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群在省辖市街道社区三有一化工作的讲话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2586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向群在省辖市街道社区三有一化工作的讲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陈向群在省辖市街道社区三有一化工作的讲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陈向群在省辖市街道社区三有一化工作的讲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陈向群在省辖市街道社区三有一化工作的讲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陈向群在省辖市街道社区三有一化工作的讲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向群在省辖市街道社区三有一化工作的讲话Word文档格式.docx

《陈向群在省辖市街道社区三有一化工作的讲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向群在省辖市街道社区三有一化工作的讲话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向群在省辖市街道社区三有一化工作的讲话Word文档格式.docx

五是把城市新建小区和城中村改造相结合。

参观的新园社区,就是把城中村改造的小区全部融入城市社区建设。

鄂尔多斯市作为一个西部城市、一个新兴城市,十分注重社区建设,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其经验值得广泛推广。

下面,我结合实地考察和大家发言的情况,就如何推进省辖市街道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讲三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近两年街道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的简要回顾

总的来看,在青岛、贵阳两个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座谈会以后,各地各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三有一化”探索和推进力度,整体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在理论认识上有了一些新的深化

一是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综合各地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提炼出这样一个表述:

所谓区域化党建,就是以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为目标,以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社会为主线,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以队伍建设、阵地建设、经费投入为保证,以党组织网格化为支撑,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全体党员、居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不断巩固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

二是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逐步认识到区域化党建主要具有“六个性”:

即地域性,就是以一个个实际的街道、社区为基本单元;

整体性,就是街道社区范围内的所有单位、组织和企业的党建工作是一个整体;

适应性,就是适应城镇化趋势和居民群众需求,发挥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作用;

开放性,就是打破封闭运行和条块分割的工作模式,在一定范围内有效整合党建工作资源;

系统性,就是多元的党建主体、党建工作构成一个有机系统,系统各个要素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按照不同的职责发挥作用;

整合性,就是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形成齐抓共管、共驻共建格局。

三是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内容形式及推进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在青岛、贵阳两个座谈会上,我们进一步概括了“三有一化”尤其是区域化党建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就是“六联”,即条块联动、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十化”推进“一化”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即领导体制扁平化、运行机制规范化、组织设置网格化、活动方式多样化、发挥作用常态化、服务群众长效化、工作载体品牌化、队伍建设专职化、阵地建设标准化、经费保障制度化。

“十化”,也可以概括为“六个创新、两个建设、一个服务、一个保障”,“六个创新”就是创新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工作载体和发挥作用形式,“两个建设”就是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一个服务”就是服务群众,“一个保障”就是经费保障。

(二)在实践探索上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街道社区党组织体系更加健全。

坚持改调并举,结合街道区划、社区规模调整及时健全党组织,一些中小城市加快推进城区镇改街、村改社区步伐,并同步建立党组织。

同时,指导街道社区加大对辖区内各类组织、各类单位、各类人群的组织和工作覆盖。

目前,全国8.2万个社区99.6%建立了党组织;

所有社区普遍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工青妇组织的组建率分别达到57%、69%和78%,22%的社区建立了业主委员会。

参会的5省区有街道1438个、社区1.2万个,全部建立党组织,同时对辖区内新兴领域的党组织覆盖面也有了新的拓展。

二是以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街道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得到优化。

结合换届调整,通过从上级机关派、企事业单位挑、面向社会招考和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办法,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从5省区情况看,目前5.9万名街道干部中,36岁至54岁的3.9万名,35岁以下的1.5万名,年轻干部比例有一定增长,人员结构更加合理;

社区工作人员中,从街道和机关下派8000多名,从大学生中选聘1.1万名。

全国的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中,列入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序列的2200多人。

呼和浩特市从2008年启动千名大学生“居官”工程,为每个社区配备5名大学生;

吉林省面向社会招录了1507名社区党组织专职副书记,招录1507名高校毕业生到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助理;

北京市连续几年推行“大学生社工计划”等做法都很好。

三是在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普遍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等各类服务网点,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推行街道社区党员设岗定责、公开承诺、志愿服务等,特别是引导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根据党员职业、特长组建服务队伍,开展便民利民服务。

全国建立在职党员报到制度的社区4.9万多个,报到党员人数360多万,开展志愿服务的社区5.3万个,参加志愿服务的党员400多万名,建立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的社区4.7万个,都比两年前增长了40-50%。

从5省区情况看,有9000多个社区建立了在职党员报到、志愿服务等制度,参加的党员达到64.5万名,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是经费场所保障有所改观。

从经费保障情况看,目前,全国8.2万个社区中,党组织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有党费支持、实行费随事转的社区分别占到了70%、58%和42%。

5省区1.2万个社区,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有党费支持、实行费随事转的社区分别占81%、70%和39%,平均每个社区每年财政拨付数额1.6万元,党费支持数额6016元,费随事转数额7000元。

从场所保障情况看,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目前已有6万多个社区解决工作用房问题,占73%,其中2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4万多个,90平方米以下的社区1.3万个。

5省区社区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也得到一定改善,2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5976个,90平方米以下的2314个,还有2592个社区通过租借等方式解决了办公用房问题。

五是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目前,全国实行大工委制的街道2000多个,实行大党委制的社区1万多个,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等协调议事机构的社区5.9万个。

从5省区情况看,实行大工委制的街道538个,实行大党委制的社区2621个,都比以前有了较大增长。

(三)在整体工作上还有较大差距。

目前,省辖市除极少数沿海发达省份外,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水平与副省级以上城市、省会城市整体上还有差距,主要是多数还没有深入到区域化党建的整个领域,系统的创新和实践成果还不多。

表现为“五个不到位”:

一是认识上还不到位。

对新形势下,以“三有一化”为重点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清,尤其是对区域化的内容形式、担负功能、工作方法认识不到位,没有树立大区域、大统筹、大社区的理念。

二是覆盖不到位。

不仅是在组织覆盖上不到位,更多的是在工作覆盖上不到位。

不少地方的街道社区推行了网格化管理,但有些对辖区内的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个体工商户等延伸覆盖还不到位,党建工作“盲点”、“空白点”还不少。

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把党组织组建网格化了,就是工作全覆盖了。

从一定程度上讲,没有专门的党建指导员做工作,没有一家一户的细致工作,就不可能实现工作全覆盖。

三是体制不到位。

一方面是适应区域化格局的扁平化领导体制没有健全完善,市和城区层面大部分没有承接、支撑街道社区工作,指导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专门机构。

现有的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等基本不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是“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工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四是保障不到位。

相当一部分社区存在“能人”不多、留不住人,钱不够用、来源不稳,场所狭小、设施不配套等问题。

社区干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工资报酬不高。

社区党组织书记不管是退休干部担任的,还是社会招聘的,其待遇至少要达到一个地方新招录公务员的标准,但现在还远远不够。

同时,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有一半以上达不到200平方米。

五是服务不到位。

有的地方服务网络体系不健全,服务内容、项目单一。

有的想服务、想干事没有条件。

有的不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少地方没有建立党员志愿服务等制度。

二、进一步深化对省辖市推进“三有一化”工作的认识与理解

现在,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等大城市规模很大,城市化率较高,省会城市多数也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下一步推进城市化,省辖市首当其冲,是一个重点。

要从省辖市当前的形势任务、所处的地位特点、面临的机遇条件等方面,进一步加深对省辖市推进街道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省辖市推进“三有一化”工作意义重大,要自觉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快速推进,“三化”发展不仅带来了城市的繁荣,也使城市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有效应对“三化”带来的挑战。

首先,在省辖市加强街道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是工业化迅猛发展的根本需要。

当前,大量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分布在城市,使基层党建的任务越来越重。

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发展,产生了许多诸如环境污染、农民工权益维护等社会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基层党组织解决的问题。

其次,在省辖市加强街道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主要有三个趋势:

一是城市由规模快速扩张转向城市的治理,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51.27%,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管理的任务更加繁重。

二是城市由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城市社会建设,大量的社会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

三是城市建设由贪大求洋转向生态环保、便捷宜居,群众对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这也成为省辖市面临的一大挑战。

再次,在省辖市加强街道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是信息化飞速扩张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手机用户9.9亿,微博用户已超过3亿,居世界第一。

互联网的意见表达呈几何式发展,网络舆情发展呈现出全民性、即时性、热点性、群聚性和难控性等特点。

去年英国伦敦爆发的骚乱事件、美国纽约等地发生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等,都能看到网络在发挥串联组织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说明,网络在深刻改变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挑战、新问题。

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目前还有“四大人群”需要高度关注。

第一个群体是非公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

第二个群体是新社会组织中的高知识群体和社会精英。

第三个群体是农民工及城镇失业、低保人群。

第四个群体是网络个体,包括所谓的“意见领袖”等。

这些群体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对党的态度都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实现党对他们的有效影响,引导他们积极向党靠拢,将其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也需要积极探索。

第二,省辖市推进“三有一化”工作优势特点明显,要努力率先突破,在区域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省辖市承上启下,工作做好了,对县级城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是很大的一个示范、一个推动。

主要特点优势:

一是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值得借鉴的经验多,发展空间比较大。

在这些城市,新建小区、村改社区数量越来越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相对发育成熟的城市社区,这些社区的功能还不完善,社区党建体系还不健全,可塑性很强,更具开拓性。

二是管理层级相对单纯一些,联系更加紧密,便于集约领导资源、重点突破。

省辖市与县(区)、街道社区的联系更直接、更紧密,便于实现区域内的条块联动、统筹协调。

同时,中央、省属单位、大中专院校数量相对较少,社会组织发育刚刚起步,且大都实行属地管理,多数属于服务型机构,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内在动力较强。

三是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对区域化党建可以研究得更细、特色更鲜明。

与直辖市和副省级以上城市、省会城市相比,由于省辖市规模相对小一些,区域内高层次人才、流动人口少,实行区域化管理更加方便。

许多地方随着城市改造力度加大,城市功能划分更为科学,这也是推行区域化管理的有利因素。

四是社区类型多样,既有成熟社区,也有过渡型社区,包括“村改居”、“工业园区”、“城中村”等多种组建方式,有利于调动基层创新发展的积极性。

因此,我们要看到省辖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优势,抓住重点,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好。

第三,省辖市推进“三有一化”工作面临有利条件,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第一个机遇,是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重大部署,为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城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也为加快推进街道社区“三有一化”工作提供了重大机遇。

街道社区党组织要把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落实“三有一化”为目标,切实把城市社会管理和创新工作做好。

第二个机遇,今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上上下下对基层党建工作十分重视和支持,客观上为省辖市推进“三有一化”工作创造了条件。

要抓住机会,借势借力,乘势而为,推出新的举措和政策办法,为街道社区党组织办几件实事,帮助解决几个突出问题,力争有新的突破性进展。

同时,今年我们党要召开十八大,这是更大的机遇。

可以看出,推进“三有一化”工作,面临的大的政治背景和政治环境很好。

三、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推进“三有一化”工作整体上水平

当前,要突出强化“一个转变”,注重“四个同步、四个融合”,抓好“五项工作”:

强化“一个转变”,就是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的重心,要转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这是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是党中央对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要求。

注重“四个同步、四个融合”。

一是社区建设和活动阵地建设要同步,使活动阵地和服务平台相融合。

老社区有难度我们要想办法,新社区一定要早谋划、早规划,既要为党的活动提供阵地,也是为服务群众搭建一个平台。

二是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与网格化管理要同步,使党组织的设置和网格区域相融合。

要按照网格来设置党组织,并与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相适应,从而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三是社区的经费保障和社区服务能力提升要同步,使社区党建活动和服务群众的行动相融合。

不少地方每年给每个社区20万或30万的服务群众、做实事的经费,解决小区内居民急于解决的事情,提高党组织的服务能力,给基层组织树威信、树形象。

这一做法值得广泛推广。

四是城中村的改造与新社区建设要同步,使城市社区与农民新村相融合。

特别是在城中村改造、村改居等工作中进行大胆探索,既要在居住方式上让村民变市民,使他们尽快融进来,又要改变原来的传统管理方式,把他们纳入大社区,在整个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管理框架下共同生活。

抓好“五项工作”:

(一)抓好街道社区党组织网格化设置、区域化覆盖、扁平化管理。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就是我们讲的组织体系、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总的要求是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的横到边、竖到底,不留“空白点”。

由于这项工作涉及城市基层党的领导体制调整,关系到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实际特点。

一是加大区域内党组织组建力度,积极创新组建方式。

当前,党组织组建的重点是社区内“两新”组织,难点是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地、新建小区、村改居社区、新兴工业园区以及个体工商户集聚的商贸市场的党组织建设,有的地方还要考虑到城中村。

要多种组建方式,做到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特点更鲜明。

对不具备党组织组建条件的,要先期抓好工青妇等组织的组建,率先实现党的工作覆盖。

二是建立科学规范、相对统一的领导体制。

在街道层面,全面推行“大工委制”,吸纳辖区范围内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居民党员代表进入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整合区域内各种组织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在社区层面,全面推行“大党委制”,将条件成熟的社区党支部(总支)升格为社区党委,将驻区单位的党组织全部纳入社区党委管理,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的区域性社区管理格局。

三是创新管理运行机制。

设立“大工委”和“大党委”是体制,怎么能够很好地运行?

就要靠机制。

要通过联席会议、相互通报、双向述职等形式让体制发挥作用。

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街道世纪城西区社区建立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党总支、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四方共议”机制的做法很好。

(二)抓好以“三支队伍”为重点的街道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党组织成立了,各方关系理顺了,关键还要有人办事。

一是抓好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

抓好这支队伍很关键,街道社区的工作能不能做好,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这支队伍的建设情况。

当前有两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方面,对街道党组织书记的选配要重点考察他们的驾驭能力、协调能力和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对社区党组织书记的选拔使用,关键是考虑这支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现在的选拔渠道很多,但能够真正沉到社区、留在社区、热心社区的干部还比较少,年龄比较大的占多数,有的年轻同志把社区工作当成“过渡岗位”。

二是抓好社区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

现在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大量的精力在忙社区事务,抓党建的精力明显不够。

有的社区还没有专门抓党建工作的。

如果没有专人去抓这项工作,可能情况都搞不清楚。

广西自治区公开招聘了300多名专职党务工作者,一个城区配2名,一个街道配3名,具体负责社区党务工作,做到专人抓、专心抓。

三是抓好党建指导员队伍。

目前有些是兼职的,有些是专职的,但必须有一支能够发挥作用、履行职责的专门队伍。

在抓好三支队伍过程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待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履职能力。

(三)抓好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和志愿服务工作。

发挥社区党员作用,是做好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目前的情况是许多地方连社区党员准确的数量都掌握不起来,党员大多“隐身”,有的虽然亮了身份,但发挥作用不够。

当前,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结合机关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好头。

要建立完善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在干部提拔使用时要通过到社区公示等措施,了解干部八小时以外情况,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

我们最近起草的机关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意见,明确要求所有的机关干部要到所居住的社区或所工作的社区去报到,每年参加一次志愿者活动、一次社区公益活动,并参与社区的民主选举。

二是采取“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等方式,推动“两新”组织党员、个体工商户党员、流动党员等各类党员到社区报到,切实避免“隐性党员”和“口袋党员”。

三是探索完善驻社区党员“双重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党员管理新机制。

四是全面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发动和组织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拓展党员发挥作用的渠道。

(四)抓好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工作。

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最根本的还是要服务群众。

这些年,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之所以做得有声有色,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各级把服务工作摆上了突出的位置。

这方面,目前有几种不良倾向。

一是一些地方街道社区党组织为居民服务单纯的强调“物业服务”,没有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考虑和谋划,没有把服务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存在“重服务、轻管理”的倾向。

二是有的地方只重视居民小区的服务,没有建立面向“两新”组织、个体工商户等群体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存在“重整体、漏个体”的倾向。

三是许多地方能够满足居民的一般性服务需求,但在帮助就业、维权等方面做得还不够,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好,存在“满足于一般化、过得去”的倾向。

四是有的地方城市服务设施建设中存在“重建设、轻使用”的倾向,使有些设施利用率不高,经常关门。

省辖市街道社区的服务群众工作大多起步比较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要立足市情,从服务设施投入、服务机制完善以及服务方式改进等最基础、最管用的工作做起。

一是在服务平台上,要加强各类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和使用。

这是做好服务群众工作的基础。

从目前来看,省辖市社区的阵地建设,有些虽然已经健全了,但还需要规范。

要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对各类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使用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

应建未建的,要抓紧谋划和布局建设;

配套设施不齐全、服务功能不完善的,要抓紧完善,提高综合利用效益。

要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通过设立为民办事全程受理站、楼栋服务工作点等措施,为群众提供“一条龙”服务。

二是在服务机制上,要积极推行“百步亭工作法”以及基层一线的创新做法。

“百步亭工作法”是武汉市百步亭社区探索出的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新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服务居民群众,通过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物业服务、暖心服务的“四服务”机制,实现了服务时间全天候、服务内容全方位、服务对象全覆盖。

各地要认真学习借鉴,做好“规定动作”,并不断在服务机制上有新创造、新提升。

南昌市建立“夜访”制度,要求市领导和县区委书记带头,每周五晚上,到联系的社区直接跟群众面对面,听取居民意见,帮助解决问题。

三是在服务方式上,不断探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服务群众。

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探索的重点。

要通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打造数字社区、智能社区,进一步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

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研发运用社区管理软件搞服务,效果很好。

(五)加强物质基础保障,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和支持。

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方支持、社区自我补充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保证社区党组织有财力和资源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成都市每年给一个社区20万元,由社区居民选出的社区居民议事会来研究如何使用。

广西南宁市每年为每个社区补贴20万元,其中市财政10万元,区街财政10万元。

同时,要千方百计提高社区干部待遇,确保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基本工资和缴纳的社会保障资金足额到位。

要积极推进部门职能下沉,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给街道社区提要求、交任务的同时,要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把资源和财力向下倾斜,把办实事、做好事的手段交给街道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