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的军旅生涯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3563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我的军旅生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原创我的军旅生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原创我的军旅生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原创我的军旅生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原创我的军旅生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创我的军旅生涯Word文件下载.docx

《原创我的军旅生涯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我的军旅生涯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创我的军旅生涯Word文件下载.docx

次日,我们随部队到达宁明夏石,在老百姓家驻扎下来,我与哥哥从那天就分开了,兄妹俩生离死别式的抱在一起大哭,更没想到那一别竟成永别。

紧接着由于边防战况紧张,我和刚入伍分配在一起的十几个新兵在当地抓紧时间进行了战前训练。

隐约听到老兵们在讲要打仗的事,我以为这一去不是成为枪下亡魂,就会成为英雄。

二、参战

2月17日清晨,自卫反击战斗打响了。

我师指战员怀着对党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越南侵略者的无比愤慨,象猛虎下山,以迅猛凌历之攻势直插坂然待命功打同登。

从国境线到坂然,全程七公里,这一带,群山起伏,标高均在海拔五百米以上,支脉交错,沟谷纵横,草深树密,荆棘丛生。

一般人要在这就是空着手走上十几分钟也会气喘不止,何况战土们要措着几十斤的枪支弹药和战斗物资急行军呢!

但是,战士们懂得:

穿插分割,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就为胜利打下了基础,时间比生命还要宝贵!

上前线时,首长说了:

女兵不用在火线冲锋陷阵,女兵的武器就是药品箱和器械箱。

而我是话务兵,身上背了一台野战用的20门小总机,一个线圈和一台651型电话机,脖子上还挂了一个耳机,浩浩荡荡地跟着大部队往山里行进。

虽然没有给我配备枪支弹药,但我这一身装备对于当时体重不到45公斤,身高只有156的我来说已经是吃不消了,但看到其他战友身上都超负荷了,我也不好意思劳驾他们,再说,我是个军人,我也很要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不能落后不能丢脸。

六点二十五分,我前线指挥部一声令下,万炮齐鸣,地动山摇。

一发发凝聚着仇恨的子弹撕裂长空,一齐射向同登敌阵的五十多个目标。

顷刻之间,盘据在594高地的敌炮兵观察所被我火炮首发命中,两米厚的钢筋水泥飞上天空,刚从河内开来的满载军火的列车起火爆炸,摊散在铁轨上,同登军营腾起滚滚浓烟,成了一片火海。

被边境群众恨得咬牙切齿的公安屯顷刻间土崩瓦解变成一片废墟。

敌炮兵阵地上炮管被炸断,炮轮子连滚带跳地抛到了三百米之外的山脚下。

十五分钟迅雷不及掩耳的炮击,直打得敌人死伤累累,晕头转向。

后来一个被俘的越兵对记者说,同登附近有座三孔铁桥,为了阻止我边防部队前进,上级命令他们一个连负责炸桥。

他们在桥下放了半吨炸药,炸药下面放了反坦克地雷,安了电发火装置,准备一遇到攻击就把桥炸掉。

没想到被我师一阵猛烈炮火就把这个连炸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几个不是耳朵震聋就是头也懵腿也软了,发火炸桥的胆都没了。

我部继续派先头部队猛插,敌人层层阻截。

他们凭险据守,设置了重重障碍。

当时我们师巧妙地运用了尖刀排交替穿插方法,不恋战,不停留,一次又一次地摆脱了敌人的纠缠,提前半个小时插到了指定地域。

与此同时,我右翼穿插部队越丛山,踏棘岭,横扫会梅、那模、波寨、438高地等据点的敌人,迅速址插到了敌人的后方。

这样一来,同谅山之间的423、303、409等高地,全部被我方攻克,迅速完成合围。

同登守敌退路被我军一刀切断,敌人成了瓮中之鳖。

2月18日,在55军的凌厉攻势下,同登之敌基本被歼,余敌退守339高地、法国炮台、探某三个核心阵地。

广州军区前指来通报,说越军准备调集4个步兵师、2个炮兵旅从谅山、太原方向实施大规模反击。

55军遵令把部队(主要是163师)收缩到同登以北准备打敌反扑,结果又是一场空。

这场战役,我所在的东线55军勇克同登,歼灭了“金星师”王牌12团后,乘大胜同登之势,勇猛地压向谅山。

三、职责

前面提过,上前线时首长说了:

女兵不用在火线冲锋陷阵。

我们话务兵的职责和任务就是做好接转电话,每到一个新的地点,我们都要和男兵一样肩负战地布线和调试电话线路的任务。

那么多成串成串枯涩乏味的部队和首长的番号代号,我们硬是背记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当时男兵们也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口齿和记忆。

由于越南特工经常出没,我们夜里接转电话时是手不离枪的,连长吩咐出外解手也要两、三个人一起才行。

那时毕竟还小,心里有点害怕,并不是怕会踏上地雷,怕的是特工的“麻袋”,特工们都喜欢用“麻袋”把人套上往背上一扛,虽然没遇到过,但听老兵们一说心里还挺毛的。

这些都不足一提,最另我难忘的是猫耳洞的生活,虽然我蹲猫耳洞的时间并不长,但也尝到不少苦头。

那次队长让我们把总机电话搬进猫耳洞呆一到两天等待任务,不知道他从哪找来一条被污染的有好多血迹的并且发硬的军用棉被,当他把棉被拖进猫耳洞时一股腥臭味直冲我的鼻子,我脱口说了一句:

这被子好臭。

就被队长训了一顿,臭啥臭!

你不想要命就别用啊?

并嘱咐我们:

如果听见炮弹呼叫声音,赶快把棉被顶在头上,这样可以挡挡弹片。

最后他又补充了一句,当然,如果炮弹正好落在咱们头上了,被子也不起作用的。

我们的猫耳洞本来就不大、也不规范,加上增加了一条棉被更显得拥挤。

只能两个人一边的对着半趟半坐着,我和一个战友提前就挤在了猫耳洞的一头,剩下那位女战友只好和我们的队长挤在洞的另一头了。

就这样,我们半趟在猫耳洞里迷糊着休息等待天亮。

猫耳洞缺水,无人不知。

生命离不开水,无人不晓。

很多人在洞中坚守几天几夜,就只能喝一口水,那一口水对于兄弟们来说,可真的是生命的源泉啊!

干啃压缩干粮,嘴上都起泡了,嗓子里像塞了沙子一样,干渴使猫耳洞里的人平均一天不到一次小便。

其实,在猫耳洞中的蛇鼠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越军的特工和时不时的炮弹袭击。

战士们说:

蹲一年猫耳洞,不光把这辈子的苦都吃了,还把儿子、孙子、重孙子的苦都吃了,从洞里出去以后,可以说任何艰难困苦都不在话下了。

在那个血与火的燃情岁月,“猫耳洞”之所以成为当时点击率很高的关键词,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因为它的形式,而关键在于它独特的内涵。

如此小小猫耳洞,却与前线将士的生存条件,战斗的胜败,乃至国威军威、人格精神等等密切相关,牵动着前后方亿万人们的心。

死为苦之极。

入洞伊始,使你感觉每秒钟都可能是你人生的句号。

不知过多久,亮光就从头顶的树叶中照了进来。

我爬出洞口一看,天亮了。

这时口干的要命实在是想喝水,就把昨晚战友找来的水壶中剩下的水到入小磁碗里,这个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小碗黄红黄红的混沌不清的泥土水,这时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夜晚喝进嘴里的水是那样难受,嘴中的感受还能好吗?

后来找水的老兵告诉我们,因天黑路又看不清楚,不敢走的太远,见着水就往壶里灌了,这是一个水坑里的水,上面还漂浮着血衣、棉纱条等物品。

听他这么一说,我们几个又开始不停地反胃,这碗水我就是渴死也不会送进嘴里了。

好象有哪位思想家说过,人的精神因素有时候可以决定人的身体状况。

在越南的时间里我们喝了严重污染的水,还没有人在阵地上发生疾病,这可能就是精神的作用,是精神对人的生理控制。

当我们撤离越南回到国内以后,我们医院的医疗帐蓬里就住满了生病的战士,而且大多数是痢疾病。

现在分析原因,可能是精神的力量导致了疾病的推迟和爆发。

四、烈士中转站

离我们不远处的小山坡上,有个警卫连队驻守在那里,不远处还有一个火箭炮连。

左前方是后勤指挥部,紧挨着有两间平房,被做为医院救护站的手术室;

手术室的前面一块平地就是包扎伤员和包裹烈士的地方。

我们话务组旁边是临时医院,医院的标志上写着:

前线救护转运站。

那时我们在话务组也时常听到前方战斗的枪炮声,听前线下来的战士说,我们离火线也不过一两公里。

那时我们看到旁边医院的医护人员不停地忙,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前方送下来的伤员清创、止血和包扎,为烈士清洗、穿衣和包裹,然后护送回国,对烈士的清洗工作是很神圣的。

我经常看到军工战士们抬着牺牲的烈士送到这里,这些从事特殊任务的战士们就会象服伺睡熟了的兄弟一样,小心翼翼地为烈士们进行清洗整容。

他们怀着对战友的一片深情,怀着对牺牲烈士们的尊敬,一丝不苟地进行烈士上路前的最后整容工作。

为烈士化妆整容是一件繁复而艰难的事情,他不同于弱老病死的人。

战士们在处理这些被各种火器弹药损毁过的遗体时,各种难以想象的情况都能遇到有时甚至也会遇到生命危险。

牺牲烈士遗体的处理工序首先要从清洗消毒开始。

每当有焚化任务时,后勤干部会携带阵亡官兵花名册来到停放烈士遗体的军用帐篷内,核对烈士身份并对身上遗留的个人物品进行收集存档。

躯体完好的可直接在洗理完毕后穿上新军装,然后进行化妆美容和拍照。

对牺牲人员的身份核定通常由师团组织部门来进行登记统计,而后由后勤部门的负责干部组织工作人员举行一个祭奠仪式,在“全体默哀!

向牺牲的战士敬礼!

”的口令声中结束,然后由军工战士将烈士遗体送入火化炉焚化。

尽管我在那短短几天,但我看到了那些军工官兵们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分昼夜地为烈士服务,他们不顾高温酷暑,不怕刺鼻的来苏儿和腐尸的气味,孜孜不倦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

这里既没有前线战场上的轰轰烈烈,也没有庆贺战斗胜利时的喜悦,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琐碎和平凡,伴随在他们身边的只有抹不去的痛苦和悲哀。

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只有一个不愈的信念,那就是让每一位即将远行的烈士们完完美美地踏上回乡路!

他们沿用了中华民族传统而最古老的祭奠风俗,他们眼含热泪面朝战友牺牲的方向默默地跪在红土地上用罐头纸和信纸充当纸钱焚烧祭奠亡灵。

看着一张一张焚烧时燃着火苗的纸张,听着一声声呼喊牺牲战友名字的凄切悲声,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在念叨:

“好兄弟们,安息吧!

我们一定把你们的魂魄带回故乡,带回到你们慈祥的母亲身旁!

这些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过那些神圣的、使人悲伤的场面,每当我动笔书写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时,我都会想起这些当年曾经战斗在特殊岗位的军工官兵们。

这些不为外界所知的无名英雄战友们,也是我军作战期间英雄行列中最光荣的一员,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不应忘记这些曾为共和国无私奉献的人们!

五、撤军

1979年3月4日,我们接到了中央军委命令:

5日零时撤退。

4日白天休息了一天,晚上就正式撤军。

我们都知道,撤退的时候要互相掩护,就是各部队交替掩护回撤。

当时,上级要求我们军容整齐,即便是脚拐了也要支持着。

第一批返回的军人受了到当地人民在友谊关的热烈欢迎,但是,由于人太多了,越军趁机开炮伤了几个人,为此日后就不再让人民群众到边防线来迎接。

我们话务组跟随师值炮团是3月14日才返回到国界。

或许是要我们把大路让给辎重部队,或许是我们烟熏火燎军容不整,或许是我们建制不全缺将少兵,或许是我们配属友军理应是陪衬红花的绿叶,我们没有从友谊关凯旋回国,而是奉命绕行西侧距离友谊关约一公里的地方静静悄悄、无声无息撤回国内。

没有看到人声鼎沸、彩旗飞舞;

没有看到欢歌笑语、花团锦簇;

没有看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但我们还是挺起胸膛,昂首阔步,向前,向前!

祖国啊,您的儿女们虽然灰头垢面,衣衫褴褛,伤痕累累,但我们出生入死欲火重生,回来了——!

55军在回撤过程中对打敌反扑做了充分准备,从3月8日开始,在扣马山一线专门等了3天也没见越军的大规模反击,于是顺利撤回国内。

在回撤过程中,一旦越军对我实施炮击,我必以十倍以上的炮火反击之,某日越军向友谊关发射20余发炮弹,我当即还击200余发,打得越军不敢轻易开炮,直至撤军结束再未发现越军炮击我回撤部队。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圆圆脸的“小娃娃”女兵,如今已步入中年,我们热情似火的军营生活,我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时代,都已成为过去。

回首往事,对曾经的辉煌有着美好的回忆,对犯过的过错抱有深深的遗憾,这大概是人之将老的心态使然吧。

(原创)我的军旅生涯

(二)

新兵连是最难忘的,因为那里是把你从一个社会青年转变成一个真正的军人的地方。

新兵连是辛苦的,战友们,回忆的时候你们是不是都还是觉得很有趣,当时的苦在回忆的时候却一下子会变甜。

新兵连被誉为人生的近代史(中国的近代史:

屈辱),可是你们光荣退伍后有谁不以有过那段峥嵘的军旅生涯而骄傲啊!

79年3月5日从战场撤下来后,师部在几个月时间内来了很多烈士妹妹,据说是特许招的兵,是来部队接哥哥的枪。

虽然我是正规招的兵,也参加过中越战争,我哥哥是烈士,很自然我也被归属到她们的行列。

由于入伍时只是匆匆地战前训练过一个月,所以这次新兵连训练我是逃避不了的。

她们已经到了半个月了军装还没发下来,全连只有我是穿军装的,因此她们都把我看成是“老兵”,我当时也觉得自己比她们“老”,虽然在新兵连里的年龄数我最小,由于我上过战场,新兵们都很羡慕我。

在165师医院新兵集训不到一个月,就把我们分流到广州军区后勤21分部,而新兵连的地点设在广东龙川县505野战医院,我被分到二班,也许是我个子小不起眼的原因吧,班长永远轮不到我。

一、新兵连的第一天

刚来的新兵个个头发都很长,军容也不整,活象个“土八路”。

我们班长是个78年入伍的老兵,她挨个把我们叫去剪头发,要把长发剪成齐耳的,更糟糕的是剪头发的人并不是专业人士,只是负责把头发剪得短短的就行了,可想而知我们这帮新来的女兵会哭成什么样了。

有些人开始在那哭诉着为什么父母要把自己送来当兵,有些坐在床边闷闷不乐一句话也不说。

哭归哭,闹归闹,规定要剪的还是不能违反的,不然要受到惩罚。

班长早没了刚接我们时的热情,脸上只是摆着一副冷面孔。

她让新兵把从家带来的食品处理掉,能放库房的就放库房,不能放的就马上解决掉。

我们早已没有心情吃掉那些美食了,打算把它们全扔掉。

这时隔壁的战友,比我们早到一个星期的新兵,见我们要扔掉食品,赶紧让我们送给她们吃,并且还说等几天我们也会象她们那样的,我看着她们狼吞虎咽的样子觉得好笑,想,我怎么可能成那样呢?

以后的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看见她们在走廊上叠被子也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我们也加入了其中。

好不容易到中午了,以为这下可以吃一顿大餐了。

我们全连新兵踏着不太整齐的步伐,唱着“我是一个兵”大踏步来到食堂门前,接着是分班排队走进已经摆好的四方桌子,凳子是可坐两人的长条凳子,八个人坐一桌。

先到的战友都不许先坐下,等全部到齐后连长一声令下------“坐下”,我们才一起坐下,当时我玩心太重,当听到连长喊“坐下”时,顺势用脚把长条凳往后推了一下,跟我同坐的新兵在毫无提防的情况下一屁股坐空了,来了个四脚朝天。

本来很严肃的场合瞬间笑成一团,倒地的战友先是脸一阵红,继而大哭起了,而我,当然逃不过晚上全连大会上念检讨书了,那次给了我很深的教训,发誓再也不敢在那种场合搞恶作剧了。

也就是那一次,指导员注意了我:

这小兵灵敏度很高,是块可造之材!

也许是那次恶作剧引起连长指导员的注意吧,新兵连没结束我已经被提前送去广州军区通讯集训队了。

午休后,军号吹响了,我们随着集合的军号声小跑着到训练场集合。

由于中午睡得太沉,人还是晕头转向的,晕乎乎的排着队,跟着班长来到了训练场,这时才算正式的与连队的干部见上面,一一作了介绍,轮到我们自报家门了,点到谁的名字就回答一声“到”,王XX,贵州籍的战友轻声的答了一声,“你哑巴了”?

一个老兵班长走到她面前训斥她,重新回答,给我扯着嗓门喊,小王的声音又大了些,可还是不能令班长满意,就这样,她被重复着喊了七、八遍的“到”,到最后是哭着喊出来的。

我们后面的都吓得赶紧提高了嗓门,终于点完名了,我们松了口气。

一个见习排长出来训话:

“从今天开始不要再想着家里的舒服日子,在部队一天就要有军人的样子,把那些娇嘀嘀的动作给我改掉,你们现在虽然是一名军人,但还要经过这三个月的训练行算合格,才算是一名真正的军人,这三个月的训练就是为你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打基础,能不能过这关就看你们自己了。

”训完话,班长就开始了我们的第一天的训练。

刚开始的训练强度还可以,大家都能平和的接受。

训练了一下午,肚子饿得咕咕叫,开饭前部队的习惯还要唱军歌,站在食堂门口,扯着嗓门大吼,还要和男兵比,看谁唱得响亮,哪个班唱得声音响就先让进去吃饭,声音最“小”的,被训一顿再说吧,如果班长不高兴了,就还得再练练军姿。

反正新兵集训结束,我们的嗓子都是嘶哑的,我的大嗓门也就这样练出来的。

终于等到可以进食堂了,早没了中午吃饭时的扭扭捏捏,一听叫到自己班开始打饭,端了碗就朝前跑,担心去晚了抢不到饭了,当然这也夸张了点,主要是肚子饿想早一点吃到饭。

回忆那天开饭时,八个女孩子也顾不上形象了,就两盆菜大家抢着往自己碗里倒,我入伍时从家里带了个小不锈钢饭匙,没铲两下菜就没了,我一气之下跑到服务社买了一个特大的汤匙,一下铲子就是半碗菜。

那时有个战友总是抢不到菜,吃了好几顿白米饭,最后哭了,大家看不下去了,就把自己碗里的菜刨些给她,后来这个情况被连长发现了,连长一下火了,训我们:

你们是吃饭还是抢饭,你们哪点象女孩子,把碗里的菜全给我倒回盆里去,下次再抢我就让你们全吃白米饭。

大家只好倒回去了,有些小声嘀咕,不抢,就得吃干饭啊。

哪个班被最后叫去打饭的,经常没饭了,大家只好分着点吃,那个饿呀。

因为训练累的原因,那时的我体重85斤,一顿饭可以吃两大汤碗,晚餐可以吃四个大馒头,有时不够,如果是现在那得分几顿才能吃完。

自从挨训后大家再也不敢抢了,以后班长也与我们坐在一张桌上吃饭,也起到了监督作用。

大家经常把馒头揣在怀里带回宿舍偷偷吃,因为不允许带回去吃,只要有一个馒头带回去了,都是大家分着吃,一个班十二个人,每人分一小块,带回去的馒头是冷冰冰的,硬邦邦的,但大家就着白开水也吃得特别香。

有时那馒头都还没蒸熟,还有点粘,大家都顾不上这些了。

(二)学唱军歌

晚饭过后依然是到训练室,不过这次是开始教我们唱军歌,印象最深第一首歌是——“战友之歌”,我们几十个新兵,几十双眼睛,目光一致转向一班长,并紧盯着墙上大白纸里的歌词。

我们哪是在唱歌,简直是吼歌,不要怪我们当兵唱歌不好听,班长教一句“预备唱”,我们就跟着学一句: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战友战友,这亲切的称呼,这崇高的友谊”……班长告诉我们在部队唱歌不要求你唱准音,比的是嗓门大,要求我们扯着嗓门唱出来,一遍不行来第二遍,第三遍,至到他们满意为止。

不过班长给我们唱的声音确实够大,吓了我们一跳。

军歌朴素,军歌无华,军歌又最能打动人心,那是一种铁血的柔情。

对于军人而言,军歌和身上这身橄榄绿一样神圣。

这样的感觉,也许只有真正的军人才能够体会到。

&

shy;

一曲《战友之歌》,诠释了战友二字沉甸甸的分量,注定要成为革命大家庭中的一员,大伙儿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

这不仅是我在新兵连第一天学会唱的第一首歌,也是接受部队教育的第一堂课。

渐渐地,我懂得什么叫团结友爱,亲如兄弟,“钢铁集体”?

那就是战友间心连心,同命运,共患难的深厚情谊,对祖国和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

在军营,你还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拉歌场合:

“一连的,来一个!

”“二连的,来一个!

”……在军营,常常以连队为单位,干脆用歌声作回应。

军歌犹如战士们另一种形式的政治生命,歌声象征着军人的作风。

既鼓舞士气,激发集体荣誉感;

又丰富业余生活,带来精神慰藉。

军歌有形,歌声回荡,时刻伴随着战士们的健康成长。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这些新兵们的共同课目训练,完全与“每周一歌”结合在一起,同步进行。

譬如:

第一周政治学习,我们就学唱“战友之歌”;

第二周,白天进行队列分列式训练,晚上学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大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第三周,开始投掷手榴弹、操枪瞄靶训练,又唱起了《走向练兵场》:

“彩霞飞舞红旗扬/风吹树叶哗哗响/我们的步伐多雄壮/歌声那个嘹亮走向练兵场/一天不摸枪/我手指就发痒/一枪没瞄好/我吃饭都不香……”;

第四周,当准备实弹射击,初次检验瞄靶训练成果时,又学会了《打靶归来》: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风展红旗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misaolamisaola……”。

军歌使我们充满无数的激情在心中荡漾。

是的,当兵的人,永远难忘那些被我们吼得如山响雷鸣般的军歌,就如永远难忘昨天新兵连那一段唱着军歌走过的如歌的、燃烧激情的岁月一样。

每次学歌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哭出来其他战友就会跟着哭起来,其实我们都很想哭,只是我们都忍住,但是只要有一个带头了我们就会哭成一片,当然我也在其中。

我们一边哭一边回想起家乡亲人一边唱着军歌,这种感觉这种滋味非语言能表达出来的。

军歌可能没有流行歌曲好听,没有流行歌曲那么新潮,但是军歌的歌词都代表我们每一位远离家乡在外服兵役士兵的心声,只要你当过兵你肯定会被军歌所感动。

新兵连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电影,看电影之前一般都会先跟别的营拉一下歌,谁的声音小就会被压下去。

“谁英雄谁好汉咱们训练场上比比看……”,歌声一浪高过一浪,军歌一曲赛过一曲,大家都扯着嗓子吼,也不管歌曲是否走了调,助威呐喊以及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只要一拉歌我们就有用不完的劲,总嫌自己的声音太小,那是拼了老命吼出来的。

军歌嘹亮,唱响军营,也唱响每个军人的一生!

(三)整理内务

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

>

整理内务是每个新兵的必修课。

首先学的是叠被子,班长开始教我们叠豆腐块的被子,四四方方的。

天啊,这下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隔壁的战友会在走廊的水泥地上叠被子了,因为床上铺不开,只能放地上了,就是这样的脏被子在我们身上盖了三个月。

把被子叠成四四方方真的没想象中那么简单啊!

新被子都是泡泡的,松松软软的,要把它压实了才能叠出那样的效果,为求这种效果,我们只好学着“过来人”先把被子用水打湿,当然不是湿透它,但有些战友掌握不好分寸,最后也是湿透了的。

然后用各种重的东西压实它再开始叠。

我记得当时我的五个手指尖都磨得发亮了,很痛。

因为要用手指不停的去来回的磨出棱,上下拉扯,然后还要用板凳来回的摩擦,为的是把棱角压出形。

因为被子普遍被打湿了,我们很多人都感冒了,尽管上面的领导不允许我们这样做,但没办法,只有这样才更容易叠出有形的被子来。

这被子呀可不是那么好叠的,要有棱有角,起码得花上个半小时,展平,狠压,修角,拉线,经过我晚上翻滚的“咸菜”终究是要把它变成“豆腐块”!

为求这豆腐块能到达最高的境界,我可不止一次的被连长把被子从二楼丢下去,然后在操场修炼!

“豆腐”做好后就是整理内务,整个房间除了直线就是方块。

再就是卫生,不管哪个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