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至学年七年级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0053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镇江市至学年七年级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镇江市至学年七年级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镇江市至学年七年级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镇江市至学年七年级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镇江市至学年七年级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镇江市至学年七年级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江苏省镇江市至学年七年级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镇江市至学年七年级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镇江市至学年七年级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比喻)

D.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

(拟人)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七八”“初五”都是数词,“台”“米”“次”“遍”都是量词。

B.只有意义上完全相反的词才能互为反义词,如:

“美”与“丑”、“对”与“错”“上”与“下”都是反义词。

C.“你成绩考的这么差,你也太聪明了。

”这句话中的加点词属于褒词贬用。

D.“快”“强壮”“硬”“悠闲”“黑”都是形容词。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做任何事情,你只有感觉它有味道,才会产生兴趣。

比如喝茶,你品出了茶的清香,_________;

比如看画,你悟出了画的神韵,才有兴趣去看它......读书也一样,_________,是不可能有持久的读书兴趣的。

①才感到喝茶有兴趣 ②才有兴趣去喝它 ③你若读不出味道来 ④读书的味道不浓烈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8.名著《朝花夕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狗·

猫·

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根,《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9.名著《西游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王欲进瓜果给阎王,死了妻子的相良甘愿牺牲自己去阴间献瓜果。

B.惠岸行者使一条宝杖。

C.流沙河中,鹅毛不能浮,只有八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

D.泾河龙王犯了天条,要被魏征处斩。

10.回忆古典名著《西游记》的相关内容,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大圣笑道:

“可请我么?

”仙女道:

“不曾听得说。

”大圣道:

“我乃齐天大圣,就请我老孙做个席尊,有何不可?

“此是上会旧规,今会不知如何。

“此言也是,难怪汝等。

你且立下,待老孙先去打听个消息,看可请老孙不请。

A.上面这段文字中的仙女,是善财龙女。

B.上面这段文字中的仙女,是织女。

C.上面这段文字中的仙女,是七衣仙女。

D.上面这段文字中的仙女,是嫦娥。

二、综合性学习

11.综合性学习。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准备开展以“我爱读书,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活动。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学校的这次主题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

举办“我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交流会(示例)

活动形式二:

活动形式三:

(2)下表是某同学搜集到的本校学生阅读的情况,请根据相关数据,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某中学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不喜欢阅读

42%

32%

20%

喜欢阅读

阅读纸质书籍

23%

24%

用手机、电脑阅读

38%

45%

56%

我的发现:

三、句子默写

12.请将下面的《诫子书》默写完整。

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_______,________。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诗歌鉴赏

古诗阅读,阅读《春雪》,完成小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

(1)芳华:

泛指芬芳的花朵;

(2)初:

刚刚;

(3)嫌:

怨恨;

(4)故:

故意。

13.这首诗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

请作简要分析

14.这首诗的三、四句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阅读《狼》,完成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狼不敢前

(2)其一犬坐于前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7.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

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18.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目光里的松阳

彭程

①“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

”诗人王维的诗句给深藏在浙西南群山中的松阳注入了一种悠久厚重的历史感。

僻远的地理位置,让松阳有幸保存下众多的古村落,也保存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②这里,蓝天白云是天空的常态,缭绕的云雾是山中的常客;

溪水澄碧清亮,茶园舒缓开阔,桂花浓香飘逸。

行走于山水间,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水墨长卷中。

更为可贵的是,这巨幅山水画中,保留了一百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

这些山水环绕、林木蓊郁的村落,依据地形的不同,或倚靠青山,或襟带绿水,或俯瞰幽谷,散布在县境各处。

③来到村头,或者是一道溪流,溪水汩汩有声,清净见底;

或者有一棵甚至几棵高大粗壮的古树,伸展的树冠遮住了一大片地面。

再向里走,街巷里大青石铺就的石径弯曲幽深,石径的边沿和墙脚交界处,覆盖着一层湿滑的绿苔;

街巷两侧分布着宗祠、水井、水槽、晒谷坛……这些在别处早已经消亡的典型的农村建筑和器具,仿佛一位位耄耋老者,虽历经沧桑却安然无恙。

随意推开一扇老旧的门板,走进一座老宅,都会看到曲折的廊道、萦回的天井,地面的方砖大半已经龟裂,纹路纷乱;

房屋里外上下,石雕、木雕或彩绘到处可见,构图生动,笔法细腻,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④古村落弥漫着传统美学的韵味和情致,同时,在种种美的样貌形态背后,还有丰厚的蕴含。

石雕、木雕和彩绘,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或传统典籍,八仙过海、岁寒三友、松下问童子、鲤鱼跳龙门…,丰,…·

有祝祷的寓意,有教化的作用;

“耕读传家”被刻写无数古宅老院的匾额上,并扩展成“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镌刻于楹柱上,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杨家堂村是明代开国第一文臣宋濂后裔聚居地,文风昌盛,绵延不衰,这不能不说是先人的文魂引领的结果。

古村落中这些传承数千年的文化价值,滋润着一代代人的灵魂。

⑤仿佛是上天的特意安排,在遥远宁静的群山之间,安放一种古朴传统的美好,让人们真切地领悟到什么才是诗意的生存。

今天,这里的人们也没有辜负上苍的厚爱。

⑥西屏街是一条明清老街,长约两公里,青石板的街路两旁,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下店上宅式的几十家二层木结构店铺。

通过设施改建,西屏街既提高了居住舒适度,又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当年的样子,堪称街区“活态传承”的样本。

位于半山腰处的平田村,在古村落改造中强调“原真性保护”,二十八幢老屋被改建成不同档次的民宿,以品位不俗、知名度高吸引着大批的游客。

⑦但是,现代化浪潮席卷之处,一应城市乡村都无所逃遁。

这样的古村落在不少地方或者被拆除,或者住户被迁走,只留下徒有“古老”外壳、毫无“人气”的所谓的旅游项目。

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织就一张无形巨网,让人们灵性窒息,疲惫不堪。

相形之下,这里静谧古雅的氛围、诗意的生活方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便愈发显得可贵。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阅读第③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顺序

景物

村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石径,宗祠、水槽等建筑和器具

老宅

廊道、天井、方砖,雕刻、彩绘等

20.第④段中,“丰厚的蕴含”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21.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22.作者通过“目光里的松阳”,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小说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

“儿子,咱们回吧。

”儿子玩得兴起,说:

“爸,我想再玩一会儿。

”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

儿子害怕了。

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

“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

“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

“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

“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

“爸,怎么还没到啊?

“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突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

儿子说:

“爸,你怎么了?

“没事,被绊了一下,继续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

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

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

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

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

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

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

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

儿子反复说着:

“怎么办?

怎么办?

“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

有办法!

能有什么办法!

”儿子突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

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

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

“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

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

“爸……”

“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

“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年中国年度小小说》,略有删改)

23.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4.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⑴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

⑵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2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6.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七、作文

27.请以“那件事,让我想起来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如“高兴”“觉得温暖”“遗憾”“后悔”等。

(2)不少于600字。

(3)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

(4)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5)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A.应为抽噎(yē);

B.正确;

C.应为坍塌(tān);

D.应为目眩(xuà

n)。

2.C

【解析】试题分析:

字形题辨析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C项改为“料峭”。

3.A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A项的成语使用有误,“身不由己”的意思是身体不由自己作主,与此处语境不符。

4.C

A.“大约”与“左右”重复,可删去其中一个;

B.“防止”与“不要”连用,不合逻辑;

或否定不当,可去掉“不”;

D.“发扬”与“产业”搭配不当,可改为“发展”;

故选C。

5.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

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B项判断有误,修辞手法是反问。

6.B

B项“只有意义上完全相反的词才能互为反义词”错误,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

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分为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立的词。

如:

真--假,动--静,拥护--反对。

这类反义词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互相排斥。

或成对的经常处于并举、对待位置的词。

黑--白,高山--平地。

这类反义词没有矛盾对立关系,但对比鲜明。

7.D

本语段主要谈“味道与兴趣的关系”。

第一空根据“才有兴趣去看它”的句式确定为②,所以排除AC;

第二空根据“你品出了茶的清香”“你悟出了画的神韵”的句式以及“是不可能有持久的读诗兴趣的”这个否定句式,便可确定选③,所以排除B;

故选D。

8.B

B项错误,《无常》中借“无常”这个形象,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9.D

A错,唐王欲进瓜果给阎王,死了妻子的刘全甘愿牺牲自己去阴间献瓜果。

B错,惠岸行者善使一条铁棒。

C错,唯有这九个取经人的头骨,浮在水面,沉不下去。

10.C

瑶池中做蟠桃胜会,仙女,是七衣仙女:

红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

11.

(1)示例:

举行读书报告会;

举行“我爱读书”征文比赛;

办一期介绍名著的黑板报等.(活动形式设计合理即可)

(2)示例:

这所中学喜欢阅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或不喜欢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少);

喜欢网络阅读的学生人数增长最快(喜欢阅读纸质书籍的学生人数增长缓慢)。

(1)此题考查了主题活动的设定。

针对中学生的主题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

朗读比赛、图片展、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歌咏比赛、古诗文朗诵大赛、办一期手抄报等,结合主题选择最切合实际的活动任选其中两种即可。

(2)此题考查图表分析,这类题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

答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

答题格式为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

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

此题就抓住上喜欢阅读的学生人数、喜欢阅读纸质书籍或用手机、电脑阅读的数据比较得出结论。

1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是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

俭、淫、励、躁,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3.第二句中的“惊”字用得最为传神。

从字面上看,“惊”似乎表明诗人为刚见草芽而感到吃惊与失望,实际上却是表现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见“春色”萌芽而产生的惊喜之情。

14.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情趣,表现了它带给人的欣喜之感。

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

13.此题考查炼字。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

第二句中,“惊”字最宜玩味,它写出了人们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而新奇、惊讶、欣喜的神情,十分传神。

诗句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

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

14.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

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

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

“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15.⑴上前⑵像狗一样(3)打洞从通道

16.

(1)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2)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17.D

18.狼的形象:

贪婪、狡诈、凶狠;

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

(或者认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

前:

名词作状语,上前。

犬:

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洞:

名词作动词,打洞。

1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

黠,狡猾。

几何哉,有多少啊。

并,一起。

故,旧、原来。

17.A错,狼没有运用心理描写,而是动作、神态。

B错,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C错,“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

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狼的凶恶贪婪;

“并驱如故”说明了狼的贪婪无厌。

“一狼径去”,另有图谋;

“犬坐于前”,牵制屠户,“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一狼洞其中”,更见出狼的狡诈阴险。

告诉人们:

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

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

【点睛】

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归来,担中的肉没有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很害怕,把骨头扔给它们。

一只狼得到骨头便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再投,后面得到的狼停了而前面得到骨的狼又上来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处境非常危急,恐怕前后都有可能受到狼的攻击。

环顾四周看见有麦场,场主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便跑到那里靠在柴草堆上,放下扁担拿起刀。

狼不敢往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直径离开,另一只狼像犬一样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狼头,几刀便死了。

(屠户)正想走,往柴草堆后面看,一只狼正在里面挖洞,想从后面攻击。

身上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它的大腿,(狼)便死了。

才知道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为了诱惑敌人。

狼的本性是狡猾的,然而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欺骗的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19.①溪流、古树②街巷

20.①雕刻、彩绘等内容的教化作用。

②匾额、楹联语句的熏陶作用。

③先人文魂的引领作用。

21.①主语部分三个短语构成排比,增强语势,表意丰富。

②把“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喻为“无形的网”,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22.①古村落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文化价值,要注意保护,不能一拆了之。

②古村落保护要注重人文关怀,考虑人居环境。

③静谧古雅的氛围、诗意的生存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在现代社会弥足珍贵。

19.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脉络的梳理。

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

如①空的答案第3自然段的“溪流”和第4自然段的“古树”。

②空可抓住第3自然段的“街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