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竹记》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0579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竹记》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养竹记》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养竹记》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养竹记》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养竹记》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竹记》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养竹记》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竹记》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竹记》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於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於亭之东南隅,见丛竹於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询於关氏之老,则曰:

“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繇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馀之才,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翦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於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於感遇也。

竹植物也,於人何有哉?

以其有似於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然则竹之於草木,犹贤之於众庶。

呜呼!

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於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於今之用贤者云。

我国儒家美学思想中,向来就有“比德说”。

即人对自然物的欣赏和赞美,是基于自然物的某些特征,可用来比拟、象征人的某些美德。

也就是说,将自然物的外在特征通过人的联想而伦理化、社会化,把自然物人格化,从而将自然美转化为社会美。

这种美学思想在《论语》和其他先秦、两汉著作中曾多次出现。

如《论语·

雍也》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山水和人的品德仁、知相联系。

《论语·

子罕》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将松柏的不怕严寒和人的坚贞不屈的品德相比。

《说苑·

杂言》篇的一则记载,通过孔子回答子贡的一段话,则将这种思想阐发得更加详细:

“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水)遍予而无私,似德;

所及者生,似仁;

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

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

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

绰弱而微达,似察;

受恶不让,似贞;

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

主量不平,似正;

盈不求概,似度;

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这样,水的许多自然特征就转化成了社会的与伦理的内涵。

白居易的这篇《养竹记》就是靠上述儒家“比德”的美学思想构成的。

尤其是第一段,将竹子的四种自然特性比拟成君子的四种美德:

“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建善不拔者”,意思是说,竹根很坚固,根固象征为人应当建树善良品德,坚持不变。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意思是说,竹子是直的,象征着为人应当正直无私,不倚附有权势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意思是说,竹心空虚,好比贤者心地空明,才能体察天地之道,为人应当以虚心去感化别人。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意思是说,竹节坚贞,为人应当修炼节操和品行,在平安和险恶的环境下,都能始终如一。

白居易还强调,如能运用“比德说”来观竹,就能达到养性的目的,因此,很多人都在庭院中种上了竹子。

第二段写作者爱竹之情。

他曾借住过常乐里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发现“亭之东南隅,见丛竹於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一位姓关的老人告诉他,自从关相国去世后,竹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繇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馀之才,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竹子被乱砍乱伐,又被草木欺凌,竹子长不满一丈二尺,数量不满一百竿,因为这些借居的人都具有不要竹子的思想。

如果联系下一段的议论来看,这些话中又何尝不隐含着奸邪小人欺压贤才、朝廷摧残人才等言外之意呢?

于是白居易为了珍惜竹子的本性,便亲自动手,“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终于出现了“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於感遇也”的可喜局面,运用拟人手法,写竹子似乎也有依人之状,欣喜之色,仿佛遇上知已,有感激的心情。

文章末段,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从而展开议论。

首先,仅仅由于竹子“似于贤”,人们尚且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贤”的人才,又怎能不爱惜培植呢?

其次,竹子与一般草木的关系,就好比贤才与一般人的关系,竹子是不能自我显示其优点的,只有人能赏识它;

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的使用贤才者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重用他。

由此可见,贤才的命运掌握在当政者手中。

最后,作者点明,他之所以要写这篇《养竹记》,一方面是以此赠送给以后住在关氏私宅的人,而更要的是使当今掌权者重视培养人才,使用人才。

真是用心良苦啊!

这篇文章与韩愈的《马说》立意完全一样,但写法却完全不同。

《马说》将正意隐藏起来,只出现喻体而不见主体,具有托兴幽远、寄慨遥深的特点。

《养竹记》将正意点明,运用儒家的传统美学思想“比德说”,将喻体与主体并列,具有明白晓畅、主旨鲜明的特色。

两篇文章,各有千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