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0953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

3.2AVG并发症及通畅性:

血栓:

<0.5次/患者年;

发生率≤10%;

≥2年;

PTA术后使用寿命:

≥4个月。

4首次透析的血管通路类型选择

目前超过60%的血液透析患者的首次透析所采用的通路类型为中心静脉导管(CVC)。

我们认为肾内科医生在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强化血管通路领域的管理,医生和患者都应该了解并遵循“内瘘第一”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CVC使用。

第2章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

建议有条件的血液透析中心成立通路监测小组,其成员应包括:

肾科医生、透析护士、血管通路医生、影像学医生、透析通路协调员。

第3章动静脉内瘘

1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

1.1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宣教、向血管通路医师转诊及血管通路建立的时机

1.1.1eGFR<30ml/(min·

1.73m2)的患者(包括首次就诊时即诊断需要维持性透析治疗的患者),应接受终末期肾病管理以及治疗方式选择的教育,治疗方式包括肾移植、腹膜透析、血液透析以及保守治疗。

1.1.2如果患者选择血液透析作为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且预计半年内须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时,建议将患者转诊至血管通路医师接受相关评估,首选建立AVF。

若患者需建立AVG,可在开始透析前3~6w建立。

对于即穿型人工血管,则可推迟至需要接受透析治疗前数小时至数天。

专家组不建议单独使用eGFR<15ml/(min·

1.73m2)和/或CREA>528μmol/L[糖尿病患者eGFR<25ml/(min·

1.73m2)和/或SCr>352μmol/L]作为起始透析的指征,而必须根据患者的相关症状、体格检查及检验检查结果等做出判断。

1.1.3尿毒症症状明显,保守治疗难以控制者应尽早实施AVF或者AVG手术,残余肾功能可不作为必须的界定指标。

1.2上肢血管保护

慢性肾脏病患者应该从确诊CKD3期即开始进行上肢血管保护教育。

1.3患者评估

1.3.1病史

糖尿病病史、(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史、起搏器置入史、充血性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疾病、接受抗凝药物治疗或存在凝血系统异常病史、合并肿瘤或其他影响患者预期寿命的疾病、心脏瓣膜病、皮肤病、乳腺根治术、吸烟史以及上肢、颈部及胸部外伤或手术史等。

1.3.2物理检查

1.3.2.1动脉系统

1.3.2.2静脉系统

1.3.3辅助检查

1.3.3.1CDU

1.3.3.2DSA

1.4心脏系统

通过症状、体征及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30%的患者暂不建议进行内瘘成形术。

2动静脉内瘘的建立

2.1动静脉内瘘类型和位置的选择

2.1.1动静脉内瘘类型首选AVF,其次AVG。

2.1.2动静脉内瘘的位置原则先上肢后下肢;

先远心端后近心端;

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

2.2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式的优先次序

2.2.1AVF(包括直接动静脉吻合、静脉转位、静脉移位)

通常的选择顺序是腕部自体内瘘(桡动脉-头静脉)、前臂转位内瘘(桡动脉-贵要静脉转位、肱动脉-贵要静脉转位、肱动脉-头静脉转位)、肘部自体内瘘(肱动脉-头静脉、肱动脉-肘正中静脉、肱动脉-贵要静脉)。

2.2.2AVG通常的选择顺序是前臂移植物内瘘(U形袢优于直形)、上臂AVG。

2.2.3前臂血管耗竭可考虑选择前臂AVG或上臂任意类型的血管通路。

建议先行前臂AVG,有助于增加上臂静脉口径提高后续建立上臂AVF的成功率。

2.2.4上肢血管耗竭可考虑选择躯干AVG、下肢AVF或AVG。

2.3血管吻合方式

AVF的血管吻合方式包括静脉-动脉端侧吻合、侧侧吻合、端端吻合,推荐端侧吻合方式。

AVG血管吻合方式主要是移植物与自体血管端侧吻合。

2.4术后注意事项

将术肢适当抬高可减轻肢体水肿。

密切监测血管杂音,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及肢端有无苍白、皮温降低等。

不建议常规使用抗生素及抗凝剂,但AVG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术后血管若发生痉挛,可采取适当措施如温盐水浸泡、局部手法按摩、罂粟碱肌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等。

可依据患者情况给予抗血小板药物。

AVF术后应适时进行握拳锻炼,通常术后2周拆线,其后可束臂握拳锻炼。

3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机及穿刺方法

3.1AVF成熟的定义及判断标准

3.1.1AVF成熟的定义指内瘘透析时易于穿刺,穿刺时渗血风险最小,在整个透析过程中均能提供充足的血流,能满足每周3次以上的血液透析治疗。

血流量不足定义为:

透析时泵控血流量达不到200ml/min。

3.1.2AVF成熟的判断物理检查:

吻合口震颤良好,无异常增强、减弱或消失;

瘘体段静脉走行平直、表浅、易穿刺,粗细均匀,有足够可供穿刺的区域,瘘体血管壁弹性良好,可触及震颤,无搏动增强或减弱、消失。

测定自然血流量>500ml/min,穿刺段静脉内径≥5mm,距皮深度小于6mm。

3.2AVF穿刺时机及方法

3.2.1AVF穿刺时机

3.2.2穿刺时注意严格无菌原则

3.2.3穿刺顺序与方法

3.2.4穿刺针选择

3.2.5压迫力度

3.2.6穿刺困难者推荐超声实时引导穿刺

3.3AVF成熟不良的处理

3.3.1AVF成熟不良的定义

3.3.2AVF成熟不良的处理方法

3.4AVG

3.4.1AVG的穿刺

3.4.2AVG穿刺原则

3.4.3穿刺顺序与方法

4动静脉内瘘的评估与监测

专家组强调定期评估及监测动静脉内瘘功能、血液透析充分性等临床指标,重视动态变化。

4.1AVF与AVG的评估与监测

4.1.1专家组推荐的AVF评估与监测方案

4.1.2AVG评估

4.1.3内瘘的管理

4.2内瘘功能不良的治疗时机

5AVF并发症的处理

5.1血管狭窄

5.1.1干预指征

5.1.2干预方法

5.1.3干预方法选择

5.1.3.1PTA的入路选择

5.1.3.2球囊导管的选择

5.1.3.3关于PTA术的一些建议

5.2急性血栓形成

5.2.1急性血栓形成好发于吻合口附近及内瘘流出道

5.2.2干预措施

5.3静脉高压征

5.4动脉瘤

5.4.1定义

5.4.2动脉瘤发生部位

5.4.3处理指征

5.4.4处理措施

5.5高输出量心力衰竭

5.5.1高流量内瘘的定义

5.5.2透析通路相关高输出量心力衰竭的处理方法

5.5.3心脏负荷过大的干预

5.6通路相关性缺血综合征

5.6.1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HAIDI)

5.6.2临床分级依据临床缺血程度将HAIDI分为4级

5.6.3治疗

5.6.3.1保守治疗

5.6.3.2手术治疗

5.7感染

6AVG并发症的处理

6.1血管狭窄

6.1.1不伴血栓形成的狭窄的处理

6.1.2伴血栓形成的狭窄的处理

6.2感染

6.3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见AVF并发症处理。

6.4高输出量心力衰竭见AVF并发症处理。

6.5假性动脉瘤

6.5.1定义

6.5.2处理指征

6.5.3处理方法

6.6血清肿

6.6.1定义

6.6.2好发部位动脉吻合口。

6.6.3处理

7AVG向二期AVF转换

8内瘘成熟期过渡通路的选择

8.1过渡通路类型

8.2过渡通路选择

第4章中心静脉导管

1总则

1.1当患者需要中心静脉置管时,术者需要认真查看患者,了解患者是否存

在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呼吸困难等危重情况,患者能否平卧或Trendlenburg体位配合中心静脉穿刺,既往是否有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史及其穿刺部位、置管次数、有无感染史、操作过程是否顺利等。

1.2了解患者有无严重出血倾向,防止置管时或置管后严重出血,有高危出血风险者慎重采用颈部静脉穿刺置管术。

1.3建议采用超声定位或超声引导穿刺置管。

1.4颈部静脉NCC原则上使用不得超过4周,如果预计需要留置4周以上,则应当采用TCC。

1.5导管长度的选择:

1.6儿童患者:

1.7虽然NCC置入术通常可在床边施行,但如果病情和条件允许,仍建议所有中心静脉穿刺在相对独立的手术间施行,推荐配置心电监护仪、除颤仪、肾上腺素等抢救设备和药物。

2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2.1适应证

2.1.1急性肾损伤

2.1.2慢性肾脏病符合以下情况

2.1.3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短期血液净化治疗

2.1.4中毒抢救等药物或毒物的中毒者,需要血液透析和/或血液灌流时,常留置NCC。

2.1.5其他如顽固性心力衰竭需要单纯超滤、人工肝支持等。

2.2置管要点

2.3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3.1穿刺相关急性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3.2血栓的预防与处理

2.3.3感染的预防与处理

3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3.1适应证

3.1.1拟行AVF/AVG成形术或内瘘尚处于成熟期,但因病情需要应起始血液透析且无法等待4周以上者

3.1.2肾移植前过渡期

3.1.3部分预期生命有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尤其是晚期肿瘤合并终末期肾病者

3.1.4各种原因无法建立自体或人工血管移植物动静脉内瘘且无法或不接受腹膜透析或肾移植者

3.1.5患有严重的动脉血管病或低血压等致使内瘘血流量不能满足透析处方要求者

3.1.6患有严重心力衰竭,建立内瘘可能加重或诱发心力衰竭者

3.2置管要点

3.2.1穿刺部位的选择

3.2.2置管方法

3.2.3TCC的位置走行

3.2.4TCC的置入方式

3.3导管的拔除

3.4导管的更换

3.5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3.5.1并发症

3.5.2隧道式导管的远期常见并发症

包括导管功能不良、导管感染以及中心静脉狭窄/闭塞。

3.6导管的封管技术

3.6.1必须严格按照导管标记的管腔容量推注封管溶液

3.6.2普通肝素封管

3.6.3低分子肝素封管

3.6.4枸橼酸钠溶液封管

3.6.5抗生素封管液的应用

3.6.6其他封管药物

3.7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3.7.1医护人员戴口罩和手套操作导管(同时要求患者尽可能戴口罩)

3.7.2每次使用导管后更换敷料

3.7.3导管接头的护理

3.7.4导管出口的护理

3.7.5手术后1个月内的TCC皮肤出口建议采用透气敷料覆盖保护

3.7.6血液透析CVC上机护理程序

3.7.7血液透析CVC下机护理程序

第5章中心静脉疾病

中心静脉是所有血管通路的最终回路,中心静脉疾病可引起严重的静脉高压征、影响血管通路的使用,甚至缩短透析龄。

由于目前缺乏有效、安全、经济的理想治疗方法,中心静脉疾病成为血管通路并发症中的难题。

1中心静脉的定义

中心静脉的定义通常包括回流上肢血液的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又称为无名静脉)、上腔静脉,回流下肢血液的髂静脉、下腔静脉。

1中心静脉疾病病因

中心静脉疾病的病因并未完全阐明,但中心静脉导管是导致中心静脉疾病最重要的诱因已成共识。

2.1血管内器械的损伤

2.1.1CVC、TCC、NCC、PICC、其他静脉内导管或输液港等

2.1.2心脏节律器、心脏起搏器、植入式除颤器等

2.2非血管内器械损伤

2.2.1特发性

2.2.2解剖压迫胸廓出口综合征、左无名静脉受压

2.2.3纵隔纤维化、后腹膜纤维化

2.2.4放射治疗后

2.3同侧血管通路的高血流量刺激内膜增生、加剧狭窄

3中心静脉疾病的诊断

3.1病史

3.2物理检查

3.3彩色多普勒超声

3.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4中心静脉疾病的预防

中心静脉疾病的预防是首要任务,尽量避免或减少因血液透析置管导致的损伤。

建议提前建立动静脉内瘘;

当无法建立AVF时,AVG是第二选择,TCC应作为最后的选择方案。

避免在置放血管内器械如起搏器的同侧肢体建立动静脉内瘘,避免在有功能的动静脉内瘘同侧进行中心静脉置管。

4.1提前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以减少急诊中心静脉置管(详见第4章)。

4.2严格掌握中心静脉置管的适应证(详见第4章)。

4.3对于通路失功的患者,及时重建通路或采用其他方法过渡以避免中心静脉置管。

4.4应用即穿型人工血管对于已有中心静脉疾病的患者,其残存的中心静脉资源非常珍贵,如需建立AVG,建议使用即穿型人工血管,以避免过渡期的中心静脉置管。

4.5建议选择材质更优的TCC用于预期置管时间较长的血液透析患者,以减少过渡期中心静脉狭窄的发生率。

5中心静脉疾病的治疗

5.1治疗指征

有严重静脉高压征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血液透析质量。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不建议治疗。

5.2治疗方法

5.2.1腔内治疗

5.2.2血管转流手术

5.2.3血液透析通路关闭术或吻合口缩窄术

5.2.4血液透析相关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

6四肢回心静脉均闭塞病例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

6.1尝试开通一侧中心静脉并在同侧建立有功能的动静脉内瘘。

6.2对于有较多侧支开放的患者可以尝试建立AVF,选用直径相对较小的桡、尺动脉作为流入道,如果动脉直径大,务必控制吻合口大小4mm左右,以控制血管通路内的血流量,使其和侧支间达到平衡而不引起临床症状。

6.3经肝静脉、腰部、侧支、纵隔置放腔静脉血液透析导管或者置放HeRO装置。

6.4选择动脉通路动脉-动脉人工血管间置或肱动脉浅置。

后者需注意透析护理以减少直穿动脉引起假性动脉瘤、血栓等并发症。

7规范CVC的应用

7.1在置管过程中,尽量在X线下定位管尖部位。

7.2在导管应用中,通过导管走行的设计、使用新型抗凝导管、选择合适导管封管液等,尽可能降低导管的血栓及纤维鞘形成,降低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

7.3对于目前以隧道式导管作为长期通路的病例,建议如下。

7.3.1X线检查手术位置

7.3.2更换导管

7.3.3失功导管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