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环境绿化经验材料精选多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2145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环境绿化经验材料精选多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环境绿化经验材料精选多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环境绿化经验材料精选多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环境绿化经验材料精选多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环境绿化经验材料精选多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环境绿化经验材料精选多篇Word下载.docx

《小学环境绿化经验材料精选多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环境绿化经验材料精选多篇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环境绿化经验材料精选多篇Word下载.docx

二、学校绿化的一些基本做法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创建“环境教育”的认识

我们将环境友好学校的创建作为提高办学品位、拓展并深化素质教育内涵的重要环节。

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本着“尊重人和完善人”的宗旨,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落实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融入到学校环境绿化教育的全过程,将知识、践行和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明确创建目标,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明确“以环境绿化教育为依托,倡导环境友好管理,带动学校素质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培养素质全面的学生”作为办学理念,将环境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中。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成立了由校长负责,教导处、政教处、少先队、各教研组负责人以及家长、学生代表组成的领导小组。

并把环境绿化教育的具体活动落实到人,责任到人,教导处把好学科渗透关,一线教师负责在学科中实施,政教处、少先队负责环境活动的执行与指导,综合实践课教师负责环保知识讲座,总务处负责校园环境绿化建设与管理。

采取多层次、多角度,抓结合、促渗透的措施,全方位地推进环境教育。

(三)结合新课程实施,让“绿色”走进课堂,走近每一个学生。

实施环境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基本途径在课堂。

1.加强了环境意识,注重提高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

首先,定期对教师进行环境知识讲座,利用网络,了解新的环境教育信息。

其次,通过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进行“环境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课题研究,从而提高课堂环境教育的效果。

再次,在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增加了“环境教育必须有机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这一指标,保证了环境教育的持久进行。

几年来,我校教师的环境绿化教育意识与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2.充分挖掘课程内涵,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学校坚持全面加特色的办学目标,有计划地实施了“渗透式”环境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

调查显示,教师能够按照教材或课程标准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组织教育,教师对环境教育的兴趣越来越浓;

与环境教育密切的自然学科、思品与社会学科、综合实践课,其环境教育开展得扎实有效,更好的服务于其他学科;

数学学科、语文学科随着课外阅读延伸,“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已渐成阅读主流。

通过环境讲座、思辩讨论、主题班会、利用学校广播,班级板报,手抄报等比较常见的形式以及其他教育媒体,全方位地开展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对大自然复杂性、多样性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环境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决策的初步能力,为学生营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建立能展示其才能的平台。

3.探索“环境友好实践活动”、综合实践课程

结合新课程实施,已逐步构建起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艺术”、“人与健康”、“人与网络”、“人与创造”等六大版块为主的课程内容。

通过活动与交往,让学生不仅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而且促使学生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有效的行动。

探索丰富多样的课程呈现形式。

本学期学校科学教研组已组织两次活动。

为学生创设多彩的“环境友好平台”,使每一个学生在“环境友好活动”“环境友好实践”中接受“绿色”的体验,陶冶美的情操,在和谐中发展。

使学校环境教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不仅表现在现代的环境理论、时尚的口号里,更重要的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态度,体现在学生的世界观、环境观、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中。

1.营造“友好环境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媒体长期进行宣传,还组织学生参加街道的环境保护活动,自觉向父母、群众宣传环保知识,调查、监督社会污染问题,同时强化"

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的舆论导向,努力为每一个学生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

2.丰富“友好环境体验”,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

成立了生物兴趣小组,植物观察角,着重抓好创建“环境友好班级基地”,把选择权、宣传权、参与权交还给学生;

创建“环境友好角基地”,已种植200多盆花。

政教处与少先队联合,通过学期系列“学生自主活动”、“班级绿地认养”、“学生认养小树”、“环保志愿者活动”、“参与文明九联社区创建”等丰富多样的活动载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里,在富有蓬勃朝气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环境友好情感体验。

3.在学校管理中,我们把“友好环境体验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体师生参入绿化建设,坚持“人文、自然、和谐、民主”的要求,大胆创新,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评价观。

突出团队精神,营造和谐集体,让每一个学生在团结、进取、宽松、和美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

三、根据教体局、环保局有关文件,创建青岛市“环境友好学校”

(一)组织管理

1.学校经过环境学校创建活动,建立了务实性的环境教育管理工作小组和争创环境友好学校领导小组。

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

2.在学校分年度教学计划中都以学校工作目标纳入计划中。

在努力争取创建“青岛市绿化先进单位”的基础上,又主动规划创建青岛市环境友好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基础知识及环境友好学校的各项标准的学习培训和花草修剪技术,具体措施落实。

3.学校按年度制定环境教育活动计划,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选择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学校、家庭及周围环境中有代表性的具体环境问题案例,开展生动有益的教育活动,如环境科普宣传、校外考察访问、环保知识竞赛、绿色志愿者行动等。

这些活动都能体现生动性、层次性、直观性和有效性,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保能力。

由政教处、少先队以及领导小组对活动进行考核,并纳入班级量化考核,使创建活动持久开展。

4环境教育与所有的课程有关。

学校积极做好结合与渗透环境教育的指导和研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在物理、化学、生物、劳技、语文学科中具体落实环境教育内容。

组织环境教案观摩、评比。

利用校园网络,畅通信息渠道,共享资源。

创建环境友好学校的效果

1.我校的环境教育主要采用“学科渗透”和“活动结合”的方法进行,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同时,环境教育列入学校素质教育中,环境教育内容有教案、有说课、有讲评,各学科教师积极优化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教学中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学习效果明显。

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教研活动。

2.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要使学生掌握环境基础知识,除了通过有关课程教学之外,还必须进行深入浅出的培训和教育。

学校多次邀请镇、区的有关行家来校作环保、食品卫生、防疫等专题讲座。

学校还多次组织了“绿色伴我行”“我和环境”“告别陋习”等主题班会,还举行“我爱校园”的演讲、征文比赛。

诸多的宣传教育,促使学生切实掌握环境基础知识和环境保护的基本能力。

3.学校在校内成立了“环境友好志愿服务小队”“环保小卫士”等环保社团,生物教研组组织了“环保科技活动小组”。

开展以环境科学、环境保护为题材的摄影、绘画、黑板报、手抄报比赛多次,使学生受到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

4.学校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学校一直来开展班级量化考核,环境友好班级、环境友好办公室评比指定,实施爱校公约、卫生公约,美化绿化教室、办公室,把环境友好行动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紧紧的联系起来,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文明意识,环保行为已渐成风气。

5学校布局相对合理,绿化率在51%以上。

校园环境做到了绿化、亮化、美化、净化。

学校生活废水均进入排污沟。

教室、校园一日三扫分区包洁,学校实行日检查、周评比、月公布并颁发流动红旗。

我们在环境绿化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成绩只能说明过去。

与上级的要求,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差距。

我们决心继续努力,不断深化环境教育活动,开创我校环境教育的新局面,争创“山东省省环境友好学校”。

2014年6月18

第二篇:

某县绿化工作经验材料

某县绿化工作经验材料

自去年10月25日“绿色宝鸡”创建电视电话动员会以来,我县迅速掀起“绿色宝鸡·

*县”创建活动。

2014年“绿色*县”创建工作涉及公路沿线绿化治理、铁路沿线绿化治理、河流、渠道、库区沿线绿化治理、重点台塬坡面绿化治理、城镇绿地系统建设和“生态家园”建设等六大类47项任务,绿化总里程314公

里,绿化面积12594亩,完成城镇绿地21703平方米,植树153万株。

我们将全县六大类47项任务全部量化分解到10个乡镇及5个部门,逐级逐层签订了创建目标责任书,严格规定按时限全面完成任务。

为加大春季创绿工作的宣传力度,县电视台每周安排专题节目,及时报道各乡镇、各部门创建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宣传报道,全面推动了创绿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是落实政策,明晰产权。

首先,重点解决了地权问题。

我们对法汤路、姜*路两侧各5米,涉及3个乡镇9个村的180亩土地由县政府统一租赁,租赁暂定3年,每亩地年租金300元,同时将其纳入退耕还林工程或三北四期工程,享受有关政策待遇。

对所栽植的树木,严格按照“树随地走,谁栽谁有”的原则,产权归农户私人所有。

经过一个生长季节,树木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的地块,经验收合格后,由县政府发给农户林权证,切实保障了农户的利益。

县创绿办及时下发了《关于“绿色*县”创建工作中西宝、法汤高速公路绿化有关问题的通知》,各乡镇也印制了关于创建有关的优惠政策宣传资料,及时发放到每个农户手中,并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迅速兑现了50的租地款,使这些农户吃上了定心丸。

其次,多方筹集绿化资金。

县政府拿出100万元用于创建工作,并从全县7000多名财政供养人员工资中每人代扣10元绿化费,共计107万元,重点用于解决全县创建工作中的土地、苗木、栽植、管护等问题。

第三,将台塬坡面绿化、河堤、渠道绿化、生态家园建设等向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农业综合开发、堤防建设等项目全力倾斜,确保了农户利益,有力保障了全县创绿工作的开展。

二是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为了确保今年全县创建任务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我们把法汤高速、姜*路*县段绿化作为全县创建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来抓,采取专业队挖坑栽植的方式,提前启动,扎实工作,迅速掀起了“绿色*县”创建的热潮。

各创建牵头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都深入一线全面负责规划、技术指导,乡镇组织群众上劳,县创建办负责苗木调运及进度统计和检查评比。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也深入一线抓检查、抓协调、抓落实,解决了创建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县创绿办和林业局抽调12名基层领导和技术骨干,分别下到乡镇包路段包河渠包村组,严把苗木质量关、挖坑栽植关和验收质量关,保证了栽植质量和成活率。

目前,我们突击实施了法汤高速公路10公里、姜*公路18.5公里、青马路3.8公里、青果路8.8公里、石头河东坡面394亩、北坡补植380亩、渭河河堤3公里的绿化任务,同时,已全面启动汤峪口、常兴镇的绿地和20个重点村的文明家园建设,现在已实施了金渠镇、首善镇等9个村的文明家园绿化。

三是科学栽植,严格管护。

今春创建活动中,我们严把“三道关”(严把苗木关、严把栽植关、严把验收关),采取“八项技术措施”,确保了苗木的成活率。

“严把苗木关”就是由县创建办统一调配优质苗木,坚持“一签两证”和“谁检验、谁签字、谁负责”的工作程序,切实保证了苗木的质量。

“严把栽植关”就是从林业、水利等部门抽调15名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技术服务小组,划片包干,深入施工现场全面进行指导,从设计、整地、挖坑、苗木、栽植等关键环节上搞好技术服务。

“严把验收关”就是要做到“四个不验收”,即树坑不标准不验收,苗木水分不足不验收,种苗不过关不验收,栽植不规范不验收。

“八项技术措施”具体表现在法汤路绿化中,我们针对公路沿线两侧土质差石头荒滩多的实际情况,专门聘请了省林业勘查设计院专家进行论证分析,在栽植喜水树种水杉的过程中,一是科学规划,合理确定株行距;

二是坚持整地标准,栽植坑规格必须保证宽80厘米深1米;

三是水杉苗木必须保证带30cm土球,要求随挖随拉随栽,尽最大力量减少中间苗木失水环节;

四是对石头滩中的栽植坑异地买土换土栽植;

五是组建专业队栽植,栽前进行严格培训,栽植不合格责令立即返工;

六是使用抗旱保水剂,每坑施25克以上;

七是边栽边浇。

县创建办投资6万元新购买浇水车一辆,租用一辆,两辆浇水车不间断浇灌,并坚持浇后及时用地膜覆盖,用尼龙绳四周固定苗木以防倒状;

八是每月出资300元雇请4名护林员,全天上岗管护、划定责任区,落实管护责任。

同时,由县森林警察大队坚持每天上路巡查,严肃查处破坏树木的人和事,确保树木栽得下,活得了、长得大。

四是创新机制,加强考核。

坚持不定期召开全县创建工作流动现场会,定期通报创建工作进度,并

2014年“绿色*县”创建工作涉及公路沿线绿化治理、铁路沿线绿化治理、河流、渠道、库区沿线绿化治理、重点台塬坡面绿化治理、城镇绿地系统建设和“生态家园”建设等六大类47项任务,绿化总里程314公里,绿化面积12594亩,完成城镇绿地21703平方米,植树153万株。

坚持不定期召开全县创建工作流动现场会,定期通报创建工作进度,并[page_break]由县监察局、考评办、督查督办室、创建办联合开展检查监督,纳入年终岗位责任制考核。

同时,对承担创建任务的单位完成情况定期在县电视台曝光,接受广大群众监督,确保我县创建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截止2014年3月5日,全县累计完成绿化里程83.7公里,完成绿化面积2468亩,栽植绿化苗木23万株,建成重点镇绿地2100平方米。

第三篇:

河西小学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经验材料

河西小学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经验材料

该校作为“县级安全文明校园”,在“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深入开展“安全文明小区”、“治安安全单位”等创建活动。

提出了“以人为本抓治理,抓好治理保教学”的“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从“管好自家的门,做好自己的事”入手,使“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健全管理网络,抓好队伍建设

该校成立“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组建了由乡政府司法员、学校教导处、班主任、村小负责人、生活教师组成的“学校周边环境治理”队伍,聘请了镇综治专干田忠担任“学校周边环境治理”联络员。

把“学校周边环境治理”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年初认真制订“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年末认真进行工作总结。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他们层层落实“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岗位责任。

每期开学,都要和学生及其家长签订《学生安全责任书》,与完小各班主任、村小负责人签订《综治、安全生产、周边环境治理责任书》,在每个教室张贴《学生安全常识》,公布学校校长、主管的电话。

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综

治、安全生产、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例会,在例会上认真总结本月综治、安全生产、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部署下月工作。

充分利用两操集会时间,值周行政和值周教师结合本校安全、文明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进行表扬和批评教育,常抓不懈。

该校行政管理人员每周轮流值周,参与一天管理的全过程;

两位值周教师负责督查学校的纪律、卫生、勤学;

班主任管理本班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每一个环节;

生活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指导学生睡觉、起床、就餐等工作;

遇到特殊情况,学校巡逻队对学校的重点部位进行重点防范,有必要的时候进行通宵巡逻、值班。

这样保证了网络管理机制的顺畅、运行协调,使学校提出的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及安全检查的要求能落到实处。

“学校管理靠大家,安全工作人人抓。

”该校动员,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共尽综治、安全生产、周边环境治理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安全意识

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能有任何松懈、麻痹思想。

在每周召开全校教职工例会,该校行政都要传达、学习上级有关部门对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的文件、指示,通报各地周边环境治理事故的典型,使警钟长鸣,增强教职工安全意识。

对学生,除了班主任经常加强安全教育外,该校行政经常利用校会、升旗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

育,不定时地检查学生宿舍、走廊、楼梯、过道的防范工作,如有疏忽,及时提醒。

为了强化校园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治理氛围,今年9月,该校投入了1400元的校园文化宣传经费,订制了铜制的校训、八荣八耻及办学思想理念、办学思想宣传牌。

更新了班牌,布置了办公室、教室等,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今年10月制作了“明德小学”宣传dvd光碟,用优美的教育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项项教育成果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珍惜学习机会。

该校开通的校园广播室每天两次播音,以宣传“安全文明校园”创建为主,营造“安全文明校园”创建的氛围。

每期进行1次少先队园地建设评比,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每周进行1次班级流动红旗评比,鼓励先进班级;

每期期中、期末各进行1次法制、安全教育,平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的安全、法制教育,使安全教育经常化;

每期组织教师进行1次家访,宣传学校的办学情况,协调学校周边关系,让社会、家庭、群众理解学校、重视学校、热爱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三、落实过程管理,确保校园和谐

按照“集中办学,发挥规模效益”的指导思想,该校逐步推行集中办学,现已实现了全学区三至六年级集中,学生的生活、安全管理难度增大,校园安全、稳定是集中办学的基础,是群众关注的焦点。

他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校园和谐。

1、理论学习,依法执教。

该校规定,教师必须认真进行理论学习,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依法执教。

他们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教师依法执教意识,指导教师学会用法律武器武装、保护自己,依法执教。

要求教师每月写字数在800字以上的政治学习笔记2篇,严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省教育厅十条禁令》,严肃处理体罚或变现体罚学生的行为。

规范教育收费,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提升教育形象,构建和谐的周边关系,营造全民重教的氛围。

2、管理网络,网络管理。

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