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之个体差异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4219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胞胎之个体差异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双胞胎之个体差异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双胞胎之个体差异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双胞胎之个体差异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双胞胎之个体差异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双胞胎之个体差异文档格式.docx

《双胞胎之个体差异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胞胎之个体差异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胞胎之个体差异文档格式.docx

(一)认知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即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的过程。

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如颜色、明暗、声调、香臭、粗细、软硬等)的认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它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在知觉中,人的知识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以后,并没有马上消失,它还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

这种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叫记忆。

  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思维。

除此之外,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就是语言活动。

(二)情绪和动机

  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emotion)或情感(feeling)。

事业的成功,朋友的支持,家庭的团聚,使人感到愉快、兴奋和喜悦;

而工作的失利,朋友的讥讽,亲人的争吵,使人感到沮丧、痛苦或愤怒。

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

知之深,爱之切,深厚、真挚的情感来源于对人、对事真切、深刻的了解;

情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积极的情感能激发人们认识的积极性,使人锐意进取;

相反,消极情感会使人消沉、沮丧,窒息人们认识与创造的热情。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所谓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例如,一个人希望得到团体的承认,并在团体中享有一定的地位,这种内部动力会成为推动他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动机。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人有生理的需要,如饥则食,渴则饮等;

也有社会的需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劳动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等。

人有物质的需要,如食物、衣着、住房、交通工具等;

也有精神的需要,如认识的需要,美的享受的需要等。

正是在人的各种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的不同的动机。

动机具有性质和强度的区别。

动机不同,人们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

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

意志与认知、情感有密切关系。

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和控制,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来实现的。

而人的意志的坚强或懦弱又反过来对人的认知和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能力和人格

人在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还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

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

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

它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一重要方面。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

例如,有的人记得快,有的人记得慢;

有的人长于想象,有的人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

有的人比较温柔,有的人比较粗暴;

有的人敏捷,有的人迟钝;

有的人谦虚谨慎,有的人骄傲自满;

有的人坚强,有的人怯弱等,这是人格的差异。

正是这些心理特性,使一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总之,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这三个方面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例如,认知的需要会推动人们去探索世界,交往的需要会推动人们去建立各种人际关系,并获得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同样,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又依赖于认知。

一个科学家正是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造福人类的重大意义,并且有了对自己工作的强烈责任感,才会产生炽烈的研究动机,并为实现自己的研究而奋斗。

同样,人的能力和人格是在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这些心理特性又调节着人脑信息加工的过程,并赋予这些过程以个体的特色。

 

关注个体差异,不放弃一个学生

人如其面,各有不同。

文班学生又相对思想活跃,自我意识较强,加之以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其差异性则更显突出。

通过一个学期的观察了解,我发现班级里容易出问题的学生有三种类型。

其一,单亲家庭造成的心理失衡者;

其二,父母过高要求下的心理变异者;

其三,父母疏离的行为异常者。

马卡连科说过:

“忽视人的多样性和硬把教育的任务问题放进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一句话里面,那会是不可思议的粗枝大叶。

”了解分析了这几类学生的不同情况之后,我采取了不同措施进行疏导和帮助。

我觉得单亲家庭的孩子,尤其是女孩,敏感而脆弱。

我注意到,从他们填写的家庭状况登记表中,很难看出他们家庭的残缺。

如果不与他们的父母联系,他们自己不会主动告诉老师父母离异。

我觉得,这些孩子的潜意识中,在尽力维护着家庭并不存在的完整。

他们有强烈的心理渴求——来自父母的完整的爱,可对父母离异的现实又无能为力,因此,他们心中总有一种难言的隐痛。

一旦外界有什么因素刺激了他的隐痛,他便表现出超出常态的过激行为。

学生D父母离异,单纯、善良,个性好强,善于表现自己,热衷于各种集体活动,平时热情开朗,表现出一副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的样子,一副典型的阳光男孩模样。

但有时他会非常偏激,思维和行动超出常人意料,比如,他突然周末不想回家,不允许他留宿,他就说在回家路上出走;

和同学踢球时的一点点冲撞,会被他无限地放大成有意陷害,和人家没完没了,不接受同学的劝慰;

上课突然与老师冲撞,很快又把矛头转向制止他的同学,以致下课拿来板砖要敲同学的头。

针对他的反常行为,我没有简单化地处理。

当他不想回家时,我得知是因为他难以接受父亲装修了新房,要与另一个女人生活在一起,他说他恨那个家。

我同意他留宿一个周末,嘱咐他下周一定要回家。

我又打电话给他的父亲,建议他当晚来宿舍看看孩子,与他好好谈谈,让孩子感到父亲的关爱。

可是,那位性急的父亲只是来责问一番,父子俩的矛盾越发激化。

第二天(星期六上午),他母亲给我打来电话,说孩子拒绝她的探望,语言很过激,要求我去做做工作。

我想,当时这孩子只是对我说,想自己静一静,而父亲的责问使得他怨恨的情绪更为激烈;

他惦念的母亲要去看他,他也拒绝,那么我去也是无益。

我就请他母亲放心,星期天的晚上,我再找孩子谈,让她不必急着去找孩子。

周日晚上,我找到这位学生,没有问他和父母争吵的事情,只问他自己静想的结果是什么,他很爽快地回答想通了,下周就回家。

又主动告诉我,他父亲来看他了。

我马上说,你一周不回家,爸爸就这样惦记你,大晚上从西城来看你,他多么关心你呀,你怎么没跟他说说心里话呢?

他说,他哪是来看我,就是来指责我的。

我说,他那是看你不回家着急呀。

他说,我也知道,所以我想通了,下周就回家。

再一次就是他在课堂上莫名其妙地与我顶撞起来,下课还要用砖头敲同学的头。

班里男生拉开他,他就大哭起来。

我把他带到办公室,见他情绪过激,我便避开当天的事情,告诉他他母亲给我发了三八节慰问短信,他马上说,我忘了给妈妈发短信了。

我便抓住机会对他说,如果你妈妈知道今天发生的事,她得多不放心!

你今天到底怎么了?

他说:

“我爸跟那个女人领证了,我心里有点憋闷。

今天的事与这事有关系,谁也别觉得我是好惹的。

上星期六我已经拿板砖敲过一个人了,我宿舍的床底下还放着一块板砖呢,等XX再找事,我也敲他的脑袋。

”我一听此事非同小可,连忙问他上周六打架的事,并说他父亲不知道,还让我转告他父亲,他现在的状况。

我突然感觉到这个孩子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一方面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全和谐的家,希望自己也能够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另一方面当他感到自己的愿望已经永远无法满足,心中的那种难言的失落使他暴躁不安,想制造麻烦来使老师特别是父母来关注他,来平衡心底那种被抛弃般的缺失感。

他越说自己不是好孩子,其实他越怕自己被别人看做坏孩子,越说不让老师把自己当好孩子要求,他越渴望老师不要放弃他。

我对他说:

“你不是坏孩子,老师从来没有那样看,同学们也没有看不起你,只因为你平时大大咧咧地很爱开玩笑,大家才跟你没有遮拦,这也是因为大家喜欢你。

今天你在课上莫名其妙地跟老师嚷,老师也没因此就认定你是坏孩子。

课上制止你的同学也没有恶意,他口不择言,也是因为你当时太过激,话赶话才说的。

哪里是他们看不起你呢?

你要真用板砖去敲他的头,你就赢来大家的尊重吗?

那样大家才真会认为你太不知好歹,而且行为鲁莽不计后果,以后怎么相处呢?

那你才真的形象受损,让大家看不起呢。

”他又说:

“老师,如果您那会儿搧我两下,我就知道自己错了,就不再说什么了。

”我又说:

“老师怎么能在课堂上搧你呢?

你现在想明白了也不晚。

心里有委屈,有烦恼,要用适当的方式排遣,不能不计后果地为所欲为。

等你冷静下来,后悔都来不及。

”我又问了他周六在校外打架的事,他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我,并说事情已经过去,以后再也不会那样做了;

还主动让我把班里同学找来,给人家道歉;

我说宿舍里的板砖呢,他笑着说:

“扔掉。

”以后,他和班里同学一直相处很好,还报名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让我帮他修改中文稿。

我一直与他父母保持联系,将他的心理波动如实告诉他们,让他们也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和讲话方式。

我也一刻不敢放松,尽力呵护那颗失衡的心。

学生S也是单亲家庭,与母亲一起生活。

敏感、脆弱,自尊心强。

因为身为女孩,从小受到已有两个孙女的奶奶的冷落,父亲的离去,妈妈的唠叨,从小学到高中两个被她认做知己的女同学的疏远,使她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受人喜欢,处处失败的人。

她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外,平时就像一株含羞草,平实默默地在角落里舒展着自己柔长的叶片,可一旦有人走近,即便没有触碰到她,她也会蜷缩起来,本能的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我试图努力改变她,找她谈话,上课多让她回答问题,安排她在主题班会上发言,但她尝试一次之后,坚决地拒绝了独自三分钟的发言。

后来,我又发现她不去做操,找到她,她只是流泪。

后来告诉我,她不能忍受从操场独自走回教室。

我认真倾听她这不能成为理由的理由,耐心地开导她,给她讲故事,告诉她失去一两个朋友,并不是失去了全世界,如果把目光只盯着眼前这小小的一个黑点,你会把它无限地放大成高山不可逾越,甚至会使整个天空一片阴霾;

我还告诉她体谅母亲,体谅她独自抚养女儿的艰难,体谅她身心疲惫时的牢骚,体谅她恨铁不成钢的数落,让她相信,母亲的数落里包含的是爱,是希望。

后来她破涕为笑了,我以为她接受了我的话,鼓励她坚强起来,一定会走出眼前的一点点阴影。

后来她突然问我一句:

“老师,我明天还要去做操吗?

”我的心陡地一沉,原来我这两个多小时的努力,只是拉着自己绕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又回到了原点。

我尽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她说:

“如果你明天还感到自己回教室艰难,你先别去上操,老师给你时间好好考虑。

”第二天(星期五)她没去上操。

我找到三位善良热心的女同学,告诉她们不露痕迹的走近S同学,关心她,体谅她,让她从孤独中走出来。

下一个星期的前两天,她仍然没去上操,接近她的女生告诉我,她们拉她去做操她也不去。

星期三,我约了她的母亲在校外见面,因为她说过不希望老师到她家,或约她的家长见面。

为了尊重她,我没有让她知道。

我把孩子的情况如实告诉她,她母亲却说,孩子在家里表现很好,有说有笑,还给她讲故事。

我一听,她正是把我开导她时讲的故事讲给了妈妈,说明她认同了我讲的道理,那她为什么还不去做操,并且拒绝其他同学走近呢?

第二天,我又找到她,问她这些天是否想通了,她却突然什么也不说,扳着脸皱起眉头,任你询问。

后来突然冒出一句:

“我说了,您也不想听。

”我见她情绪不好,没有再问。

便缓和一下,对她说:

“老师只想让你快乐起来,别的同学都去做操了,你一个人不孤独吗?

”我让她再去想想。

我便找到刘惠君老师,又找到谢主任,在他们的指点下,我想再找她谈一次。

我又从刘老师处找来心理咨询电话告诉给她妈妈,请家长从另一个角度帮助孩子从心理误区中走出来。

第二天她请假没有上学。

下一周周二课间操之后,我找到仍然没有去做操的她,没有再问她是否想通,而是指出她在违纪,两个星期没有正当理由不去参加统一组织的集体活动,相当于旷课。

她突然提出一个新疆男生为什么经常不去做操,我指出他经常不去不是长期不去,而且他每次不去我都要找他。

她又突然说:

“大不了退学!

”我很生气,问她:

“老师一直在给你时间,希望你敞开心扉接纳别人,同学的热情你为什么拒绝?

我亲眼看见下课时同学拉着你一起去集合,你却甩开了她的手;

自习课不允许串座位,你却坐在你原来同桌的位子上,使得别的同学无法正常归座;

你两个星期不去做操,老师没有批评你,耐心开到你,等你自己想明白,你却执迷不悟,大不了退学,是你自己真心想退学,还是老师逼你退学了?

”她不再说话,我缓和语气对她说:

“你换个角度想一想,在家里,母亲宽容你,容许你什么事情自己想明白;

在学校,老师体谅你,给你思考的过程,尽量让你自己悟出道理。

将来走向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你必须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谁会允许你想明白了再做,而且一想就要俩星期?

你拒绝别人的引导,这样下去,是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任。

”她突然大哭起来:

“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前途?

”我又生气有心疼,毕竟她在自己制造的误区中挣扎,她把自己包在一个壳子里,尽量显出她和别人一样,从来不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脆弱,在家里还要表现出自己的快乐,避免妈妈的唠叨。

我先搂住她,轻声说:

“傻孩子,你是有很多优点的人,怎么不能有好前途?

”,我把她扶到椅子上,又对她说:

“如果你觉得哭一哭很痛快,那就大声地哭吧,把委屈都哭出来,别总是压抑着自己。

”又把纸巾递过去,让她擦脸。

过了一会儿,她止住哭声,又沉默一会儿,对我说:

“老师,我明天做操去,您别再说了。

”我舒了一口气,但仍然不觉得轻松,很遗憾自己无能,不能走进她的心里,解开她的心结,让她真正地快乐,开朗,积极向上。

学生C是在父母与家族中其他优秀孩子的比较中长大的。

在我与家长的谈话中,感到他们总是在强调家族中其他孩子多么多么优秀,自己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让人操心。

家长也许是想激发出孩子的上进心,但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意无意的比较,让孩子小小年纪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也许孩子曾经努力过,可努力的结果还是不如别的孩子优秀,而家长又没有发现孩子的微小进步,还是一味地在比比比,久而久之,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使他也不再相信自己能有别人那么好,于是,他就放弃了努力,破罐破摔。

等家长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孩子已经积习很深,不能自拔了。

他们寄希望于老师,可孩子同样拒绝老师的正面引导,拿出一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架式。

他非常情绪化,自制力薄弱,高兴时他替自己辩解两句,不高兴时任你说什么,趴在桌上头都不抬。

我与家长取得联系,与他们达成共识,帮助孩子树立信心,重塑自我。

这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家长在周末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接受心理辅导,他有时回来还告诉我心理医生让他干什么,怎样调节。

我觉得他不再排斥别人,愿意接受别人的指导或帮助,说明他的向善之心、上进心并没有完全泯灭。

我从一点点小事入手,鼓励他每一个细微的进步,帮助他发现自己每一处小小的优点。

他的字写的不错,我让他写黑板报;

他的声音浑厚,我让他朗诵小说中的角色;

有一天,他第一个自告奋勇背诵古文,非常熟练流畅,全班同学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那一天,他一定非常地自豪。

我马上给他妈妈发了短信,让她打电话及时给孩子以鼓励。

第二天,他告诉我,他决心在四月份戒烟,并主动要我翻他的衣兜和桌斗,保证没有带烟。

我表示相信他的决心,并允许他有一个过程,告诫他一定要坚持到底。

我又应他的要求,给他调换了座位,使他能更有信心和条件改变自己。

尽管我不时因为他的反复无常而懊恼,甚至灰心,但我也时常提醒自己不要放弃,鼓励学生也鼓励自己。

毕竟,他有了变化,犯了错误先找到我承认,不想去做操或上自习总要先找到我,告诉我一个理由,而不是干脆地不去。

两次英语测验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英语老师向我表扬他的进步。

我在沉重中感到了一丝欣慰。

荀子曰:

“人无师无法,而智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

人有师有法,而智者则速通,勇则速威,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

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

”这几句话道出了老师、教育的作用。

如今,我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应对着比智、勇、能、察、辩更为多元化的教育对象,但我们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使受教育者速通、速威、速成、速尽、速论的境界,至少我们使他们的向善之心不曾泯灭,是非之念不曾丢失,努力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曾落空。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教育着自己,不要放弃,坚信自己工作的意义;

在完善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完善着自己,不要灰心,每一点付出都有它的价值。

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传递,到任何时候,我们都会自豪地说,我们不曾丢下捧在手中的文明的火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