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各国工业设计特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9978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世纪末各国工业设计特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9世纪末各国工业设计特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9世纪末各国工业设计特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9世纪末各国工业设计特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9世纪末各国工业设计特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世纪末各国工业设计特色Word文件下载.docx

《19世纪末各国工业设计特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世纪末各国工业设计特色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世纪末各国工业设计特色Word文件下载.docx

从意识角度来看,这是知识分子中的部分精英在工业化来势汹汹和过分装饰的贵族风格泛滥,双重前提下的一次不成功的改革设计企图。

新艺术是一场运动而不是一个风格。

2、它与工艺美术的相似地方:

都是对矫饰的维多利亚和过分装饰的反对,都对工业风格强烈反映,都旨在从新掀起对传统手工业的重视和热衷,他们都放弃传统装饰风格的参照转向采用自然中的一些装饰动机;

不同之处:

英国和美国“工艺美术”运动重视中世纪的歌德风格,新艺术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完全走向自然风格,它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强调自然中没有完全的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而装饰的动机基本源于自然形态。

3、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

维也纳分离派1897年创立分离派,霍天曼是核心人物。

口号:

“为时代的艺术,艺术应得自由”。

是奥地利新艺术运动中产生的著名艺术家组织,1897年在维也纳的一批艺术家、建筑家和设计家声称要与传统的美学观决裂,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故自称“分离派”。

在设计方面,其重视功能的思想,开始摆脱单纯的装饰性而向功能性第一的设计性原则发展,几何形式与有机形式相结合的造型和装饰设计。

表现处于欧美各国的新艺术性一致的时代特征而又独具特色,因此,它们应该被视为界于新艺术和现代主义设计之间的一个过渡性阶段的设计运动。

克里姆特和霍夫曼最负盛名

卢斯:

装饰就是罪恶;

霍天曼:

斯托克列宫、607椅子;

克里姆特代表作有绘画《吻》

“装饰艺术”运动

1、艺术装饰风格:

艺术装饰风格以其富丽和新奇的现代感而著称,它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单一的风格而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统治装饰艺术潮流的总称。

艺术装饰风格与新古典主义一样是一种规范化的风格。

不同于洛可可和新艺术它趋于几何又不强调对称,趋与直线又不同于直线,并满足机器生产和塑料、钢混、玻璃一类新材料的要求。

2、装饰艺术:

“装饰艺术”运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在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开展的一次风格非常特殊的设计运动与现代主义同时发生,虽然在造型上、色彩上、在装饰运动上有新的现代的内容,但是它的服务对象依然是社会上层是少数的资产阶级权贵。

“装饰艺术”运动是对矫饰的“新艺术”运动的一种反动,反对古典主义的、自然的、单纯手工艺的趋向,主张机械化的美。

“装饰艺术”运动是装饰运动在20世纪初的最后一次尝试,主要用于手工艺和工业化下的双重特点,采取设计上的折中主义立场,设法把豪华的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和二为一,产生一种可以发展的新风格来。

由于它主要强调为上层顾客服务的出发点,使得它没有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发展。

3、“装饰艺术”与“现代主义”的区别:

产生的动机和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上。

“装”禀承了以法国为中心的欧美国家长期以来的设计传统立场:

为富裕的上层阶级服务,因此,它仍然是为权贵的设计。

其对象是资产阶级。

“现”则强调了设计为大众服务,特别是为低收入的无产阶级服务,因此,它是左倾小知识的理想主义的乌托邦的。

代表作:

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大厦、克莱斯勒大厦

美术革命

1、立体主义:

产生并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法国,它的基本原则是用几何图形(圆柱体、圆锥体、立方体、球体等)来描绘客观世界。

毕加索给立体主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只是作为一系列各种不同平面、表面的一定分割来理解,这就是立体主义。

”毕加索的解析立体主义就对自然主义的题材进行了抽象,此外还有抽象派画家米罗,野兽派画家马提斯,雕塑家亨利莫尔等。

2、未来主义:

上世纪强调速度,力量,赞美战争,相信进步和未来。

未来主义描绘运动中的人物形态的解析与映叠重构通过色线,色点,色束来表现光的闪烁与运动感,表达对现代城市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和节奏的欣喜。

俄国的构成主义

构成派:

构成派艺术家力图用表现一个新材料本身特点的空间结构形式作为绘画几雕塑的主题,他们的作品特别是雕塑很像工程结构,因此被称为构成主义。

把结构当成是建筑设计的起点,以此作为建筑表现的中心,这个立场成为世界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原则。

塔特林:

第三国际纪念塔,李西斯基:

红楔子攻打白色

第三国际纪念塔:

构成主义是一战前后俄罗斯的一个先锋艺术流派。

构成派艺术家力图用表现新材料的空间结构形式,雕塑家塔特林是构成派最重要的代表,构成主义最有名的作品当属建筑师塔特林创作于1919年的第三国际纪念塔。

按照设计,这座塔塔高400米,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高出一半。

纪念塔完全采用钢铁作为主要的结构材料,造型上是简洁的螺旋上升的几何形状,表达了一种坚定向上的政治信念。

风格派

风格派:

风格派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绝对抽象的原则,也就是说艺术应该完全消除与任何自然物体的联系,而用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来体现整个宇宙的法则、和谐

“风格派”是变化的、进步的,它的精神是改革和开拓,它的目的是未来,它的宗旨是集体与个人、时代与个体、统一与分散、机械与唯美的统一的努力。

蒙得里安:

“红、黄、蓝”油画;

里特维特:

红蓝椅

里特维特:

(里特维而德)的家具设计,他将风格艺术由平面推到三度空间,通过使用简洁的基本形式和三原色创造出了优美而功能性强的家具与建筑。

红蓝椅

德意志联盟和现代主义

德意志制造同盟:

1907年贝伦斯、穆特休斯等人,成立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德意志制造同盟,制造联盟的成立宣言表明了这个组织的目标:

“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业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联盟表示了对工业的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提出同盟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强调民族良心。

穆特休斯:

(修斯)他认为设计同时具有艺术,文化和经济的意义,新的形式本身不是一种终结,而是“一种时代内在动力的视觉表现”,因此,他呼吁建立一种国家的美学的手段就是确立一种“标准”,以形成“一种统一的审美趣味”。

他本人对于机械生产,对于标准化生产,对于新技术具有强烈兴趣,认为这是提高德国设计水平重要前提,是工业设计真正奠基人。

现代主义:

包豪斯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的核心是功能主义。

强调实用物品的美应由其实用性和对于材料结构的真实体现来确定,随着经济的复兴,西方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消费时代,现代主义也开始脱离战前刻板几何化的模式,并与战后新技术,新材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工业设计美学。

流线型风格

流线型设计风格在本质上是一种“样式设计”,它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它迎合了消费者追求新奇的心理,与市场的需求相契合,满足了大众多层次的需要愿望。

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但在工业设计中它却成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适型语言而广为流传。

不断发展成为一种时尚的汽车美学,而且还渗到家用产品的领域中影响了从电熨斗、烤面全机到电冰相等外型设计,成为30——40年代最流行的产品风格。

企业识别设计

前卫设计

反设计运动

高技术风格

高技术风格不仅是在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鼓吹表现新技术,高技术风格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这种美学反映了当时的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

“高技术”风格由于过度重视新技术的时代的体现,把装饰压到最低限度,因而显得冷漠而缺乏人情味常常招致非议。

英国皮阿诺和罗杰斯设计的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波普风格:

代表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波普”是一场广泛的艺术运动,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从设计上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各种风格的混合,他追求大众化下的、通俗的趣味,反对现代主义自命不凡的清高,在设计中强调新奇与独特,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

机能设计

激进设计

功能主义

国际主义设计:

源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但本质完全不同,从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民主主义的、理想主义的对社会问题解决的探索方式变成了代表资本主义金钱与权利,代表企业美国的风格,把原来作为自然结果的形式变成了设计追求的目的,而原来的目的——社会性、大众性则通过这个被抛弃。

形式第一,功能第二。

后现代主义:

提出“少就是韵味”的口号,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合理的、折中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建筑。

设计风格的总体特征,是重视形式、强调装饰。

企图把良好的功能、科学的结构和古希腊罗马样式、哥特样式以及巴洛克、洛可可或维多利亚等各种经典样式的装饰细节相结合,追求独特艺术韵味和设计个性,并面向不同的文化群体与层面,从中汲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

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常常显得生动、活泼,同时又经常呈现出繁琐、杂乱无章甚至拼凑和大杂烩的面貌。

后现代主义发言人斯特恩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归为

(1)文脉主义

(2)引喻主义(3)装饰主义

美国文丘里:

文丘里住宅;

穆尔:

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

格里夫斯:

波特兰市公共服务中心大厦;

约翰逊:

AT&

T大厦;

英国法列尔:

伦敦坎普顿市电视中心;

斯特林:

斯图加特国家艺术博物馆;

瑞士博塔:

旧金山艺术博物馆;

矶崎新:

筑波市市政中心等。

7、2设计史概况

8、意大利的设计

孟菲斯:

是后现代主义最有影响的设计组织之一。

它成立于1980年,由著名的设计师索特萨斯和七位年轻的设计师组成,后由美国、奥地利、西班牙、及日本等国的设计师参加。

“孟菲斯”含有将传统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意思。

“孟菲斯”开创了一种无视一切模式和突破所有清规戒律的开放性设计思想。

“孟菲斯”对功能有自己全新的解释,即功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生命的、发展的、它是产品与生活之间一种可能的联系,这样功能的含义就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

产品不仅要反映使用价值,跟要表达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使设计成为某一文化系统的隐喻或符号。

“孟菲斯”的设计尽力表现各种富于个性的文化意义,表达了从天真滑稽直到怪诞、离奇等不同的情趣,也派生出关于材料、装饰色彩等方面一系列新观念。

1988年索特萨斯宣布“孟菲斯”结束。

索特萨斯:

索特萨斯意大利人,早年设计了许多正统的工业产品。

60年代受到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后转而与波普运动伍。

1969年他为奥利维蒂公司设计手提打字机,成为意大利艺术设计风格的标志。

20世纪80年代他充当了后现代派主义的急先锋。

索特萨斯认为,设计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因而设计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

没有永恒,只有瞬间。

艺术设计中的历史文脉,诗性叙述因素和文化底蕴,对他来说,有时要比实际功能更加重要。

盖当诺.佩西:

UP沙发、加提:

袋椅、罗马兹:

吹气沙发、

9、英国的设计

水晶宫:

由英国建筑师约克斯.伯克斯顿设计,大胆的把温室结构用于建筑设计中,展览大厅全部采用钢材与玻璃结构,实际是一个放大了的温室。

威廉.莫里斯:

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

是现代设计的开端,虽然反对机械,反对大工业生产,过于主张向歌德式,向文艺复兴,向大自然学习上有他落后的一面,但从世界范围的影响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伟大先驱,受他的影响产生了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更具有深远的国际性作用。

红房子、坎特伯雷故事集、

约翰.拉斯金:

拉斯金是19世纪重要的设计家和批评家,在形成设计的品位和观念方面,拉斯金的成就比他同时代的人都要伟大,他的文章成了他的同代和下一代的经典课本。

拉斯金鄙视英国领先的工业界,对机器制造的装饰特别充满厌恶。

他的名著《建筑的七盏明灯》和《威尼斯之石》,充满激情而又猛烈地为哥特式风格辩护,而他的研究以两个理论作基础。

一个是装饰和设计应该建立在风格化的自然形成上;

另一个是设计有着强烈的道德内涵。

奥伯雷.比亚兹莱:

《莎乐美》

格拉斯哥学派与代表人物马金托什:

造型简单明确,注重简单的几何外型,简单直线与自然主义形态吻合,功能主义与有机形式结合。

马金托什:

放弃自然主义风格,采用简单几何图形特别纵横直线为基本结构,利用黑白色彩为中心。

主张直线,主张简单的几何造型,讲究黑白等中性色彩计划。

他的探索恰恰为机械化,批量化,工业化的形式奠定了可能的基础。

高直椅

10、法国的设计

巴黎地铁设计:

吉马德(HectorGuimard,1867-1942)是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

法国新艺术运动受到唯美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影响,追求华丽、典雅的装饰效果。

 

吉马德最有影响的作品是他为巴黎地铁所作的设计,所有地铁入口的栏杆、灯柱和护柱全都采用起伏卷曲的植物纹样。

这些设计赋予了新艺术最有名的戏称——“地铁风格”。

霍塔旅馆:

维克多-霍塔是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大师,霍塔是一位建筑师,他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经常使用葡萄蔓般相互缠绕和螺旋扭曲的线条,这种线条被称为“比利时线条”或“鞭线”,它起伏有力,并成为了比利时新艺术的代表性特征。

勒·

柯布西埃:

他的建筑设计艺术是把纯粹的现代主义精神具体化的杰出代表。

在他的举世闻名的著作《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柯布西埃提倡简洁,纯净的几何形式,他认为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形式,在这方面,他的作品和古典建筑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他相信成批生产所得到的质量,一样能成为适合他们时代的新型建筑。

1926年,柯布西埃提出了“新建筑的五个特点”:

即1.底层架空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立面。

都是出于采用框架结构使墙体不再承重后产生的建筑特点。

躺椅,萨伏依别墅,郎季教堂

高迪:

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以建筑师安东尼奥·

高迪为代表,他吸取了东方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并结合自然形式,以浪漫主义的幻想,将极力软化的曲线趣味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之中去,巴赛罗那的米拉公寓是一个典范。

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之中去,与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班牙高迪:

米拉公寓、圣家族教堂、文森公寓、居里公园;

11、德国的设计

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欧洲其它国家“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强调装饰,希望重新使用中世纪歌德风格一方面来抗拒维多利亚式的烦琐装饰风格,另一方面反对机械风格,应该说这场运动是欧洲的“新艺术”运动的一个分支。

彼得·

贝伦斯:

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现代设计的先驱贝伦斯,他主张对造型规律进行数学分析。

他拒绝复制历史风格而在研究植物,花卉造型和动植物线条的基础上坚持理性主义美学法则。

他指出,在关于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中与艺术家所坚持的传统相比,技术更能够确定现代风格,同时通过批量生产符合审美要求的消费品可以逐渐改善人们的趣味。

技术与文化的结合是文化的新源泉,预期说它服务于生活的审美改造,不如说它服务于全民的社会利益。

AEG公司工厂建筑、贝伦斯住宅、台灯、电风扇。

米斯·

凡德洛:

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最重要大师之一,提出了“少就是多”的立场和原则。

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采用机器化和批量化方式生产建筑,设计应该是与这种生产手段相结合,对功能也强调,反对传统风格抄袭,反对复古主义,主张现代风格,风格与时代密切相关。

米斯的原则改变了世界都市的三分之一的天际线。

对于他来说,建筑就是建筑,他关心的仅仅是建筑本身,至于为谁设计的问题并不重要。

米斯所倡导的流动空间,钢结构与玻璃材料结合讲究细部技术表现等,已成为他风格的特征。

“巴塞罗那椅”、“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纽约西格兰姆大厦

格罗佩斯:

强调“功能第一,形式第二”原则,强调机器对工业设计的决定作用,对功能的高度强调,对装饰特别是复古主义强烈反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格罗佩斯采用了高度强调功能的原则来从事设计,在构图上采用了灵活的不规则布局。

其多轴线,多方向,多体量,多入口,建筑体纵横错落,变化丰富,获得简练而清新的效果。

包豪斯校舍、法古斯工厂

“设计奇才”科拉尼(LuigiColani,1926-):

70年代中期,德国设计界出现了一些对抗功能主义的设计师,他们希望通过更加自由的造型来增加设计的趣味性。

被人称为“设计奇才”的科拉尼就是这一时期对抗功能主义倾向最有争议的设计师之一。

科拉尼出生于德国柏林,早年在柏林学习雕塑,后到巴黎学习空气动力学。

在科拉尼的许多设计方案中,他都用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知识表现出强烈的造型意识。

包豪斯:

包豪斯与工艺美术运动不同的是它并不是敌视机器,而是与工业建立广泛的联系,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生活的必须,但是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包豪斯的车间是以手工艺为基础的,在其获得的经验与工业的具体情况并没有多大联系。

奠定了现代设计的观念基础,建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欧洲体系原则,把以观念为中心的设计体系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体系比较完整的奠定起来。

是世界上第一次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由格佩斯创建于1919年。

1919年4月1日在德国魏马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而建立的学院。

虽然仅存14年,但对德国乃至世界的现代设计及其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

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成为20世纪初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源地。

包豪斯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

①魏马时期(1919一1924),②德骚时期(1925-1933),其名称根据学院所在地而来。

格罗佩乌斯(1919-1927年任职)是其创立者和第一任校长。

第二任校长是迈耶(1927-1930年任职)。

第三任校长是凡德洛(1931一1933年任职)。

他们都是当时德国著名建筑师、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驱,对包豪斯的贡献极大。

格罗佩乌斯亲自拟定了《包豪斯宣言》,确定其设计宗旨“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包豪斯在实践中探索,确立了现代设计的基本观点和教育方向:

①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②设计必须遵循客观、自然的法则。

其教育体系、设计理论与设计风格在实践中逐渐成熟、完善。

包豪斯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由艺术和技术构成。

包豪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奠定了设计教育中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础教育体系,并以科学、严谨的理论为依据。

1927年,成立建筑系,瑞士著名建筑师迈耶任系主任。

这是包豪斯的鼎盛时期。

1928年2月,格罗佩乌斯辞职并推荐迈耶担任校长。

他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加强了建筑系的课程,成立了音乐系,增设了摄影专业,并增加了社会学课程,提倡学生积极与社会联系。

其进步的政治立场引起当局不满,1930年他被迫辞职。

在格罗佩乌斯的推荐下,德国著名建筑师凡德洛出任第三任校长。

1932年8月10日,凡德洛宣布包豪斯永久解散。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其所提倡和实践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单纯、简洁、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工业化设计风格,被视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风格,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2、斯堪的维也纳的设计

斯堪的维也纳风格:

斯堪的维也纳风格是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体,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与“人情味”的现代美学。

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文化特征:

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是以丹麦,瑞典,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的设计为代表。

是以特定文化背景〈手工艺传统中的人文主义〉为基础的设计态度的一贯体现,它体现了多样化的恩哈,政治,语言传统的融合,以及对形式和装饰的克制,对传统的尊重,对形式与功能一致性的追求,对自然材料的欣赏。

雅各布森:

丹麦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

强调材料的性能和工业生产的过程,去掉不必要的装饰,他将刻板的功能主义转变成了精练而雅致的形式,作品十分强调细节的推敲,又达到整体的完美,雅各布森大多数都是为特定的建筑而作的,因而与室内的环境浑然一体。

把家具陈设,地板,墙饰,照明灯具和门窗等细节看成与建筑总体和外观设计一样重要。

蚁、天鹅、蛋

芬兰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尔托:

阿尔托是芬兰著名工业设计师、建筑师。

1923年,他研究和从事使木头弯曲的实验。

利用薄而坚硬但又能热弯成型的胶合板来生产轻巧、舒适、紧凑的现代家具,已成为国际上驰名的芬兰产品。

他的设计还有芬兰设计文化显著特征,如花瓶设计。

这个花瓶的设计是他受到了芬兰海岸线的启发,他的产品设计有一种温馨、人文的情调。

汉宁森:

汉宁森是丹麦著名设计师,汉宁森的成名作是他于1924年设计的多片灯罩灯具,这种灯具后来发展成了极为成功的PH系列灯具,至今畅销不衰。

这正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特色。

PH灯具的重要特征是:

①所有光线必须经过一次反射才能达到工作面,以获得柔和、均匀的照明效果,并避免清晰的阴影;

②无论从任何角度均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

③对白炽灯光谱进行补偿,以获得适宜的光色;

④减弱灯罩边沿的亮度,并允许部分光线溢出,以防止灯具与黑暗背景形成过大反差,造成眼睛不适。

PH灯具的优美造型正是这些特点的直接反映。

芬兰著名艺术设计师威卡拉:

是芬兰著名艺术设计师,他的成名作是1946年设计的“坎塔瑞丽”(Kantarelli)花瓶,以液体般流动的优美线条构成一个蘑菇形的造型,抽象地体现了大自然本质,是斯堪的纳维亚现代主义的典范。

有机现代主义:

有机现代主义是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一种现代设计风格,它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这种风格在造型常常体现出“有机”的自由形态,而不是刻板、冰冷的几何形,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给使用者以舒适的感受,而与此同时这些有机造型的设计往往又适合于大规模生产。

这标志着现代主义的发展已突破了正统的包豪斯风格而开始走向“软化”。

这种“软化”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