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总结西西整理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1704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地质学总结西西整理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环境地质学总结西西整理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环境地质学总结西西整理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环境地质学总结西西整理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环境地质学总结西西整理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地质学总结西西整理版Word下载.docx

《环境地质学总结西西整理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地质学总结西西整理版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地质学总结西西整理版Word下载.docx

※岩浆岩:

是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

岩浆岩分类:

{按产状分{火山岩(喷出岩)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按成份分{超基性岩:

SiO2<

45%,如橄榄岩、金伯利岩基性岩:

SiO2:

45~52%,如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中性岩:

52~66%,如闪长岩、安山岩酸性岩:

SiO2>

66%,如花岗岩、流纹岩

结晶顺序:

橄榄石>

辉石>

角闪石>

黑云母>

正长石>

白云母>

石英(越往左越先结晶)

※沉积岩:

由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形成阶段:

{风化作用阶段:

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产物:

碎屑、胶体溶液、真溶液)搬运作用阶段:

机械、化学、生物沉积作用阶段:

机械、化学、生物固结成岩阶段:

压实、胶结、重结晶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①化学成分:

氧化物成分高,Fe2O3含量高。

K>

Na,Al>

Ca+Na+K,富含水分和CO2,有机质含量。

②含生物碎屑、化石③沉积特有矿物④结构:

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生物结构、晶粒结构⑤构造{层理(水平、波状、交错、粒序)层面(波痕、雨痕、干裂、结核、生物遗迹)

※拓展定义:

(1)结构指组成岩石颗粒的性质、大小、形态及其组合关系

(2)构造指岩石中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变质岩:

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改变再造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的类型:

(1)接触热变质岩:

主要是受岩浆高温的影响形成的变质岩

(2)气液变质岩:

主要是受岩浆的热水溶液的影响而形成的变质岩(如矽卡岩,与它有关的矿产是铁、铜、铅、锌、钨、锡、铍、硼)

(3)动力变质岩:

主要是受地壳运动的定向应力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变质岩

(4)区域变质岩:

在大面积范围内受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变质岩

岩石的循环:

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者之间彼此呈相互循环。

随着地质时间和地质条件的改变,任何一类岩石都可变为另外一类岩石

第三章

构造运动:

是由地球内部能量所引发的地壳岩石的机械变形和变位,造成岩石变形及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

构造运动的分类:

(1)垂直运动:

为指地壳或岩层大规模及大面积的上升、下降。

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2)水平运动:

为指地壳或岩层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断层地质构造类型:

(1)正断层:

为上盘沿着破裂面向下移动。

(2)逆断层:

上盘沿断层面向上上升。

(3)平移断层:

沿走向相对移动(水平运动)。

板块构造原理:

(1)岩石圈可以分为六大板块,包括:

欧亚、美洲、太平洋、非洲、南极洲和印度洋

(2)岩石圈之下为软流圈,温度接近岩石熔点,缺乏强度或刚性(部分熔融、塑性)

板块边界类型:

(1)分离型板块边界(或增生板块边界或拉张型板块边界)

(2)汇聚型板块边界(或挤压型板块边界){俯冲边界碰撞边界

(3)平错型(剪切)板块边界

板块运动的证据:

•岩石磁性和古地磁

•海底扩张

•洋底地形:

洋中脊、海沟、海底山(火山链)

•洋壳年龄

•地极运动

•古气候

•古生物

•大陆边缘地形

•地层岩石与构造

板块运动与地质作用的关系:

(𝟏

)与表层地质作用{海洋扩张{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运动{喜马拉雅山地中海

(2)与地震、岩浆(火山)活动及造山运动的关系{环太平洋带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尼带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带

第四章

※地震:

为地壳岩石受到极大的外力作用后,由于作用力超出了岩石的抵抗强度因而产生破裂,由此岩石破裂而产生的快速震动称为地震

※地震波:

地下岩层断裂错位伴随产生大量的能量释放,造成周围弹性介质的强烈振动,这种振动以波的方式向外传播,即为地震弹性波

震源:

地震的发源地

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

震源深度:

震中与震源间的距离

※极震区:

地震时,震中附近震动最为强烈,对地面造成的破坏也最严重的地区

※等震线:

在地图上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绘成闭合曲线

震级:

指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烈度:

为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

•震级

•震源深度

•距震源的远近

•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

•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

•建筑物质量

•发生地震的时间

地震的类型:

{按震源深度{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300~700km)按形成原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第五章

火山分类:

{按活动状况{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按喷发型式{熔透式喷发:

在地壳发展的初期岩浆可能大面积熔透地壳,即形成熔透式火山叫熔透式喷发裂隙式喷发(冰岛式喷发):

熔岩沿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的现象称为裂隙式喷发中心式喷发:

岩浆通过喉管通道到达地面的火山喷发,称为中心式喷发{宁静式(夏威夷式):

熔岩从火山口宁静涌出爆烈式(培雷式):

火山爆发时产生非常强烈的爆炸现象递变式:

其特点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火山喷发物:

(1)液体:

岩浆由火山口流到地表称为熔岩,为各类火山岩的基本物质

•熔浆:

从火山口喷出的液态物质称为熔浆

•熔岩流:

熔浆沿地面斜坡流动,其前端呈舌状及各种形状,称为熔岩流

•熔岩被:

分布面积宽广的熔浆流称为熔岩被

(2)气体:

水蒸气(50~70%),二氧化碳、氮和硫等,少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氢和氯等

(3)固体:

火山喷发中的固体喷发物称为火山碎屑。

其来源可为己经固结的熔岩,或火山围岩的碎块

火山的分布:

(1)环太平洋火山带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苏门答腊--爪哇火山带和地中海火山带)

(3)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带

(4)大洋内部及大陆内部的火山群

第六章

水文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水(雨、雪、霜)、下渗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流域:

一条河流获得水流的区域

径流量:

衡量河流大小的指标,指某一时段内流经某点的水量。

即河道断面面积与水流流速的乘积,单位为m3/s

河流流量的影响因素:

•流域面积

•降水量

•土壤、岩性(如渗透率)

•地面植物的分布状况

•气候(温度、风力)

•地形(如地面的坡度等)

侵蚀作用:

河流以自身动能(河水的冲蚀作用)并以其搬运的固体物质(如磨蚀作用)破坏河床,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方向:

下蚀作用,侧蚀作用

(1)下蚀作用:

河流水的重力作用

•向源侵蚀作用:

向源头使河流延伸的侵蚀作用叫向源侵蚀作用

•河流侵蚀基准面:

河流下切(下蚀)达一定深度后,接近某一水面时,下蚀作用即停止,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2)侧蚀作用:

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所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

•河曲:

侧蚀作用使河流产生连续的弯曲叫河曲

•蛇曲:

河床形态极度弯曲叫蛇曲

•牛轭湖:

河流截弯取直后,被遗弃的弯曲河道变成牛轭湖

侵蚀作用的性质:

(1)水力作用:

河水动能产生的冲击力量对河床底部及河岸产生的破坏及侵蚀作用。

在河流上游,河水沿基岩裂缝可将大块岩石冲刷下来,并挟带前进;

在下游河流则冲刷两岸及河床底部的松软沉积物

(2)溶解作用:

为河水进入岩石的裂缝而产生的溶蚀作用,主要发生于石灰岩区地区

河流的平衡剖面:

河流长期的下蚀作用和向源侵蚀作用,最终使急流和瀑布消失,河流侵蚀和沉积趋于平衡,河流纵剖面就会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平滑的曲线,称为平衡剖面

河流搬运作用:

河流将大量碎屑物、化学溶解物质运送到洼地、湖泊和海洋

(1)机械搬运:

{悬移式:

当河流水流的上举力>

碎屑颗粒重量时,则碎屑颗粒在水中呈悬浮状态搬运,称为悬移推移式:

粗大颗粒的石块体,大多借流水之冲力推动,碎屑物沿河底滚动或滑动。

剖面上,砾石倾向上游,平面上,砾石长轴垂直水流方向跃移式:

河流在搬运碎屑物时,受水流推动力和上举力作用,同时受重力作用。

碎屑呈跳跃式前进

(2)河流的化学搬运(或溶运):

河水对可溶性物质的搬运{真溶液形式的搬运:

如硫、钙、钠、镁、钾等元素的搬运胶体形式的搬运:

如Si、Fe、Mn等可呈胶体形式搬运

河流的沉积作用:

由于河流水动力状态的改变(流量、流速的减小等),使河水搬运能力降低,使搬运物质堆积下来的过程叫河流的沉积作用。

河流的沉积物叫冲积物

机械沉积分异:

碎屑颗粒按大小、形状、比重依次发生沉积的现象

三角洲沉积:

为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

(1)顶积层(包括水上和水下部分):

沉积物以粉砂为主,有明显的水平微层理和交错层,有凸镜状砂体,分选较好。

它包括河床沉积、河漫滩沉积、浅滩沉积(沙坝、心滩等)

(2)前积层:

是水下三角洲斜坡堆积。

以粘土和粉砂为主。

有斜层理和波状层理。

多含海洋生物、有机质含量较高

(3)底积层:

沉积物以亚粘土和粘土为主,富含有机质,海洋生物占绝对优势,具水平层理。

底积层向外则过渡为大陆架浅海沉积。

洪水的类型:

(1)暴雨洪灾:

由较大强度的降雨形成,集中在雨季。

峰高、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

(2)山洪:

山区溪沟中由于地面、河床较陡,降雨后形成的急剧涨落的洪水。

突发、水量集中、破坏力强

(3)融雪洪水:

急剧融化的积雪形成的洪水。

发生在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区,时间较有规律

(4)冰凌洪水:

在某些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当河流开冻时,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开冻,而高纬度的下游河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冰坝,引起的洪水。

我国的黄河、松花江

(5)溃坝洪水:

大坝或其他挡水建筑物发生瞬时溃决,水体突然涌出,照成下游地区灾害。

破坏力很大

第七章

海岸:

海洋和陆地的接合带或过渡地带,平均大潮高潮线以上的潮上带(波浪作用上限)、潮间带和水下岸坡(波浪开始扰动海底,即波长的1/2处)

•沿岸陆地:

海蚀崖,海岸沙丘,泻湖

•潮间带:

岩滩、沙滩、潮滩(泥滩)

•水下岸坡

海水的运动:

水运动的最主要动能太阳能,其次为地球的自转和太阳及月亮对地球的吸引力等

海水运动表现为:

波浪、潮汐、浊流与洋流

波浪:

主要是由风吹动海面引起

•波浪要素:

波峰、波谷、波长、波高

•浪基面:

水深为波长的1/2的深度是波浪作用所能达到的下限,该深度称为浪基面

•拍岸浪(激浪):

当波浪推进到浅滩或礁石或陡崖海岸时,因海底阻力大,则波峰超前涌向岸边并拍击海岸,称为拍岸浪(或激浪)

•底流:

当拍岸浪涌到海岸后,形成的流为激浪流。

海水受重力影响顺斜坡退回海中形成底流(返回流)

波浪的运动:

•波浪反射

•波浪绕射

•波浪流:

沿岸流,回流(裂流)

•风暴潮

潮汐:

由于月球和太阳引潮力的作用,使海平面发生周期性升降的现象

•高潮:

海面上涨到最高位置时涨潮称为高潮

•低潮:

海面下落到最低水位置时的退潮叫低潮

•潮流:

海面因潮汐作用发生周期性的涨落,迫使水团作水平方向的反复移动,称为潮流

{正规半日潮:

在一天中(指太阴日历时24小时50分)有二次高潮,二次低潮,且高潮位与高潮位、低潮位与低潮位潮高相等,涨、落潮历时相等潮汐称半日潮混合潮:

不正规半日潮,不正规全日潮正规全日潮:

在一个太阴日(24小时50分)内只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的潮汐

海岸风沙及其影响因素:

(1)海岸风沙作用:

在风力作用下,沙质海岸地表物质产生的吹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2)海岸风沙的危害:

•造成海岸侵蚀

•掩埋农田造成土地贫瘠化

•掩埋村庄

 

•空气质量下降

(3)海岸风沙的影响因素:

•活动场所和沙源:

全新世晚期海退在海岸带沉积了较为宽广的冲海积平原和大量泥沙,为风沙提供了活动场所和沙源

•气候变化:

小冰期加剧了风沙活动的强度

•人类活动:

公元1500年以后,人类活动开始对风沙产生重要的影响.战争、森林砍伐、农牧、垦荒等是造成风沙活跃的主因

海岸侵蚀及其影响因素:

(1)海岸侵蚀:

在海、陆、气等因素相互作用下,海岸被冲刷、侵蚀,岸线向陆后退的地质环境现象

(2)海岸侵蚀的主要危害:

•沿岸土地流失

•毁坏海岸工程

•港口和航道淤塞

•河口区侵蚀则导致河口海岸侵蚀、海水倒灌、河口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海岸侵蚀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

•风沙运动

•地壳运动与海平面变化

•气候变化

•河流供砂

•陆架供砂

•水下泥沙纵向运动

第八章

负荷地质作用:

斜坡上松散的堆积物及基岩,在重力作用下,由于自身重量及某些外因(如地震、暴雨、人工爆破等)的触发下,沿斜坡向下运动或坠落的运动

块体运动的条件:

水份(流体的效应);

岩性效应;

构造效应;

地震效应;

植被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

块体运动的型式:

{快速滑落运动:

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缓慢式运动:

蠕动

泥石流动发生过程:

蠕动变形、滑动面形成、剧烈滑动、稳定

块体运动的灾害防治:

•消除/减轻水诱发滑坡的影响:

排除地表水,采用截水沟和排水沟;

排除地下水,采用泄(排)水孔,渗井,渗入管,排水隧洞等

•改变坡地的力学平衡条件:

削坡,减重,反压,修建支挡工程

•涵洞

•增强软弱面的物化性质:

灌浆、焙烧、电渗

第九章

地下水来源:

{降雨:

为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占95%原生水:

沉积岩在沈积时,经成岩作用后遗留于岩石孔隙中的水,多为咸水岩浆水:

当岩浆冷凝时,硅酸盐类变成岩石,而其中的水化物即分离出来成为岩浆水。

岩浆水如溢出地面仍保留相当温度,可形成温泉

影响岩层中的地下水含量的主要因素:

(1)孔隙率:

孔隙率为岩石的体积除以岩石中的孔隙比率,以%表示

•岩层中的颗粒形状及排列方式

•颗粒大小及分选程度

•固结与胶结程度

•下渗的水份中所溶解的矿物质的多寡

(2)渗透率:

为岩石在一定压力下传送液体的能力,一般以达西或毫达西为单位

※渗透率与孔隙率大小关系:

孔隙大时,地下水可以自由活动,孔隙过小,则由于毛细管作用,成为不透水层

影响地下水面的因素:

•地下水面深度受到降雨量、蒸发量与岩石孔隙率等因素所控制。

•地下水面随着地形而起伏,但略较地形为平缓。

•区域性的湖面或河流水面,即为该地区地下水面的最低地下水面。

•地下水面上升到达地面时,会渗出地表成为沼泽区。

如果地下水面超过低洼地区地面,可形成湖泊

过渡抽取地下水的后果:

•地下水漏斗:

抽水速度大于地下水补给速率时,形成的以水井为中心的圆形低水位面

•地下水枯竭

•压实作用与地面沉降

•盐水入侵

第十章

土壤:

为地球表面陆地上的疏松表层,经风化作用后的残留物,陆上的动、植物赖以为生。

土壤之所以能够生长植物,是因土壤具有长期不断地供给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份、水份、空气和热量

土壤的形成:

是岩石风化作用形成的。

岩石风化作用受气候、地形和母岩影响

风化作用:

{机械风化:

为气温反复升降及变化的条件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碎裂的过程{温差作用冰劈作用化学风化:

指因大气、水溶液的作用下,使岩石产生化学的分解过程。

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其中的成份已经改变生物风化:

根劈作用。

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地区,大树如榕树、松、柏等的根系扎入岩石的裂缝中,随着树木的成长,树根加长加粗,致使裂缝岩壁产生极大压力,加速岩石的破裂与崩落

土壤的剖面结构:

土壤一般厚约50~60cm到1~2m,最厚可达10m以上。

一般可分为三层

•表土层:

有机质含量丰富。

由于其中含大量的腐殖质多呈黑、灰、浅灰等暗色,为农耕作的对象

•淀积层或心土层:

有机质含量较表土层为低。

此层的形成主要由于雨水不断从上层渗入,经淋滤沉淀作用后残留下来的部份物质

•风化层:

此层的生物风化作用影响较弱,为属于残积层和半风化层

第十一章

矿石品位:

矿石中有用物质成份的含量比率为品位,为衡量矿石质量的主要指标。

大多数金属矿石,以其中所含金属元素或氧化物质量百分比表示;

非金属矿石以其中的矿物或化合物的质量百分比来表示,而贵金属则以“g/t”来表示

矿床的成因及类别:

•岩浆富集矿床:

经由岩浆内的分泌及富集作用所生成的矿体

•接触变质矿床:

由于火成岩体侵入时,多会与围岩产生接触变质作用,在作用时经由离子交换作用所形成的矿床

•热液矿床:

岩浆侵入末期前含的矿液和气体热液,上升充填到已凝结的火成岩或围岩的裂隙中,或与围岩发生化学置换作用,由此作用所形成的矿床

•沉积矿床:

湖水或海水经由蒸发作用后,其溶液中所含的矿物会逐次集中、沉淀,最后即会形成矿床

•砂砾矿床:

含矿物的岩石经过风化及侵蚀作用后,变成碎屑物,经由搬运后,其中比重较大的含矿物碎屑粒,多会集中在河床或海边而形成砂砾沉积矿床

•残积矿床:

岩石因风化作用将围岩溶蚀而去,而将其中所含的有价值矿物集中在原地,形成可采的矿床

•变质矿床:

经由区域及动力变质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称为变质矿床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1)生油气层:

为一具有丰富的有机碳含量及油母质,并且能生成具有经济价值油气的岩层。

最常见的生油层为页岩及碳酸岩类

(2)储油气层:

能够储存石油和天然气,又能排放出油气的岩层。

储油气层需具有良好孔隙率和渗透率。

最常见的储油气层为砂岩、石灰岩和白云岩及裂隙发达的岩层等

(3)盖层:

为指覆盖于储油气层之上,几乎不具渗透性、油气不易漏失的岩层。

盖层一般具有遮挡及封存作用,可防止油气的外逸。

例如页岩、泥岩和蒸发岩类等,均属良好的盖层

(4)封闭构造:

能使油气集中而且储存起来的构造称为封闭。

最常见的封闭构造有背斜、穹窿和断层封闭构造等

(5)移栖(迁移):

油气由生油岩生成的油气,逐渐移进储集岩层的过程称为移栖(迁移)作用,它所经过的路径称为移栖(迁移)路径

(6)保存-已形成的油气藏:

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保存至今。

例如不能有剧烈的构造运动、不频繁的岩浆活动、变质程度不深等条件,才可使构造中的油及气保存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