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2005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x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x

④人性论:

主张“性相近”

▲注意:

《论语》为其言论集,系其弟子所为,非孔子所编。

(2)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

主要观点:

①政治思想:

将孔子“仁”,发展成“仁政”思想。

(思想核心)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

主张“性本善”,统治者要用仁政来回复、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

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他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

①政治: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论断,强调人民力量的巨大。

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道家和法家)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墨家: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代表人物:

墨子,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

观点:

主张“兼爱”(爱无差等)、宣扬“非攻”、提倡“节俭”、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4.法家:

(1)代表人物:

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评价:

法家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诸子百家既相互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汉代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

董仲舒

①思想来源: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②目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需要,要求实现思想统一。

③内容

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为加强君权同时防止君权滥用,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④影响:

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付诸实行。

(2)实施: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

①思想:

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接受"

主张,并付诸实行。

②政治:

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

从汉武帝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规定“五经”,设置五经博士)

汉武帝兴办太学,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学经典。

下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3)影响:

①积极性: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消极性:

结束各派学说平等竞争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2.设立太学

(1)时间、地位:

汉武帝时开始设立,封建社会官方的最高学府。

(2)内容:

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子弟,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由经学博士负责教授。

太学子弟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

(3)作用:

①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垄断官位的陋习,非贵族官僚子弟得到入仕的机会。

②“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垄断.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三、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及其影响)

(一)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含义:

理学又称“程朱理学”,我国宋代时期出现的,以儒学为核心,融合佛教、道教思想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1.北宋

程颐、程颢(程朱理学的开创者)

(2) 

主张: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理学核心思想,客观唯心主义)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提出“格物致知”认识论,认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理”。

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2.南宋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2)主张:

①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3.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二)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1.陆九渊:

(南宋时期,心学的开创者)

基本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也”;

(主观唯心主义)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要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2.王阳明(明朝时期,心学的集大成者)

(1)哲学方面:

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认识论:

①提出“致良知”。

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要通过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本性。

②提出“知行合一”。

知、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不能科学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3.历史影响: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1.积极性——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人的气节和品格,讲究节制、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

2.消极性——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禁锢了人们思想的发展。

四、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一)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1.背景:

(1)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

(2)阶级: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4)思想:

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日益僵化,压抑人性。

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

2. 

李贽的“离经叛道”

(1)性格特点:

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自称为异端

①挑战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②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4)评价: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出现根源: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作品有《明夷待访录》)

基本主张——

政治:

①抨击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②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经济:

主张工商皆本

评价:

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

①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指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

(梁启超据此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

代表作: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实用价值)

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带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唯物思想家

(作品:

《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汇编为《船山遗书》)

①唯物论:

A.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B.认为万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认识论:

认为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可以认识。

辩证法: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学

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汉字与古代中国的艺术

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

了解古代中国的文人画;

了解京剧的产生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一)了解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其外传

1.纸的发明

(1)发明及改进: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外传:

造纸术唐朝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2.印刷术的进步

(1)过程:

A.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使用彩色套印技术

B.活字印刷术:

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古代炼丹家炼丹药时发明,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代广泛用于军事。

4.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

战国时发明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后来,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注意:

唐朝造纸术外传入阿拉伯,随后传入欧洲;

宋元之际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二)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造纸术传入欧洲,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羊皮纸、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3)火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提供了武器。

(4)印刷术传到欧洲后,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自己的活字印刷机。

大大推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总之:

四大发明对西欧率先迈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是促进因素,不是根本原因)

二、中国古代文学(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一)先秦:

诗歌。

1.春秋时期:

《诗经》(春秋末期出现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⑴内容:

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核心内容是“风”。

⑵特点:

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⑶影响: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整理编定,它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战国时期:

楚辞(以南方民歌为基础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1)创造者: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2)特点:

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代表作: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名句)

(二)汉:

1.产生:

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

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

3.代表:

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四)唐:

唐诗——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代表人物及作品(见教材):

1.原因:

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2.代表:

(1)初唐:

王勃、陈子昂

(2)盛唐:

①边塞诗人:

高适、岑参(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

②山水诗人:

王维、孟浩然(景物如画,意境幽深)

③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仙。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圣”,其诗被后人称作“诗史”。

“三吏”、“三别”。

(3)中唐: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五)宋:

词(词出现于唐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1.繁荣原因

(1)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2)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3)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更便于抒发感情。

3.代表成就

(1)北宋:

婉约派:

柳永,代表作《雨霖铃》。

名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豪放派:

苏轼(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南宋:

李清照《声声慢》。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豪放词表达了渴望收复中原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感情,其婉约词也很出色.)

(六)元:

曲——散曲和元杂剧的合称。

1.散曲:

⑴兴起于宋代民间,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具,更为生动活泼

2.元曲:

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成就最高

3.代表人物和作品: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散曲),关汉卿《窦娥冤》(元杂剧)。

(七)明清:

小说

1.沿革:

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唐代:

短篇小说传奇-宋代:

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明清,蓬勃发展阶段

2.繁荣原因:

政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经济:

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阶级:

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提供丰富素材。

为适应市民阶层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3.特点: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且各方面超过前代。

4.代表作:

《三国演义》:

罗贯中,中国最早的-部长篇历史小说。

(明初)

《水浒传》:

施耐庵,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中国古代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明中期)

《聊斋志异》:

蒲松龄,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清朝)

《儒林外史》:

吴敬梓,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占重要地位。

三、汉字与古代中国的艺术

(一)了解汉字的演变

1.形成:

六千多年前,起源于“图画文字”(象形字);

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商代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2.演变:

(1)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是自发阶段(注重实用)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注重审美)

(2)形体演变脉络:

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3)总趋势:

由繁到简。

(二)了解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

1、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

⑴魏晋以前处于自发阶段(注重实用)

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注重审美):

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臻于成熟;

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2、楷书:

⑴特点: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极高实用价值

⑵代表:

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书圣”)贡献最大

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各具特点(欧体、颜体、柳体)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玄秘塔碑》)

3、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

⑵代表:

魏晋以来盛行不衰,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怀素、张旭(草圣)

4、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兼具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雅俗共赏。

东晋的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唐朝的颜真卿(“天下第二行书”《祭姪文稿》)北宋的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

(二)了解古代中国的文人画

1.概况: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

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3.代表作:

元代王冕《墨梅图》、明代徐渭《牡丹礁石图》、清代郑板桥《墨兰图》,都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三)了解京剧的产生

1.背景:

⑴戏曲的发展历程:

原始歌舞→春秋战国时期的优伶→元杂剧(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朝昆曲

⑵清朝前期,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活跃,昆曲与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

2.形成与发展:

乾隆末年,安徽徽剧戏班进京,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进京,出现“徽汉合流”局面。

两者互相融合,并吸取其他剧种优点,形成新剧种——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

民国以来,京剧逐渐走向世界。

(1)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用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

(2)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当化妆都有一定谱式。

(3)继承了古代戏曲歌舞并重的传统,将唱、念、做、打结合起来。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主题:

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

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了解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原为“师夷”思想)

了解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新增)

了解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史实(表述改变,原为“在中国的传播”)

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1.了解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

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一批有识之士被洋枪洋炮惊醒,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代表人物、著作:

代表人物

著作

地位

林则徐

在广州设立译馆,翻译编成《四洲志》、《各国律例》等。

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魏源

1842年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3)学习内容:

西方军事科技(器物层面)

(4)作用:

①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

③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解放思想有重要启迪作用。

2.了解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新增)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内忧:

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起义

外患:

西方列强的侵略(两次鸦片战争)

(2)代表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地主阶级洋务派)

(3)思想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4)学习内容:

西方先进科技(器物层次)

(5)实践: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仅局限于引进西方科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3.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维新变法思想)

①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侵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

②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2)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

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学制度)

代表作、主张

特点

评价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根本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

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

借助经学外衣,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目的:

减少阻力。

反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有力抨击封建顽固势力,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

《变法通议》:

抨击封建专制和因循守旧;

提出“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变法图存

严复

批判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翻译《天演论》,宣传: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批判君权

严复对维新理论宣传贡献巨大。

其进化论思想增强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3)学习内容(共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制度层面)。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文化:

学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技。

(4)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其一,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