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摄影画面的组成元素教学内容Word下载.docx
《第四讲摄影画面的组成元素教学内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摄影画面的组成元素教学内容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突出主体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主体居于画面的中心。
由于人物和物体处于长方形画面的中心部位,整个照片具有一种特殊的稳定性。
苏联摄影家A·
德科指出,这种把主体位于画面中心的构图方法,是处理主题的最有效的艺术方法之一.但是,在运用这种构图方法时,应相当细心地安排人物与物体,因为将主体置于画面的几何中心,往往会使照片显得较为呆板。
例如有些初学摄影的人,常把被摄人物安排在取景范围的中心,并让其正面对着照相机,两眼注视着镜头。
结果照片显得呆板,而且画面四周都留有大小一样的空白。
这种构图法,更适宜拍摄有关运动的题材。
德科将摄影实践中一般采用的突出主体的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
1.把主要表现对象拍成特写或接近于特写的中景,这就要求从近距离拍摄,画面范围只是一个小空间。
2.将主体配置在前景中,这样画面就可以包含足够大的空间,成为一张全景照片。
3.使主体与背景在影调或色调上有适当的差异,或形成鲜明的对比。
4.用光线强调构图中的主要部分,使之显得亮度最高。
5。
对主体进行精确聚焦,使次要部分或背景失去清晰度。
6.使画面中的主线向涵义中心集结,并用光斑加以强调,这种方法多用于表现内景。
7.把主体设置在画面中心或靠近中心的部位。
如果近处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东西,观众首先就会注意到主体。
8.用拍摄角度来着重强调主体。
但须注意,不应用极度的俯角或仰角。
二、陪体在画面的地位和作用
陪体是指画面上与主体构成一定的情节,帮助表达主体的特征和内涵的对象,是画面中陪衬主体的景物或人物,是帮助主体揭示内容的成分。
组织到画面上来的对象有的是处于陪体地位,它们与主体组成情节,对深化主体内涵,帮助说明主体的特征起着重要作用,在构图中有均衡画面、美化画面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在摄影构图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都存在主、次的关系,陪体在画面上是处在与主体相应的次要位置上,与主体相呼应,但又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陪体的处理一定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陪体随主体的变化而变化。
画面上由于有陪体,视觉语言会准确生动得多,陪体处理的好坏会影响到主题思想的表达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陪体的作用有如下几个特点:
1.陪体具有深化主体内涵的作用,与主体共同完成表现主题的任务。
2.陪体使画面更自然、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这也是构图的一项主要的任务。
3.陪体使画面更富有形式美感,与主体形成对比,起到装饰、美化画面的作用。
4.陪体能说明主体的身份、所处的时代、环境、季节、气候等问题。
5.陪体能使画面的视觉语言准确完整,有时更富有哲理,使画面更富有说服力。
(关于图片说服力的一些观点)
画面陪体的安排必须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陪体在画面所占面积多少,色调的安排,线条的走向,人物的神情动作,都要与主体配合紧密,息息相关,不能游离于主体之外。
由于画面布局有轻重主次之分,所以陪体在画面上常常是不完整的,只需要留下能够说明总是的那一部分就够了。
陪体全,主体会削弱,不要贪大求全,要从实际效果出发,取舍人有分寸感。
陪体的处理也有直接和间接处理,有时陪体不直接见诸于画的情况,我们说陪体虽是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但有一些画面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不在画面之中,而在画面之外。
画面上主体的动作神情是与画面以外的某一对象有联系,这对象虽然没有表现在画面之上,却一定会出现在观赏者的想象之中,这种表现我们叫作陪体的间接表现。
陪体的间接处理,重要的在于必须巧妙地安排好引导想象的媒介。
陪体的间接处理是结构画面的一种艺术手法,它可以扩大画面的生活容量,创造画外之画,让观赏者的想象来参加画意的创造,引起欣赏的兴趣和回味的余地。
所以结构画面要做到像外见意,画外有画,画幅有限,画意有限。
一些经典画例给我们以范例,如《深山藏古寺》,只画了小和尚下山溪边挑水;
《竹锁溪桥卖酒家》,只在竹梢上写一酒字;
《踏花归去马蹄香》,马蹄的香都不在画面之内,画面只见蝴蝶飞扑在马蹄之中,只留给观众去想象。
绘画中的这些艺术构思很值得摄影者在立意和结构中学习,在选取素材,经营画面时,同时要考虑抒情性、哲理性及含蓄的审美要求,要学会利用间接处理陪体的手法,加强摄影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
三、环境对烘托主体的作用
在许多的摄影艺术作品里,我们常常可以从画面上看到有些对象是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主体、情节起着烘托的作用,以加强主题思想的表现力。
作为环境组成部分的对象是处于主体前面的,我们称它为前景;
处于主体后面的,我们称它为背景。
1、前景处在主体前面,靠近相机位置,它们的特点是呈像大,色调深,大都处于画在的四周边缘,前景通常运用的物体是树木、花草,也可以是人和物。
陪体也可以同时是前景。
A、利用一些富有季节性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做前景,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使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用春天的挑花、迎春花作前景既交待季节性,又使画面充满春意;
用菊花、红叶做前景,秋色洋溢画面;
用冰桂、雪枝作前景,北国冬日的景象如在眼前,亲临其境。
拍摄海南风光,用椰树、芭蕉作前景,富有南国情调;
用竹、红棉,具有南方的乡土气息。
这些前景对主题常常是有力的烘托。
B、前景用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感。
结构画面对镜头有意靠近某些人或物,利用其呈像大,色调深的特点,与远处的景物形成明显的形体大小对比和色调深浅的对比,以调动人们的视觉去感受画面的空间距离,视觉的效果画面就好象有了纵深轴线,使人感觉不再是平面的了。
一些有经验的摄影者在拍摄展示空间场面的内容时,总力求找到适当的前景来强调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而且常常利用前景与远景中有同类景物,如同是人、树、山等。
由于远近不同,在画面上所占面积相差越大,则调动人们的视觉规律来想象空间的能力就越强,纵深轴线的感受就越鲜明。
C、突出画面内容的概括力
在表现一些内容丰富、复杂的事物的时候,有意将所要表现的事物中最有特征的部分放置在前景位置上,是加强突出画面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为了一个数据》和《新炊间黄梁》)。
画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了展示农村生活日益富裕的景象,前景是两只新的铝制水桶,上面摆着等着要下锅的鱼块、肉类、蔬菜、白米等,由于它们处在画面的前面,呈像大而鲜明,给了人们强烈的视觉印象,加强了对内容的概括力,增加了画观视觉感。
D、运用前景与背景景物作内容上的对比,来完成摄影艺术常用的对比手法(如《差距》、《第一接触》),形成令人深思的主题。
E、前景给予人们一种主观的地位感。
加强画面的地位感,如用门、窗、建筑物等鲜明特征的景物做前景,让其在画面上占有较大的位置,给观众以心理上的影响,无形中就会缩短观众与画面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这对增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是很有利的。
给观众以地位感,在其它艺术文学创作中都是很重视的,要引人入胜,先要引人入境。
象李白的诗句一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句诗中第一句很重要,先说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是在床前看明月,所以后面引发出来的思故乡的情感才自然、真实。
而摄影艺术会做到这一点,就常常借助于前景来达到。
F、前景的运用可增加画观的装饰美。
一些有规则,排列的物体,以及一些具有图案形状的物体,用来作前景,使画面象装饰了一个精美的画框或花边一样增加了美感,显得画面生动活泼,跳跃(如《宝钢圆舞曲》)、《新的高度》),将人物镶嵌在中间,十分优美、优雅、自如。
G、前景有均衡画面的作用
有时我们在画面上发现空缺不均衡的时候,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弥补画面不足之处;
有时画面下方压不住,上重下轻的时候,可用山石、栏杆做前景,色调深使画面压住阵脚,达到稳定、均衡的作用。
H、前景运用虚焦点的表现手法,给人们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近年来,在很多的摄影艺术作品中,很多人在前景的运用上,常常运用虚焦点,杂乱的景物来作前景,虚而且乱,观众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还觉得有意思,这是由于人们对摄影艺术的审美趣味也在变化和发展,越来越趋向自然、真实、要求有现场的气氛。
前景的虚和乱可以强调出这种现场气氛而且前景的虚也有助于突出主题的实,以虚衬实。
前景的乱也是要打引号的。
事实上是乱中有治,形似乱,却是以不妨碍主体突出为原则的,如果乱得边主体都淹没了,恐怕观众也难以接受,你自己也不满意,所以它的原则是:
“虚中求实,乱中求治”。
以上说的是前景的八个作用。
事实上,前景的运用往往是同时起其中的几种作用的,最好一箭射几雕。
总的来说,运用前景的意义是丰富画面的词汇,增加画面的文采。
但是切记,前景不可滥用,可有可无时,宁可不用,以求画面的简洁;
另外,前景的形状、线条结构要尽可能优美,与主体紧密联系和呼应,结合成一个整体,帮助表达主题思想。
2、背景
背景是指在主体的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以强调主体是处于在什么环境之中,背景对突出主体形象及丰富主体的内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切造型艺术家都很重视背景的作用,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都非常重视背景对主体的烘托。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
摄影艺术家同样懂得,背景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成败有举足轻重之势。
往往有这种情形:
拍摄一幅作品,主体、陪体、神情、姿态都很理想,但由于背景处理不好而告失败。
摄影画面的背景选择,应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抓特征;
二是力求简洁;
三是要有色调对比。
A、首先要抓取一些富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的景物作背景,明显地交代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气氛,以加深观众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抓取其有时代特征的景物,使人们了解时代背景。
如用冒烟的火车头或工厂的烟囱作背景,在五十年代还是使人感到生意蒸蒸日上,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能启发人们的审美感情;
但八十年代的今天,仍然这样作背景,就会被说成是污染,反映码头工人也是如此。
拍摄人像也很重视选取富有特征的环境作背景来衬托人物的职业和性格特征。
(如少女不能先用大红大花作背景),这称为环境肖像。
环境对人物的烘托,背景的衬托也有正衬、反衬之分,如幸福的儿童用鲜花盛开的花园作环境衬托,是正衬;
如饥饿贫穷的儿童处在花花世界的繁华街道上,是反衬。
B、背景的处理力求简洁。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绘画和摄影艺术表现手段的不同,在于绘画用的是加法,摄影用的是减法”,因为绘画反映生活总是给画面上添上些东西,而摄影反映生活则总是千方百计地减去那些不必要的东西。
而其中重要的是将背景中可有可无的妨碍主体突出的东西减去,以达到画面的简洁精炼。
从很多摄影作品上分辨出来,发现许多有经验的摄影者都充分调动各种摄影手法以达到背景的简洁。
有的是用仰角度避开地平线上杂乱的景物,将主要对象干干净净地衬托在天空上;
有的用俯角度以马路、水面、草地为背景,使主体轮廓清晰,获得简洁的背景;
有的利用逆光,将背景杂乱的线条隐藏在阴影中;
有的用晨雾将背景掩藏在白色的雾霭之中;
有的用长焦距镜头缩小背景,景物排除在画面之外;
有的用虚焦点柔化背景线条。
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简洁背景的效果。
C、背景要力求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在彩色摄影中要有色调对比),使主体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和清晰的轮廓线条,加强视觉上的力度。
处理轮廓形状的法则:
暗的主体衬在亮的背景上;
亮的主体衬在暗的背景上;
亮的或暗的主体衬在中性灰的背景上;
主体亮,背景亮,中间要有暗的轮廓线;
主体暗,背景暗,中间要有亮的轮廓线。
因为摄影是平面的造型艺术,如果没有影调或色调上的对比和间隔,主体形象就要和背景溶成一片,丧失被视觉识别的可能性,所以有人把画面景调色调的对比,比作运载手段,有了它,画面形象才会凸出来送到观众面前。
背景的处理是摄影画面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拍摄中细心选择,才能使画面内容精炼准确,使视觉形象得到完美表现。
五、空白的留取
摄影画面上除了看得见的实体对象之外,还有一些空白部分,它们是由单一色调的背景所组成,形成实体对象之间的空隙。
单一色调的背景可以是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者其它景物,由于运用各种摄影手段的原因,它们已失去了原来实体形象,而在画面上形成单一的色调来衬托其它的实体对象。
空白虽然不是实体的对象,但在画面上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
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能使画面章法清楚,段落分明,气脉通畅,还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画面空白部分的处理及其所起的作用:
1、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
要使主体醒目,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就要在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如拍人物也总是避免头部、身体与树木、房屋、路灯及其它物体重叠,而将人物安排单一色调的背景所形成的空白处,在主体物的周围留有一定空白,可以说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规律。
因为,人们对物体的欣赏是需要空间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将它置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之中,就很难欣赏到它的美,只有在它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精美的艺术品才会放出它的艺术光芒。
2、画面上的空白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
一幅画面如果被实体对象塞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白,就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画面上空白留得恰当,才会使人的视觉有回旋的余地,思路也有发生变化的可能。
人们常说:
“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
”空白留取得当,会使画面生动活泼,空灵俊秀。
空白处,常常洋溢着作者的感情,观众的思绪,作品的境界也能得到升华。
画面的空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实处的延伸。
所谓空处不空,正是空白处与实处的互相映衬,才形成不同的联想和情调。
比如齐白石画虾,几只透明活泼的小虾周围大片空白,没有画水,但人们觉得周围空白处都是水。
摄影画面空白处与实处的经营,也应能激起观众丰富的联想,利用空白来创造意境,在其它艺术中都有创造性的作用。
3、空白还是画面上组织各个对象之间呼应关系的条件
不同的空间安排,能体现不同的呼应关系。
所谓呼应,总是由两个对象之间有一定距离构成的,如两上对象紧挨在一起,也就无所谓呼应。
一切物体因开头不同,使用情况不同,线条伸展方向不同,光线照射不同等等情况,都会显出一定的方向性,有向背关系,要仔细观察物体的方向性,合理地安排空白距离,以组织其相互的呼应关系。
4、空白的留取与对象的运动有关
一般的规律是:
正在运动的物体,如行进的人,奔驰的汽车等对象,前面要留有一些空白处,这样才能使运动中的物体有伸展的余地,观众心上也觉通畅,加深对物体运动的感受,人的视线也是一种具有合乎人们欣赏的心理要求。
总之,我们要善于灵活地,具有独创地运用空白。
5、画面上的空白与实物所占的面积大小,还要合乎一定的比例关系。
要防止面积相等、对称,一般来说,画面上的空白处的总面积大于实体对象所占的面积,画面才显得空灵、清秀。
如果实体对象所占的总面积大于空白处,画面重在写实,但如果两者在画面上的总面积相等,给人的感觉就显得呆板平庸,这是一个形式感觉的问题。
我国古代绘画论说: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也就是说在疏密的布局上走点极端,以强化观众的某种感受,创造自己的风格。
空白的留舍及空白处与实处的比例变化,的确是一项创造性的画面布局的重要手段。
六、画面要达到整体的均衡
在把画面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最后一步是要审查一下画面是否均衡,因为均衡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一种心理要求和形式感觉。
画面均衡与否,不仅对整体结构有影响,还与观众的欣赏心理紧密地联系着。
现实生活中,一切稳定的物体都有均衡的形式:
桌子四条腿是稳固的,如果三条腿则一定将它形成均衡的鼎足足势才会稳固;
盖房子如果下面小上面大,就给人一种不稳固的感觉;
挑担子一头重一头轻,使人走路不便;
劳动中人们的姿态显然是求得身体均衡以合乎这一劳动特点的姿态……。
许许多多的生活现象培养了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并且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起作用。
一幅画面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均衡,安定的,使人感到稳定,和谐,完整。
利用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因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强调画面的表现力:
1、强调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时,要求画面的均衡平稳,甚至有意地采取对称式的均衡,从四平八稳的对称均衡中显示出一种古朴的庄重的关系。
2、在一些强调幽雅、恬静、柔媚的抒情性风光画面及生动活泼的人物、情节画面中,要求的是变化中的均衡画面上可以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但整体要求是均衡的。
3、均衡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来加以运用。
即有意地违反均衡的法则,使画面人不均衡中造成某种动荡感,象受到外界冲击一样。
利用不均衡的变格形式来深刻地表达主题。
以上我们详细谈了关于画面构图与布局的五个关键的问题,可概括为:
1)主题在画面的位置和地位;
2)陪体在画面的地位和作用;
3)环境对烘托主体的作用;
4)画面空白的留取;
5)画面要达到整体的均衡;
这对今后我们在摄影创作中很好地去运用和实践,找出画面布局的规律、重点手法,提高我们创用上的成功率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