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重点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1910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地理重点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世界地理重点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世界地理重点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世界地理重点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世界地理重点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地理重点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

《世界地理重点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地理重点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地理重点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

⑶地幔物质由大洋中脊溢出海底并向两端扩展,造成大洋地壳(硅镁层)的扩张;

⑷向两端扩张的大洋地壳(硅镁层)遇到大陆地壳后沉入软流圈,并推动大陆地壳发生运动;

⑸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的最主要动力。

板块构造学说是由威尔逊等人提出的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⑴全球地壳分为若干板块;

⑵刚性地壳浮在塑性的软流层上运动;

⑶板块内部地壳稳定,而边缘则多发生构造运动;

⑷板块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是次生的;

⑸板块运动的不同方式决定了全球地壳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相互关系:

大陆漂移说为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底扩张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

大陆漂移学说的超越时代的理念和海底扩张学说的接近和谐的诗篇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

5、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状况及对地表的作用(P29)

6、全球气候的分布。

答:

(一)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伟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

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

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

具体来说,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

1)赤道多雨气候;

2)热带海洋性气候;

3)热带干湿季气候;

4)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5)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

全年高温多雨

茂密的热带雨林

热带海洋性气候

信风带的大陆东岸、热带海洋中的岛屿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

热带干湿季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荒漠

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南部和东南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季雨林

(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

按热量情况,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

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

1.陆地温带气候:

(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2)温带季风气候;

(3)温带海洋性气候;

(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温带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中纬大陆东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侧

与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不如其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有对流雨,雨量不集中

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

温带季风气候

中纬亚欧大陆东部

四季分明,季风显著。

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暖热多雨;

冬季风来自高纬大陆,寒冷干燥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中纬大陆西岸

终年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小

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中纬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集中夏季

草原、沙漠

2.陆地亚热带气候:

(1)亚热带湿润气候;

(2)亚热带季风气候;

(3)亚热带夏干气候;

(4)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亚热带湿润气候

中低纬大陆东部

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年内降水分配也均匀

亚热带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中低纬亚洲东部

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高温多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夏干气候

中低纬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中低纬大陆内部

冬温夏热,降水少

(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括北半球50°

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

在冰洋气团和极地气团的控制下,气温极低。

主要气候类型: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长寒气候;

极地冰原气候

寒带、高山气候类型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北极圈附近中高纬地区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和

亚寒带针叶林

极地长寒气候

亚欧、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

长冬无夏,降水稀少

苔藓、地衣

南极大陆、北冰洋岛屿

终年严寒

冰雪覆盖

(四)高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世界的各大山地,由于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垂直气候带结构。

以“温”定带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寒温带

寒带

指标

最冷月>15º

C

最冷月0º

C-15º

最冷月<0º

最热月0º

-15º

最热月<10º

以“水”定型

年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少雨型

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

地中海

热带沙漠、温带大陆

7、以北半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为例,揭示世界气候的主要分布规律。

(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从赤道向两极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这是由于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在全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得尤为明显。

(4分)

(2)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前述呈纬向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结构,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以中纬度地带表现最为显著,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陆地面积宽广,内地距海遥远,地貌类型多样,地形结构复杂,东、西两岸洋流的性质又有所不同,因此在温带和亚热带均可以分出西岸型、内陆型和东岸型不同的气候型,从而使气候带和气候结构在纬向地带性差异的基础上,又叠加了非纬向地带性的差异。

(3分)

(3)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有一定高度的山地或高原,其气候具有垂直地带性特征。

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8、厄尔尼诺、拉尼娜、南方涛动现象。

(一)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及其危害

所谓厄尔尼诺(ElNino),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

它的主要特征是,从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至赤道太平洋出现大范围的持续的海水温度升高,时间可达1~2年。

它的出现无确定的周期,一般为2~7年。

拉尼娜现象(LaNina),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也是来自海洋的作用,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降雨量增多。

(二)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研究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突出表现。

存在于全球热带东西方向的气压反相震荡,即所谓的南方涛动(SouthernOscillation),与厄尔尼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合称ENSO。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方涛动指数(SOI)达到最低值,也就是说印度尼西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气压升高,东太平洋气压降低,赤道对流区向东移动。

由此带来了全球热带的气候异常和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和气候的显著影响。

人们把这种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称为一次ENSO事件。

第二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

1、什么叫自然带,形成和时空演化。

(P50)

自然带也称“自然地带”或“地理地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2、主要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带:

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

特征:

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

动物以鸟类和猿猴目为活跃。

土壤为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的砖红壤。

2)热带稀树草原带分布上与热带雨林带南、北相连,在非洲和南美洲广泛分布,而在澳大利亚、中美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则仅为局部分布。

由禾本科高草植物构成,并零星地分布着成片乔木或独株乔木,它们具有能储藏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

季相非常明显。

善于疾驰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土壤中进行着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形成红棕色土。

3)热带荒漠带分布:

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洲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南非等地区。

植被贫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

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贫乏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

热带稀树草原带和热带荒漠带之间为热带荒漠草原带过渡带。

这里形成禾本科灌木半荒漠植物群落,植被十分稀疏,存在着很大的表土裸露地段——生态脆弱带。

4)亚热带荒漠草原带位于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森林带之间。

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

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5)亚热带森林带

亚热带的非纬向地带性因素表现得最为强烈,亚热带森林带被大陆内部的荒漠草原所隔开,而分成大陆西岸与大陆东岸两种类型。

大陆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称地中海式植物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

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非洲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

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地带,发育着褐色土。

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日本南部和美国东南部,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东南部。

这里主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

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

6)温带荒漠带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在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也有所表现。

植被是稀疏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

土壤主要是棕漠土和灰棕漠土,在它们中间还有斑状分布的一些碱土及盐土。

7)温带草原带:

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从东欧平原南部到西伯利亚平原南部。

以禾本科植物为主。

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及暗栗钙土,也有斑状分布的碱土及盐土。

草原带动物善于适应草本植被覆盖的平坦开阔的无林地区,许多动物穴居洞中,啮齿目动物、有蹄类动物和一些草原食肉动物是温带草原的主要动物。

8)温带阔叶林带:

又称夏绿阔叶林带,主要是由一些秋后落叶的阔叶乔木组成的森林。

分布:

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东部夏绿林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林、辽东栎林以及槭属、椴属、桦属、杨属等组成的杂木林;

西部往往形成由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

北美洲夏绿林分布在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这里植被主要是美洲山毛榉和糖槭组成的山毛榉林。

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

这里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少,但个体数量较多,主要以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动物为最活跃。

9)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

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北部亚带,它沿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大陆北部,呈非常宽阔的带状东西伸展,是温带森林带的主要部分,几乎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是一条全球性的自然带。

形成了由云杉、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

动物界以松鼠、雪兔、狐、貂、麋、熊、猞猁等耐寒动物为多。

10)苔原带分布:

位于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许多岛屿地区。

以苔鲜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苔原带。

土壤属于冰沼土。

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

在针叶林带和苔原带之间,有一个比较狭窄的过渡带——森林苔原带。

11)冰原带分布:

亦称冰漠带,它几乎占有南极大陆的全部、格陵兰岛的大部以及极地的许多岛屿。

全年皆被冰雪覆盖,最暖月均温仅在某些地区可以高至0℃。

这样,仅在高出于冰雪之上的岩崖上,可以观察到某些藻类和地衣的生长。

原带动物界很贫乏,在南极大陆上没有陆生哺乳动物,仅在沿岸地区特有企鹅一类的海鸟,在北极诸岛上可以看到白熊和北极狐。

无论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的冰原带的沿岸海水中,都栖息着鲸和海豹。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P58-59)

(一)整体性

“所谓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内在联系性;

2)空间组合性;

3)动态演变性。

(二)差异性

所谓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分异性(或区域性)。

一般而言,最基本的差异包括纬向地带性差异(也称地带性差异)和非纬向地带性差异(也称非地带性差异)。

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近于东西向延伸、呈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性。

纬向地带性差异在地形比较平坦和南北方向有较大幅员的条件下表现的最为明显。

非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呈偏离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特性。

海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和洋流等都属于非地带性因素,由这些因素所导致的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的经向地带性或区域性分布,都是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

(三)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等级划分

全球各级自然地理环境均具有各自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在各大洲或各大洋范围内:

一方面,它们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就是该大洲或大洋的整体性;

另一方面,洲内各自然地理大区又均有各自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体现了该大洲的差异性。

4、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P60)

地域分异规律概说

景贵和:

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分成相互更替的各级单位的现象。

……反映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或空间地理规律。

(1986)

黄秉维:

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大小不等的、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段之间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

其中,带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1999)

R.哈特向:

地域分异包含了地域间的相互联系和空间的相互作用,这个意见是正确的。

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全球自然地理环境首先表现为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

如前所述,陆地上主要可分为11个自然带,这是全球第一级地带性差异;

此外全球地表又可分为六块大陆和四片大洋,这是全球第一级非地带性差异。

区域性的分异规律是在基本的分异因素——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地带段性是地带性因素在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纬向地带的变型;

地区性(大地构造—地貌规律性)是非地带性因素叠加了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至于垂直地带性,也是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见下图)。

地域分异规律相互关系

第三章 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

1、海洋的分类?

海洋的划分及其特征海洋是指地球表面广阔而连续的咸水水体的总称。

大洋——远离大陆、深邃而广袤的水域;

海——靠近大陆、或受大陆包围,位于大洋边缘的水域。

海的形态据其海陆相关位置,可进一步划分为:

边缘海:

一边以大陆为界,一边以岛屿、半岛为界与大洋分开。

内陆海:

深入大陆内部的海,海洋状况受大陆影响。

陆间海:

界于大陆之间,有海峡与外海或大洋相连。

2、各种洋流的成因?

洋流又称为海流,是指具有相对稳定流向和流速的海水运动。

根据成因不同,洋流可分为:

梯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

梯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流。

这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使海区形成了压力梯度,在压力梯度力作用下,海水产生了流动。

故梯度流也称密度流。

风海流——风对海面摩擦作用而产生。

是海水在风的摩擦力(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

也称漂流或吹流。

风力作用于海面时,可产生对海面的正压力和摩擦力,故风作用于海面时,可同时产生波浪运动和使海水向前运动的洋流。

补偿流——由于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空缺而形成的海流。

是由于某一种原因使海水从一个海区流出,而使另一部分海水流入进行补充,海水的这种流动叫补偿流。

补偿流可以是水平流动,也可以是垂直流动(上升流和下降流)。

3、全球大洋环流模式(P71)略

4、海洋资源的定义

狭义概念:

是指在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中所蕴藏的能量以及海底的矿产资源。

广义概念:

除了指上述的物质与能流量外,还包括港湾、航线、水产养殖空间、海洋上空的风、海底地热、海洋景观、海洋空间以及海洋的纳污能力等。

包括:

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物资源、海洋水及海水化学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洋空间资源五方面。

5、世界渔场的形成与分布(p77)略

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1、论述全球人类发展各个阶段中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

(1)采集狩猎社会:

人口数量少,技术原始(使用最简单的石块和木棒),进行采集狩猎活动,生存资源仅限于自然产品,极高的出生率和极高的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极低。

食物短缺,消费水平仅限于延续生命和繁衍后代。

氏族(部族)内互相合作和简单分工。

依赖自然并为自然所支配、而对自然的影响力极小。

(5分)

(2)农业社会:

采用农业技术(青铜器、铁器、犁、耕作制等),使用农业资源(主要是耕地、淡水等可再生资源),对自然的态度是模仿和学习,人口增长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因此自然增长率低,人对自然的影响表现为人口过剩、自然灾害、土壤侵蚀等生态破坏,主导产业为农业,主要的社会组织方式为农户、城邦、国家,消费是为了维持基本(生存)需求,人类活动的影响范围达到村落、区域和国家。

(3)工业社会:

采用工业技术(机器、电器、社会化生产),使用工业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利用的主要能源为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对自然的态度是改造、征服,人口增长率高,对自然造成较大影响如人口过剩、就业问题、人口老化、资源短缺,粮食紧张、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

主导产业为农业,主要的社会组织方式为强权国家、社会化生产组织,消费是为了满足高物质消费的发展需求,人类活动的影响范围达到国家和跨国。

(4)信息社会:

技术先进,使用高技术、清洁技术、信息技术。

使用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再生资源。

利用的主要能源为再生资源清洁能源、智代能源与新能源。

对自然的态度是调节、适应。

人口增长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对自然的影响为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和全球变化信息等第三次产业。

淡化国家、城市化概念,跨国网络组织成为主要组织方式。

消费方式是物质与精神的全面需求和可持续消费。

人类影响达到全球范围。

2、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P103)略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承担的责任。

4、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P114)

(1)完成发展观念的转变。

(2)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

(3)与贫困做斗争。

(4)确立“环境友好”和“生态友好”的发展方式。

(5)生态与环境的保护。

第五章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

1、种族与民族的区别

(1)内涵之别:

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遗传特征的人群。

而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外延之别:

同一种族,可以分属不同的民族。

(3)标志之别:

种族一般是以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头型、面型、鼻型、血型等体型特征为标志划分的。

而民族则是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等社会因素为标志划分的。

(4)属性之别:

种族是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各集团长时间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属生物范畴。

而民族是社会实体,属历史学和社会学范畴。

(5)数量之别:

世界上的种族,主要有三种,白、黑、黄种人。

而民族的种类很多,根据粗略统计,大致有2000多个,并且民族人口的数量差别很大,人口超过一亿的民族全世界有18个,其中汉族人口最多,达10亿人口以上,人口少的像印尼的托瓦拉族,人口只有几十人。

时间有限,有些重点看书熟记!

下面是去年的题目供参考

世界地理试卷(A)

三、简答题:

(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

(10分)

(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关注(3分)

人口、资源、安静的压力不断增加。

1.人口问题与世界的贫困。

2.资源问题:

全球有限的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储量与人类社会经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

3.环境问题:

它是与资源开发和人口增长相伴随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跨国界影响(3分)

(三)已经引发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4分)

1.全球性的气候变化2.臭氧层的耗竭与破坏3.物种多样性锐减

4.对具有全球性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的破坏5.土地退化(森林退化、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正在加速。

2、简述亚洲工业化的时空过程。

亚洲工业化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进口替代工业化(3分)

用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一般经历消费品国产化→中间产品国产化(原材料、零部件等)→资本品国产化(生产设备)的依次递进过程。

(2)出口导向型工业化(3分)

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把所生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