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方预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8012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塌方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塌方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塌方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塌方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塌方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塌方预案.docx

《塌方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塌方预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塌方预案.docx

塌方预案

 

220KV石家庄东南-石牵双回线路

隧道工程第七标段

 

防止塌方专项方案

 

批准:

年月日

审核:

年月日

编写:

年月日

施工单位:

石家庄市通达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章)

防止塌方预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线路起自石家庄东南变电站,沿沟道向北延伸至仓丰路主隧道,隧道沿仓丰路延伸至石牵站电缆终端。

本标段为220KV石家庄东南-石牵双回线路工程电缆隧道第七标段。

第七标段主隧道长度516米,全线为单衬砌隧道,接头间一座。

风孔2座,旁引隧道49米。

二、编制依据

2.1、本段所处位置的气象、水文条件;

2.2、我单位以往的防塌方施工经验。

三、施工特点

本方案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塌方现象,所采取的措施。

为正确处理隧道、施工中的塌方现场,规范工程施工程序,使工程施工过程正常进行,确保工程质量满足顾客和施工设计要求、减少环境影响和员工伤害,特制订防止塌方专项施工方案。

四、施工准备

1、指挥机构

成立塌方事故应急救援小组,由各竖井施工班组成员组成,发生事故时,王冠任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

2、职责

①发生塌方事故时,指挥部第一时间启动塌方应急预案;

②迅速组织指挥实施救援行动;

③及时向上级汇报,必要时向消防单位发出救援请求;

④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经验教训。

救援专业队伍的组成及分工

1、现场全体职工都负有塌方事故应急救援的责任。

救援专业队伍分工如下:

通信联络员:

担负对外联系通信任务。

治安员:

担负现场治安,交通指挥,设立警戒,指导现场疏散。

抢险抢修队:

担负抢险抢修指挥协调。

医疗救护队:

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护或送医院。

保障队:

担负抢救物资的供应任务。

五、施工措施

5.1、隧道塌方的因素有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

1、地质因素:

①、隧道穿过断层及其破碎带,一经开挖,潜在应力释放,承压快、围岩失稳而坍塌。

②、当通过各种堆积体时,由于结构松散,颗粒间无胶结差,开挖后引起坍塌。

③、在挤压破碎带,岩脉穿插带、节理密集带等碎裂结构地层中,岩块间互相挤压钳制,一经开挖则失稳,常见围岩掉块、塌落。

在软弱结构面发育的情况下,或泥制充填物过多,均易产生较大的坍塌。

④、薄层岩体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形成的小褶曲、错动发育地段,施工中常常发生塌方。

⑤、岩层软硬相间或有软弱夹层的岩体,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软弱面的强度大大降低,因而发生滑塌。

⑥、地下水的软化、浸泡、冲蚀溶解等作用加剧岩体的失稳和塌落。

2、造成隧道塌方的人为因素有:

①、施工方法选择不当,或工序间距安排不合理。

各工序间距拉的较长,地层暴露时间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招致塌方的发生。

②、喷锚不及时,或喷混凝土质量、厚度不符和要求。

③、采用钢支撑时,支撑架设质量欠佳,支撑与围岩不密贴,两者间的间隙填塞不密实,或连接不够牢固,不能满足围岩压力所需要的强度要求。

④、有时抽换支撑操作不当,或者当支撑已出现受力过大的现象而未及时加固。

5.2、隧道坍方前的征兆

1、塌方前的征兆:

量测信息所反应的围岩变形速度或数值超过允许值。

喷射混凝土产生纵横向的裂纹或龟裂。

在坑顶或坑壁发现不断掉下土块、小石块或构件支撑间隙不断漏出砂、石屑。

岩层的层理、节理缝或裂隙变大、张开。

支撑粱、柱变形或折断,楔子压扁压劈,填塞木弯曲折断,扒钉受力变形,木支撑发出噼啪破裂声。

坑道内渗水、滴水突然加剧或变浑。

5.3、预防塌方的施工措施:

①、先排水。

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均应采取相应的防排水措施,尽可能将坑外之水截于坑道之外。

②、短开挖。

各部开挖工序间的距离要尽量缩短,以减少围岩暴露时间。

、强支护。

针对地压情况,确保支护结构有足够的强度。

④、快衬砌。

衬砌工作须紧跟开挖工作面进行,力求衬砌尽快成环。

⑤、勤检查、勤测量。

对围岩发现有变化或异状,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隐患。

5.4、处理隧道塌方须采取的步骤

坍方发生后,首先应防止坍方范围继续扩大、措施如下:

在坍方范围的顶部与侧壁危石及大裂缝,应先行清除或锚固。

加强原有支护。

对坍方范围前后原有的支护进行加固,以防止坍方扩大。

在坍方范围内架设支撑或喷射混凝土,必要时加设锚杆。

加快衬砌。

对塌方两端应尽快做好局部衬砌,以保证坍方不在扩大。

5.5、处理坍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如坍方体积较小,且坍方范围内已的进行喷锚或已架设好较为牢固的构件支撑时,可由两端或一端先上后下地逐步清除坍碴,随挖随喷射混凝土,随架设临时构件支撑支顶。

如坍方体积较大,或地表已下沉,或因坍体堵塞无法进入坍方范围进行支护时,则可注浆加固坍体,然后穿的办法在坍体内进行开挖、衬砌。

5.6、坍穴处理有哪些常用的方式

喷锚处理。

采用喷锚处理较大型的坍方,较之采用架设支撑,更加安全、快速,且省工省料。

具体的措施:

由外向内、由上而下,逐段随清坍渣随向岩壁先喷射一薄层砂浆,然后再喷射混凝土。

混凝土宜分层喷射,每层厚5cm左右。

喷射1—2层混凝土后,可随即加设锚杆再喷射混凝土。

坍碴清理后,随即做好衬砌。

构件支撑处理。

主要采用木支撑构件,构成斜、横、竖构架,支撑坍穴壁面,并永久的保留在坍穴内。

具体的施工措施:

在坍体不太高、坍穴略呈锥形、坍壁不太松散的情况下,使用人字架支撑。

当坍体较高,但坍体两侧壁形状较整齐,且侧向压力不大时,可按垂直于隧道中线的方向架设横向排架。

先将坍体顶的石碴扒平,铺上横梁,再在其上架设排架。

排架间距根据坍穴围岩情况而定,一般为1—2m左右。

须注意在排架间用剪刀撑撑稳,下部横梁要随坍碴的清除随时倒换撑稳。

当坍方较大,且围岩压力也较大时,宜在坍方范围内全部用纵向棚架支撑。

先将坍碴顶部适当扒平,沿隧道中线方向平行设置纵地梁数根(地梁下预铺横梁),与纵地梁上按照导坑支撑的形式以1m左右的间距架设箱形棚架。

以后逐层向上架设至坍方顶部,用填塞木塞紧。

随着坍碴的清除,架设立柱,并以纵撑撑牢。

当坍方直至地表而深度不大时(小于10m),可设置井箍。

由地面向下逐步清除坍碴,随即架设箍架支撑。

箍架的形式可为多边形、矩形或方形,视坍穴的形状而定,架距不大于1m。

当坍穴较深时,则可先将井口至坍碴顶面一段箍好,不进行清理坍碴,而在洞内采用穿过坍方的施工方法。

如坍井较大,宜采用喷锚支护井壁的方法。

当坍穴成斜孔时,处理方法根据斜距而定,当倾角≦30°时,可按斜井的施工方法进行出碴及支撑;倾角﹥35°时,运用井箍支撑及由上而下地清碴。

5.7、隧道坍方段的衬砌与回填

1、坍方段衬砌施工措施:

随着坍碴的逐渐清除,衬砌逐渐推进,快速成环。

最好由坍体的两端对向施工,随即回填密实。

在坍穴最高处或两端衬砌接头处应预留回填及进出料孔。

如坍方范围不够稳定,在处理坍方中有继续坍塌的可能时,可在坍方范围内选择适当位置做坍体护洪,以掩护施工操作。

护拱上应以碎碴铺填2m厚左右作为缓冲层。

如坍体未进行预先注浆加固而采用“穿过”的施工法时,拱脚处的衬砌圬工应加宽灌抵开挖轮廓壁(开挖轮廓不过大时),以便保证拱脚稳固。

2、坍体回填应做到:

①坍方清除坍碴后,则拱背应先以浆砌片石回填2—3m厚,其上再用干砌片石回填,回填高度应尽量填满坍方范围,坍体内木支撑应尽量拆除。

在坍体的护拱与拱圈间应全部回填密实,坍体护拱以上回填厚度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不应小于2m。

如坍方范围高大,在坍穴内进行回填操作不便时,可选择适当位置另行开凿专供回填用的坑道。

如坍方直达地表,除按规定做好拱部回填外,另用一般土石回填夯实至距地表1—2m,再用粘土回填至稍高于地表并向四周倾斜,周围做好排水沟。

5.8预防塌方施工措施

预防塌方的有效措施是制定完善的监控量测方案以指导施工。

1、方案设计:

设置基准点2个,基准点须设置于施工影响范围以外的区域内,使用时须做稳定性检或检验,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量变形的参考点。

设置工作基点2个,工作基点须设置于影响范围以外(洞室深度的1.5~2.0倍距离)使用前应做稳定性检测。

设置观测点6个,须经实地勘察后选定。

观测周期:

在开工前7日内实测3次(确定初始值),开工后每天观测一次,施工结束后30日内每3天观测一次或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观测次数。

标石:

高程控制点标石及水准点、基点标石应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7)要求。

仪器及人员:

所有仪器应符合要求,每次观测均应使用同种类型的仪器,观测人员宜为同一人员。

建筑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为相临结构柱6~10m范围内沉降差不能超过0.002L(L为建筑物高度,单位mm)。

量测频率:

变形速度小于10mm/天时,每天测1—2次;

变形速度在10~5mm/天时,每天测1次;

变形速度在5~lmm/天时,每2天测1次;

变形速度小于1mm/天时,每周测1次。

2、变形观测成果(待施工完毕后,进入竣工资料)。

施工期间要求

施工期间的每次观测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及时提交给现场项目经理,且应附有沉降及变形的分析意见。

观测结束后要求

观测结束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a.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b.观测成果表

c.相临地基的沉降曲线图(d~s)

d.成果分析资料

3、量测监控

监控量测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它的及时信息反馈可及时调整技术安全措施及调整设计,以保证工程质量。

内容如下:

A类监测

洞外观察:

包括工作面的观察及在施工工作区域的观察两部分,工作面的观察宜在每一次开挖后进行一次;当地层基本稳定无变化时,每天进行一次;对施工工作区域应每周观察一次,同时观察地表沉陷,竖井四周的情况,观察并作记录。

地表沉陷观测:

其测点在与净空水平收敛,各拱顶下沉量测的测点布置在同一横断面内,地表下沉量测应在开挖工作面前H+h(H:

埋置深度;h:

隧道高度)处开始,直到支护衬砌结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为止,上述项目量测频率按有关规定实施。

净空水平收敛测量:

量测断面间距10m,在开挖过程中,尽早开测,测点在施喷前焊接在钢架上,其下部60cm处不得有妨碍量测的物体。

拱顶下沉量测:

与净空水平收敛量测在同一量测断面内进行。

在开挖过程中尽早量测,测点桩采用圆钢式测点钩,测点钩在施喷前焊在钢拱架顶部,并在隧道内适当位置处测设后视点,定期与地面标准点进行联测。

衬砌及背后空洞测试:

待两个井段一衬完成后进行全断面雷达探测,如出现问题及时通过隧道内注浆管注浆会地面充填注浆。

4、现场监控量测数据的处理与反馈

(1)现场监控量测的各类数据均应及时绘制成时态曲线。

曲线图中应注明施工工序和开挖工作面距量测断面距离。

(2)当位移时态曲线的曲率趋于平缓时,应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推算最终位移值并确定位移变化规律。

进行回归分析时,应根据曲线变化特点,在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和双曲函数等函数中选择相关关系最优的函数形式。

(3)隧道周边任意两点的实测相对位移值或用回归分析推算的最终位移值的相对值均应小于0.2%~0.8%条中的数值(根据不同的地层状况、隧道埋深和跨度选定)。

(4)当位移变化速度无明显下降,而此时实测位移相对值已接近0.2%~0.8%数值时,同时支护混凝土表面已出现明显裂纹;或者当实测位移速度出现急剧增长时,此时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必要时应立即停止开挖进行处理。

(5)当隧道采用两次支护时,其后期支护的施作应在同时达到以下三项标准时进行:

隧道周边水平收敛速度小于0.2mm/d;拱顶或底板垂直的位移速度小于0.1mm/d.

隧道周边水平收敛速度以及拱顶或底板垂直的位移速度明显下降,即曲线趋于水平。

隧道相对位移值以达到总位移值的90%以上。

(6)隧道稳定的判断是后期支护施作后位移及下沉速度接近于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