的传播

“不到一个小时就……从淘宝网上订购好了服装”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

6.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用微信沟通,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这反映(  )

A.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B.传统交流方式被完全抛弃

C.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人们的生活习惯完全西化

“发邮件”“写日记”“沟通”是指生活与交往方式,互联网在改变着这一切。

A、B、D说法错误。

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教材P61)

1.优点:

直观性强,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缺点:

会制约人的想象力,不易对人的精神形成深刻影响,易产生消极思想。

在现代社会,各种传媒各具特色,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促进大众传媒事业的发展;

电视、互联网时效性强、直观生动,而报纸杂志则更方便携带,随时阅读。

可见各种传媒是互相依存的。

2.略

(建议用时:

30分钟)

一、选择题

1.进入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

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A.电影电视B.电报电话

C.报纸杂志D.铁路交通

报纸杂志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中期前后,而电影电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出现时间较晚,故选C项,排除A项。

电报电话、铁路交通不属于“传播媒介”,可直接排除B、D选项。

2.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以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它对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

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报纸是读书人了解时事的信息载体,不识字的人很少问津,难以起到扫盲的作用,所以③并非主要影响。

3.下列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思想启蒙作用的是 (  )

①《中国丛报》②《万国公报》

③《时务报》④《民报》

⑤《新青年》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③④⑤D.①②④⑤

①②是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

只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务报》《民报》及《新青年》等报刊,着力宣传资产阶级改良、革命思想和新文化,因而起着唤醒民众、制造舆论的思想启蒙作用。

4.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

”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电视B.电影

C.报纸D.广播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结合时间“1909年”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可知是电影。

5.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

//,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这一年(  )

A.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C.中国结束了无声电影的历史

D.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问世,故选B项。

6.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

人们第一时间获知这一消息主要是通过(  )

①报纸②电视

③电影④互联网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解题时注意题目强调的是“第一时间”。

相对而言,电影和报纸传递信息的速度较慢,电视和互联网在传递信息的速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7.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在传媒手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传媒手段不会存在替代的过程。

8.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  )

A.数字化B.多元化

C.网络化D.日常化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结合材料内容,几种媒介相互具有彼此的特点,使文字、声音和图像通过多种媒介传播,即通讯手段具有多元化。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

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

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

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

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

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

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宣传变法图存。

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办者及其基本内容。

并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解析

(1)从材料中整理出创办者、内容和原因的答案。

(2)核心内容阅读材料,把握关键词“变法图存”。

关于特点,应紧扣关键词“120种”“北京”“上海”等地点和“促进了变法的实现”,综合分析得出答案。

(3)应综合两则材料分析得出。

答案

(1)创办者:

中国知识分子。

基本内容:

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原因: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

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

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特点:

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

办报数量多;

地区广;

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