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简答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7665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简答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简答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简答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简答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简答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简答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马克思简答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简答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简答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应该变革、如何变革,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而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18、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科学是生产力。

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

它是关于自然界的现象、性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理论体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精神现象,因而不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力。

但是,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类要素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2)技术是生产力。

技术表现为两个方面:

①生产的物质设备,即“硬件”,属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②人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软件”,属于劳动者范畴。

(3)在当代,科学和技术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过程日益加速,科学和技术成为不可分离的整体。

所以,我们把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6.你如何理解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科学的规定,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1)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锐利武器。

2)彻底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为人们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

3)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17.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而哪些客观事物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则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们才能接触客观事物,才有可能去认识客观事物。

实践还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客观事物,才能使事物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以充分的暴露;

也只有通过实践使主体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事物接触,才能使事物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感性认识,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18.举例说明辩证否定观

第一,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联系的环节;

第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的环节;

第四;

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6.如何理解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答:

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17、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8、恩格斯说:

“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怎样理解恩格斯这段话?

(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16.如何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感性认识是由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片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不仅有区别,而且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的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满足实践的需要;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18.结合自身说明质变和量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圄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总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庸俗进化论或激变论两种错误的倾向。

(3)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6.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17.简析“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原因是:

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但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21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

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实践只所以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6.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17.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

(1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

一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如对国有企业和国有私人合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调控,这在整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控中所占比重不大。

二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

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地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方式。

(2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

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个别时候和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

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措施来引导企业,使企业活动的方向符合国家调控的目标。

法律手段则主要起规范经济秩序的作用,通过法律的指导和执行,使私人企业的活动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使整个国民经济可以有序地运行。

18.“时间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

简析这一命题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个别劳动时间越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商品交换中就可获更多的盈利。

(2)质量即商品的使用价值,质量低劣的产品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商品的价值难以实现。

16.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反对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也要反对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

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反对肯定一切的崇洋媚外,也要反对对外来文化一棍子打死的闭关锁国

17.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8.如何理解“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它的中心内容是夺取政权;

主要任务是改变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

主要方法是暴力。

(2)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兴措。

(3)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所以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24分)

19、1)一问“三不知”!

这的确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丁教授的简短而朴实的解释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它符合主观能动性与遵守客观规律这一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

2)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但这决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

3)一问“三不知”体现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而不能从主观臆想出发;

其次,必须从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对“实际”的理解不能作形而上学的理解。

4)一问“三不知”表现一名科学家对科学的态度。

从根本上说,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出发,这要求我们要善于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0、1)上述事物说明了任何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

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来表现;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没有不表现普遍性的特殊性;

而且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界限并不固定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我们在分析事物时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看到其的特殊性,从具体事物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华盛顿共识”这只“洋猫”虽然在某个时段、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如贫富差距严重拉大、债台高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和政治动乱等。

阿根廷和印度尼西亚则是最典型的例证。

这是背离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带来的危害。

3)“北京共识”,在世界上产生了积极反响。

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

中国既不盲目崇拜和输入别的什么模式,也不自我输出“北京共识”。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认认真真地做好“中国猫”,抓好“中国鼠”,切切实实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这是尊重事物发展的特殊性,把自己的事性办好,用以引导世界。

4)事物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我们认识世界思想方法。

19、

1)把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守客观规律这一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首先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而不能从主观臆想出发;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波,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4)从根本上说,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出发,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0、

1)科学实践需要感性积累,更需要理性的思维,否则科学就不会发展。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3)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4)法拉第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家,他积累了丰富的电磁感应的资料,但是他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电磁理论。

而麦克斯韦却在法拉第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麦克斯韦方程,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5)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对我们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9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0.【答案要点】

(1) 

上述外国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过分注重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而忽略对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弊病。

(2)21世纪,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悬殊,普通人的权利等方面问题的挑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了竞争。

为了迎接挑战,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应对21世纪世界性挑战的具体道路。

19【答案要点】

(1).这两件事包含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哲学道理。

感性认识是重要的,但必须由之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谷虽然对行星绕日运动作了长期观察,并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即没有对这些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加工制作,所以,他终究未能揭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还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不能到达理性认识。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20、

(1)所蕴涵的唯物史观道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

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

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

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

(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

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

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19.

(1).这两件事包含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哲学道理。

(2).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19.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

材料2惠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

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

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19.

(1)所蕴涵的唯物史观道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

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

五、论述题(20分)

根据辩证法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每一个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想问题做事情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看到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和复杂性。

2、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我们要避免片面地孤立地问题,既要看到人和社会自然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人类的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既要发展,又保护环境。

3、要善于处理各种矛盾。

经济、政治、文化方面要和谐发展,在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中处理好各种社会问题。

4、用辩证法基本原理作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力量。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我们掌握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