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文明礼仪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明礼仪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它包括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方面。
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语言、动作方面相互表示谦虚、敬重和友善的行为规范;
礼节,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敬、祝颂、慰问或哀悼等方面的惯用形式;
仪表,是指人的美好外表和良好风度,包括容貌、服饰、姿态和个人卫生等;
仪式,是指在较大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规定的程式化活动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2 礼仪的内容和形式是变化发展的。
礼仪与本国的社会制度、社会体制、民族风俗习惯、公民的文化素质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等密切相关。
随着时迁世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礼仪的内容及形式也随之而变化和发展,以更有效地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言行,使之向着符合社会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的方向发展。
也因此,一些能够表达真实情感并被大众领悟和接受的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就可能成为新的礼仪内容和形式。
3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教育。
礼仪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
因此,文明礼仪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礼貌教育,还是一种道德修养,一种人格教育。
礼仪是道德的示范。
礼仪是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调整最明显的方式和最直接的手段。
在现代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以礼仪为规则,礼仪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导着人们的交往行为。
在公共场合待人以礼,与人为善,时时事事不忘礼节,用礼仪调节社会生活,和谐人际关系。
礼仪是行为的准则。
礼仪是人们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
在社会交往中,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知道这个人的基本道德品质,因为举手投足是人的道德修养的表达。
礼仪是交往的枢纽。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人与人进行交往,双方第一个见面礼是握手问好,面带温和笑容,彼此眼神中流露出诚意,这是构成人际交往的首要的礼仪条件。
正是通过讲究礼仪这一枢纽,达到促进情感交流、改善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礼仪是文明的标志。
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下,礼仪可以反映国格,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水准之一;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礼仪可以反映人格,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的尺度之一。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施行礼仪,以对他人的尊重为前提,以自尊、自重、自强、自律为基础,以满足交流知识与信息、寻求友谊和理解的需要为目的。
4 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基本礼仪规范教育。
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指导纲要》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两个方面。
个人礼仪是指礼仪主体在律己方面应遵循的礼仪规范,主要包括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它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交往礼仪的基础。
交往礼仪是个人与他人交往中应当遵循的礼仪规范,包括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领域与各种特定对象交往时应注意的行为准则、礼节和交际语言。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应从最基础的层面抓起,使学生做到待人有礼貌、做事守规矩、行为讲文明。
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礼仪规范,具有简易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当然,礼仪的内容远不止这些,但只有从最简单的日常礼仪习惯做起,推而广之,中小学生的礼仪素养和水平才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文明礼仪教育的意蕴探寻。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
学校教育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加强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文明礼仪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
重视礼仪和礼仪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孔子曾指出:
“不学礼,无以立。
”随后,荀子又提出: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三字经》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本蒙学教材,里面写道: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可见,重视礼仪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显著特点。
良好的民族礼仪与优秀的民族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育规划纲要》把“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的文明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讲文明礼貌、缺乏礼仪修养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有损我们的国际形象,有辱“礼仪之邦”的美誉。
因此,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
2 文明礼仪教育是促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需要。
教育家叶圣陶说: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中小学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更是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行为、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文明礼仪教育是关怀一生的教育,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将影响青少年一生的发展。
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不少条文与礼仪有关,涉及到课堂、校园、集会、宿舍、家庭、公共场所等各种场合的文明举止以及对师长、同学、外宾、客人等各种特定对象的礼仪规范。
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将规范变成习惯,使习惯成为自然,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素养和文化涵养,这将有力地促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3 文明礼仪教育是深化学校德育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了加强和改进,但“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其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相当一部分从小就娇生惯养,养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等不良习惯。
“富二代”、“官二代”等现象更是备受关注。
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一些青少年在行为习惯上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叛逆、厌学、自私、行为散慢、依赖性强等。
这些问题虽为少数,但如不及早教育,必将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文明礼仪教育是奠定基础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它让人懂得文明礼仪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懂得对别人尊重,懂得谦恭礼让,懂得使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这样从自己身边做起,从日常礼仪习惯、文明行为抓起,抓得具体,抓得实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深化德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4 文明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这个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从不同侧面把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到了国家教育战略层面。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其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民族素质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但在评价一个民族的素质时,首先要通过这个民族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而获得的感性认识。
道德对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来实现。
而礼仪文化中虔诚敬畏的心情仪态、隆重庄严的乐舞仪式均蕴含着大量的道德价值、审美特性,文明礼仪教育所开发出来的秩序感、敬畏感、尊严感、责任感对培养高素质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价值。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就是要改变以往只重学习、不重做人,只评价分数、不评价人格的现象,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并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因此,文明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和关键所在。
三、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策略。
为了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质量,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规律,研究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的内在机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尊重他人,完善自己”为旨归,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坚持有机渗透:
文明礼仪教育的基础。
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具体丰富,涉及面广。
因此,必须以学校日常管理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各项活动为辅助,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网络,做到有机渗透,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效应。
一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学生的大量活动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言语、行为、姿态、仪表等均可在课堂上表现出来。
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科特点,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做到心里想着育人,观察不忘礼仪,讲课适时指正。
二是与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
文明礼仪体现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内容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礼仪教育作为贯彻《规范》、开展养成教育的重要方面,结合学校日常管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礼仪氛围。
四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要主动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通过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文明礼仪,践行文明礼仪,形成教育的同步性、一致性和整体性。
2 坚持知行统一:
文明礼仪教育的根本。
坚持知行统一是我国古代德育的优良传统。
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行;
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知。
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明是非、识善恶、辨美丑、知荣辱,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才能知道为何行动和怎样行动,并把正确行为坚持下去,表现出道德的自觉性和一贯性。
因此,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既要讲明礼仪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又要讲为什么这样要求以及怎样去做。
文明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又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践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归宿。
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付诸实践。
同时还要加强督促检查,抓好总结评比等环节,促使学生养成礼仪习惯,进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
总之,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必须坚持知行统一,做到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具体指导,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强化训练,在纪律约束的基础上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文明礼仪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 坚持以身立教:
文明礼仪教育的保证。
教师以身立教,引领文明礼仪。
在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教师总是被当作其他社会成员的楷模。
加里宁说过:
“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到的。
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地检点自己,他应当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
”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爱好、文化素养、治学态度、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影响,在学生的成长中留下印记。
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至关重要。
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文明礼仪,从而以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只有教育工作者人人做楷模,处处讲礼仪,使整个校园形成良好的礼仪氛围,才能有助于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4 坚持内化自律:
文明礼仪教育的关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因此,文明礼仪教育要取得实效,内化是关键。
内化是指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而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
相信新的观点和思想,这就意味着把这些新观点、新思想纳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中,成为自己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时已不是表面和行为上的服从,也不是单纯的情感上的认同,而是认识上的改变,是理智的辨认,是教育所要达到的要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
学生的需要一旦出现,就会成为一种“支配行为”,去寻求满足的力量,成为去从事各种活动的源泉和动因。
这就是“内驱性”,由此而产生的力量就是“内驱力”。
内驱力的产生和强化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就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
“言为心声,行为心表”,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因此,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遵循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心理规律,从知礼懂礼人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明理、激情、导行,引发其“内驱力”的产生,进而促使“内化”。
在此基础上,狠抓礼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逐步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形成行为自觉。
只有这样,文明礼仪教育的效果,才是真实的、牢固的、持久的、稳定的,从而为中小学生的文明生活和幸福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白宏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