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23鲁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0200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23鲁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23鲁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23鲁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23鲁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23鲁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23鲁昕Word文档格式.docx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23鲁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23鲁昕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23鲁昕Word文档格式.docx

一、回应需求,承载使命,新起点上谋划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交流会、部署会,也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工作重点战略转移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动员会。

会议的召开,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背景:

第一,现代化进程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到新的历史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要求。

从宏观领域看,我国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经济社会具有五个方面的时代特点:

一是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阶段步入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阶段。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时代进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

人口大流动、职业大迁徙已成大趋势,特别是就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居住地由农村转到城市、最终使农民转变为市民,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三是从低端制造产业时代进入高端制造产业时代。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化发展面临新挑战,高端制造产业替代或淘汰低端制造产业成为历史的必然。

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

全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

五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

温饱问题等基本需求得到解决,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从教育领域看,我国面临着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任务,具有四个方面的时代特点:

一是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

二是从文化扫盲时代进入技能扫盲时代。

文化性文盲的问题基本解决,技能性文盲的问题日益凸显。

三是从“高中-大学”一元化成才时代进入多元化成才时代。

通过普通教育上大学的成长道路面临系统性挑战,多元化质量、多阶段分流、多路径成才,成为政府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

四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

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历史内涵,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择业培训需求日益增长,其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远达不到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的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顺应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回应人民群众对多元化、高质量教育服务的强烈诉求,职业教育肩负着五个方面的历史使命:

一是肩负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数以亿计有职业道德、有中高级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历史使命。

二是肩负着支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使命。

三是肩负着承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调整教育结构的历史使命。

四是肩负着服务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五是肩负着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的历史使命。

完成好职业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在保证办学规模的同时,提高办学质量,调整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

第二,我国教育事业开启了由大到强的新征程

今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为各级各类教育未来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了战略目标,描绘了宏伟蓝图,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这一个“主题”、一个“主线”和五个“坚持”不仅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而且为我国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作出了战略部署,并专章阐述了今后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是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

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三是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把大力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作为核心任务。

四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五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

六是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新形势

上一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会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近870万,在校生近2200万,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这标志着国家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一是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

二是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

三是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大与质量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

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要求还没有很好地落实,有些地方和学校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推进教学改革缺乏主动性,教学工作投入不足,缺乏条件和机制保障。

二是素质教育还没有很好地实施,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只注重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忽视基础理论学习;

或是偏重于传授知识,忽视技能;

或者只培养简单技能、“黑板上的技能”等现象,培养的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变化能力不强,继续学习能力不强。

三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还没有很好地对接,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没有很好地衔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有脱节的现象。

四是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育人过程存在随意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职业教育的形象。

五是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还没有很好地应用,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

《教育规划纲要》对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主要有: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二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三是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扩大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

四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适应技能型人才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学习要求。

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

五是强化教学保障,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六是以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为基础,对教学改革的新政策、新模式先行先试,形成典型模式和经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二、纲要引领,凝聚共识,明确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

总结归纳大家达成的共识,会议在以下三方面取得重要收获。

第一,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

延东同志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贵仁同志的讲话,站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全面分析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上来。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

必须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一是职业教育决定着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二是职业教育反映了产业的素质和能力,三是职业教育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四是职业教育是调整教育结构的切入点,五是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

因此,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通过深入学习领导的讲话,大家提高了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重要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第二,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

改革发展职业教育,要以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当前要重点做好保证规模、提高质量、改革创新和加大投入四项工作。

要转变职能、狠抓落实,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作风,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要注重抓统筹,抓重点,抓责任,抓作风。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要求我们切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

要把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目标;

把深化校企合作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把加强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工作抓手,努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明确了思路,增强了信心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首先要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质,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定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不是不同的教育层次。

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要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引领,以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要加快在以下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1.改革四个模式。

一是改革办学模式。

大力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发展,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二是改革培养模式。

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要特别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顶岗实习,如设岗见习、找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等。

三是改革教学模式。

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四是改革评价模式。

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

2.创新六个关键环节。

一是创新教学环境。

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

要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重点建设科学合理、先进实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技能教室、实训教室和工厂化教学环境。

二是创新专业设置。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重点建设面向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加强贴近区域产业,尤其是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等领域的特色专业建设。

三是创新课程开发。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构建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课程建设机制。

四是创新教材应用。

依照国家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

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五是创新教学方式。

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

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建立项目库、案例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

六是创新管理制度。

建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或咨询委员会等决策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加强学校各项基础制度的建设。

三、创新载体,重在行动,把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

按照《行动计划》的部署,近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建立教育与产业的经常性对话协作机制,是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是强化部门协调、行业指导。

今年1月,教育部成立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这次会上又成立了43个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目的就是要以全指委为载体,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对话和协作,充分发挥行指委在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制订培养标准、组织行业内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二是搭建对话协作平台。

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举办一系列教育与行业的主题对话活动。

今年,教育部举办了职业教育与石油化工行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行业以及有色金属行业的5个对话活动。

今后还将继续开展分行业的对话。

(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合作办学

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有利于营造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环境和育人氛围,实现全过程工学结合。

一是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和校企一体合作办学实施方案,遴选1000所学校和3000家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

二是推进集团化办学。

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三是加强和规范学生实习管理。

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规范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强化企业实习的教育功能。

学生实习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要积极稳妥地推行和完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

(三)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是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

二是深入推进德育课课程改革,开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资源库。

三是按照《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要求,广泛开展班主任培训。

四是进一步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组织,实现“校校有团委,班班有团支部”的目标。

五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六是完善“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组织方式,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科学设置专业,促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是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基础。

一是全面实施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规范专业设置。

二是开发专业设置标准。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设置的所有专业,开发321个指导性专业设置标准。

三是建设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开发新专业申报、审批管理系统,建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数据库,逐步形成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和需求预警机制。

四是建设国家示范专业点。

遴选1500个左右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在本专业领域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专业点,作为国家示范专业点。

五是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

围绕国家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确定100个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在全国遴选500个专业点,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改革。

(五)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是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新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面向国家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等,开发500个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二是指导开展课程创新实践。

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开发教学资源。

三是完善课程建设机制。

研究制订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

四是探索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推动课程设置更加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六)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创新

教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

教材建设是保障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一是创新教材管理制度。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管理体系。

二是研究制定教材建设管理办法。

健全教材开发、遴选、更新机制,完善教材编写、审定机制。

三是加强教材编写、审定和出版队伍建设。

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建立教材编写专家库,建设50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基地。

四是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专业课程教材;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基础课程教材;

以推动民族传统技艺教育专业化为重点,开发相关课程教材;

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教材结构和内容;

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认知特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开发遴选1200种中

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

(七)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立交桥”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不是“终结教育”,我们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加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推动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研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教学大纲,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

三是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比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

四是探索中职招生模式改革。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需要,扩大服务面向,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突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内容,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评价方式。

五是探索学分积累的多种形式,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制,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互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八)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驱动力,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共享优质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开发3个信息化系统。

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开发面向中职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开发面向中职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

二是建设4个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

三是建设300个数字化仿真实训示范教室。

推进上述8项工作,3个方面的保障至关重要:

一是办学条件,二是师资队伍,三是教科研。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

第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保障。

一是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水平。

积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

推动各地紧密结合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建设好示范专业实训基地。

二是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优质特色学校、民族特色学校等建设计划,建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

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要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探索新任教师先完成企业实践再上岗任教的措施;

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拓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

出台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并切实发挥好作用。

完善教师资格、职务等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引导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扩大培养培训规模。

这次会上教育部为10个企业挂牌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就是吸引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举措,近期还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

第三,加强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

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

一是积极推动高水平教科研队伍建设,整合和调动全国职业教育教科研的资源和力量,完善工作机制。

二是积极组织地方教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组织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

三是启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

四是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课程资源。

另外,《行动计划》针对10大计划、30个项目,提出了45个科研选题,即将组织实施,大家要积极参与。

同志们,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

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我们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希望大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上来,既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又要立足实际、求真务实,深入细致地解决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的问题和障碍,把《教育规划纲要》的先进理念转变成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和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也希望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继续对职业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大的支持,在新的起点上,与教育部门共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为实现我国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