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6620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临界等费用线:

在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

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

中心商业区的内部结构:

有核心部和边缘部构成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

(一)功能部结构

(二)产品部结构(三)区域部结(四)顾客部结构(五)矩阵结构

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公司战略取向。

产业集群的特征:

地理集中性、互动性、弹性专业化、学习和创新性、根植性、自组织性发展过程:

产业区-新产业区-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把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为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区域合作的类型:

1.区域行业合作:

行业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与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增强发展经济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发达、落后地区)2)误导区域经济主体行为:

短期行为、地方保护3)强化区域经济差异:

区域发展的马太效应

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1.横向一体化:

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2.纵向一体化:

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3.多样化

内部增长的空间扩张特点:

内部增长带来的空间扩张常具规划特征,就近布局的特点很明显。

外部增长的空间扩张特点:

对于外部增长而言,由于被获取的工厂(公司)原已存在,规划便比较困难。

一般认为,在所兼并企业的选择中,多数也要进行比较研究。

不少研究强调这种对所吞并(合并)企业的区位也具有从其中心区位向外不断扩张的特点。

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

波特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又称钻石理论(钻石模型)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

1.生产要素2.国内需求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机遇和政府作用于这四个因素对竞争力产生影响。

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过程:

泰勒将空间分为地方、区域、全国和多国四种尺度。

公司在由地方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

每跨越一次门槛(threshold),便引起一次组织的变形。

公司首先跨越活动空间,其次为信息空间,最后为决策空间。

在扩张过程中三个层次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最快的是物质每次扩张都会引起公司组织的变形,在这个变形的过程,如果跨越了门槛和障碍,公司将进入一个新空间和发展过程,如果跨越不了,公司的发展将停滞,企业将不能扩张。

(障碍:

运输成本、文化差异、官税壁垒、贸易限制)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2)集中于边界地区:

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

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

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一般来说,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

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

公司研究与开发(R&

D)机构的区位特征: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技术水平的竞争。

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开发新产品或者改新生产过程),往往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并可获得较高的利润。

反过来,大型跨国公司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也十分注重在R&

D上的投资。

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1)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这样才能够产生种种经济活动。

2)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包括:

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适合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区域经济差异→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人口区际迁移.助长地方主义:

1)造成区域之间的心理失衡、情绪对立2)增强各区域的利益护意识,助长地方保护3)各区域推卸责任、躲避风险、增强独立性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2)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

(3)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4)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5)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

(6)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

点轴式空间结构:

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首倡“点—轴”空间结构理论模式。

陆大道在1984—2003年近20年间对该理论模式作了系统的研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点轴系统理论体系。

点轴开发模式的主要思路:

第一,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选择若干比较优势明显的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第二,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使之成为增长极,并确定其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

第三,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重点开发较高级别的中心城市和发展轴,随着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开发重点逐步转移扩散到级别较低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最终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组成的多层次结构的点轴系统,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实践意义:

点轴开发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首先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即可能通过点与点之间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进而通过轴带的功能,对整个区域经济发挥牵动作用。

因此,必须确定中心城市的等级体系,确定中心城市和生长轴的发展时序,逐步使开发重点转移扩散。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

公司总部、区域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生产经营机构。

区位要求:

由于区位需求条件不同,跨国公司各个组分的区位选择具有较大差异。

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

都是在大都市区。

在国家尺度上,在首都、省直辖市;

从城市尺度上,中心商务区;

从全球尺度上,经济能力强市场区大的国家。

研究意义:

研究跨国公司各组分区位选择的一般性特征,不仅对解释公司空间结构,而且对公司空间战略策划,均具重要意义。

空间近邻效应机制:

1)空间近邻效应——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2)空间近邻效应的原因经济活动“节约成本”的内因;

信息决策受时空影响的外因及就近组织企业活动之便利等。

3)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促进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散格局形成加剧邻近区域的经济活动竞争各种经济活动在发展上相互促进,共享公共资源,节约成本。

运费指向论(考):

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市场)的情况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原料分类:

遍在原料、局地原料、纯原料、损重原料。

运费指向论设定了两个与原料运送相关的工业生产区位决定因子,即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

综合等费用线:

等费用线:

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支配效应和乘数效应(考):

支配效应:

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乘数效应:

增长极通过关联产业和区域关联对周围地区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通过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这种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放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

极化与扩散效应(考):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

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

反之,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冈纳·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实质:

区域经济增长是由多个相关环节所组成的一个循环演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一次传递到其他环节,并返回到该点上,从而形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而且,其作用强度具有积累的效应,使得影响不断增强(正向的或者负向的)。

这就是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的实质。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

为了解释方便,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

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极化效应体现:

1)经济要素(劳动力、资金、资源):

南方→北方2)国内外贸易:

南方处于不利地位(产品市场,原材料市场)

涓滴效应体现:

1)北方吸收南方劳动力,缓解南方就业压力2)双方经济互补,给南方带来发展机遇3)北方先进的社会经济要素向南方涓滴,(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的关系)开始一般是极化大于涓滴,最终,涓滴大于极化

国家干预:

为了克服不利因素,避免成本过高,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干预,强化涓滴效应,促进南北双方的均衡发展。

中心-外围理论:

基本观点:

(1)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使得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

(2)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

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

1.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

在中心存在着对创新的潜在需求,使创新在中心不断地发生。

创新增强了中心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并在向外围的扩散中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地位。

2.支持中心成长的机制:

在中心,存在着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

主导效应:

外围的自然、人文和资本资源向中心的净转移。

信息效应:

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

心理效应:

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刺激作用。

现代化效应:

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化。

连接效应:

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

生产效应:

为创新而提供有吸引力的结构支持,包括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专业化。

成本学说(二选一考):

亚当·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的国家都是有利的。

总结:

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使一国在生产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分工的原则:

就某种商品而言,如果别的国家生产的成本比本国低,那么该国就不要生产这种产品;

输出本国绝对成本低的产品换取货币,然后换取别国生产的廉价商品,就会更经济、更合理。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论。

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一国即使不能生产出绝对成本低的商品,但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开展贸易并且这样的贸易可以使两国都获利,各国要以两优相较取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

如何解释我国东、中、西部的发展和国家政策:

梯度推移学说(考):

经济发展梯度是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1)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

一个区域之间经济经济兴衰取决与于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2)与梯度推移有关的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反梯度推移论;

并存论;

主导论。

3)推移方式:

就近推移、跳跃式推移、等级推移。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三选一考试)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市场区数量关系:

1,3,9,27,81…,按3的倍数递增因此,市场原则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

1,2,6,18,54…,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数量按3的倍数递增。

4)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区的数量:

1,4,16,64,256…,4的倍数递增,因此,交通原则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K=4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

各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

1,3,12,48,192…。

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数量按4的倍数递增。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1)特点: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各级中心地市场区域数量关系:

1,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

因此,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7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各级中心地数量关系为:

1,6,42,294,…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数量按7的倍数递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