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污水池出现裂缝报告7副本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2018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处理厂污水池出现裂缝报告7副本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污水处理厂污水池出现裂缝报告7副本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污水处理厂污水池出现裂缝报告7副本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污水处理厂污水池出现裂缝报告7副本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污水处理厂污水池出现裂缝报告7副本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污水处理厂污水池出现裂缝报告7副本Word下载.docx

《污水处理厂污水池出现裂缝报告7副本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处理厂污水池出现裂缝报告7副本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污水处理厂污水池出现裂缝报告7副本Word下载.docx

0.55

0.20

3.0

二b类

0.50

0.15

建(构)筑物混凝土构件强度等级:

除特殊要求外均用C30混凝土,设备基础用C25混凝土,基础垫层用C20;

抗渗等级为S6、混凝土密实性应满足抗渗要求。

图纸要求混凝土施工区应:

1、混凝土浇筑时应均匀,振捣要密实。

特别在洞口、池壁转角等钢筋密集处,应严格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

2、水池混凝土可使用外加剂配制补偿收缩混凝土,防止混凝土早期开裂。

加入外加剂后,混凝土强度不应降低,外加剂的质量及应用技术应遵循《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的规定。

3、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加强养护,保持湿润、防止产生收缩裂缝,湿养护期不少于14天。

池体外壁回填土前不得撤除养护措施,以防混凝土开裂渗水。

冬季施工应按有关规范要求对混凝土进行防护,以防受冻。

4、池体浇筑混凝土时、底板应连续整体浇筑,不留施工缝。

壁板原则上不留施工缝,施工中若必须留施工缝、只能留水平施工缝,不允许留垂直缝。

水平施工缝只能留在壁板与底板连接处500mm以上,同时结合面的处理按《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要求执行。

施工缝处应设300×

4钢板止水带(大样图见本工程子项图纸)。

壁板有预留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mm。

在施工缝处连续浇筑时,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应不小于1.2Mpa。

5、池体混凝土抗渗等级S6,混凝土应符合以下施工要求:

a、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42.5Mpa;

b、每立方混凝土中胶凝材料不应小于320Kg;

c、混凝土需有良好的级配,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

细骨料的含泥量不得大于3.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

砂率宜为35%~40%;

d、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增加抗渗性能试验,试配要求的抗渗水压值应比设计值提高0.2Mpa,试配时应采用水灰比最大的配合作抗渗试验。

从上述设计院图纸要求看设计较全面、对防裂防渗做了设计,外加剂配制补偿收缩混凝土也写了(外加剂配制补偿收缩有多种本人也摘录了两种见附录1、附录2)、篇幅写了较多,但是设计考虑的“砂率宜为35%~40%”,按有些专家研究结果正在最大裂缝对应的砂率范围内,这一最大裂缝对应的砂率范围大致在36%~43%之间,而这一范围为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较好的最佳砂率范围(见附录3)。

从山东某混凝土有限公司预拌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看(附录4),浇筑污水处理厂终沉池壁混凝土的砂率为41%,也在最大裂缝对应的砂率范围36%~43%之间范围内。

从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中还看到微膨胀防水剂型号为UEA、含量为11%,在UEA混凝土膨胀剂与水泥重量比掺量的8-12%要求范围内(见附录2),符合掺量要求。

但是从分析四个池子(三个圆的、一个长方型的)都只出现了沿池周边不等距离、池高1/3~1/2以下纵向的、通透的、泌水性的上部略窄、下部略宽的微裂细纹(不超过约0.3mm),而无斜向、横向裂纹来看,不应该是砂率造成此种裂纹的真正原因,如果是、应该是池身上下不规则的、浅层的或深层甚至通透的裂纹,而池高1/3~1/2上部未发现裂纹,而这应该另有原因。

2、调查详细情况及描述

1、本工程混凝土施工的月份是八月份、天气较热。

2、从拆模后混凝土成型看、无跑模走样情况,混凝土表面光洁、颜色均匀。

3、现场了解拆模的时间为混凝土浇筑四天后开始拆模,有的池子拆模时间较晚。

4、水养护时间约十天。

三、裂缝原因分析

1、首先应对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家的原材料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泥的品种、各项性能,砂石的含泥量,外加剂产品性能进行检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如水泥安定性不稳定,水泥凝结或膨胀不正常,水泥中含有生石灰或氧化镁,这些成分在和水化合后产生体积膨胀,产生裂缝。

2、其次对混凝土的级配、砂率、配合比、碱含量、氯含量根据:

(1)预拌混凝土开盘鉴定、配合比通知单;

(2)预拌混凝土碱含量计算书;

(3)预拌混凝土氯含量计算书

(4)预拌混凝土出厂检验强度报告

进行认真分析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如果水灰比、坍落度过大,或使用过量粉砂、混凝土强度值对水灰比变化十分敏感,基本上是水和水泥计量变动对强度影响的叠加。

因此,水、水泥、外渗混合材料外加剂溶液的计量偏差,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而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置的混凝土收缩大,抗拉强度低,容易因塑性收缩而产生裂缝,泵送混凝土为了满足泵送条件,坍落度大,流动性好,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此时,混凝土脱水干缩时,就会产生表面裂缝。

从上述分析本工程浇筑污水处理厂终沉池壁混凝土的砂率为41%,在最大裂缝对应的砂率范围36%~43%之间范围内,但不能说对应在最大裂缝出现的砂率内就一定会出现裂缝。

3、混凝土形成裂缝的通常原因分析、有以下几点:

(1)、不均匀沉降等因素产生的变形应力而引起的裂缝,

(2)、水泥水化热——水泥水化反应是放热过程,每克水泥放出热量约356~461J,该热量聚集在结构内部不易失散。

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升一般达到20~30℃,有时更高。

在常温条件下水泥在3天内放出热量是总水化热的一半左右,使得混凝土内部升温。

在浇筑后3~5天内,内部温度的上升使混凝土表里形成很大温差,此时突然降温时,内部对外部的收缩形成约束,其表面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

当混凝土的初期抗拉强度不足以抵抗内约束拉应力时,表面将会出现裂缝。

如果混凝土在凝固初期产生大量的水化热,致使内部温度迅速升高,体积膨胀扩大,此时由于受前期底板混凝土的约束产生压应力。

在混凝土凝固后期冷却收缩时,则产生拉应力,且拉应力大于升温膨胀产生的压应力值。

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应力时,则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裂缝,可能发展成贯穿裂缝,对结构造成很大的破坏。

(3)外部约束条件——各种结构在变形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某种外部约束而产生附加的外约束力。

混凝土基础浇灌在坚硬地基或厚大的老混凝土垫层上时,如未采取隔离层等放松约束的措施,在混凝土上冷却收缩时,基础受地基约束,将会在混凝土内部引起很大的拉应力,造成降温收缩裂缝(外约束裂缝)。

这种裂缝常在混凝土浇筑2~3个月或更长时间后出现,裂缝较深,有时是贯穿性的,这会对工程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4)设计因素。

没做补偿收缩混凝土掺用外加剂的设计或钢筋混凝土配筋率较高,钢筋过密,当石子尺寸偏大时混凝土常常难以灌注,使其均质性差,易造成收缩不匀而开裂。

(5)混凝土选材和混凝土生产——如所用水泥的保水性差、泌水性大、收缩率大、水化热大,所用骨料的级配不合理、含泥量高;

或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水灰比过大、混凝土坍落度控制不当等等,这些均易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

在原料一定的条件下,水灰比对混凝土收缩有很大的影响。

混凝土收缩主要取决于单位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而用水量的影响比水泥用量大;

在用水量一定内条件下,混凝土收缩随水泥用量的增大而加大,反之增大的幅度较小;

在水泥一定的条件下,混凝土收缩率随水灰比的增加而明显增大;

影响砼的收缩而产生裂缝原因包括单位用水量、单位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等控制参数。

(6)施工因素

1)混凝土的制备与浇筑。

①泵送混凝土为了满足泵送条件,需要增加水泥和水的用量,水灰比比较大,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混凝土脱水干缩时,就会产生表面裂缝。

②外加剂拌合不均匀导致外加剂损失较大,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③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骨料分布不合理,收缩不均匀。

④骨料及拌合水温度偏高,使得浇筑温度过高。

⑤搅拌和运输时间过长,使混凝土拌合物出现离析、泌水和沉陷。

⑥浇筑不连贯,顺序不合理,出现施工“冷缝”或施工缝处理不当。

⑦浇筑速度过快,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不合理、捣固不足或过度振捣使混凝土产生离析和泌水,而模板、垫层过于干燥的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

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上之间洒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产生裂缝。

⑧混凝土终凝前钢筋被扰动。

⑨混凝土保护层过薄或保护层处集料过少,加上施工荷载作用等,均易造成混凝土裂缝。

2)模板施工。

①梁板支撑刚度差异或模板挠度过大,造成模板支撑下沉变形过大。

②施工期间过度震动和其他人为因素使支撑刚度变异部位出现多次瞬间相对位移。

③拆模过早,混凝土硬化前过早承载或受到振动。

④模板缝隙不严实造成漏浆、渗水。

3)混凝土浇捣后抹干压光。

过度的抹平压光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引起表面体积碳水化收缩,导致混凝土板表面龟裂。

4)混凝土养护不当。

主要有:

①过早养护会影响混凝土的胶结能力。

②过迟养护,混凝土板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水泥缺乏必要的水化水,引起干燥收缩、混凝土拌合水中有80%的自由水要蒸发,自由水的逸散一般不引起收缩,但混凝土过于干燥而形成吸附水脱水时,其伴生的干缩却是不容忽视的。

混凝土结构的表面干燥收缩快,中心干燥收缩慢,表面的干缩受到中心部的约束,将在表面产生拉应力,这往往也会促使裂缝产生。

③混凝土受到太阳暴晒及雨水、冷空气等袭击,致使表面温度变化较大,气温昼夜温差大等产生较大温差,造成裂缝。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

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当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大于25℃时,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

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通常纵横交错;

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

④混凝土养护初期受冻产生裂缝。

⑤混凝土终凝初期,施工机具和材料集中,或过早进行下道工序施工,造成较大施工荷载和震动,使其产生裂缝。

(7)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方面

1)水泥凝结或膨胀不正常,如水泥安定性不稳定,水泥中含有生石灰或氧化镁,这些成分在和水化合后产生体积膨胀,产生裂缝。

2)如果骨料中含泥量过多,则随着混凝土的干燥,会产生不规则的网状裂缝。

3)经研究砂率变化对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有影响,较小砂率和较大砂率的混凝土拌合物的塑性收缩裂缝相对较小,而砂率变化范围大致在36%一43%之间出现的裂缝情况相对最大。

4)混合材料。

其种类、掺量和比表面积的大小是影响水泥干缩性的主要因素。

粉煤灰的比表面积最小,混凝土干燥收缩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减小。

实验证明,掺与不掺粉煤灰对混凝土的裂缝影响不大。

但在实际施工中若不能严格控制混合比,也会导致裂缝。

5)外加剂应用不当也会引起的裂缝。

由于施工工期的需要,一般都会使用化学外加剂的,外加剂应用不当会直接引起混凝土多种质量问题,并且外加剂的使用也会增大混凝土收缩的变化率,如掺减水剂用于改变混凝土和易性。

高效减水剂的减水作用随时间延长而降低,这是坍落度损失的主要原因,由于高效减水剂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或早期水化物上,它或是被水化物包围,或是与水化物反应而被消耗掉,变得不能发挥分散能力,水泥颗粒间斥力减小,造成水泥颗粒凝聚,

使混凝土坍落度减小,造成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损失过大或短期内完全丧失流动性,这类问题在混凝土生产行业中会经常遇到,程度轻的会引起混凝土施工困难,混凝土表面会出现收缩裂缝。

6)碱-骨料反应:

蛋白质、安山岩、玄武岩、辉绿岩、燧石、方石英、千枚岩等碱性骨料有可能与碱性很强的水泥或水中的(碱分Na2O、K2O)起化学反应,生成有膨胀能力的碱——硅酸盐凝胶,使体积膨胀,最后能使整个混凝土建筑物崩解。

这种反应又名碱-硅酸反应。

此外还有碱-硅酸盐反应与碱-碳酸盐反应,而引起混凝土膨胀破坏,产生裂缝。

碱主要以硫酸碱存在于水泥中,它在水化过程中溶出速率快,使水化液相中具有高浓度的R+,招致OH-值升高和Ca+下降的表象。

而早期疾速构成的水化产品,互相散布不均,构成部分大孔多,影响后期强度。

混凝土中碱的来历主要是水泥、化学外加剂、混合材、集料、混凝土施工搅拌水以外环境中进入混凝土中的碱。

水泥质量根据上述情况,水泥中的碱使水泥早强、快凝、却下降了28d强度,碱含量偏高,易呈现急凝、安定性不合格的表象。

混凝土中过多的碱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特别是对混凝土结构物的耐久性能极其不利。

存在混凝土中的碱会导致碱-骨料反应的发生,使混凝土开裂,结构物破坏。

据钱春香(东南大学210018)摘要:

对北京永定河芦沟桥产地的粗集料短龄期的混凝土试验表明,高碱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

当碱量从3.0kg/m3提高到8.0~9.0kg/m3、试件60℃养护81周后,抗压强度下降约30MPa。

为防止抗压强度损失,安全碱量必须低于3.5kg/m3。

试件中仅发现少量碱集料反应环,大多数试件膨胀率低于0.05%。

因此,碱集料反应不是导致强度下降的唯一原因,正如其它研究所示,强度下降还可归因于外加碱对水泥水化热和固相产物性能的影响。

主要以氧化钠和氧化钾的形式存在。

具体计算;

含碱量=Na2O+0.658K2O影响;

适量的可溶性碱有利于促进水泥水化热,更有利于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

试验证明,水泥混凝上流动性随着碱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但是到达一定量,水泥会急剧水化,水泥浆流动性大幅度下降。

掺入减水剂后塑化效果也明显降低。

或减水剂用于商品混凝土及泵送混凝上施工坍落度经时损失率增大。

水泥中的过多的碱会与集料中的活性物质(活性硅组分,碳酸盐组分)发生碱-硅反应,碱-碳酸盐反应致使混凝土发生体积膨胀呈蛛网状龟裂,导致工程结构破坏。

工程中碱骨料反应引起混凝土破坏实例:

 

马颊河桥柱与桩间混凝土破坏

碱影响图片来自张向文(2009年7月发表于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四、本工程出现裂缝的原因

从上述原因里分析造成通透贯穿性的裂缝情况有四种:

1、地基沉降;

2、外部约束条件;

3、高碱活性反应;

4、水化热内应力反应。

本人认为:

1、上述第一种情况:

地基沉降不均匀沉陷造成通透贯穿性的裂缝是不可能的,如果早期浇筑出现的地基不均匀沉陷裂缝不单是纵向裂缝还可能出现斜向裂缝,而在这些池子中未发现斜向裂缝,也不可能这些池子都出现了不均匀沉陷;

2、上述第二种情况:

外部约束条件,这些开挖的池子未建立在坚硬地基或厚大的老混凝土垫层上;

3、上述第三种情况:

高碱活性反应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会使混凝土发生体积膨胀呈蛛网状龟裂以及体积膨胀开裂、碎裂、崩解现象、结构物破坏;

但从试块反映抗压强度无影响,池子裂缝不呈现蛛网状龟裂开裂、碎裂、崩解现象,只是出现池高1/3~1/2以下纵向的、通透的、泌水性的微裂细纹,如是高碱的影响,那不只是影响池高1/3~1/2以下纵向的、通透的、泌水性的微裂细纹,而起码也应该有几条贯穿整个池高的裂缝的情况发生,但在这些池子里都没有发现这种情况;

4、那这些裂缝的产生应该是第四种情况:

水化热内应力反应造成的,而这水化热内应力的产生主要原因是普通硅酸盐水泥早期产生水化热较快、温度较高,体积膨胀扩大;

经相关试验证明商品混凝土初凝后8小时内收缩会急剧增加,因此造成混凝土裂缝也主要出现在混凝土初凝后这几小时以内;

从观察的四个池子(三个圆的、一个长方型的)都出现了沿池周边不等距离、池高1/3~1/2以下纵向的、通透的、泌水性的微裂细纹,而无斜向裂纹来看:

应该池身温度较高下降较快、混凝土膨胀收缩较快;

底板温度先下降后已出现较慢的情况(或趋于稳定温度)、使混凝土底板收缩较慢(或是收缩趋于稳定)对池身下部产生的约束,从而使池身混凝土收缩的过程中产生了池高1/3~1/2以下纵向的、通透的、泌水性的微裂细纹,(因为底板先浇、先完成水化热的膨胀收缩后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尤其是底板与池身留施工缝、分两部做的池子,先做好底板经过膨胀收缩后的混凝土将会对后施工的池身混凝土的膨胀收缩产生一定的刚性约束。

本工程从上述设计的第4条可知允许留水平施工缝的)而由设计要求的“水池混凝土可使用外加剂配制补偿收缩混凝土,防止混凝土早期开裂。

”微膨胀防渗外加剂是否掺加或者按《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的规定进行掺加、需要检测,也有单位可做这方面检测。

微膨胀防渗外加剂掺加在混凝土中是有预压力,在混凝土收缩过程中释放预压力可以补偿收缩混凝土,防止混凝土的早期开裂(见附录1、附录2)。

而池高1/3~1/2以上无顶板约束、无裂缝产生,一种情况是混凝土热胀冷缩自身的调节未出现裂缝;

另种情况是掺加了微膨胀防渗外加剂在混凝土收缩过程中释放了预压力补偿了收缩的混凝土拉应力,防止了混凝土池上部的开裂,但是由于底板混凝土收缩较慢(或是收缩趋于稳定)的约束、使得池身1/3~1/2以下混凝土急剧收缩的外加剂补偿收缩来不及补偿或超出了预压力范围而产生了裂纹。

从山东东凯混凝土有限公司预拌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看应该是掺加了11%UEA混凝土膨胀剂,在掺加量的范围内。

五、防止出现裂缝的基本原理及预防措施:

混凝土是多组成分、复合材料,在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条件下,硬化并产生体积变形。

由于各种材料变形不一致,互相约束而产生初始应力,造成骨料与水泥粘结面或水泥本身之间出现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裂缝。

这种微细裂缝的分布是不规则的,互不连贯,但在荷载作用下或进一步产生温度变化,养护不到位失水干缩的情况下,裂缝开始扩展,并逐渐互相连通,从而出现较大的肉眼可见裂缝,成为宏观裂缝,严重的形成贯通缝,这就成为有害裂缝。

这样的裂缝将对结构的承载力,防火性、抗渗性、抗钢筋锈蚀性、抗化学侵蚀性等耐久性能产生严重的危害。

混凝土的收缩(温度裂缝)混凝土引起收缩的原因,在硬化初期主要是由于水泥的水化作用,形成一种新的水泥结晶体,这种结晶体化合物较原材料体积小,因而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即所谓的凝缩,后期主要是混凝土内自由水蒸发而引起的干缩。

而且,如果混凝土处在一个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将会使其收缩更为加剧。

如施工发生的夏季炎热气温下,石子表面温度升高,使石子体积膨胀,拌制成混凝土后,石子受冷收缩,使混凝土表面出现发丝裂缝;

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失水收缩,水化热释放量较大,而又未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因而在硬化过程中,现浇板受到支座的约束,势必产生温度应力而出现裂缝,这些裂缝也首先产生在较薄弱的部位。

温差变化较大,也要引起一定的裂缝。

控制混凝土裂缝。

必须从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几个主要原因着手,才能有效地将裂缝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一般可分为两个控制阶段——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

设计阶段由设计人员对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的品种、规格、建筑物的结构形式、结构中设置施工缝或变形缝、加强混凝土中的配筋率、设计加入外加剂的方式改善混凝土性能、降低水泥水化热、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等措施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防止混凝土产生的有害裂缝。

施工阶段要注意混凝土的材料、配合比、性能选择方面应尽量选用低热、干缩值小的水泥。

严格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及粗骨料粒径,选用结构致密、吸水率小、干缩值小的骨料。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降低水灰比、选用单位用水量低的混凝土。

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定配合比。

严格控制水灰和水泥用量。

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和砂率以减小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掺用合适的减水剂,减少单位用水量。

掺用保水性能好、颗粒细的粉煤灰。

改善骨料级配,采用低流态混凝土。

严格按技术规范施工、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

研究表明:

对混凝土出机温度影响最大的是碎石和水的温度,砂的温度次之,水泥的温度影响最小。

因此,降低出机温度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降低碎石的温度。

在气温较高时,为防止太阳的直接照射,砂石堆场应设遮阳棚;

必要时,部分拌和用水以冰水形式加入。

  为了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可加快运输速度,缩短运输时间,在运输途中尽量放慢搅拌速度。

在气温较高时,对运输车的搅拌罐喷淋冷水,减少运输过程中吸收太阳的辐射热。

同时,加大浇筑强度,缩短浇筑时间。

混凝土入模温度应控制在10℃~28℃之间。

混凝土施工、浇筑工艺方面应降低拌合水、粗骨料的温度,将浇筑时间安排在低温季节或夜间,降低浇筑温度。

在混凝土浇筑前,加强模板及支撑刚度,模板用水均匀湿透,避免模板干燥吸水,必要时可采用钢模板。

采用高频振捣器振捣,加强捣固,提高密实度。

浇筑完毕,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低程度,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及时覆盖、洒水、必要时初凝前进行二次捣固或终凝前表面进行二次抹压。

合理安排施工程序,不盲目赶工。

杜绝过早上人、上荷载和过早拆模,避免混凝土终凝初期,出现较大的施工荷载和震动。

在浇捣过程中更要派专人护筋,避免踩弯面负筋的现象发生。

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

改善约束条件、在岩石地基或厚度较大的混凝土垫层上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可在岩石地基或混凝土垫层上铺设隔离层以减少垂直收缩裂缝。

隔离层一般采用涂刷一层3mm~5mm厚的沥青或干铺二毡三油。

当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可采用后浇带,后浇带的施工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后浇带的相邻板块两侧的模板应支撑牢固,模板在后浇带浇筑前不得拆除,且必须在后浇带补浇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支撑模板。

另外,对后浇带施工缝部位的处理,要将施工缝两侧的旧混凝土表面凿毛,用水彻底冲刷干净,使旧混凝土充分湿润,再扫两次水泥浆后方能浇筑新混凝土,混凝土初凝后必须覆盖养护。

后浇带施工缝的新浇混凝土的时间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应距原浇混凝土的时间不小于40天,补浇混凝土的强度应比原设计强度提高一级,一般加入10%膨胀剂。

当接到大体积混凝土和大型地下室或地下车库时,应了解大体积混凝土的面积和厚度、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抗渗要求;

了解后浇带的设置距离,当混凝土强度大于C30时,强度越高越应减少后浇带的设置距离。

混凝土底板可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最好放在10月份至下一年3月份,在夏季严禁浇筑后浇带。

混凝土养护方面,当混凝土浇筑完毕,应及时洒水养护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湿润,一般浇筑完毕12-18小时内即开始养护,养护期限不少于14天。

养护时采用麻袋、草帘覆盖等储水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