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吴桥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0054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吴桥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走进吴桥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走进吴桥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走进吴桥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走进吴桥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吴桥Word格式.docx

《走进吴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吴桥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吴桥Word格式.docx

驻马江边思老师,安营邗上念群英。

摘星揽月迎风雨,更上高楼又一层。

网子桥

江都市吴桥镇南边有个村庄叫网子桥。

这里从来没有人姓“网”,怎么会叫网子桥呢?

这里有个民间传说。

网子桥前后庄之间有条小河,河南岸古代有位张老汉膝下无子,常求拜于神。

一和尚对他说:

“为人多做善事,当为有子。

你家屋后河沟无桥,水大时,行人不便,你何不带头修座呢?

”张老汉点头称是。

回家后即备工备料独资建桥,许多庄邻也来热情相助,历经重重困难,桥终于修成,第二年张老汉果生一子,因家近河边,怕小儿不慎落水,遂取名“网子”。

古往今来,修桥补路都是造福一方的善举,因此这位连具体姓名都不为人知晓的张老汉,却因修桥而为人们所永远怀念,张老汉所在村庄也渐被称为“网子桥”,究其本义,实为“望子桥”。

1939年春天,江南新四军挺纵三支队在韦永义、惠浴宇带领下渡江来江北大桥、网子桥、吴家桥、花家荡、焦家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

网子桥处于“三桥两荡”之间,成为革命活动的中心,是苏中“小延安”所在地。

王谢争雄立谢桥

在谢桥街上有一条南北流向河道,眼前虽不通航,但依稀可见其昔日雄姿。

这就是兴盛一时的里下河入江水道白塔河。

传说古时的白塔河,只是一条无名小沟,由运盐河(今通扬运河)向南流到谢桥小镇为止,因是一条短短的呆沟,故又称“死沟头”。

不知何年沟中窜出条白水獭,于是“死沟”变成“白獭河”。

在河的入口处迷信的人为了镇妖,竖建起一座小石塔,慢慢地白獭河就变成了“白塔河”。

明朝永乐年间,有个平江伯名叫陈宣的人,又主持将白塔河向南开凿,经白沙(今大桥镇)通到长江。

白塔河成了水上南北交通要道。

直到解放后由于水系改道和水利建设的需要,在河道上筑坝建闸,白塔河才变成今天的活水死港,仅供农田灌溉和农民生活用水了。

在白塔河中段的谢桥,就是为便利东西两岸群众的交往修建的。

谢桥的居民王谢两家是大族,各占半边天。

据王氏家谱记载:

王家本籍姑苏,明洪武年间奉命移民迁扬州,在城东四十里郊外(今谢桥)卜宅而居,此是邗东所以有王氏之来由。

至于谢氏据其家谱记载:

谢氏乃炎帝之后,周宣王封申伯于谢,子孙因地为氏,绵绵延延,相承勿替,传至明朝洪武六年,由苏迁扬,卜居谢家湾。

谢桥原名谢家湾,当年曾是邗东县谢桥区所在地。

在建桥时,王谢两家争造此桥以留名后世,因各不相让,为此还打了一场官司,最后由王谢两家用元宝投向河中以决胜负,结果王家投尽,谢家未完,桥由谢家承建,故名谢桥。

王氏未能获胜,心中不服,又在自家庄上西头造了一座小石桥(今人称王家桥头)以自慰,此桥至今犹存。

关于谢桥,杜明甫先生也有诗云:

十里长庄春色俏,谢桥翰院杏花红。

修文诸子登金榜,创业群英越险峰。

白塔河边留古迹,仙人庵内仰英风。

争传王谢无稽话,桥畔书声响九重。

注谢桥小学原设于仙人庵,创建于民国初年,成绩卓著。

抗战前后培养的学生,不少后来参加革命成为我党我军的骨干。

第二节吴氏花园及明善堂

清朝末年,吴桥镇西桥村的首富吴伯庭、吴跃庭兄弟俩,拥有上百间房产和上千亩良田。

其庄园之大,蔚为壮观。

他们在住宅西面(现吴桥中学河对岸西南位置的十亩地)又建起了一座吴氏大花园。

这座大花园,置圆门朝东,面对南北河沟,河面有木桥相通。

河沟两岸,桃柳成行,绿树成荫。

花园周围植蒺藜、刺槐,代以围墙。

园内北部建有花房十间,培育着各色各式的花卉。

花房前为荷花池、金鱼池。

池子南边东西方向有花墙,中间有圆洞门,门额横书“吴氏花园”(现残存一居民家中)。

洞门外,东首耸立着一株翠柏,经花匠精心编修成状如展翅欲飞的凤凰,高达5米,西首屹立着一株球松,花匠潜意编修成一条形如腾空的

蛟龙,长约8米。

“龙凤”南西,遍植奇花异草。

园中诸如玉兰花、绣球花、梨树、粟树枝繁叶茂,牡丹、芍药、月季、茶花、兰花……竞相开放,五彩缤纷,艳丽夺目,将吴氏花园装扮的四季如春。

吴跃庭无子,他去世后,家产田园为吴伯庭一人所有。

后吴伯庭经营煤矿生意失利,家道日渐衰落,但吴氏花园依然存在。

吴伯庭去世后,其夫人笃信佛教,将花房十间捐作佛堂,起名叫“明善堂”。

凡念经信佛者均可进入,庄邻人等也可进入花园游玩。

明善堂不仅是信佛人的活动场所(在正厅),也是儒士、道家聚会的地方(在东三间)。

花房最西两间是守园人五铁匠的住所。

读书的名儒常在此边吃茶边讨论孔孟之道,信道者常在此做功入定或研究老子道德经,信佛者(多为中老年妇女)定期来敬香念佛。

当时,正厅门边,曾有一副对联云:

儒释道三教一体相遇

天地人一气三象贯通

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吴氏花园和明善堂实为吴桥地区一个传统文化的交融地,文化的自然交流情况,由此可见一端。

1940年春抗日期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司令驻军吴桥时,曾在吴氏花园拍照留影。

吴氏花园及明善堂毁于1949年春,与此相关的活动也就不复存在,只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第三节都天庙及“九月二十八”集场

现在吴桥大会堂的位置,在旧社会修建了一座都天庙。

都天庙在全国各地都有。

经能工巧将的设计,吴桥都天庙里的菩萨像不仅高大威武,而且体内装有机关,外着大红官服,当敬香磕头者跪上拜垫时,菩萨的眼睛能转动,坐着的身躯能站起来,这在当时也堪称一绝。

神像两旁有对联:

名菁睢阳惟保障江淮半壁

功高唐代恨未诛安氏群凶。

据说都天菩萨,原是唐朝睢阳城的守官张巡。

他忠君爱国,视民如子。

安禄山造反时,叛军攻城数十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

他心急如焚,誓与城池共存亡。

他曾断下指头系上箭头,射向城外急求救兵。

他带头杀战马煨汤解军民之饥,带头掘井解军民之渴。

他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都天菩萨。

各地都天庙会日期并不统一,吴桥的庙会定在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后来演变成集场,在苏北来说是规模较大的物资交流大会。

在解放前,会期先后有六天,东西南北沿村摆摊设铺五、六里。

届时,商贾云集,赶集者人头攒动,上市的商品可以说应有尽有:

宜兴一带的窑货船,一月之前就到达了;

扬泰两市的百货摆得琳琅满目;

苏杭的丝绸飘挂得五彩缤纷;

甚至黑龙江的皮货商也赶来应市。

玩把戏的、唱戏的、打莲湘的……锣鼓喧天,音乐动地,热闹非凡,一直沿袭至今。

1943年秋,新四军攻打伪军时,都天庙被伪军焚毁。

1970年,吴桥政府在都天庙原址建起了大会堂。

第四节巧对下联

自古扬州多才俊,作为江淮之间、人文汇萃的扬州地区有

许多文人佳话留传后世。

吴桥作为扬州东乡的一部分,虽然交通不便,却也诗书倍出,在这里,我们选取“巧对下联”的小故事,供青少年朋友们阅读。

吴桥西桥村首富吴伯庭,不仅富甲一方,更是书香门第,时爱吟诗作对。

他在西桥建有一座浴室。

名叫“碧泉香”。

他根据居室周围的自然环境自撰上联:

夹岸二桥两渔翁双钩对钓。

他声明,谁对出下联,一世免资就浴。

但时隔多年,无人应对。

1949年春,一位解放军的军医路过谢桥乡

(现属吴桥镇)长庄村关帝庙前,看到庙内威

风凛凛的关帝神像,于是触景生情悟出下联:

孤村独庙一将军单枪匹马

上联含五个双数,下联含五个单数,对得十分工整。

这位军医随军渡江南下了,当然无需免资就浴,只是这一“巧对下联”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第五节名医辈出在吴桥

很早以来,吴桥医生及医术远近闻名,在江都及周边地区都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在这一节,我们一起来了解三位以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造福乡里的名医生。

名中医孙竹溪

中医孙竹溪,吴桥镇小袁村三组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江都五大名医之一。

他的太祖父克继公原籍中闸乡人,后迁至小袁村居住,边任塾师边行医。

传至孙竹溪父亲孙鉴溪行医时,已是名声大振,远近闻名。

竹溪幼读私塾学习古诗文,后来考入扬州国文专修学习。

学业期满回乡后即随父学p习中医。

1945年其父鉴溪逝世后,他便单独悬壶问医。

先生治病处方,除师承先祖良方外,多有独创,很多危急病人经他治疗常能起死回生。

陆庙村农民吴某胃病严重,甚至喝开水都呕吐,经孙医师处方调治,月余病愈,免受住院开刀之苦。

宜陵镇职工方某,30多岁患肺病四肢无力,骨瘦如柴,卧床不起。

经孙医师精心医治,肺病痊愈,活到79岁未曾复发。

且委农工部某部长的母亲患心脏病,一年多不能起床,后又患肝病,气息奄奄,家人都准备为她办后事,后经孙医师精心医治,病体康得。

70岁的老太居然能起身看门口,做家务了。

1952年,孙医师响应党的号召,牵头组织小袁联合诊所。

1955年又附设血吸虫诊疗点,成绩裴然,曾被省里摄成影片。

1958年,孙医师任江都卫生学校中医科教师,后调入县人民医院任中医科主治医师。

孙医师医术精湛,治学严谨。

工作之余,写医学论文多篇,曾有20多篇在全国著名的医学杂志上发表。

由于孙医师医术超群,医德高尚,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爱戴。

文革前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文革后为县政府常委。

注解放后,人们常说的江都五大名医是:

①吴桥镇中医内科孙竹溪;

②吴桥镇小儿科周继伯;

③大桥镇中医外科陈松清;

④邵伯镇眼科张佩琦;

⑤丁沟镇妇科刘西伯。

诗伯继伯父子行医乡里

中医小儿科周诗伯,个子不高,身体较胖。

解放前在吴桥镇行医,很有名气。

每天上午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大门外、院子里,独轮小车几乎放满了。

他一边为病儿切脉,一边口述处方,由坐在身旁的周绍虎书写。

遇有贫苦农民,不但不收就诊费,还在处方上盖个条戮,凭此到焦家药店取药,无需付药费。

1947年秋,一天晚上,周诗伯感身体不适,继而口吐鲜血,突发脑溢血,卧床不起。

全家人十分着急,一边延医找药,一边求神祷告。

长子周绍虎更是惊慌、悲切。

因他当时还年轻,学医刚刚入门,心想:

“万一父亲有个三长两短,我怎能单独行医呢?

”他听人说过:

“割股煨汤”可治父病,就跪到西邻明善堂秉烛烧香祷告上苍后,忍痛割下左臂上的一块肉,回来煨汤。

周母连忙止住说:

“绍虎你别要这样做,做了也没有什么好处。

只要你继续认真学习你父亲的医术,即为孝子。

”周绍虎流着泪说:

“以前,我心放在养鸽子上,没有好好学医,万一……我跟谁学呢?

”周母指着一个灯柜说:

“你跟这个灯柜学习即行。

周诗伯因病入膏盲,很快不幸逝世,终年52岁。

周绍虎决心继承父业,把名字改为周继伯。

周诗伯在世时,夫人很有心计:

每日晚,即叫诗伯把有用的病例处方,进行回忆抄录置于灯柜中。

日积月累医药处方竟装满一麻袋,成为传家宝。

周家丧事结束后,周母给周继伯约法三章:

一、鸽子不要养了,认真钻研父亲的遗著;

二、请黄家营远房舅舅、中医黄老先生于家中辅导学习;

三、本乡村民小孩有病,呼之即去一律不索分文。

周继伯遵照母训,经数年刻苦学习和实践,医术大有提高。

特别是他态度平和,行医一丝不苟,得到了群众的交口赞誉。

周老太的“贤妻良母”的美名,至今也广为流传。

由于周继伯医术高明,医德高尚,1956年被政府任命为吴桥区卫生院院长,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继而又当选为省劳模。

周继伯同志一生为人民的卫生事业,勤勤恳恳地工作了50多年。

1997年正月初九日,因中风,不幸逝世,享年72岁。

周继伯逝世后,领导同志,亲属和乡邻纷纷前来吊唁。

特别是治病受益者,更加缅怀这位白衣天使。

其中有从数十里外赶来的母女俩,其母哭诉:

20多年前女儿4岁时得了肺炎奄奄一息,是周医师妙手回春救了女儿一命。

此后每年都要带着女儿到周医师家感谢恩情。

陆庙村五组残疾人吴荣兰,跪着器诉道:

“周先生是个大好人啊!

为我看病几十年,分文都未要啊!

”……

斯人已去音容宛在,他的业绩有口皆碑。

探究与实践

专题活动一:

吴桥经济发展分布图

在这一章中,我们通过一些小故事了解了吴桥的一些历史沿革和人文典故,吴桥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有了大致的印象。

在改革开放以后,吴桥焕发出了青春活力,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之下,吴桥人民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克服了交通不便等自然劣势,经济生产取得长足进步,创造了今天丰富多彩的吴桥。

作为吴桥的一员,你一定是一个有心人,在你家的周围,在你亲戚朋友家的周围,在你上学路上,你一定看到了不少各具特色大大小小的厂家企业,请你与同学合作,对这些厂家企业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它们的生产情况,联系借阅政府等有关档案室资料,在地理、历史老师的帮助下,结合有关知识,绘制一张吴桥工农业经济发展分布图,或是走访吴桥集镇建设情况,绘制吴桥镇集镇沿街各单位商、厂的分布图,并讨论一下,这些厂、商单位的分布特征,探讨其原因,据此完成一篇有关家乡经济发展展望的小论文,对未来经济规化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