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13个药方Word文件下载.docx
《黄帝内经的13个药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内经的13个药方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汤液和醪醴,都是以五谷作为原料,经过酿制面成。
古代用五谷熬煮成的清液,作为五脏的滋养剂,即为汤液;
用五谷熬煮,再经发酵酿造,作为五脏病的治疗剂,即为醪醴。
虽然五谷均为汤液、醪醴的原料,但经文又指出,“必以稻米”。
因其生长在高下得宜的平地,上受天阳,下受水阴,而能得“天地之和”,故效用纯正完备;
春种深秋收割,尽得秋金刚劲之气,故其薪“至坚”,所以必以稻米作为最佳的原料,稻薪作为最好的燃料。
古代的这种汤液醪醴,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例如现代所用的汤剂、酒剂,以及方药中使用的粳米、秫米、薏米、赤小豆等,都是直接从《内经》的汤液醪醴发展而来的。
矢,同屎。
《本草纲目》说:
“(鸡)屎白,气味微寒,无毒。
”鼓胀生于湿热,亦有因积滞而形成的。
鸡屎能下气消积,通利大小便,故治鼓胀有特效。
但若属于虚证之鼓胀病,则不宜使用本方,正如张介宾说:
“鸡矢……攻伐实邪之剂也,……凡鼓胀由于停积及湿热有余者,皆宜用之。
若脾胃虚寒发胀及中气虚满等证,最所忌也,误服则死。
鸡矢醴的制作及服用法,《本草纲目》引何大英云:
“用腊月干鸡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渍七日,温服三杯,日三;
或为末,服二钱亦可”。
此方民间现仍常用以治小儿消化不良之腹胀有佳效。
用法,将鸡矢白晒干,焙黄,研末或作丸剂,温开水送服。
又法将鸡矢白晒干,焙黄一两,米酒三碗,煎数沸,去滓,过滤,澄清,空腹服,一日二次。
6乌鲗骨藘茹丸
腹中论》说:
“帝曰:
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
何以得之?
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伤肝,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治之奈何?
复以何术?
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血枯,即精血枯竭,月经闭止不来的病证。
其成因,可由少年时有所大脱血,如吐、衄、崩、漏,失血过多,或因醉后行房,阴精尽泄,精血两伤,气亦耗散。
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肺主气。
血亡精竭气耗,则肝、肾、肺三脏俱伤,以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逆于上,则见胸胁胀满,甚则妨碍饮食,常闻到腥臊气味及鼻流清涕等症状,由于血不归经则唾血,气不荣于身则四肢清冷,气血两虚则头目眩晕,气血逆乱则时常大小便出血。
治疗可用乌鲗骨四分,藘茹一分,二药研末混合,以麻雀卵和丸,如小豆大。
每次饭前服五丸,鲍鱼汤送下,取其通利肠中和补益肝脏。
乌鲗骨,即乌贼骨,又名海螵蛸。
气味咸温下行,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枯经闭。
藘茹,即茜草。
气味甘寒,能止血治崩,又能和血通经。
麻雀卵,气味甘温,能补益精血,主男子阳萎不举及女子带下,便溺不利。
鲍鱼,气味辛温,能通血脉益阴气,煮汁服之能同诸药通女子血闭。
故本方具有补养精、气、血,强壮肺、肝、肾,活血通经的作用,所以能治血枯精亏诸证。
7兰草汤
奇病论》说:
“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瘅,是热病。
脾瘅,即脾胃湿热证。
它主要的症状就是口中时有甜味,舌苔腻。
其成因多由肥甘厚味太过,助热生湿,脾气滞而不能输布津液,上溢于口,而见口甘之症。
治用一味兰草,煎汁内服,可以清化湿热,消胀除满。
兰草,即佩兰。
气味辛平芳香,能醒脾化湿,清暑辟浊。
临床用佩兰一两,煎汤代茶,治口甜苔腻,久久不除者有良效。
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说:
“兰草一两,用水三盏,煎一盏半,温服无时。
8豕膏
《灵枢·
痈疽》篇说:
“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
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写,塞咽,半日死。
其化为脓者,写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豕膏,即猪脂,欲名猪油。
嗌,即咽喉处,为肺气出入之道路。
痈发于嗌,影响呼吸,病势凶猛,故叫猛疽。
如发于腋下,坚硬红肿而小形如米粒的,叫做米疽。
猛疽和米疽,从其所生部位及症状辨证,皆属肺经积热,毒火入侵而成。
猪脂,气味甘,微寒,无毒,用以泄肺经之积热。
《本草纲目》引孙思邈说:
“利血脉,散风热,润肺。
入膏药,主诸疮。
”此痈疽属毒热,尤其是在咽喉部,故宜冷服之,以加强解热的效力,使邪由下而出。
后世用猪脂做膏药,即从此方演变而来的。
9、翘饮
“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
灸之,其病大痈脓。
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
锉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冷汗出至足,已。
败疵,亦称胁痈。
李杲说:
“胁者,肝之部也,如人多郁怒,故患此疮。
”治用锉、翘草根各一升,水煎三次服,并以蒸气熏之,使能身汗出而愈。
,菱角,翘,即连翘。
菱角根能清热发汗;
连翘根能凉血解毒。
“连翘苦平无毒,主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
”又说:
“主治下热气,益阴精,令人面悦好,明目,久服轻身耐老。
此方提出的“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对后世辅助疗法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如仲景用桂枝汤的“温覆”,用防已黄芪汤的“坐被上,以被绕腰下”,用甘草麻黄汤的“慎风寒”等,可见其理法皆来自《内经》。
10半夏秫米汤
邪客》篇说:
“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
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
如厥逆之气入侵脏腑,迫使卫气行于阳分,不得行于阴分,则阳盛于外阴虚于内而不得眠。
治以半夏汤一剂,以除其厥逆之邪,阴阳通调,就可以睡眠。
半夏秫米汤是用长流水八升,多次扬之,取在上的清水五升,用苇薪燃火煮之,水沸后,放入秫米一升,和炮制过的半夏五合,以文火继煎至汤一升半,去滓,每次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加量,以发生药效为度。
如果是病初起,服完药后应静卧,汗出后即愈。
病程较久的,服至三次也可以痊愈了。
半夏、秫米,所以有如此疗效,主要是调和阴阳的作用。
因半夏味辛,直驱少阴厥逆之气,使其上通于阳明;
秫米甘寒,能泄阳补阴,致使阴阳和调,故能治不眠之证。
流水千里,扬之万遍(《金匮要略》称为“甘澜水”),取其流畅而无阻滞,以加强药效。
11马膏膏法
经筋》篇说:
“足阳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
急者,目不合;
热则筋纵,目不开。
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
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
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
经筋分手足三阴三阳,合称十二经筋。
这里举足阳明之筋,感受寒邪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症状为例。
寒主收引,热则纵缓。
阳明之筋受病,或转筋,或急引,或僻,或目不合,都是外邪入侵,经筋收引和缓纵所致。
所以表现为一侧拘急,一侧缓纵的僻、目不合等症状。
由于经筋不与内在的脏腑直接相连,而布于体表,同时其受寒必因气血之虚,因此,治疗的原则是补虚劫寒,壮阳除阴,通络和肌表,调和气血。
“急者缓之”,甘以缓急,故用马膏之甘平,以缓其急。
“寒者热之”,“虚者补之”,故用马膏热熨,桑炭火烤以劫寒。
再噉炙肉以补其虚。
壮阳除阴,调和气血,通经络,和肌表,故用白酒、官桂和烧针劫刺。
同时,用桑钩牵引,以正其僻。
正如张介宾说:
“马膏,马脂也。
其性味甘平柔润,能养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
白酒、辣桂,性味辛温,能通经络,行血脉,故可以涂其缓者。
桑之性平,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故以桑钩钩之者,钩正其口也。
复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深浅适中,便于坐而得其缓也。
然后以前膏熨其急颊,且饮之美酒,噉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也。
虽不善饮,亦自强者。
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处,则病自已矣。
12寒痹熨法
寿夭刚柔》篇说:
“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
凡四种皆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煴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棉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棉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尺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
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
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起步内中,无见风。
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寒邪入侵经络血脉之中,久留不去,以致血脉不行,凝滞而痛。
病情严重者,影响营卫运行,致成麻木不仁的寒痹证。
导致寒邪的侵袭,乃是命火不足,心血虚损,肝筋失养的缘故。
因此,寒痹的治法,必以补命门真火,益肝心血源,通行经络,调和营卫为原则。
本方用棉布浸药酒熨贴以治寒痹,是最早的一种外治方法。
方中药物,酒性热而悍急,有通行十二经循行肌肤之力。
蜀椒赋纯阳之性,为交通心肾的主药;
干姜健胃培土,化生血气;
桂心引火归源,温养肝筋。
三味又得酒力及炭火的热力,装入夹袋中,在针剌前后,熨贴患处,久久施行(三十遍),则营卫通,汗液出,寒痹自能痊愈。
此方虽然制作较繁,然其理法,颇有深意。
13小金丹
《素问遗篇·
刺法论》说:
“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盒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
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盒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本方的炼制方法,是将辰砂、雄黄、雌黄、紫多(金箔),放入乳钵中研细,倾入磁罐中,外用盐泥封好。
另在空地上挖一个坑,约尺许,将罐置于坑内,封以薄土,筑实。
另用桑柴或桑炭,烧其地面,烧七天,至第八日,候冷,把罐取出,将药刮出,入于另一罐,再埋于地下,以消除火热之气,埋七天,再取出,将药倾入钵中,研细,炼蜜为丸,如桐子大。
服法:
每晨当太阳初出时,面向东方,吸一口气,用冷水和气送下一丸,共服十粒。
可免受疫疠的传染。
本方的服食,是采用道家的益气养生法。
方中四味药物,特别是辰砂、雄黄,是辟瘟防疫常用的药物。
小结
上述《内经》十三方,就其所用药物来说,已包括了动物、植物、矿物三类;
就其剂型来说,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
就用法来说,有内服、外用;
就其功能来说,有用于治疗,有用于预防;
就其方制来说,其中的汤液醪醴、生铁洛饮、左角发酒、鸡矢醴、兰草汤、豕膏等六方,属于奇方中之小者;
泽泻饮、乌鲗骨藘茹丸、翘饮、半夏秫米汤、马膏等五方,属于偶方中之小者;
小金丹,属于偶方中之大者。
这些方剂,不仅有其历史意义,而且其中某些方剂,现在还有其实用价值,特别是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